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肝胆病杂志社
分享到: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于1985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支持的医学专业期刊,是我国首个肝胆病专业杂志。ISSN1001-5256,CN22-1108/R。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吉林大学
  • 国际刊号:1001-5256
  • 国内刊号:22-1108/R
  • 出版地方:吉林
  • 邮发代号:12-80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26
  • 综合影响因子:1.512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临床肝胆病 2014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肝胆病杂志述评

直接抗病毒药物时代下丙型肝炎研究面临的挑战

摘要:HCV是全球范围内导致慢性病毒性肝炎的重要病原体之一。HCV长期隐匿性感染可能会引发肝纤维化、肝硬化和肝癌等晚期肝病。干扰素和利巴韦林联合用药广泛用于HCV感染的治疗,但这一疗法治疗效果有限,并且具有很强的副作用。HCV小分子直接抗病毒药物(DAA)的出现大大提高了治疗效果,并有望最终完全取代干扰素疗法。然而慢性丙型肝炎治疗进入DAA时代并不意味着丙型肝炎问题已经解决,丙型肝炎研究依然面对诸多挑战。
481-484
临床肝胆病杂志国外研究进展介绍

用纤维化血清学检测(FibroTestTM)和瞬时弹性成像(FibroScan?)将慢性丙型肝炎分为7个类别

摘要:纤维化血清学检测(FibroTestTM,FT)和瞬时弹性成像(Transient Elastography,TE)被证实是检查肝纤维化的非侵入性方法,通过活组织检查,METAVIR纤维化分期可将其分为F0~F4,并可作为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相关死亡的预后预测标志物。为了扩展FT和TE定义肝硬化进展关键点的准确性,定义没有并发症的为F4.1,食管静脉曲张为F4.2,严重的并发症(原发性肝癌、静脉出血、腹水、肝性脑病、黄疸)为F4.3。
484-484
临床肝胆病杂志专家论坛

难治性丙型肝炎再认识-谈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策略的进展

摘要:丙型肝炎从病毒的发现、临床诊断,到干扰素抗病毒治疗经历了近20年的历程,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从最初的单纯控制病毒,到目前的临床治愈;从单一普通干扰素治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30%左右,到目前我国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标准治疗的SVR率70%~80%,从依赖基因型和病毒载量定义治疗的难易性,到根据宿主IL-28基因型及应答模式(RVR、cEVR)决定治疗策略,特别是近几年直接抗病毒药物的不断问世,使丙型肝炎的抗病毒治疗不论从理念上,还是临床治疗策略上都有了根本的改变。从对难治性丙型肝炎的再认识出发,系统综述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策略的进展。
485-488

急性丙型肝炎的诊断及治疗

摘要:急性丙型肝炎是由HCV感染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对急性丙型肝炎患者给予正确的诊断及合理的治疗,对阻止疾病进展尤为重要。对近年来有关急性丙型肝炎方面的研究进行回顾,急性丙型肝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进展进行了综述,为临床医生更好的认识急性丙型肝炎,采取科学合理的诊疗措施提供依据。
489-492
临床肝胆病杂志国外研究进展介绍

在成功清除HCV的非肝硬化患者中,基线GGT的水平与肝细胞癌密切相关

摘要: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尽管获得了持续病毒学应答,但仍然有进展为肝癌的风险。 为了探索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非肝硬化患者中肝癌的发病率以及进展为肝癌的风险因素。Huang CF等人对应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后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的642个患者,进行了中位数为53个月的随访期(从6到133个月)。在2324.8的人年随访期间,其中33个患者发展为肝癌。COX回归曲线显示肝硬化为肝癌的最强预测因素,其次是年龄和基线GGT水平。在肝硬化患者中,肝癌的发病率与GGT水平无明显关联,但在非肝硬化患者中肝癌的发病率与GGT水平密切相关,高GGT的患者肝癌发病率明显高于低GGT的患者。Cox回归分析显示获得持续应答的非肝硬化患者的肝癌发生与GGT水平以及年龄明显相关。而在年龄大的患者中,高GGT非肝硬化者和肝硬化者的肝癌发病率无差异。
492-492
临床肝胆病杂志专家论坛

抗HCV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

摘要:目前抗HCV治疗的标准疗法是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联合利巴韦林(RBV),但仍有部分患者不能达到治愈。近年来,靶向针对HCV 生活周期中病毒蛋白的小分子化合物的研究得到了迅速发展,小分子化合物联合PEG-IFN、RBV三联治疗可以提高持续病毒学应答率。而对于不能应用/耐受干扰素治疗的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各类小分子化合物之间的联合抗病毒治疗也可取得较好的疗效。因此,认为小分子化合物给今后慢性丙型肝炎治疗带来新的希望。
493-495
临床肝胆病杂志论著

血脂水平与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慢性丙型肝炎(CHC)患者血脂水平与抗病毒疗效的相关性,为评估预后、指导治疗提供依据。方法纳入2010年1月至2013年8月收治的171例CHC初治患者,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及利巴韦林抗病毒治疗,分析比较不同应答情况、基因型及治疗0、12及24周(非1b型)或0、24及48周(1b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脂蛋白(HDL-C)、载脂蛋白A(apoA)、载脂蛋白B(apoB)水平。正态分布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及方差分析;非正态分布资料采用秩和检验;分类变量采用χ2检验。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与患者预后相关的预测因子。结果171例CHC PEG-IFN及利巴韦林抗病毒初治患者治疗后,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SVR)率及未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non-SVR)率分别为81.87%、18.13%,SVR组患者TG、apoB明显较non-SVR组患者低(P<0.05)。基因3型CHC患者TC、LDL-C、apoA及apoB均较基因1b、6a型患者低;ALT、AST水平相比较高(P<0.05)。SVR组患者TG、apoB在治疗结束时升高,HDL-C降低(P<0.05);non-SVR组患者血脂水平在治疗过程中无明显改变。单因素Logistic分析示患者年龄≤50岁、基因型非1b型、TG≤3.11 mmol/L、apoB≤0.63 g/L与SVR密切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表明,年龄≤50岁及apoB≤0.63 g/L CHC患者易获得SVR(P<0.05)。结论本研究提示,血脂水平和年龄与CHC患者抗病毒疗效密切相关,年龄≤50岁和apoB≤0.63 g/L是CHC患者SVR的独立预测因素。
496-500

HCV对HIV/HCV共感染患者病情进展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HCV对HIV/HCV共感染病情进展的影响。方法研究对象为2012年8月到北京佑安医院随访的HIV/HCV共感染者29例及HIV单独感染者20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及HIV感染时间及感染方式、感染的HIV 病毒亚型均具有可比性。外周血生化指标检测并采用瞬时弹性扫描仪FibroScan评估肝脏功能及纤维化程度,运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外周血CD4+T、CD8+T细胞绝对计数。两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 HIV/HCV共感染组ALT、AST及TBil水平分别为(76.16±81.25)U/L、(87.66±71.32)U/L、(14.21±9.56)μmol/L,明显高于HIV单独感染组[(27.74±20.63)U/L、(45.65±16.95)U/L、(10.26±3.22)μmol/L],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4、0.005及0.046)。与HIV单独感染组相比,HIV/HCV共感染组Stiffness指数有升高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889,P=0.080)。HIV/HCV共感染组HIV病毒载量(拷贝/ml)的对数值为3.66±0.97明显高于HIV单独感染组的3.02±0.90(t=2.251,P=0.030)。HIV/HCV共感染组、HIV单独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T/CD8+T细胞比例分别为(374.25±185.48)/μl及(0.33±0.17)、(496.45±230.98)/μl及(0.46±0.27),HIV/HCV 共感染组CD4+T淋巴细胞计数及CD4+T/CD8+T细胞比例低于HIV单独感染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48、0.043。共感染组艾滋病发病率(27.59%)呈现出较HIV 单独感染组(5%)高的趋势(P=0.063)。结论HCV促进HIV/HCV共感染者肝脏损伤,增强HIV复制,加剧机体免疫功能损伤,HCV可能加速HIV/HCV共感染者的病情进展。
501-504

110例丙型肝炎患者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谱分析

摘要:目的:调查丙型肝炎住院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和疾病谱,为HCV感染的防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1年10月住院的110例丙型肝炎患者的人口学、流行病学资料和实验室检查,计数资料的比较用χ2检验。结果在110例被调查的患者中,男∶女为1.2∶1;传播途径主要有应用血制品、手术、不明原因、静脉吸毒和性传播等。2008至2011年年发病人数分别为16、18、32、44人。本地区HCV基因型有1b、2a型,1b型最多占60.7%(17/28),其次为2a型占28.6%(8/28),1b/2a混合型占7.1%(2/28),3b型3.6%(1/28)。慢性肝炎占67.3%,肝硬化率达19.1%。结论 HCV年发病呈上升趋势,HCV基因分型以1b和2a为主,丙型肝炎易于向肝硬化发展,应加强重点人群疫情监测。
505-507

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抗病毒治疗中NK细胞和Treg细胞的动态变化

摘要:目的:观察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的NK细胞和Treg细胞动态变化,分析与抗病毒疗效相关的免疫因素。方法采用开放性、前瞻性临床队列研究。入组2009年9月-2010年10月收治的难治性慢性丙型肝炎患者41例(初治组30例和无应答组11例)和健康对照(HC)者11例,初治组给予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FN)α-2a 18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10.6~15 mg·kg-1·d-1治疗48周,无应答组给予PEG-IFNα-2a 180μg/周联合利巴韦林15 mg·kg-1·d-1治疗72周;动态留取细胞和血清,进行HCV RNA、肝功能和NK细胞和Treg细胞的检测,分析与疗效相关的免疫因素。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或秩和检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抗病毒治疗和24周随访,初治获得SVR者17例(56.7%),未获得SVR(nSVR)者13例;无应答组获得SVR者3例(27.2%),未获得SVR(RFP)者为8例(72.7%)。基线总体患者的NK细胞频率低于HC 组,Treg细胞频率高于HC组;同时抗病毒治疗疗程中,初治获得SVR者24周NK细胞频率较基线和4周明显增加,Treg细胞频率较基线和4周明显下降;同时初治nSVR者Treg细胞频率24周时较基线和4周明显升高;无应答组再治疗仍未获得SVR者无论NK细胞频率或者Treg细胞频率均未见明显变化。结论 NK细胞频率的降低以及Treg细胞频率的增加与HCV慢性感染有关;抗病毒治疗后NK细胞及Treg细胞的动态变化,可以预测抗病毒疗效:疗程中NK细胞频率的增加以及Treg细胞频率的下降与疗效好有关。
508-513

江苏地区汉族人群白细胞介素28B基因多态性与丙型肝炎易感性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江苏地区汉族人群白细胞介素(IL)28B基因多态性分布及其与丙型肝炎易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1年南京市第二医院就诊的丙型肝炎患者88名,体检中心健康体检的健康人群100例。应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和直接测序法检测丙型肝炎患者和健康人群IL-28B rs8099917、rs12979860、rs12980275、rs8113007和rs12972991位点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并统计分析这些位点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在两种不同人群中分布的差异。采用Pearson χ2检验进行分析,计算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以判断样本的代表性。结果两者间性别和年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92、0.28),在检测人群中IL-28B基因5个位点的主要基因型分别是TT、CC、AA、AA、AA;丙型肝炎患者IL-28B基因SNP位点与健康人群在基因型(χ2=0.31、0.50、0.60、0.15、0.07,P均>0.05)和等位基因(χ2=0.29、0.48、0.56、0.14、0.07,P均>0.05)分布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IL-28B 的SNPs位点(rs8099917、rs12979860、rs12980275、rs8113007、rs12972991)可能与江苏省汉族人群丙型肝炎易感性无关。
514-517

CLEC4M慢病毒载体的构建及其在K-562细胞中的表达

摘要:目的:本研究拟构建CLEC4M慢病毒表达载体,建立稳定过表达的K-562细胞株。方法应用逆转录PCR克隆出正常人CLEC4M基因序列,将序列插入GV166载体,构建GV166-CLEC4M慢病毒表达载体,之后转染293T细胞进行慢病毒包装。用获得的慢病毒液感染人白血病细胞系K-562,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检测K-562细胞中CLEC4M的过表达情况。结果测序结果显示成功构建重组慢病毒表达质粒GV166-CLEC4M;依据实时荧光定量PCR可测定慢病毒能够有效感染K-562细胞;CLEC4M在K-562细胞中的mRNA和蛋白水平都成功的过表达。结论 CLEC4M慢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为进一步研究CLEC4M基因在HCV入胞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518-521

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孕妇替比夫定治疗前后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的水平变化

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慢性HBV感染孕妇替比夫定治疗前后血清Th1/Th2型细胞因子水平变化,探讨替比夫定阻断HBV母婴传播的免疫机制。方法对2008年4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HBeAg阳性慢性HBV感染孕妇54例进行回顾分析,根据ALT水平分为免疫活化组(n=18)和免疫耐受组(n=36),于妊娠中晚期给予替比夫定600 mg/d,常规检测治疗前、分娩前血清ALT、TBil、HBV DNA水平及HBV标志物变化情况,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Th1型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2、干扰素(IFN)γ]和Th2型细胞因子(IL-4、IL-6)水平。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采用非参数检验。以Bivariate分析两变量相关性,用Pearson相关系数表示相关性。结果替比夫定治疗后血清HBV DNA水平明显下降(P<0.01),ALT、TBil水平均无显著变化,无HBeAg血清学转换。相较于健康人群,2组在治疗前和分娩前均表现为IL-2(健康人群<4 pg/ml)和IFNγ(健康人群<15 pg/ml)高表达,而 IL-4(健康人群<10 pg/ml)和IL-6(健康人群<5 pg/ml)低表达。治疗前和分娩前的IL-2、IFNγ、IL-4和IL-6水平在2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1)。分娩前较治疗前,免疫活化组IL-4水平有升高(P=0.014),但均未超出正常上限;IL-2、IFNγ和IL-6水平无显著变化(P=0.182、0.259、0.710);免疫耐受组IL-2、IFNγ、IL-4和IL-6水平均无显著变化(P=0.651、0.839、0.650、0.542)。结论 HBV感染孕妇妊娠中晚期血清Th1型细胞因子高表达、Th2型细胞因子低表达;替比夫定短期治疗对孕妇Th1/Th2平衡影响较小,其参与阻断HBV母婴传播可能通过其他途径发挥作用。
522-526

本刊2014年7~12期“重点号”选题

摘要:为使作者了解我刊的编辑出版计划,及时地为我刊惠赐稿件,《临床肝胆病杂志》编委会确定了2014年7~12期“重点号”选题:7.肝纤维化及肝硬化;8.胰腺疾病;9.肝病免疫和细胞治疗;10.肝衰竭;11.胆道疾病;12.肝胆胰疾病的内镜诊疗。
526-526

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HBV DNA低水平复制及特异性抗体表达的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血清HBV DNA低水平复制及HBV特异性抗体表达的相关因素及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08年6月至2013年12月于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治疗的391例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及39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病历资料。比较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BV DNA表达的不同及影响因素分析。根据HBV血清学标志物(HBV M)特异性表达的不同将肝衰竭患者分为特异性抗体阳性(指抗-HBs、抗-HBe和抗-HBc同时阳性)和特异性抗体阴性(无抗-HBs、抗-HBe和抗-HBc同时阳性)2组,分析2组患者HBV DNA水平的变化和生存情况。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Mann-Whitney秩和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患者HBV DNA水平低于慢性乙型肝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16.469,P<0.05);HBeAg阳性和阴性的肝衰竭患者HBV DNA水平均低于相应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11.665和-12.853,P<0.05)。在391肝衰竭病例中,HBV特异性抗体阳性组29例(7.42%),死亡25例(86.21%), HBV特异性抗体阴性组362例(92.58%),死亡157例(43.37%),2组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特异性抗体阳性组患者HBV DNA水平明显低于特异性抗体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94,P<0.05)。2组HBeAg阴性患者HBV DNA水平均低于HBeAg阳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分别为7.427和7.513,P<0.05)。结论 HBV M表达形式及机体免疫状态的动态变化在乙型肝炎相关性肝衰竭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着一定作用,HBV DNA低水平复制系机体处于免疫清除期所致,而同时伴抗-HBs、抗-HBe、抗-HBc 3个抗体同时阳性则提示机体对HBV的超强免疫反应,致使病情恶化、发展迅速,病死率高。
527-530

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及原发性肝癌患者HBV-X基因突变分析

摘要:目的:研究慢性HBV感染者,如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肝硬化(LC)、原发性肝癌(PLC)患者血清中HBV-X基因序列的突变与肝癌发生的关系。方法收集2011-2013年间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慢性HBV感染者血清共89例,从血清中提取HBV DNA,扩增全长HBV-X基因序列,经测序后与已知HBV-X基因相应序列比较该患者体内HBV-X基因变异位点以及变异形式,并用卡方检验、单因素方差分析处理数据,NCBI的genotype工具测定基因型。结果所有患者均属于B/C基因型,HBeAg阳性患者中B基因型占46.2%,C 基因型占53.8%;HBeAg阴性患性中B基因型占81.2%,C 基因型占18.8%(P=0.001)。在PLC组中,启动子(BCP)区的突变显著高于CHB、LC(69.2%vs 34.4%和61.3%,P<0.05),且nt1821位点存在明显的T碱基的缺失(88.5% vs 53.1%和71%,P=0.014)。在CHB、LC中,C基因型BCP的双突变率显著高于B基因型(61.5%vs 15.8%,P=0.007;83.3% vs 47.4%,P=0.045),HBV DNA低病毒载量(≤10^6拷贝/ml)中BCP的突变率较高病毒载量(>106拷贝/ml)更显著(81.3%vs 47.9%,P=0.015)。结论 BCP区的双突变及nt1821位点的缺失可能与PLC的发生密切相关。
531-536

异甘草酸镁治疗重度戊型黄疸性肝炎患者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分析观察异甘草酸镁治疗戊型肝炎重度黄疸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收治的戊型肝炎重度黄疸患者78例,同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9例,2组均给予多烯磷脂酰胆碱、还原型谷胱甘肽、能量合剂保肝,治疗组加用异甘草酸镁注射液150 mg静滴,1次/d,而对照组则加用复方甘草酸苷注射液120 mg静滴1次/d,两组疗程均为6周。TBil<85μmol/L,ALT<160 U/L为主要有效指标。两组间均数采用成组t检验,组内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用χ2检验。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均有好转,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84.6%(33/39),优于对照组66.7%(26/3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的TBil为(68.9±40.3)μmol/L,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129.1±69.3)μmol/L,其中各组F值为:24.658、36.145,χ2值为12、15,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异甘草酸镁治疗戊型肝炎重度黄疸疗效显著,一定药物浓度范围内对肝细胞增殖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加速黄疸消退,无明显不良反应。
537-539
临床肝胆病杂志肝纤维化及肝硬化

肝硬化患者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出血(EGVB)患者再出血的危险因素。方法收集宁夏医科大学2006年1月-2009年12月收住入院的432例肝硬化患者,初次治疗后出血停止的325例为对照组(即出血停止组),再出血的107例为研究组(即再出血组)。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和相关检查资料。两组间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并进行多个样本率间的多重比较。应用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出血的影响因素。结果性别、吸烟、血红蛋白、白细胞、ALT、AST、脾脏厚度两组患者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非条件Logistic 回归分析中性粒细胞相对值(OR=0.976,P=0.034)、白细胞计数(OR=1.173,P=0.007)、门静脉宽度(OR=7.530,P=0.001)和血红蛋白(OR=1.015,P=0.013)与出血具有相关性。结论白细胞、中性粒细胞、血红蛋白、门静脉为肝硬化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破裂早期再出血的危险因素。
540-5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