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iatry

  • 32-1391/R 国内刊号
  • 1005-3220 国际刊号
  • 1.62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临床精神医学是南京医科大学附属脑科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1年创刊,目前已被万方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南京医科大学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临床精神医学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学术交流、综述、临床研究、学术天地、病例专栏、简讯、病例报告、精神医学漫谈、稿约、专栏等

临床精神医学 2006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论著
抑郁症患者家庭功能调查193-194

摘要:目的:探讨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功能及其相关因素。方法:选择94例抑郁症患者,应用中文版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第2版(FACES Ⅱ-CV),从亲密度和适应性2个维度评定抑郁症患者的家庭功能,并应用多元回归分析其相关因素。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治疗前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显著较差,治疗后有显著改善。其相关因素有性别、文化程度、成长地、病程及是否首发等。结论:抑郁症患者的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存在缺陷。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病例报告
系统性红斑狼疮致强迫症状1例194-194

摘要:1病例患者,女性,20岁,因系统性红斑狼疮肾损害住院治疗,症状缓解。1年余后突然出现谵妄状态,诊断狼疮性脑病,经治疗后好转。但出现欲砸电视机念头,总想有板凳、砖块可以砸电视机,反复比划小板凳与电视机大小的关系,自知不对,但欲罢不能,痛苦不堪,诊断狼疮性脑病致强迫症状。精神检查:意识清,有强迫思维,情绪低落,智能正常,自知力完整。经帕罗西汀20~40mg/d治疗1个多月,辅以心理治疗,强迫观念缓解。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论著
精神疾病患者家庭暴力行为的预测因素分析195-196

摘要:目的:研究精神疾病患者家庭暴力行为相关因素。方法:应用人口学资料、既往史、简明精神病评定量表(BPRS)、明尼苏达多相人格调查表(MMPI),人格诊断问卷(PDQ4+)早年不良家庭环境问卷等对38例具有家庭暴力行为和40例无家庭暴力行为的精神疾病患者进行对照研究。结果:两组以下各项差异显著:有既往攻击行为史及酒滥用史,早年不良家庭环境,精神分裂症、抑郁症病史,BPRS总分、敌对猜疑、焦虑抑郁,PDQ4+中人格障碍等因素。结论:精神病理症状、心理社会因素和病理性人格障碍与家庭暴力行为明显关联,可作为其主要预测因子。

2005年住院精神疾病患者药物治疗时点调查197-198

摘要: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精神药物的应用情况及其演变。方法:采用一日法对上海精神卫生中心679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精神药物应用状况进行调查,将其结果与2004年和2002相比较。结果:精神药物的使用频度发生了显著变化;新型精神药物的使用正在逐渐增多;精神药物的使用剂量基本都在安全范围之内。结论:精神药物应用的多样性已是一种趋势。

老年期抑郁症患者事件相关电位P300特征199-201

摘要:目的:探讨有无自杀行为的老年期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特征。方法:对60例老年期抑郁症患者(有自杀行为者20例,无自杀行为者40例)及60例性别、年龄匹配的正常老年人为对照,进行听觉诱发的事件相关电位P300检测。同时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ND)及老年认知功能量表(SECF)分别评价抑郁症组抑郁情绪及认知功能。结果:抑郁症组与对照组相比,P2、N2、P3潜伏期明显延长,P2、P3波幅明显降低;有自杀行为组N2、P3波幅比无自杀行为组明显降低。抑郁症组HAMD总分与P300各指标无相关,SECF总分与N2、P2、P3潜伏期显著负相关。结论:P300对老年期抑郁症患者早期认知功能损害评定具有一定价值,有、无自杀行为的老年期抑郁症患者认知功能损害不同。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临床研究
自来与转来心理门诊的抑郁障碍患者比较201-201

摘要:抑郁障碍患者常以躯体不适为主诉,在综合医院门诊多次复诊,反复作体格及实验室检查无相应发现,最后转心理门诊,诊断为抑郁障碍(以下简称“转来组”);有些抑郁障碍患者一开始即来心理门诊(以下简称“自来组”)。二者有何差别,我们对此进行调查,报告如下。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论著
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瞬目反射的研究202-204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期抑郁症与瞬目反射(BR)的关系。方法:对34例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及30名正常老年人进行BR检测,并对其中19例患者于治疗后进行复测。结果:患者组在左侧R2、R2′潜伏期以及右侧R2潜伏期指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患者组R1与R2、R1与R2′波潜伏期差值明显大于对照组。左侧R1与R2、R1与R2′,右侧R1与R2波潜伏期差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19例患者治疗前后各项BR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治疗前后HAMD变化与BR各项指标变化无显著相关。结论: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存在BR异常,提示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可能存在脑干功能障碍。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临床研究
氯氮平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204-204

摘要:通过氯氮平和利培酮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治疗,比较2药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论著
Ellis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对抑郁症的作用205-206

摘要:目的:探讨Ellis理性情绪行为治疗(REBT)合并选择性5-羟色胺再摄取抑制剂类(SSRIs)治疗抑郁症的疗效。方法:将78例门诊抑郁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REBT组40例以REBT合并SSRIs治疗,SSRI组38例单一服用SSRIs。疗程6周。应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治疗效果。结果:至治疗的第4,6周时疗效均以REBT组显著较好。REBT组所服药物剂量显著低于SSRI组。结论:REBT合并抗抑郁药治疗能迅速缓解症状,对各类抑郁症均有效。

有无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患者防御方式研究207-208

摘要:目的:探讨伴与不伴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患者的防御方式。方法:采用防御方式问卷(OSQ)对21例不伴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患者、26例伴广场恐怖的惊恐障碍患者和37名健康对照者评估其防御方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伴或不伴广场恐怖患者退缩和躯体化及伴无能之全能和交往倾向得分均显著增高,而幽默得分显著降低;伴广场恐怖的惊恐患者投射、分裂得分和不成熟防御方式总分,以及反作用形成、理想化、假性利他等得分及中间型防御方式总分也显著高于对照组,而成熟防御方式总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伴与不伴广场恐怖的患者使用不成熟和中间防御方式增多,而使用成熟防御方式减少;伴广场恐怖患者尤其使用防御方式不当,且与其对场所恐怖的严重程度及病程无关。

抗精神病药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垂体-性腺轴的影响209-211

摘要:目的:研究氯丙嗪、利培酮、奎硫平及奥氮平对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垂体.性腺轴的影响。方法:88例首发男性精神分裂症患者随机分为氯丙嗪组、利培酮组、奎硫平组及奥氮平组,检测治疗前、治疗4周及8周血清促卵泡素(FSH)、黄体生成素(LH)、催乳素(PRL)、睾酮(T)的水平变化。结果:氯丙嗪组治疗8周后,血清PRL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利培酮组在治疗4周及8周后PRL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T及LH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奎硫平组在治疗4周及8周后血清PRL、LH、T水平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奥氮平组治疗4周后PRL水平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8周后即与治疗前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奎硫平对垂体.性腺轴激素水平无明显影响。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临床研究
利培酮治疗精神分裂症临床分析211-211

摘要:以不同品牌利培酮(商品名:卓夫与维思通)治疗精神分裂症作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论著
呋喃唑酮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酒依赖对照研究212-213

摘要:目的:评价呋喃唑酮合并认知行为疗法对酒依赖的治疗效果。方法:将55例酒依赖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联合治疗组给予呋喃唑酮合并认知行为治疗,呋喃唑酮组单用呋喃唑酮治疗,应用临床疗效标准及酒依赖严重程度问卷(SADQ-C)定期评定。疗程6个月。结果:在治疗1、2、4个月和6个月时,联合治疗组疗效显著优于呋喃唑酮组,尤其是对情感性戒断症状疗效更好。结论:呋喃唑酮合并认知行为疗法治疗酒依赖效果优于单用呋喃唑酮治疗。

2型糖尿病心理社会生物因素相关性研究214-215

摘要:目的:探索影响2型糖尿病患者转归的相关心理社会生物因素。方法:自编糖尿病基础知识调查表和一般情况调查表,选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领悟社会支持量表(PSSS)对7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调查评估,检测患者的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P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肌酐和尿酸水平。结果:糖尿病患者的SDS总分和SAS总分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P〈0.01)。SAS总分与糖尿病病程呈正相关(r=0.43,P〈0.01),与SDS总分呈正相关(r=0.333,P〈0.01)。SDS总分与PSSS总分呈正相关(r=0.316,P〈0.01),与糖尿病知识知晓率呈负相关(r=-0.284,P〈0.05)。PSSS总分与HDL-C水平呈正相关(r=0.251,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的焦虑、抑郁情绪症状均显著高于正常人群;病程越长,焦虑症状越严重。糖尿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越高,领悟社会支持的主观体验越好,抑郁症状越少,就越有助于糖、脂代谢改善。

品行障碍患儿父母养育方式及应付方式的研究216-218

摘要: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对品行障碍患儿的应付方式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评价量表(EMBU)及应付方式问卷(CSQ)对46例品行障碍患儿和46名正常儿童为对照进行评估,并对父母养育方式与应付方式作相关分析。结果:品行障碍组患儿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其他各项因子分(除父母的偏爱被试及父亲的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外)则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品行障碍组解决问题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因子分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品行障碍组解决问题、求助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呈正相关,而与其他各项因子呈负相关;自责、退避与父母的情感温暖因子呈负相关,而与其他各项因子呈正相关。结论:品行障碍患儿多采用消极的应付方式,与父母的养育方式明显相关。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临床研究
利培酮治疗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对照研究218-218

摘要:对利培酮治疗老年器质性精神障碍的疗效及不良反应进行探讨,以奋乃静为对照,报告如下。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论著
噻萘普汀与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对照研究219-220

摘要:目的:比较噻萘普汀与帕罗西汀的抗抑郁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随机将60例心境障碍(抑郁发作)的患者分为噻萘普汀组和帕罗西汀组各30例。疗程6周。在治疗前及治疗1、2、4、6周评定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17项),并记录不良反应。结果:噻萘普汀组从治疗2周HAMD评分开始显著下降,而帕罗西汀组从治疗1周就开始显著下降;治疗6周噻萘普汀有效率90.0%,显效率73.3%,帕罗西汀组分别为90.0%和80.0%。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相仿。结论:噻萘普汀和帕罗西汀治疗抑郁症疗效相当,不良反应少。

临床精神医学杂志病例报告
复方氨酚烷胺类药物所致精神障碍3例220-220

摘要:1病例 例1:患者女,52岁,因感冒自购快克,每日4-6粒。第2天上午突然出现兴奋,乱语,称:“我要去中央了”,“爸爸(已逝)来了,我不要他在这,快开门,让他出去”。大声言语,似与人对话,双手不停做翻手套动作;赤脚走来走去,哭笑无常。既往史无特殊。精神检查:有生动的幻听、幻视,思维不连贯,情绪兴奋,行为紊乱,无自知力。化验室检查均正常。脑电图轻度异常。给予利培酮1mg/d,第2天症状完全消失,患者能部分回忆起前几天的经历,以后随访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