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肝胆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 22-1108/R 国内刊号
  • 1001-5256 国际刊号
  • 1.3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临床肝胆病是吉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临床肝胆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设述评、专家论坛、热点·视点·观点、学术争鸣、指南与规范、指南解读、论著、临床病例讨论、临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国内外会议动态、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等

临床肝胆病 2019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肝胆病杂志述评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诊治现状及研究方向241-246

摘要:胆汁淤积性肝病(CSLD)是指能够引起胆汁淤积的多种肝病的集合和统称,其病因复杂,发病机制有待深入阐明,尚缺乏足够有效的治疗手段。近十余年来对CSLD的多个方面有了较多新认识,为其精准诊治提供了更多层面和更为有效的抓手,同时也反映了许多问题依然悬而未决,亟需继续深入研究。本期重点号从6大方面介绍了有关CSLD的研究进展和存在问题:(1)CSLD的“上升”病理生理学模式;(2)胆汁淤积导致肝纤维化的机制及处置对策;(3)肠肝循环和肠道微生态与CSLD的关系;(4)药物性胆汁淤积的发病机制和诊疗问题;(5)肝衰竭时胆汁淤积的发生机制及处置对策;(6)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靶点和药物研发进展等。

临床肝胆病杂志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
与单纯HCV感染者相比,HIV/HCV感染的肝硬化患者不再具有更高的肝癌或晚期肝病风险246-246

摘要:【据《Hepatology》2018年12月报道】题:与单纯HCV感染者相比,HIV/HCV感染的肝硬化患者不再具有更高的肝癌或晚期肝病风险(作者Salmon-Ceron D等)人们普遍认为,HIV感染是HCV患者肝病加重的一个危险因素。然而,由于cART更好的疗效和安全性,以及HCV感染获得治疗的机会增加,这种情况是否依然存在尚不清楚。

抑制单核细胞中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可恢复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抗感染能力251-251

摘要:【据《Gut》2018年12月报道】题:抑制单核细胞中谷氨酰胺合成酶活性可恢复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的抗感染能力(作者Korf H等)慢加急性肝衰竭(ACLF)患者循环池中的单核细胞功能障碍,因而患者很容易发生细菌感染。来自比利时的Korf等研究了ACLF患者单核细胞功能障碍的潜在发病机制及恢复新陈代谢是否可以使单核细胞恢复吞噬和炎症反应功能。

抗凝治疗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261-261

摘要:【据《Am J Gastroenterol》2018年12月在线报道】题:抗凝治疗肝硬化门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作者Pettinari I等)门静脉血栓形成(PVT)是肝硬化的常见并发症。抗凝治疗肝硬化PVT的获益、安全性及用药持续时间仍有争议。本研究旨在分析肝硬化PVT患者接受或未接受抗凝治疗的疾病病程。本研究对2008年1月-2016年3月期间的182例肝硬化合并PVT患者(首次发现PVT后至少随访3个月)的数据进行了分析。81例患者接受抗凝药物治疗,101例未接受抗凝药物治疗;由医生酌情决定是否进行抗凝治疗。

PI3Kδ是肝细胞癌的一种新治疗靶点308-308

摘要:【据《Hepatology》2018年12月报道】题:PI3Kδ是肝细胞癌的一种新治疗靶点(作者EunkyongK等)磷脂酰肌醇3-激酶(PI3K)信号通路是人类癌症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主要途径,通过影响下游多种效应分子的活化状态,在细胞内发挥抑制凋亡、促进增殖的关键作用。在PI3K的4种亚型中,PI3Kα和PI3Kβ普遍表达,而PI3Kγ和PI3Kδ主要存在于白细胞中。迄今为止,PI3K靶向治疗实体肿瘤的重点是抑制PI3Kα和PI3Kβ介导的癌细胞内在PI3K活性。而PI3Kδ在实体瘤中的作用尚不清楚。

微生物干预作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展治疗的新靶点333-333

摘要:【据《Cell Physiol Biochem》2018年12月报道】题:微生物干预作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进展治疗的新靶点(作者Zhou Y等)最新证据表明,肠道微生物群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密切相关。来自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的Zhou等进行了一项研究,旨在探究由饮食诱导的NAFLD大鼠肠道微生物群与脂联素(一种脂肪细胞特异性脂肪细胞因子)DNA甲基化的关系。将5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给予或不给予高脂饮食、抗生素和益生菌,以建立NAFLD大鼠肠道菌群失衡和益生菌治疗模型。治疗13周后,采集血液、肝脏和盲肠组织样本。采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脂、肝功能指标及使用HE和Masson染色检测肝脏病理学改变。此外,采用ELISA检测血清脂联素,焦磷酸测序检测启动子区肝脂联素甲基化水平。高通量Illumina测序靶向微生物16S基因,生物信息学和统计分析鉴定盲肠相关的肠道微生物群。

索拉非尼联合或不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晚期肝细胞癌:一项Ⅲ期临床研究348-348

摘要:【据《J Hepatol》2018年12月报道】题:索拉非尼联合或不联合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治疗晚期肝细胞癌:一项Ⅲ期临床研究(STAH)试验(作者Park JW等)来自韩国国家癌症中心的Park等进行了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Ⅲ期临床研究,目的是比较索拉非尼(SOR)联合常规经肝动脉化疗栓塞术(cTACE)与单纯SOR治疗晚期肝细胞癌(HCC)的临床效果。对患者进行随机分组,所有符合条件的联合(Arm C,n=170)或不联合(Arm S,n=169)cTACE治疗的患者均在3 d内开始接受SOR治疗。Arm C组在7~21 d内接受cTACE治疗,并根据需要原则接受重复cTACE治疗,主要终点为总生存率,次要终点为疾病进展时间、无进展生存期、肿瘤缓解率及安全性。

维生素E能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晚期肝硬化患者的免移植生存率和失代偿发生率358-358

摘要:【据《Hepatology》2018年12月报道】题:维生素E能改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和晚期肝硬化患者的免移植生存率和失代偿发生率(作者Vilar-Gomez E等)维生素E能改善伴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非糖尿病患者的肝脏组织学形态,但其对患者的长期预后尚不清楚。为此,来自美国印第安纳大学医学院的Vilar-Gomez等评估了维生素E治疗能否改善桥接样肝纤维化或肝硬化NASH患者的临床结果。

抗凋亡转录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肝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新调控作用375-375

摘要:【据《Hepatology》2018年11月报道】题:抗凋亡转录因子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肝细胞癌发病机制中的新调控作用(作者Kumar DP等)肝细胞癌(HCC)作为肝脏相关死亡的主要原因正在增加,主要是由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的负担日益加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HCC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在不添加特定致癌物发展为HCC的NASH小鼠模型中,初步确定抗凋亡转录因子(AATF)与HCC相关。AATF又称ChE-1,是一种在真核生物中高度保守的转录因子。AATF是细胞应答的中心介质,这种介质通过诱导细胞周期阻滞、自噬、DNA修复和抑制细胞凋亡而促进细胞增殖及存活。然而,AATF在NASH和HCC中的作用尚不清楚。在此,Kumar等研究为AATF提供了证据,认为AATF是NAFLD进展为HCC的一个致病因素。AATF在人类NASH、HCC和多个人肝癌细胞系中的高表达被进一步证实。TNFα在NASH中表达增加,可诱导AATF表达。AATF的启动子分析显示,肝细胞固醇调节元件结合蛋白(SREBP-1c)结合位点;通过使用特异性抑制剂和siRNA对SREBP-1c的抑制作用,降低了TNFα诱导的AATF表达。AATF与信号转导和转录激活因子3相互作用,增加了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表达。AATF基因敲除可抑制肝癌细胞的增殖、迁移、侵袭、集落形成和锚定依赖生长。QGY-7703肝癌细胞异种移植物经AATF稳定敲入NSG小鼠后,显示肿瘤的发生和转移减少。

一项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门静脉再通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门静脉血栓394-394

摘要:【据《Aliment Pharmacol Ther》2019年1月报道】题:一项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门静脉再通和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门静脉血栓(作者Rodrigues SG等)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越来越多地用于治疗门静脉血栓患者,以获得血流再通,但循证医学证据不足。本研究旨在通过已发表的数据评估血管内治疗门静脉血栓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来自瑞士伯尔尼大学生物医学部的Rodrigues等系统检索了PubMed、ISI、Scopus和Embase的英文研究,时间截至2017年10月。所有纳入研究报道了良性门静脉血栓患者接受血管内治疗的可行性、安全性、12个月门静脉再通、经颈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的通畅性以及生存情况。该研究使用预先定义的数据字段和质量指标独立提取数据;随机效应模型进行Meta分析;通过Cochran′s Q、I^2统计量、亚组分析和荟萃回归评估异质性。

术前行胰腺囊液新一代基因测序在囊肿分类及进展期肿瘤的检测方面高度精准410-410

摘要:【据《Gut》2018年12月报道】题:术前行胰腺囊液新一代基因测序在囊肿分类及进展期肿瘤的检测方面高度精准(作者Singhi AD等)胰腺囊肿内囊液(PCF)基于DNA检测是评估胰腺囊肿(PC)的有效辅助手段。KRAS/GNAS突变对导管内乳头状黏液性肿瘤(IPMN)和黏液性囊性肿瘤(MCN)具有高度特异性,而TP53/PIK3CA/PTEN改变与进展期肿瘤有关。这是一项评估术前PCF DNA检测的前瞻性研究。研究超过43个月,研究者通过内镜超声细针穿刺获得来自595例患者的626个PCF样本,并通过靶向新一代测序(NGS)进行评估。分子结果与内镜超声结果、辅助研究及随访相关。还通过Sanger测序评估159个PCF样本单独队列的KRAS/GNAS突变。

HBsAg在亚洲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核苷(酸)类似物治疗结束时的作用:一项系统性回顾分析423-423

恩替卡韦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成人HBeAg阳性免疫耐受慢性HBV感染者中的应用430-430

摘要:【据《Hepatology》2018年12月报道】题:恩替卡韦和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在成人HBeAg阳性免疫耐受慢性HBV感染者中的应用(作者Feld JJ等)使用干扰素或核苷类似物单药治疗在慢性HBV感染的免疫耐受阶段通常不被推荐。对高水平HBV DNA与肝细胞癌相关的认识增加了人们对免疫耐受阶段HBV治疗的兴趣。小型儿童研究证实了核苷类似物联合干扰素的治疗效果。该研究旨在评估恩替卡韦与聚乙二醇干扰素在成人免疫耐受阶段慢性HBV感染者中联合使用的安全性及疗效。HBV DNA载量 >10^7 IU/ml和ALT≤1.5倍正常值上限(ULN)(男性≤45 U/L,女性≤30 U/L)的HBeAg阳性成人接受恩替卡韦0.5 mg/d,治疗8周,随后联合使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180μg/周,治疗40周。主要终点是48周治疗结束后HBeAg阴转,HBV DNA≤1000 IU/ml。

特发性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妊娠:关于孕产妇和胎儿管理及结果的多中心研究437-437

摘要:【据《J Hepatol》2018年12月报道】题:特发性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的妊娠:关于孕产妇和胎儿管理及结果的多中心研究(作者Andrade F等)特发性非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INCPH)患者中有15%是育龄妇女。为确定INCPH女性妊娠的孕产妇和胎儿结局,来自葡萄牙佩德罗-希斯帕诺医院的Andrade等回顾性分析了VALDIG网络中心随访的INCPH妇女临床资料,这些女性在肝病随访期间怀孕次数≥1次。16例妇女在确诊为INCPH后24个月(5~66个月)内共发生24例妊娠。4例在妊娠前有部分门静脉血栓形成。在妊娠时,16例女性中有2例出现腹水,其他均无症状。在这24例妊娠中,有4例流产,1例异位妊娠,1例在怀孕20周时医疗终止妊娠。在达到妊娠20周的其他18例中(14例患者),有9例早产和9例足月分娩。所有婴儿在分娩时均健康,但1例在第1天死于不明原因,1例在第22天死于感染性脑膜炎,二者都是早产儿。尽管在怀孕期间应用了非选择性β受体阻滞剂,但2例母亲腹水恶化,2例母亲静脉曲张出血。1例产妇在产后早期出现门静脉主干血栓。3例患者发生外阴出血,其中2例接受抗凝治疗。在最后一次分娩结束27个月(9~93个月)的中位随访后,16例女性均存活且无症状。

临床肝胆病杂志专家论坛
胆汁淤积导致肝纤维化的机制及其阻断策略247-251

摘要:胆汁淤积是指胆汁流形成、分泌和排泄障碍的一种病理状态,而肝纤维化是肝损伤引起的组织修复过程。胆汁淤积性肝病是由胆汁淤积、胆管渐进性破坏和肝内炎症持续存在所导致的一种慢性肝病,引起胆管细胞和肝细胞损伤,并逐步进展为肝纤维化。结合目前的研究进展,对胆汁淤积导致肝纤维化的发生机制和阻断策略作一综述。

药物性胆汁淤积的发病机制及诊疗现状252-257

摘要:药物性胆汁淤积(DRIC)主要包括胆汁淤积型药物性肝损伤和混合型药物性肝损伤,其诊断应参考RUCAM量表判断药物与胆汁淤积之间的因果关系,尤其是充分排除其他病因。肝活组织病理学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发生DRIC后通常应及时停药和避免再刺激,并给予熊去氧胆酸等药物治疗。DRIC发病机制复杂,涉及药物及其代谢产物对肝细胞和胆管树的直接毒性、免疫和炎症反应、药物代谢与外排通路中酶和转运载体的受抑及基因多态性、HLA基因多态性等。深入阐明这些机制,必将有助于DRIC的预警、预防及优化治疗。

肝衰竭时胆汁淤积的发生机制及处置对策258-261

摘要:肝衰竭是多种因素引起的严重肝脏损害。肝衰竭时胆汁淤积是一种以大量肝细胞坏死为主要原因的严重肝细胞性肝内胆汁淤积,表现为结合胆红素和非结合胆红素同时急剧增高,且其水平与肝衰竭严重程度呈正比。肝脏组织结构改变加重胆汁淤积,肠道微生物群对胆红素和胆汁酸代谢有影响。治疗肝衰竭时胆汁淤积的根本措施是去除病因,促进肝细胞再生和肝功能恢复。

胆汁淤积性肝病的治疗靶点及药物应用前景262-265

摘要:胆汁淤积性肝病是由胆管的破坏、胆汁酸的积聚和炎症过程的持续导致胆管细胞及肝细胞的损伤而引起。若不及时治疗,胆汁淤积会导致肝纤维化、肝硬化甚至出现终末期肝病。原发性胆汁性胆管炎(PBC)和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SC)是成人中最常见的2种胆汁淤积性肝病,其病因目前尚不明确。虽然熊去氧胆酸(UDCA)可以较好地改善PBC患者的预后,延长患者肝移植的存活率,但存在部分患者对UDCA治疗无应答的现象。此外,目前尚无有效药物治疗PSC。随着近年来胆汁酸调节分子机制的研究进展及免疫途径的理解加深,涌现了越来越多新的药物。介绍了近年来PBC及PSC新兴治疗靶点及相关药物方面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