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肝胆病杂志社
分享到: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于1985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支持的医学专业期刊,是我国首个肝胆病专业杂志。ISSN1001-5256,CN22-1108/R。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吉林大学
  • 国际刊号:1001-5256
  • 国内刊号:22-1108/R
  • 出版地方:吉林
  • 邮发代号:12-80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26
  • 综合影响因子:1.512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临床肝胆病 2014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肝胆病杂志述评

提高肝脏免疫功能认知,加强肝病细胞治疗研究

摘要:肝脏是一个重要的免疫器官,具有独特的免疫微环境,参与全身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反应。肝脏通过肝-肠轴与系统免疫密切相连,又是免疫损伤的靶器官;肝脏在抗嗜肝病毒免疫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导致病毒感染慢性化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肝病细胞治疗包括以细胞功能替代为主的肝(干)细胞输入治疗;以抗病毒抗肿瘤为主的免疫细胞治疗和对遗传性肝病进行的以细胞为载体的基因治疗。间充质干细胞的多向分化潜能和免疫调节特性成为肝病细胞治疗的热点,体外高效扩增技术使自然杀伤细胞治疗肝癌成为可能。
839-841
临床肝胆病杂志防治指南

世界胃肠病学会全球指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摘要:1介绍过去数十年中,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及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是西方国家肝病的首要原因。在过去20年其他慢性肝病发病率保持稳定甚至下降的情况下,NAFLD的发病率却呈现翻番。
842-845
临床肝胆病杂志专家论坛

肝脏固有免疫系统研究现状

摘要:肝脏固有免疫系统在抵御外来病原体入侵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叙述了肝脏固有免疫系统抵御病原体入侵的机制,包括肝脏特殊的解剖及生理特征,肝脏固有免疫细胞(肝脏定居细胞和血循环募集细胞)特性及其在病原体入侵过程中发挥功能的机制与相互联系,肝脏固有免疫细胞对病原体的识别及效应机制,肝脏免疫损伤及免疫耐受形成的机制。认为对于肝脏固有免疫细胞及固有免疫分子的研究还需更加深入,进一步了解肝脏作为独立的免疫系统与机体整体的免疫系统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将会对肝脏疾病的诊治及更深层次研究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846-850
临床肝胆病杂志国外研究进展介绍

磁共振弹性成像在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脏疾病中的作用

摘要:【据《J Hepatol》2014年5月报道】题:磁共振弹性成像在代偿期和失代偿期肝脏疾病中的作用(作者Asrani SK等)目前能够预测代偿期肝病患者是否具有高风险转变为失代偿期肝病的非侵入性预测指标仍然缺乏。为此,来自美国梅奥诊所的Asrani SK等进行了如下研究。假设应用磁共振弹性成像测量的肝脏剪切硬度作为一种重要的非侵入性的肝脏失代偿期的预测指标。晚期纤维化的患者行磁共振弹性成像检查,建立基线队列和随访队列(代偿期肝病)。
850-850
临床肝胆病杂志专家论坛

持续性HBV或HCV感染与免疫稳态

摘要:机体与病毒相互作用维持稳态是一种自然属性。免疫系统一方面需要活化免疫应答作用,杀灭或清除病毒;另一方面要调控免疫应答不要过度,维持免疫系统的稳定状态。持续性肝炎病毒感染(如HBV、HCV)的原因是病毒分子成分损害机体免疫系统并发生变异逃逸免疫清除。机体与病毒长期共存是多种免疫细胞和分子参与的过程,是机体在抗病毒免疫应答过程中维持自身稳态的结果。对持续肝炎病毒感染过程中机体维持相对稳定状态的细胞与分子机制作一综述。
851-854

多能干细胞在肝脏损伤和修复过程中的免疫调节作用

摘要:免疫平衡被打破是肝脏发生损伤或纤维化的基础。因此针对肝脏疾病的治疗不仅需要依赖再生医学发挥肝脏的替代功能,还需要依赖于免疫调节手段。肝脏损伤修复的免疫学基础、多能干细胞用于异体移植的免疫学基础,以及干细胞在治疗肝脏疾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的研究进展发现,多能干细胞尤其是间充质干细胞不仅具有低免疫原性和免疫抑制作用,具备了异体移植的免疫学基础,还可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改善肝脏的局部免疫微环境,从而改善免疫反应导致的肝损伤。提示,多能干细胞用于肝脏疾病的治疗不仅可以满足肝脏替代功能的需求,还可以满足免疫调节能力的需求。多能干细胞移植将成为理想的肝脏疾病治疗手段。
855-859

肝细胞癌细胞免疫治疗的研究进展

摘要:肝细胞癌(HCC)的治疗目前主要采用以手术为主、配合局部放疗和化疗的综合治疗措施,但多数患者经综合治疗后也容易复发,缺乏有效的治疗药物和手段,总体治疗效果并不理想。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肝癌的发生、发展、转移和复发与机体免疫系统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免疫治疗特别是细胞免疫治疗可以调节机体免疫功能,诱导特异性肿瘤免疫,达到治疗肝癌、减少肝癌复发和转移的目的,已成为肝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细胞免疫治疗在HCC中的临床前研究和临床试验取得的成果进行综述,并讨论当前存在的问题。
860-864
临床肝胆病杂志国外研究进展介绍

肝硬化患者感染相关的1型肝肾综合征:自然史、肾功能结局及生存率

摘要:【据《Hepatology》2014年4月报道】题:肝硬化患者感染相关的1型肝肾综合征:自然史、肾功能结局及生存率(作者Barreto R等)1型肝肾综合征(HRS)是肝硬化发生细菌性感染常见并发症,但其自然史尚不明确。为了评价感染相关1型HRS患者肾功能结局和生存率,来自巴塞罗那大学的Barreto R等对6年间诊断的70名患者分别进行了评估。在抗感染治疗和3个月生存期内,1型HRS大多是不可逆的;47名患者(67%)在抗感染治疗期间未获得改善;1型HRS未好转的主要预测因素是感染未控制。
864-864
临床肝胆病杂志专家论坛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在肝细胞癌生长和转移中的作用

摘要: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与肿瘤微环境密切相关,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CAF)是肿瘤微环境中重要组成成分之一,在肿瘤的发生、血管生成、侵袭和转移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从CAF的募集、活化、促血管生成及调节肿瘤免疫等方面对CAF在肝细胞癌(HCC)的发生及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综述,为HCC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865-868
临床肝胆病杂志论著

脐血来源或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应用脐血和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30例CHB患者均为解放军第一○五医院感染科2010年10月-2013年6月住院患者,签署临床实验研究入组同意书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10例,治疗组分别给予脐血或自体CIK细胞移植,同时给予干扰素治疗,对照组仅接受干扰素治疗,观察治疗后4、12周患者外周血ALT、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M)、HBV DNA对数值和CD4+/CD8+水平的变化。两样本均数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或成组t检验。结果脐血或自体CIK细胞移植后12周,患者外周血ALT、HBeAg、HBV DNA对数值分别为(22.6±14.4)和(32.9±15.3)U/L;(12.5±5.8)和(18.4±8.8)PEIU/ml;(3.2±0.7)和(3.7±0.6),与对照组相比均明显降低(t=2.80~5.45,P〈0.05)。两治疗组治疗4周后CD4+和CD4+/CD8+水平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t=2.21~2.43,P〈0.05);两组移植患者术中均未出现严重不良反应,无与移植相关的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人脐血和自体CIK细胞移植治疗CHB,短期内可明显抑制病毒复制,改善患者肝功能和临床症状,并能提高患者细胞免疫水平,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869-872

脐血来源和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自体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体外增殖及杀伤活性的对比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脐血和不同年龄段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细胞)的体外增殖能力及杀伤活性的特点。方法采集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在解放军第一○五医院分娩的健康胎儿的脐带血5份(A组);采集20例CHB患者的外周血,分为2组,即B组12例(年龄20~35岁),C组8例(年龄〉35岁)。采用Ficoll两步分离法分离出单个核细胞,在体外应用细胞因子诱导培养成CIK细胞,检测CIK细胞的免疫表型,噻唑蓝比色法测定其对白血病K562细胞的杀伤活性,采用t检验分析不同组CIK细胞增殖倍数,卡方检验分析杀伤活性率的差异。结果第15天时,B组体外CIK细胞增殖达到(589.15±237.60)倍,A组为(600.93±249.10)倍,2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组为(370.45±165.2)倍,与A、B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B、C 3组CIK细胞对K562的杀伤率分别为(77.3±5.1)%、(54.5±3.5)%、(44.1±3.4)%,A组与B、C 2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脐血来源的CIK细胞体外增殖快,杀伤活性强;大于35岁的CHB患者CIK细胞体外增殖能力明显降低,不宜接受自体CIK细胞移植。
873-876
临床肝胆病杂志国外研究进展介绍

一项关于药物和中药引起的肝损伤的单中心病例系列研究

摘要:【据《Turk J Gastroenterol》2014年2月报道】题:一项关于药物和中药引起的肝损伤的单中心病例系列研究(作者DagˇMS等)药物性肝损伤(DILI)是全球常见的疾病,存在潜在的致命性结果。在美国,50%以上的急性肝损伤病例均由药物引起。中药引起肝损伤(HILI)记录较少,但却成为日益严重的问题。来自土耳其加济安泰普大学医学院的DagˇMS等总结了药物和中药导致肝损伤患者的临床特征和结果。他们回顾性研究了4年中与应用药物或中草药可能有关的82例患者。
876-876
临床肝胆病杂志论著

Toll样受体2介导的Th17细胞活化在HBV感染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Toll样受体2(TLR2)与Th17细胞的相关性,为阐述HBV感染诱导炎症应答机制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选取2012年7月-2013年7月唐都医院感染科门诊和住院的34例乙型肝炎初治患者,其中24例慢性乙型肝炎和10例急性乙型肝炎;另外选取健康对照者10例,分离PBMC,利用HBV C基因型Envelope区肽段(特异性)或佛波酯联合伊屋诺霉素(非特异性)刺激,流式细胞术检测TLR2表达及Th17细胞百分比。进一步用TLR2的激动剂刺激PBMC,检测Th17细胞变化情况。组间比较采用Kruskal-Wallis H检验。结果在非特异性刺激条件下,Th17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百分比(4.08±1.78)%显著高于急性乙型肝炎患者(1.85±1.28)%及健康对照者(2.09±0.53)%(P=0.000 9、0.000 4),而TLR2+及IL-17A+TLR2+的表达在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与健康人外周血中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特异性刺激条件下Th17及TLR2的表达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的表达显著高于急性乙型肝炎组[(5.45±1.61)%vs(3.20±1.13)%;(5.19±3.18)%vs(1.88±1.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0 6、0.000 6)。加入TLR2激动剂后急、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体内Th17细胞的比例均显著升高,但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刺激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LR2可以直接影响Th17细胞的应答,从而促进乙型肝炎中炎症应答反应。
877-881
临床肝胆病杂志消息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5年征稿、征订启事

摘要:《临床肝胆病杂志》于1985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支持的医学专业期刊,是我国首个肝胆病专业杂志。刊号ISSN 1001-5256,CN 22-1108/R。杂志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俄罗斯《文摘杂志》(AJ)、美国《化学文摘》(CA)、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波兰《哥白尼索引》(IC)、英国《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文摘》(CABA)、英国《公共健康研究数据库》(GH)、美国《史蒂芬斯全文数据库》(EBSCOhost)、瑞典《期刊开放获取指南》(DOAJ)、瑞士《世界卫生组织HINARI数据库》、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网络版)》(Ulrichsweb)、台湾《中文电子期刊服务数据库(CEPS)》等数十家海内外数据库收录。
881-881
临床肝胆病杂志论著

不同病毒载量HBV感染者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和转化生长因子β的变化及意义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不同病毒载量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和HBV携带者(ASC)外周血T淋巴细胞各亚群变化的规律,探讨T淋巴细胞与人转化生长因子(TGF)β、ALT及TBil相关性。方法选择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兰州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175例HBV感染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为ASC组(112例)、CHB组(63例),以同期健康体检者84例作为对照组。运用流式细胞术检测3组血清中T淋巴细胞亚群水平,同时检测肝功能指标等。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Kruskal-Wallis H秩和检验。结果与健康对照组相比,ASC和CHB组TGFβ表达水平显著升高(P均〈0.05),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数显著降低(P〈0.05或P〈0.01),CD4+与CD8+T淋巴细胞比值显著降低(P〈0.01),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显著升高(P〈0.05或P〈0.01)。ASC与CHB组HBeAg阳性组和HBeAg阴性组患者CD3+、CD4+T淋巴细胞百分数均降低,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升高,CD4+与CD8+T淋巴细胞百分数降低。结论 TGFβ可能参与了CHB的发病过程,其免疫抑制作用可能是通过对T淋巴细胞、抗原递呈细胞成熟分化的抑制等多个环节发挥作用。
882-886

脾切除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外周血中Th17细胞及免疫功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行脾切除术前后外周血中Th17等免疫细胞的变化,分析脾切除于对门静脉高压症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八〇医院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采取脾切除术治疗的门静脉高压症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同期25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者术前1 d、术后7 d、1个月、3个月,以及健康体检者外周血中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Th17细胞比率,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6、IL-17、IL-23的变化情况。组间数据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one-way ANOVA)和LSD-t检验进行。结果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前CD3、CD4、CD8、CD4/CD8值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Th17细胞及其相关炎症因子IL-6、IL-17、IL-23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1)。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7 d、术后1个月、3个月的CD3、CD4、CD8、CD4/CD8值均先降低后升高,术后7 d的CD3、CD4、CD8、CD4/CD8值低于术前水平(P均〈0.01),但术后3个月CD3、CD4、CD8、CD4/CD8值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门静脉高压症患者脾切除术后7 d、术后1个月、3个月的Th17细胞及其相关炎症因子IL-6、IL-17、IL-23水平均逐渐降低(P均〈0.05)。结论脾切除术可以下调门静脉高压症患者Th17细胞及其相关炎症因子IL-6、IL-17、IL-23,使患者免疫功能得到改善。
887-890

经沉默免疫负调控基因技术处理的树突状细胞联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对HepG2细胞移植瘤的抑制作用

摘要:目的观察经沉默免疫负调控基因(iAPA)技术处理的树突状细胞(DC)联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iAPA-DC/CTL)对HepG2细胞移植瘤的抑制作用。方法利用人肝癌细胞系HepG2建立裸鼠皮下移植瘤模型,将12只裸鼠随机分为2组:生理盐水对照组(C组)和iAPA-DC/CTL组(DC组),每组6只,行iAPA-DC/CTL治疗4次(1周/次)后处死。实验期间观察各组裸鼠的肿瘤生长,测量肿瘤长短径并描绘肿瘤生长曲线,称量瘤重并计算抑瘤率,病理检测。两组间均数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结果造模成功率为92.31%。C组和DC组肿瘤体积分别为:(697.69±143.99)、(485.64±188.75)mm3,DC组生长相对缓慢(t=2.28,P〈0.05);C组和DC组肿瘤重量分别为:(0.32±0.07)、(0.22±0.08)g,DC组肿瘤重量小于对照组(t=2.31,P〈0.05),抑瘤率为30.39%。肿瘤免疫组化染色后T淋巴细胞计数分别为:C组未见、DC组(39.74±5.11)个/高倍视野,DC组肿瘤内T细胞数多于对照组(t=19.05,P〈0.05)。结论 iAPA-DC/CTL能够有效抑制HepG2细胞裸鼠皮下移植瘤的生长。
891-894
临床肝胆病杂志病毒性肝炎

ALT低于2倍正常值上限的慢性HBV感染者肝脏病理结果的预测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索在ALT〈2倍正常值上限(2×ULN)的慢性HBV感染人群中,一般临床指标对肝脏病理结果的预测作用。方法收集2009年1月至2013年6月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收治的122例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在超声引导下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判断肝组织炎症活动度及纤维化程度,同期化验肝功能、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 DNA等指标,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索该类患者的一般临床指标对其肝脏病理结果的预测作用。结果 122名患者中有明显炎症或纤维化(G≥2或S≥2)者共94例(77.0%),早期肝硬化者5例(4.1%)。G〈2组与G≥2组相比,除HBV DNA外,其余各指标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S〈2组与S≥2组相比,年龄、HBeAg、HBV DNA、AST、血小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HBeAg和AST是肝脏明显纤维化(S≥2)的独立预测因子。结论对血清ALT〈2×ULN的慢性HBV感染者,年龄〉40岁、HBeAg阴性、AST〉40U/L者应积极进行肝穿刺活组织检查术,必要时尽早抗病毒治疗。
895-8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