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 32-1391/R 国内刊号
  • 1005-3220 国际刊号
  • 1.6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临床精神医学是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1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南京医科大学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临床精神医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学术交流、综述、临床研究、学术天地、病例专栏、简讯、病例报告、精神医学漫谈、稿约、专栏等

临床精神医学 200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论著
社区健康老人综合认知训练1年随访观察145-147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认知训练对社区健康老人认知功能的长期影响效果。方法:151名上海市某街道社区年龄〉170岁的老人参加研究。按先后顺序分为认知训练干预组90名和对照组61名。对干预组进行12周(共24次)的综合认知训练,采用中国老年成套神经心理测验(NTBE)及自编健康问卷,分别于干预前、干预结束、干预后1年对两组进行测评。结果:干预前,干预组NTBE中有1项优于对照组,1项低于对照组(P≤O.05),其他项目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1年后随访两组内比较,干预组NTBE分测验有19项(推理训练等)提高,4项下降(P≤0.05);对照组NTBE分测验有11项提高,3项下降(P≤0.05);1年后随访两组间比较,干预组NTBE分测验有3项(推理训练等)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认知训练对社区健康老人多项认知功能在1年后仍有一定影响,其中推理能力较为明显。

精神分裂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皮质醇研究148-150

摘要: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药物治疗前后血清皮质醇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水平的变化。方法:3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研究组)给予利醅酮治疗8周,于治疗前后检测血清皮质醇、BDNF水平;对30名正常人采用相同方法进行检测,作为对照。采用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治疗前后的精神症状。结果:治疗8周,研究组皮质醇、BDNF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t=2.78、2.85,P均〈0.01),BDNF水平与皮质醇水平呈正相关(r=0.415,P〈0.05)。治疗前研究组皮质醇及BDNF水平与PANSS总分、阳性因子分、一般精神病理分呈显著正相关(r=0.371、0.425、n406,P均〈0.05;r=0.389、0.432、0.411,P均〈0.05);但与阴性因子分无显著相关(r=0.337、0.342,P〉0.05);治疗后研究组皮质醇及BDNF水平分别与PANSS总分及各因子分无显著相关(r=0.341、0.335、0.338、0.336.P均〉0.05;r=0.349、0.332、0.350、0.353,P均〉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发作时,存在生物学应激,表现为皮质醇水平升高,机体处于代偿阶段,BDNF表达上调,治疗后应激水平降低,表现为皮质醇水平下降,BDNF也相应降低。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临床研究
阿立哌唑治疗青少年精神分裂症临床观察150-150

摘要:以阿立哌唑与利培酮进行临床对照研究,探讨阿立哌唑治疗青少年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及安全性。1对象和方法为2006年12月至2008年2月我院住院青少年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阳性与阴性症状量表(PANSS)≥60分;排除器质性疾病、精神发育迟滞。共50例,随机平分为阿立哌唑组和利培酮组,每组各25例。阿立哌唑组25例,男11例,女14例;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论著
儿童期受虐对抑郁症患者临床表现的影响151-153

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表现与儿童期受虐的关系。方法:120例抑郁症患者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儿童虐待定义分为受虐组44例,非受虐组76例;以100名健康志愿者为对照组。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定抑郁症状严重度;韦氏记忆量表(WMS)评估认识功能;儿童期虐待史自评量表(PRCA)对患者儿童期受虐史进行测评。结果:与非受虐组相比,受虐组以女性较多,首次发病年龄较小,有偶者较少,单亲家庭、慢性病程及有自杀倾向较多;HAMD总分、焦影躯体化、认知障碍、绝望感因子评分均较非受虐组显著为高(P〈0.05或P〈0.01)。受虐组WMS中倒数、视觉再认、图片回忆、联想学习、触觉记忆、长时记忆、短时记忆及记忆商数得分显著低于非受虐组及对照组(P〈0.05或P〈0.01);PRCA中情感虐待、性虐待、忽视及虐待总分与HAMD总分及多个因子分、WMS总分及多个因子分呈负相关(P〈0.05或P〈0.01)。结论:有儿童期受虐史的抑郁症患者,其临床症状、记忆力损害较无儿童期受虐史的患者严重;临床症状的严重度与儿童期虐待有关。

事件相关电位与精神分裂症疗效的相关性154-156

摘要:目的:研究事件相关电位(ERPs)与精神分裂症疗效的相关性。方法:对16例以阴性症状为主(阴性组),19例以阳性症状为主(阳性组),21例以其他精神分裂症为主(混合组)的患者和15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ERPs失匹配负波(MMN)及P300的测查。测查前3组患者均给予利醅酮治疗8周,于治疗前和治疗8周分别进行阳性和阴性症状量表(PANSS)评定。结果:3组患者MMN和P300的波幅均低于对照组(P均〈0.05),阳性组中左侧颞叶(r乃)点、阴性组中额叶点(Fz)点MMN的波幅较其他点下降更为明显;3组中仅阴性组的MMN和P300潜伏期较对照组明显延长(P〈0.05)。阳性组中,13点及阴性组中Fz点MMN的波幅与PANSS减分率呈显著正相关(r=0.48、0.56,P〈0.05);阴性组各点MMN的潜伏期与PANSS减分率呈显著负相关(r=-0.45、-0.56、-0.53、-0.54;P均〈0.05),Fz点PS00潜伏期与PANSS减分率呈明显负相关(r=-0.52,P(0.05),提示MMN的波幅越小,潜伏期越长,疗效越差;反之亦然。结论:ERPs对某些精神分裂症的疗效具有-定的预测作用。

康复期男性海洛因依赖者诱发电位P300研究157-159

摘要:目的:探讨康复期男性海洛因依赖者(MPHD)听觉诱发电位P300(AEP—P300)与视觉诱发电位P300(VEP-P30HD)的特点。方法:以Neuroscan脑诱发电位仪检测38例康复期MPHD(MPHD组)和14名健康对照者(对照组)前额区(Fz)、中央区(Cz)及顶区(Pz)AEP—P300与VEP—P300。结果:MPHDCz点AEP-P300波幅平均秩次为23.1μV,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5.8μV(P〈0.05)。与对照组比较,在以动物图片为靶刺激(AT)时,MPHD组Fz点波幅显著升高,cz、Pz点潜伏期显著缩短(u=2.37、2.56、3.10,P〈0.05或P〈0.01);在以药物图片为靶刺激(DT)时,两组VEP-P300各指标均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以AT为靶刺激比较,在以DT为靶刺激时,MPHD组上述各点的Fz、cz、Pz点的VEP—P300潜伏期均显著缩短,Pz点波幅显著升高(t=3.39,P〈0.01)。结论:康复期MPHD者仍然存在明显的神经电牛理功能的紊乱.对药物相关刺激旱现-定的偏好。

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视觉诱发磁场的初步研究160-162

摘要:目的:以脑磁图(MEG)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视觉诱发磁场(VEFs)的特点。方法:20例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患者组)和13名正常人(对照组),给予右眼左半垂直视野黑白翻转格图形视觉刺激,记录受试者VEFs的M100波形、潜伏期、振幅及激活脑区的等电流偶极(ECD)的磁源性影像(MSI)的XYZ值。结果:所有受试者VEFs的最基本波形为M100,位于距状裂两侧的皮质。与对照组比较,患者组VEFs的M100波形存在异常,潜伏期明显延长,振幅显著降低(P均〈0.05);且ECD的XYZ值显示其M100反应的ECD位置在x轴上分布偏移。结论:MEG可检测出精神分裂症患者VEFs存在异常,其视觉皮质中枢功能亦存在异常。

抑郁症血清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生活事件163-165

摘要:目的:研究抑郁症患者血清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水平变化及其与生活事件之间的关系。方法:76例未经药物治疗的抑郁症患者(患者组),采用生活事件量表(LE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评定。用酶联吸附反应方法对患者进行血清GDNF检测,并与50名正常人(对照组)进行对照比较。结果:患者组血清GDNF水平平均为(343.3±201.3)pg/ml,显著低于对照组的GDNF水平平均(749.9±300.4)pg/ml(t=8.41,P〈0.001)。以LES评分200分为界,将抑郁症患者分为高应激状态(n=23例)和低应激状态(n=53例),高应激状态患者的血清GDNF水平平均为(244.3±144.1)pg/ml,显著低于低应激状态患者的平均(386.2±208.5)pg/ml(t=2.97,P〈0.001)。LES总分和血清GDNF水平之间呈显著负相关(r=-0.291,P〈0.05)。结论: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GDNF水平下降,应激对血清GDNF水平可能有调节作用。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临床研究
躯体形式障碍患者心理防御方式调查165-165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躯体形式障碍患者进行防御方式问卷和症状自评量表测评,探讨其心理防御方式特点,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研究组为2007年10月至2008年10月我院心理科患者,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躯体形式障碍诊断标准;年龄18—60岁。共60例,男22例,女38例;平均年龄(36.9±9.8)岁。其中躯体化障碍20例,未分化躯体形式障碍16例,疑病症14例,躯体形式自主神经紊乱8例,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论著
早发型与晚发型抑郁症遗传效应比较166-168

摘要:目的:了解早发型与晚发型单相抑郁症之间是否存在遗传效应的差异。方法:对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抑郁发作诊断标准的115例单相抑郁症患者,以初发病年龄30岁为界,分为早发组47例和晚发组68例。对照组230名,无精神疾病,与患者组无血缘关系。对所得资料行单因素分析,用多基因阈值理论进行遗传率的估算。结果:早发组有精神疾病家族史者为55.3%(26/47),显著高于晚发组35.3%(24/68);早发组一级亲属心境障碍和单相抑郁症发生率分别为9.1%(23/252)和7.9%(20/252),显著高于晚发组一级亲属的4.8%(23/479)和3.6%(17/479);两组一级亲属单相抑郁症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一级亲属的0.2%。早发组加权平均遗传率及标准误(96.3±1.3)%高于晚发组(75.7±1.2)%,脑部cT器质性改变亦少于晚发组(P〈0.05或P〈0.01)。结论:早发型及晚发型单相抑郁症均有明显的遗传效应,但二者的遗传效应存在差异。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病例报告
氟哌啶醇致游走性心律2例168-168

摘要:1病例病例1:患者男,25岁。因患精神分裂症而住院。入院时心电图正常,心率87次/min。给予氟哌啶醇逐渐增量至24mg/d,4d后感“心口”疼,其所指位置为心前区胸骨右缘外区域,范围不确定。自述ld前上午10时左右感右侧背痛,刀割样,斜向左靠坐后疼痛可大部分缓解。当晚右侧胸部闷痛,左侧卧位可缓解部分疼痛。心电图检查:窦房结内游走性心律,心率88次/min,心肌酶均在正常范围。氟哌啶醇减至20mg/d,4d后自觉症状全部消失,心电图仍示窦房结内游走性心律,心率83次/min;减药30d后,心电图示窦性心律,心率60次/min。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论著
鉴定有精神障碍的犯罪嫌疑人资料分析169-171

摘要:目的:探讨有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的精神病学特点。方法:采用自编一般资料调查表、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对147例涉嫌刑事案件的有精神障碍犯罪嫌疑人进行评定。147例犯罪嫌疑人被评定为无刑事责任能力组91例,有刑事责任能力组56例(限定刑事责任能力35例,完全刑事责任能力21例)。结果:有精神障碍的犯罪嫌疑人以男性、未婚、农民及小学以下文化程度居多(P〈0.05或P〈0.01)。无刑事责任能力和限定刑事责任能力组以精神分裂症居首位;完全刑事责任能力组以物质依赖居首位;精神分裂症第2位。无刑事责任能力组案型以凶杀、伤害为主,而有刑事责任能力组则以伤害、强奸、盗窃多见(P〈0.05或P〈0.01)。无刑事责任能力组BPRS总分及思维障碍、激活性、敌对猜疑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有刑事责任能力组(P〈0.05或P〈0.01)。结论:精神障碍种类、精神症状及严重程度可影响刑事责任能力的评定。

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抑郁症对照研究172-173

摘要:目的:比较艾司西酞普兰与舍曲林治疗老年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老年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和舍曲林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艾司西酞普兰和舍曲林治疗8周。采用蒙哥马利一阿斯伯格抑郁评价量表(MADRS),于治疗前及治疗1、2、4、6、8周评价疗效,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两组MADR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治疗各周的MADRS减分率以艾司西酞普兰组显著较高(P〈0.05或P〈0.01),起效更快,临床有效率和缓解率更高(P〈0.05或P〈0.01)。两组不良反应均较少,艾司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舍曲林组更低(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和舍曲林治疗老年抑郁症疗效确切,服药依从性好。艾司西酞普兰起效快,不良反应少,适合老年抑郁症的一线用药。

精神疾病患者首诊情况调查及健康指导的作用174-176

摘要:目的:了解精神疾病患者首诊情况及给予精神健康指导的作用。方法:调查453例精神疾病患者,了解其首诊情况,并进行精神健康指导,随访1年,观察指导前后的差别。结果:有141例患者首诊于非精神科,在到精神科就诊前,大多不能得到正确的诊断和治疗,给予精神健康指导后,患者和家属对精神疾病和用药有关知识的了解有显著提高,依从性增加,复发率降低。结论:应加强精神卫生的宣传,使精神疾病患者能及早获得正确诊断与治疗。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临床研究
奥氮平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对照观察176-176

摘要:本研究用奥氮平治疗老年精神分裂症,以氯氮平为对照进行观察,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近5年来我院住院老年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精神分裂症诊断标准;年龄60—70岁;1个月内未服用抗精神病药;排除高血压、糖代谢异常、药物、酒依赖;实验室检查及心电图均正常。共84例,平分为奥氮平组42例,男22例,女20例;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论著
艾司西酞普兰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177-178

摘要: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对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80例抑郁发作患者随机分为艾司西酞普兰组和帕罗西汀组,每组40例,分别给予艾司西酞普兰和帕罗西汀治疗,疗程6周。以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定疗效;以治疗中出现的症状量表(TESS)评定不良反应。结果:治疗1~2周,艾司西酞普兰组HAMD、HAMA评分均较帕罗西汀组显著下降(P均〈0.05),治疗4—6周,两组相仿(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75.7%和54.1%;帕罗西汀组有效率和治愈率分别为80.6%和61.1%;两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艾司西酞普兰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21.6%,较帕罗西汀组44.4%显著为低(P〈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抑郁症疗效与帕罗西汀相似,安全有效,不良反应较轻。

西酞普兰与氯米帕明治疗强迫症Meta分析179-181

摘要:目的:探讨西酞普兰与氯米帕明治疗强迫症的疗效及不良反应的差异。方法:用Meta分析对9项西酞普兰与氯米帕明治疗强迫症对照研究进行再分析。结果:西酞普兰治疗前后的自身对照表明治疗强迫症疗效显著(x。=135.02,P〈0.01)。西酞普兰与氯米帕明在治疗2周和治疗结束时的组间疗效比较,分别为d:-0.83,95%CI(-1.34,-0.31),x2=9.99,P〈0.01;y合并=-0.08,95%CI(-0.27,0.10),综合显著性检验差异无显著性(x2=0.81,P〉0.05)。提示西酞普兰起效较快,两组疗效相仿。西酞普兰的不良反应显著少于氯米帕明。结论:西酞普兰治疗强迫症疗效与氯米帕明相仿,但起效快,不良反应少。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临床研究
丙戊酸钠对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的辅助治疗181-181

摘要:采用奎硫平联合丙戊酸钠与单用奎硫平治疗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并作临床比较,报告如下。1对象和方法为2004年10月至2008年3月我院脑外科住院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第3版脑外伤所致精神障碍诊断标准;未用过抗精神病药。共73例,随机分为合用组(奎硫平联合丙戊酸钠)36例,男26例,女10例;平均年龄(53.1±13.2)岁;病程8个月~2.3年,平均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