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肝胆病杂志社
分享到: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于1985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支持的医学专业期刊,是我国首个肝胆病专业杂志。ISSN1001-5256,CN22-1108/R。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吉林大学
  • 国际刊号:1001-5256
  • 国内刊号:22-1108/R
  • 出版地方:吉林
  • 邮发代号:12-80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26
  • 综合影响因子:1.512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临床肝胆病 2015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肝胆病杂志述评

为进一步提高我国乙型肝炎临床科研水平而努力

摘要:新生儿乙型肝炎疫苗普种使我国的HBsAg流行率由1992年的9.75%降低至2006年的7.18%。但现有慢性HBV感染者仍然高达9000万,其中慢性乙型肝炎患者2000万~3000万。干扰素类及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可有效抑制HBV复制、延缓疾病进展,但难以彻底治愈乙型肝炎。积极研发针对HBV复制过程特异靶点的直接抗病毒药物以及针对其免疫应答关键环节的免疫疗法,是实现乙型肝炎治愈目标的技术关键。中国学者在优化现有乙型肝炎治疗方案、探索新疗法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工作。采用公共卫生策略来提高乙型肝炎预防和治疗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扩大预防接种和规范化治疗的覆盖人群是降低乙型肝炎相关疾病负担和社会经济负担的最有效手段。
481-482
临床肝胆病杂志防治指南

2014年美国胃肠病学会指南:免疫抑制剂治疗过程中HBV再激活的预防及治疗

摘要:本指南旨在转述美国胃肠病学会(AGA)关于免疫抑制应用患者HBV再激活的预防及治疗策略,由临床实践和质量管理委员会(美国临床实践指南委员会)编制,并得到AGA理事会授权。
483-485

《加拿大肝病学会共识指南:慢性丙型肝炎的管理(2015年更新)》推荐意见

摘要:此共识指南是加拿大肝病学会(CASL)于2015年初在《加拿大胃肠及肝病杂志》发表的《慢性丙型肝炎管理》的2015年更新版。作者对本指南全文的推荐建议及大部分表格内容进行翻译,以供各位同行参考。推荐建议的分级系统见表1。
486-489

《2014年澳大利亚肝病学会专家共识:瞬时弹性成像在慢性病毒性肝炎中的应用建议》简介

摘要:澳大利亚肝病学会(ALA )新近了全球首个基于Fi-broScan(法国 EchosensTM)的瞬时弹性成像技术(transient elastography,TE)应用于慢性病毒性肝炎评估的专家共识(以下简称《共识》)[1]。TE是评估肝纤维化程度的一种非侵入性专用工具,操作简捷,安全性高,耐受性好,临床应用越来越多。但由于缺乏适当管理和指导,因此ALA组织相关专家撰写了本《共识》。《共识》分为 TE 应用概述、TE 在慢性丙型肝炎(CHC)中的应用、TE在慢性乙型肝炎(CHB)中的应用以及结论等4部分,提出了24条推荐意见,系统介绍了TE的工作原理、操作方法、影响因素、结果解读以及优缺点,为临床正确应用TE和科学解读结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性意见。
490-494

跨膜蛋白6超家族成员2基因变异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摆脱心血管疾病

摘要:【据《Hepatology》2015年2月报道】题:跨膜蛋白6超家族成员2基因变异让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摆脱心血管疾病(作者Dongiovanni P等) 肝脏过量储存甘油三酯被认为是一种良性的状态,但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可能加速为肝纤维化进展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TM6SF2 E167K变异的携带者由于极低密度脂蛋白(VLDL)分泌减少而易患脂肪肝。因此,他们有较低的循环脂质和心肌梗死风险。
494-494
临床肝胆病杂志专家论坛

干扰素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联合或序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方案的探讨

摘要:目前用于慢性乙型肝炎(CHB)抗病毒治疗的药物有干扰素(IFN)与核苷和核苷酸类药物(NAs)两大类。IFN在抗HBV方面虽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抗病毒作用有限,且不良反应较大;NAs抗病毒作用强、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停药后易复发、随着疗程延长产生耐药的趋势增加等。因此,探索抗病毒药物的优化治疗方案,进一步提高CHB抗病毒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对临床医生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就近年来国内外对两类药物联合或序贯治疗的研究进展进行阐述,使临床医生对抗HBV的联合或序贯治疗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为CHB患者的抗病毒治疗提供更多选择。
495-499

乙型肝炎母婴阻断现行方案的争议和应重视的问题

摘要:母婴传播是HBV传播的重要途径,阻断HBV的母婴传播对乙型肝炎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简述了HBV母婴阻断于分娩前、分娩时、分娩后3个阶段的现行方案,总结了各阶段阻断方案中存在的争议,分析了隐匿性感染和乙型肝炎生殖细胞传染在HBV母婴传播中的重要性。提出乙型肝炎母婴阻断现行方案有待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乙型肝炎的隐匿性感染和生殖细胞传染仍需要得到重视。
500-504

乙型肝炎肝衰竭的早期预警及预后评价

摘要:乙型肝炎肝衰竭临床表现十分复杂,病死率高,其早期诊断与治疗对患者的预后具有重要影响。回顾了目前有关乙型肝炎肝衰竭发生、发展的预警和预后评估指标,期望有助于提高该重症肝病的早期诊断水平,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505-509

ALT正常或轻度升高的HBeAg阳性和阴性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学变化的再关注

摘要:ALT异常是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免疫激活致肝脏炎症活动程度的反映,但约一半的ALT正常或轻度异常的CHB患者却存在肝组织学隐匿进展的显著变化。ALT正常或轻度升高的CHB患者其肝组织病理学可能存在显著变化,且HBeAg阳性和阴性的CHB患者肝组织病理变化存在差异。关注与探讨ALT正常或轻度升高CHB患者的临床管理,对于把握治疗时机及降低肝硬化风险可能具有重要意义。
510-513

新一代测序技术在HBV变异研究中的应用

摘要:HBV在体内复制过程中变异率高,构成HBV准种。研究HBV准种对于乙型肝炎的发病机制、疾病转归以及疗效预测等有重要意义。新一代测序(NGS)技术以其高通量、超深度、高灵敏度的特点被广泛应用于很多生物医学领域,该技术为HBV准种带来了新的研究策略。本文简述了常用的几种NGS技术的原理和特点,回顾了近几年NGS技术在HBV准种检测中的应用,并重点评述了病毒基因组各个功能区的变异和HBV准种的种群特征。就目前已有的研究而言,NGS技术在HBV变异的检测中表现出高通量、高灵敏度等优势,然而其同时存在成本高、测序出错率高、数据处理和个性化分析困难等缺点。如何克服N GS技术的不足,并将其应用于HBV相关基础与临床研究,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514-519

戊型肝炎疫苗的长期有效性

摘要:【据《N Engl J Med》2015年3月报道】题:戊型肝炎疫苗的长期有效性(作者Zhang J等) HEV是引起急性肝炎的主要原因,而戊型肝炎疫苗的有效性需要进一步确定。
519-519
临床肝胆病杂志论著

病毒性肝炎慢性HBV携带者血清中肝功能相关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了解慢性HBV携带者血清中肝功能相关蛋白胆碱脂酶(ChE)、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转铁蛋白(TRF)、铁蛋白(FRT)、C反应蛋白(CRP)、铜蓝蛋白(CER)的水平,并且探讨这些蛋白对慢性HBV携带者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7月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永川医院就诊的86例慢性HBV携带者作为观察组,另外选取102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其血清中ChE、Alb、PA、TRF、FRT、CRP、CER等生化指标,并对部分观察组人群进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的CER水平分别为(0.20±0.04)g/L、(0.29±0.06)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3,P=0.03),其他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观察组中,肝脏炎症程度高或纤维化程度高的患者血清中CER水平下降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0.23±0.01)g/L vs (0.18±0.02)g/L,t=-2.6,P=0.01;(0.22±0.02)g/L vs (0.17±0.04)g/L, t=-3.2,P=0.004)。结论血清中CER水平的变化能反映早期肝脏炎症和纤维化程度,并可能成为慢性HBV携带者早期诊断与治疗的重要指标。
520-522

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评价恩替卡韦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96周的疗效。方法收集2011年7月-2014年7月在江苏省泰兴市人民医院门诊和住院的62例CHB患者,给予恩替卡韦0.5 mg/d抗病毒治疗96周。所有病例分为两组,HBeAg阳性组患者43例,HBeAg阴性组患者19例。其中HBV DNA>106拷贝/ml患者38例,HBV DNA<106拷贝/ml患者24例。比较两组治疗24、48及96周的疗效。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在治疗24、48、96周时,HBeAg 阳性组患者 HBV DNA 阴转率分别为34.88%、65.12%、74.42%,明显低于HBeAg阴性组的78.95%、89.47%、1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3、0.047、0.038)。两组患者的ALT复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102、0.779、0.638)。在38例HBV DNA 载量>106拷贝/ml和24例HBV DNA载量<106拷贝/ml的两组中,治疗24、48、96周时,两组患者HBV DNA阴转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34.21%vs 70.83%、57.89% vs 95.83%、76.32% vs 95.83%,P值分别为0.005、0.001、0.002);两组患者ALT复常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940、0.150、0.280)。结论恩替卡韦治疗CHB有很好的抗病毒活性,在抑制病毒复制的同时能改善肝功能。
523-525

《临床肝胆病杂志》论著类文章摘要的撰写要求

摘要:目的应避免与文题和引言重复,一两句话即可。 方法应包括以下因素:研究对象(病例收集时间和数量)→分组情况→处理因素→检测/调查方法→检测/观察指标(含统计分析方法)。
525-525

替比夫定与干扰素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疗效的对比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替比夫定(TLD)与干扰素(IFN)α治疗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4月至2013年10月于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厦门第三医院就诊的84例CHB患者,将其分为TLD组和IFNα组,每组各42例。观察两组治疗12、24、48周时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血清学转换率、HBeAg定量情况以及药物的安全性。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治疗12、24、48周时IFNα组和TLD组ALT复常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1.43% vs 33.33%、35.71% vs 50.00%、66.67% vs 76.19%,P值均>0.05);治疗12、24周时两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9.52% vs 7.14%、23.81% vs 14.29%,P值均>0.05);治疗48周时,两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2.86% vs 21.43%,χ2=4.42,P=0.04);治疗12、24、48周时TLD组HBV DNA阴转率高于IFNα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11.90% vs 30.95%、26.19% vs 54.76%、52.38% vs 76.19%,χ2值分别为4.53、7.16、5.19,P值分别为0.02、0.01、0.03);IFNα组患者治疗48周时,HBeAg定量低于TLD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89.0±96.2)COI vs (356.3±104.5) COI,t=2.45,P=0.02];两组均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TLD治疗HBeAg阳性CHB具有强效抗病毒作用,其治疗12、24、48周时HBV DNA阴转率高于IFNα组,但治疗48周时TLD组HBeAg血清学转换率低于IFNα组。治疗期间两药的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
526-529

HIV与HCV合并感染患者的肝纤维化进展

摘要:【《Hepatology》2014年3月报道】题:HIV与HCV合并感染患者的肝纤维化进展:一项对435肝活组织检查对的前瞻性分析(作者Konerman MA等)
529-529

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探索CHB治疗的新策略。方法收集2009年12月1日至2012年12月1日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收治的84例CHB患者,称为CIK治疗组,采集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体外经干扰素γ、白细胞介素2、抗CD3单克隆抗体等细胞因子诱导成CIK,分次自体回输,观察治疗前及治疗后12、24、48周患者肝功能、HBV血清标志物变化及HBV DNA水平;50例接受恩替卡韦(ETV)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称为ETV治疗组。将两组HBeAg阳性和HBeAg阴性患者分组进行比较分析,同时对不良反应和肾功能进行评估。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随着观察时间延长,CIK治疗组无论是HBeAg阳性患者还是HBeAg阴性患者,其ALT水平均降低,其中HBeAg阳性患者治疗12、24周时与ETV治疗组相比,两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03、4.72,P值均<0.01);CIK治疗组在不同时间点的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均高于ETV治疗组,其中治疗24周和48周时两组间的HBeAg阴转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85、4.83,P值均<0.05)。无论是HBeAg阳性还是HBeAg阴性,在治疗12、24、48周后,CIK治疗组的HBV DNA阴转率均低于ETV组,尤其两组HBeAg阳性患者的HBV DNA阴转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45.62、26.89、12.54,P值均<0.01),但随着观察时间延长,CIK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逐渐升高。结论 CIK治疗CHB后在48周随访观察期内是安全有效的。虽然与ETV治疗相比,HBV DNA下降水平较低,但治疗后随着观察时间的延长,HBeAg阴转率和血清转换率明显高于ETV治疗组,提示CIK治疗后可能存在持久的免疫应答效应。
530-533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eAg和抗-HBe与HBV DNA定量的关系

摘要:目的:分析比较HBV血清标志物HBeAg与抗-HBe同时阳性、同时阴性及单独阳性患者的病毒复制情况。方法采用电化学发光法检测HBV血清标志物,从中筛选出HBeAg与抗-HBe同时阳性或均为阴性以及HBeAg单独阳性或抗-HBe单独阳性的标本,检测该类标本HBV DNA定量值。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检测447例患者HBV血清标志物,所有患者HBsAg均为阳性。HBeAg与抗-HBe同时阳性患者32例,阳性率为7.16%,其中HBV DNA<5×102拷贝/ml占84.38%,5×102拷贝/ml<HBV DNA<1×104拷贝/ml占12.50%,1×104拷贝/ml<HBV DNA<1×107拷贝/ml占3.13%;HBeAg与抗-HBe同时阳性组的HBV DNA含量分布低于HBeAg单独阳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21,P<0.01);抗-HBe阳性组的HBV DNA含量分布低于抗-HBe阴性组(χ2=74.12,P<0.01);HBeAg阴性的患者218例,HBV DNA>1×104拷贝/ml共9例(4.13%)。结论 HBeAg与抗-HBe同时阳性过去认为是不常见模式,但临床上并不少见,且病毒复制处于较高水平的仍占一定比例;当抗-HBe出现后,病毒复制减弱。血清HBeAg阴性情况下,部分患者病毒仍存在较高水平复制。因此,HBeAg存在与否不能作为抗病毒、疗效评价、传染性强弱的依据。
534-5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