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肝胆病杂志社
分享到: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于1985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支持的医学专业期刊,是我国首个肝胆病专业杂志。ISSN1001-5256,CN22-1108/R。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吉林大学
  • 国际刊号:1001-5256
  • 国内刊号:22-1108/R
  • 出版地方:吉林
  • 邮发代号:12-80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26
  • 综合影响因子:1.512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临床肝胆病 2012年第10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肝胆病杂志述评

肝衰竭诊疗:进展与展望

摘要:肝衰竭(liver failure)是各种肝病中发展最快、病情危重、病死率很高的疾病类型。本文就其近年主要的诊疗进展做一回顾和展望。1肝衰竭命名与分类的发展在2000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中,把"重型肝炎"分为三型,即急性重型肝炎、亚急性重型肝炎、慢性重型肝炎[1]。
721-725
临床肝胆病杂志专家论坛

乙型肝炎肝衰竭的抗病毒治疗

摘要:我国2006年《肝衰竭诊疗指南》根据病理组织学特征和病情发展速度,将肝衰竭分为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亚急性肝衰竭(subacute liver failure,SALF),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以及慢性肝衰竭[1]。在我国,感染是导致肝衰竭的主要因素,其中HBV感染导致的慢性乙型肝炎急性炎症活动是主要原因。
726-728

病毒感染与肝功能衰竭

摘要:病毒感染与全身许多器官功能衰竭密切相关,包括呼吸功能衰竭、肝功能衰竭、肾功能衰竭以及免疫功能衰竭等,这些重要器官功能衰竭是许多病毒感染病死率高的重要原因。引起肝功能衰竭的相关病毒包括嗜肝病毒感染与非嗜肝病毒感染。1嗜肝病毒感染(甲型、乙型、丙型、丁型与乙型混合或重叠感染、戊型等)1.1甲型肝炎病毒(HAV)感染HAV是小RNA病毒,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
729-731

慢加急性肝衰竭前期的概念及预警模型

摘要:肝衰竭(liver failure)是由各种原因所导致的一种严重肝功能失代偿状态。在我国,绝大多数肝衰竭病例是在慢性HBV感染基础上发生的慢加急性肝衰竭(acute-on-chronic liver failure,ACLF),所以HBV相关的ACLF(ACLF-HBV)一直是学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有关肝衰竭的分类、定义与诊断标准,国内外肝病学术界至今尚未达成统一的意见。2005年美国肝病学会(AASLD)将既往无肝病基础者突然出现的肝功能丧失定义为急性肝衰竭(ALF),其标准是:
732-734

干细胞移植术治疗肝硬化的临床应用

摘要:肝硬化是消化系统最常见的一种慢性疾病,是由病毒(HBV、HCV)、酒精等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广泛变性、坏死,肝脏弥漫性纤维化病变,进而形成再生结节和假小叶,导致正常肝小叶结构破坏,进一步发展为肝硬化,从而出现腹水、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一系列严重并发症,危及患者生命。目前,我国肝病患者大约7000万人,每年约有100多万人发展为肝硬化,数十万人死于肝硬化。原位肝移植是治疗肝硬化患者最理想的治疗选择,但因供体紧缺、免疫排斥、费用高等原因,导致临床应用十分有限,很难成为常规的治疗手段。
735-737

关注药物性肝衰竭

摘要:随着经济发展、健康保健意识增强以及新药的不断问世,药物性肝病(drug-induced liver damage,DILD)及药物性肝衰竭(drug-induced liver failure,DILF)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增加[1-2]。DILF是指在药物使用过程中,药物或其活性代谢产物引起的肝细胞大量坏死或肝功能急剧严重损害,肝脏合成、解毒、排泄和生物转化等功能发生严重障碍或失代偿的严重疾病。由于肝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极为复杂,对严重的临床症候群缺乏特异性治疗手段,因此病死率极高。
738-739
临床肝胆病杂志论著

血浆吸附灌流联合血浆置换加用恩替卡韦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观察血浆吸附灌流(PP)联合血浆置换(PE)的组合型人工肝方法加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的临床疗效。方法将PP和使用少量血浆的PE联合在1次治疗模式中完成,治疗35例68例次肝衰竭患者,检测治疗前、结束时及治疗结束72 h时患者血清总胆红素(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白蛋白(Alb),与同期进行的34例66例次单纯PE治疗患者做对照,两组患者皆予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结果 (1)治疗1个月时并发症发生率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个月时HBV DNA下降超过100倍的患者比率分别为治疗组68.6%,对照组61.8%,2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治疗1个月时好转率(62.9%,61.8%),生存率(68.6%,64.7%),累积3个月生存率(65.7%,64.7%),6个月生存率(65.7%,61.8%),差异皆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2组患者治疗结束及治疗结束72 h时TBil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均〈0.05),治疗组在治疗结束时TBil下降幅度更大(P〈0.05),在治疗结束72 h时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PTA无明显升高(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结束时PTA升高(P〈0.05)。治疗组患者在治疗结束时Alb较治疗前无明显变化(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结束时Alb显著升高(P〈0.05)。结论本研究建立的PP联合PE及恩替卡韦抗病毒治疗方法,血浆用量少,抗病毒疗效好,治疗HBV-ACLF患者安全有效。
744-747

抗病毒治疗对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因素及抗病毒治疗对HBV-ACLF患者90 d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6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HBV-ACLF患者112例,根据入组时是否采用抗病毒治疗分为非抗病毒治疗组54例和抗病毒治疗组58例。非抗病毒治疗组采用内科综合治疗,抗病毒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加用抗病毒药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特征、存活率、抗病毒治疗短期疗效及分析影响预后的因素。结果治疗4周后,两组ALT均显著降低,胆碱酯酶(CHE)和HBV DNA转阴率提高(P〈0.05);治疗8周后,抗病毒治疗组TBil和MELD评分明显低于非抗病毒治疗组,而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水平明显高于非抗病毒治疗组(P〈0.05)。治疗90 d,抗病毒治疗组累积存活率明显高于非抗病毒治疗组(P=0.025)。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为:HBeAg、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抗病毒治疗(P〈0.05)。结论抗病毒治疗可提高HBV-ACLF患者的90 d存活率,是HBV-ACLF内科治疗的有效方法之一;HBeAg阴性、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也可降低HBV-ACLF患者的90 d存活率。
748-751

《临床肝胆病杂志》开展第二届优秀学术论文评选活动

摘要:为肯定和激励一直以来为我杂志惠赐优秀稿件的作者,进一步提高《临床肝胆病杂志》的办刊质量,本刊编委会决定从2010年起,由编辑部组织开展每年一度的"《临床肝胆病杂志》优秀论文评选活动"。编辑部于2011年具体举办了"2010年首届《临床肝胆病杂志》优秀论文评选活动",并取得圆满成功。
751-751

早期病毒学应答对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相关肝衰竭患者预后及转归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在HBV感染相关肝衰竭抗病毒治疗过程中,早期快速病毒学应答对治疗转归的影响。方法选择本院2007年6月至2010年12月住院治疗的HBV感染相关肝衰竭患者152例,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分别予拉米夫定(LAM)或恩替卡韦(ETV)抗病毒治疗。根据抗病毒治疗第4周时患者HBV DNA是否转阴,将患者分为HBV DNA阴性组和HBV DNA阳性组,比较两组治疗基线情况、治疗第4周时TBil、凝血酶原活动度(PTA)、Alb、MELD评分及治疗终点时两组临床转归,对影响治疗转归的所有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在治疗第4周时,HBV DNA阴性组TBil水平较HBV DNA阳性组明显降低,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HBV DNA阴性组PTA较HBV DNA阳性组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两组Alb、MEL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终点时HBV DNA阴性组好转率(74.2%)较HBV DNA阳性组(30.5%)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8.15,P=0.0067)。对可能影响治疗转归的因素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独立危险因素为病情分期和治疗第4周时HBV DNA转阴情况。结论核苷类似物对病毒的快速抑制作用可提高HBV相关肝衰竭治疗的疗效,改善预后,治疗第4周早期病毒学应答患者预后相对较好。
752-755

《临床肝胆病杂志》2013年征稿、征订启事

摘要:《临床肝胆病杂志》于1985年2月创刊,是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的我国首个肝胆胰疾病专业杂志。本刊为"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被美国《乌利希期刊指南》(UPD)、《化学文摘》(CA)、波兰《哥白尼索引》(IC)和英国国际农业与生物科学研究中心(CABI)等国际数据库收录。
755-755

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对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血清IL-17和IL-6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对乙型肝炎相关肝衰竭血清白细胞介素(IL)-17、IL-6的影响。方法 30例乙型肝炎慢加急性肝衰竭患者在内科治疗的基础上采用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单次治疗。用ELISA检测各组血清IL-17、IL-6浓度,同时记录血清ALT、TBil等值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肝衰竭组患者血清IL-17、IL-6水平分别为(123.5±23.0)pg/ml、(110.0±18.5)pg/ml,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8.5±6.3)pg/ml、(27.8±5.9)pg/ml和正常对照组(34.7±3.3)pg/ml、(12.1±5.1)pg/ml,P均〈0.001;治疗后血清IL-17、IL-6水平分别为(84.7±21.4)pg/ml、(75.8±16.6)pg/ml,较治疗前下降(t=35.1,P〈0.001;t=33.4,P〈0.001);与好转组相比,人工肝对恶化组血清IL-17、IL-6清除效率降低(t=3.8,P〈0.05;t=3.9,P〈0.05);人工肝对血清IL-17、IL-6清除效率均与MELD评分呈负相关(r=-0.53、P=0.003;r=-0.43,P=0.015)。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液滤过能有效降低肝衰竭患者血清IL-17、IL-6水平,其对IL-17、IL-6的清除效率可能与患者预后有关。
756-759

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气虚瘀黄证预后影响因素回顾性分析

摘要:目的探讨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气虚瘀黄证患者预后的因素。方法将74例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气虚瘀黄证患者根据预后结局分为好转组(25例)和死亡组(49例),用Logistic回归分析年龄、发病至就诊前时间、首诊时症状体征积分及相关生化指标[凝血酶原活动度(PTA)、总胆固醇(TC)、总胆红素(TBil)、前白蛋白(PA)]对患者预后的影响。结果好转组与死亡组对比发现,患者年龄与预后的关系不明显(P〉0.05);死亡组发病至就诊前时间明显长于好转组(P〈0.0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就诊前时间与预后呈负相关;好转组纳差、乏力、瘀斑积分明显低于死亡组,分数越高,预后越差;死亡组生化指标中TBil水平高于好转组,而PTA、TC水平低于好转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发病至就诊前时间、纳差、乏力、瘀斑及相关生化指标均是影响乙型肝炎相关慢加急性肝衰竭气虚瘀黄证预后的重要因素。
760-763

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患者的疗效及并发症临床荟萃分析

摘要:目的采用荟萃分析法评价糖皮质激素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疗效差异、副作用、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近20年网络、数据库中有关激素治疗重型肝炎肝衰竭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RevMan5.0软件对入选试验进行分析。结果本文纳入29个病例对照研究,共1852例重型肝炎患者。文献质量经改良Jadad评分平均为2.69分。Meta分析:治疗组患者生存率、好转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黄疸消退时间、消化道症状消退时间、总胆红素、凝血酶原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继发性感染、消化道出血、肝肾综合征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两组对比腹水发生率、肝性脑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文纳入的文章时间跨度大、依照的诊断标准不同、RCT样本量少、部分研究两组患者数量差距大均导致某些分析的统计学同质性差(F〉50%),并影响到了结果准确性。故本文Meta分析结论仍需大样本量实验分析验证。
764-770
临床肝胆病杂志文摘荟萃

门静脉内直接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防治猪暴发性肝衰竭

摘要:动物模型及少量非随机临床试验证明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hBMSC)具有治疗急性及慢性肝损伤的功效。然而尚无关于hBMSC治疗暴发性肝衰竭(FHF)的研究,尤其是使用大型动物(猪)模型的研究。本研究的目的是,探讨移植hBMSC到肝门静脉系统中用于治疗猪暴发性肝衰竭的安全性、疗效及相关的潜在机制。
770-770

自噬在对乙酰氨基酚诱导的肝损伤中保护性作用的研究

摘要:背景与目的:自噬可以选择性清除受损的细胞器,比如受损的线粒体,从而防止线粒体损伤诱导的细胞死亡。过量的对乙酰氨基酚(APAP)会导致人类或动物肝细胞的线粒体受损,进而使肝细胞发生坏死造成肝损伤。虽然很多APAP导致肝损伤的机制已经被报道,但是目前尚不清楚APAP是否可以通过自噬来调控肝细胞损伤的程度,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验证自噬在APAP诱导的肝细胞损伤中是否起重要的保护性作用。方法:我们用APAP处理原代培养小鼠肝细胞和绿色荧光蛋白-微管相关蛋白轻链3(GFP-LC3)转基因小鼠,通过形态学和生物化学的方法检测自噬的变化。结果:我们发现APAP能够诱导原代培养的肝细胞和转基因小鼠的肝细胞自噬增多,我们还发现,APAP可以抑制肝细胞的雷帕霉素靶蛋白从而诱导自噬的发生.
770-770
临床肝胆病杂志论著

消黄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型)轻度黄疸的临床疗效

摘要:目的评价消黄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型)轻度黄疸的临床疗效。方法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型)轻度黄疸患者68例,随机数字表简单随机分组,消黄方组38例,熊去氧胆酸(UDCA)组30例。两组基础治疗方案为拉米夫定100 mg,每天1次,口服(或替比夫定600 mg,每天1次,口服);复方甘草酸苷60 ml,每天1次,静滴;还原型谷胱甘肽1.2 g,每天1次,静滴。UDCA组加UDCA 250 mg,每天3次,口服;消黄方组加消黄方100 ml,每天2次,口服。疗程4周。治疗前后观察两组中医证候、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及APRI指数变化。结果 (1)与UDCA组相比,消黄方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型)轻度黄疸的有效率略高(89.5%vs76.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与治疗前相比,消黄方在改善性乙型肝炎轻度黄疸患者肝功能及血脂水平(ALT、AST、GGT、LDH、TBil、DBil、pre-A、TBA、TC、apo-A、HDL等)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与UDCA组相比,消黄方可有效降低TBil、DBil、TBA、TC水平,提高apo-A含量(P〈0.05)。(3)与治疗前相比,两组患者透明质酸(HA)均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消黄方对C-IV也显示出较好的改善作用(P〈0.05)。(4)与治疗前相比,消黄方组可显著降低患者APRI指数(P〈0.01),且与UDCA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黄方可缓解慢性乙型肝炎(湿热瘀阻型)轻度黄疸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肝功能、肝纤维化指标,对肝内胆汁淤积性黄疸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771-774

肝癌误诊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5例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5例肝癌误诊为肝脏局灶性结节性增生(FNH)的原因,探讨FNH与肝癌的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2011年12月间术前误诊为FNH的5例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彩超检查发现肝内低回声或不均质回声肿物,增强CT检查3例,增强MRI检查2例,部分病例可见中央瘢痕。术前诊断为FNH,所有病例均行手术切除,病理为肝细胞癌。结论合并肝炎时诊断FNH一定谨慎,正确应用和分析增强CT和MRI检查是诊断正确的关键。
775-7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