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肝胆病杂志社
分享到:

临床肝胆病杂志

《临床肝胆病杂志》于1985年创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吉林大学主办,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学术支持的医学专业期刊,是我国首个肝胆病专业杂志。ISSN1001-5256,CN22-1108/R。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吉林大学
  • 国际刊号:1001-5256
  • 国内刊号:22-1108/R
  • 出版地方:吉林
  • 邮发代号:12-80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2.26
  • 综合影响因子:1.512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临床肝胆病 200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肝胆病杂志专家述评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诊治进展

摘要:我国已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诊疗指南(下称指南),指南将该病分为非酒精性单纯性脂肪肝、非酒精性脂肪肝炎(NASH)及NASH相关肝硬化。1998年Day等发现NASH可发展为肝纤维化和肝硬化,NASH才获学术界与临床医师极大的关注,指南中指出单纯性脂肪肝的肝功能基本正常,而NASH存在代谢综合征或不明原因血清AIJT升高持续4周以上,但发现不升高也常见。近年人们更多的重视NASH的诊治,并取得一定的成果,本文扼要介绍近年来这方面诊治进展,供参考。
3-9

生物生态制剂对慢性肝病和肝性脑病防治作用

摘要:衰老和不同的慢性疾病都伴有神经一内分泌轴功能紊乱,结果增加炎性反应,也影响了肠道菌群的种类和数量。目前共识,亚临床型肝性脑病并非肝病特有的并发症,而是大多数慢性疾病的症状之一,并且明显的伴随着起伏,但是持续增加的系统性炎性反应。生物生态学方法,有希望压制炎症,减缓疾病的进程和发生并发症的危险,明显的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10-14
临床肝胆病杂志病例报告

小细胞胆囊癌一例报告

摘要:患者女性,56岁,因问歇性右上腹伴肩胛背部疼痛6年余。疼痛加重1天入院。病程中无畏寒、黄疸等症。查体:皮肤、巩膜无黄染,左锁骨上方可触及肿大的淋巴结,约黄豆大小,质硬。余无异常。B超:胆囊萎缩4cm×3cm×2cm大小,壁厚5mm,胆囊内充满多个光团其后伴声影,肝内无异常回声。CT检查:胆囊体积缩小,囊壁增厚不光滑,囊内数个大小不等的高密度结节,肝脏大小、肝内胆管均正常。
14-14
临床肝胆病杂志论著

肝恶性肿瘤多模式影像技术PET/CT应用价值评估

摘要:目的探讨多模式影像技术PET/CT在原发和继发肝癌应用价值。方法^18F—FDG PET/CT检查肝内恶性肿瘤217例,原发肝癌120例;继发肝癌97例;其中38例原发肝细胞癌行同机肝脏CT三期增强扫描;15例小肝癌进行了随访生存曲线分析;比较不同大小及类型肝癌间SUVmax差异。PET/CT图像采用3级法进行分类,计算不同类型肝癌敏感性,将CT增强图像与PET/CT图像结合分析。结果75例未经任何治疗原发肝细胞癌显像1级24例占32%,2—3级51例占68%。未经任何治疗转移性肝癌93例,显像1级4例占4.3%,2~3级89例占95.7%。联合CT增强检查小于3cm肝癌敏感性为37.5%,大于3cm肝癌敏感性为73.7%。不同大小及不同类型肝癌间SUVmax比较有差异。生存曲线分析显示SUVmax大于2.5和小于2.5组比较无差异。结论^18F—FDG PET/CT对原发肝细胞癌敏感性较低,结合同机CT增强扫描可提高肝癌的敏感性;^18F—FDG PET/CT对转移性肝癌敏感性较高;转移性小肝癌SUVmax高于原发小肝癌。
15-19

肝癌组织M30蛋白表达及其与凋亡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早期凋亡相关蛋白M30的表达及其与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链霉素抗生物素蛋白-过氧化物酶(SP)法分别检测了80例原发性肝癌及相应的癌旁组织、10例正常肝组织M30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脱氧核糖核酸末端转移酶介导的缺口末端标记(TUNEL)技术,检测肝癌凋亡指数。结果80例原发性肝癌、相应的癌旁组织、10例正常肝组织M30平均指数分别为9.10±7.05、3.31±3.02、0.10±0.32,肝癌组织M30指数和TNM分期、组织分化程度、生长方式、生存期及复发时间密切相关(P〈0.05)。M30指数与凋亡指数呈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M30有可能成为对肝癌预后进行推测的分子标志之一。
20-22

临床肝胆病杂志编委会第十三届成员名单

22-22

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NF—κB及ERK—1mRNA的表达

摘要:目的探讨核转录因子-κB(NF—κB)及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mRNA在CCl4致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与肝纤维化的关系。方法建立CCl4致大鼠实验性肝纤维化的模型,用免疫组化法比较正常组,模型组的仅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用RT—PCR法比较各组肝组织NF—κB以及ERK-1 mRNA的表达。结果模型组中,ERK-1及NF—κBmRNA的表达均增高。结论ERK通路介导的促增殖作用与NF—κB通路介导的促炎症反应,促进HSC的激活、增殖,在肝纤维化的发生发展中均是不可或缺的。
23-25
临床肝胆病杂志病例报告

司帕沙星致光毒性皮疹、重型肝炎一例

摘要:患者女24岁。2008年5月8日诊断为“子宫附件炎”,给予司帕沙星片口服每次0.2g一大二次。用药第三天患者日晒后出现全身皮肤散在性红斑伴瘙痒,自用皮炎平外搽,红斑未消失,仍有瘙痒感。用药第四天起患者觉乏力、纳差、厌油、恶心欲吐、尿色黄,全身皮肤逐渐黄染。来我院门诊就诊,肝功能提示转氨酶升高、胆红素高于正常,考虑诊断:1急性药物性肝炎,2药物性皮疹。
25-25
临床肝胆病杂志论著

信号分子在Genistein诱导人肝癌细胞凋亡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三羟异黄酮诱导肝癌细胞凋亡过程中信号分子的表达,以期探讨其诱导凋亡的分子机制。方法应用体外细胞培养技术,三羟异黄酮处理后行HE染色;采用免疫细胞化学和RT—PCR分别检测癌细胞凋亡过程中信号分子的表达情况。结果(1)三羟异黄酮作用后可见凋亡细胞,随着浓度的增加,凋亡率逐渐升高;(2)survivin蛋白的表达下调,caspase-3的蛋白表达上调;(3)survivin基因的表达逐渐降低,而caspase-3在基因水平的表达有逐渐增加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三羟异黄酮能诱导人肝癌细胞的凋亡;在此凋亡过程中,信号分子survivin在基因与蛋白水平呈现一致性的表达降低,caspase-3在蛋白水平明显上调,但其基因表达无明显变化。推测其作用靶点可能是在转录后水平。
26-28

p^18、p^19 mRNA的表达与肝癌发生、转移关系的研究

摘要:目的为肝癌的基因诊断与治疗探讨科学有价值的手段。方法采用分子杂交中原位杂交的方法,对26例手术的肝癌患者进行P^18、P^19 mRNA表达的实验和临床研究,并取手术标本癌旁正常组织作对照。结果P^18、P^19mRNA在肝痛的阳性高表达与肝癌旁正常组织中的阳性低表达比较差斤有统计学意义(P〈0.01),表达强弱与癌组织浸润深度、分化程度及有无淋巴结转移无关、结论P^18、P^19基因作肝癌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中有抑制作用。
28-30

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人工肝支持系统(ALSS:血浆置换PE、血浆灌流PP)治疗重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重型肝炎患者90例,治疗组46例用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对照组44例不用人工肝治疗,两组均常规用药物护肝、对症综合治疗。结果治疗组生存率71.74%(33/46)与对照组生存率47.73%(21/44)比较,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人工肝支持系统治疗乙型重型肝炎可明显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率,改善预后,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
31-34

维生素D受体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

摘要: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慢性乙型肝炎的相关性。方法以53例慢性乙肝患者和56例健康人为研究对象,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VDR基因FokⅠ和BsmⅠ酶切位点的多态性。两组间基因型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53例慢性乙肝患者中,BB、Bb、bb基因型频率分别为9.4%、20.8%、69.8%,其中BB基因型频率高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等位基因频率在慢乙肝组为19.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8.9%(P〈0.05)。病例组中FF、FT、ff基因型频率分别为32.1%、52.8%、15.1%,与正常对照组无统计学差异。F等位基因频率在慢乙肝组为58.5%,与正常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VDR基因多态性与HBV感染有关,特别是Bsml酶切位点多态性可增加慢性HBV感染。
34-36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内毒素和PDGF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和分析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内毒素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PDGF)水平的变化、二者的相关性及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采用鲎试验、双抗体夹心ELISA法、RIA分别检测4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血清内毒素、PDGF、HA、LN、PⅢNP和CⅣ的水平,并分析其意义,对照组为40例健康人。结果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内毒素、PDGF及肝纤维化指标的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内毒素与PDGF及二者与肝纤维化指标的水平正相关(P〈0.01)。结论内毒素可促进慢性乙型肝炎患者PDGF的分泌,二者均可能促进其肝纤维化的发生和发展。
37-38

转化生长因子-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在肝硬化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摘要:目的了解转化生长因子-1(TGF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在肝硬化组织中的表达和分布状态。方法采用免疫组化法(S—P)。检测10例对照肝组织,57例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TGFβ1、TIMP1的表达。结果57例肝硬化患者肝组织中TGFβ1、TIMP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0.38%、100%,而正常肝组织未见阳性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TGFβ1、TIMP1表达的阳性信号均位于肝细胞胞浆中,细胞核中无表达。结论(1)肝硬化患者肝细胞中存在TGFβ1、TIMP1的表达,其表达强度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相关。提示TGFβ1与TIMP1的表达与肝纤维化活动状态密切相关,在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2)检测TGFβ1、TIMP1的表达可对肝硬化病变从分子水平进行评估,也可作为早期诊断及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的分子病理学指标。
39-41

丹黄方对部分肝叶切除大鼠肝组织中Tec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丹黄方对部分肝叶切除大鼠肝组织中Tec 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部分肝叶切除肝再生模型。24只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手术组、丹黄方组和pHGF组。除假手术组外其余三组接受部分肝叶切除手术。从手术前3天至手术后48小时,丹黄方组给与丹黄方灌胃(10g/kg)及腹腔注射生理盐水(4.0ml/kg),每天一次;促肝细胞生长素(pHGF)组给与生理盐水灌胃(4.0ml/kg)和腹腔注射pHGF(1ml/100g),每天一次;手术组及假手术组仅给与生理盐水(4.0ml/kg)灌胃和腹腔注射。采用RT—PCR方法检测Tec mRNA的表达。结果丹黄方组肝组织中Tec mRNA的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和手术组,P〈0.01;与pHGF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丹黄方具有促进部分肝叶切除大鼠肝组织中Tec mRNA的表达的作用。
41-43

275例急性药物性肝病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引起急性药物性肝病的常见药物类型、临床及病理特点,以提高对该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从2000年1月~2005年12月根据Maria诊断标准诊断为急性药物性肝病的275例入院病例及其中41例肝活检的临床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急性肝损伤中,药物性肝病所占构成比逐年增加。肝损药物以中草药(占23.3%,64/275例)、抗肿瘤药(15.3%,42/275)、激素类药(13.8%,38/275)、心血管药(10.2%,28/275)、解热镇痛药(8.7%,24/275)为主。主要表现为恶心、纳差(54.8%),乏力(50.2%),黄疸(35.6%),且有27.9%的患者无症状。急性药物性肝病临床类型主要为肝细胞型(48%,132/275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治疗后总有效率94.2%。结论临床应重视药物性肝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
44-46

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的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的疗效。方法随机分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常规给予护肝治疗,治疗组给予阿德福韦酯10mg,1次/d口服,对照组给予水飞蓟宾140mg,3次/d,疗程48周。结果治疗48周后,治疗组血清HBV DNA水平下降幅度及病毒学应答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治疗组肝功能各项指标、血糖较治疗前明显好转,有统计学差异。结论阿德福韦酯治疗HBV活跃复制的乙型肝炎肝硬化伴肝源性糖尿病,不但能有效抑制HBV复制,使肝功能恢复,病毒基因变异率低,还能使肝源性糖尿病控制,血糖不使用降糖药物亦能恢复正常。
46-47

硫普罗宁对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后肝损害的保护作用

摘要:目的探讨硫普罗宁对肝癌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后肝损害的保护作用及安全性。方法39例原发性肝癌接受TACE后肝损害的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5例)给予硫普罗宁0.2g每日1次静脉滴注,对照组(14例)给予葡萄糖醛酸内酯0.6g、肌苷0.4g每日1次静脉滴注。两组酌情给予其它综合治疗,疗程均为3周,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的主要临床症状、肝功能(AST、ALT、TBil)变化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0%)高于对照组(42.9%)(P〈0.05),治疗结束治疗组AST、ALT较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但两组TBil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组均有乏力、厌食、恶心、肝区疼痛、发热、白细胞减少等TEAC术后并发症,治疗组较对照组更有效改善自觉症状。在治疗过程中治疗组出现2例皮疹。结论硫普罗宁对TACE后肝损害有较好的护肝效果及安全性。
48-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