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肝胆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 22-1108/R 国内刊号
  • 1001-5256 国际刊号
  • 1.3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临床肝胆病是吉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临床肝胆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设述评、专家论坛、热点·视点·观点、学术争鸣、指南与规范、指南解读、论著、临床病例讨论、临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国内外会议动态、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等

临床肝胆病 2007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肝胆病杂志防治指南
亚太地区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处理和治疗共识323-327

摘要:2006年8月,亚太肝病学会(APASL)组织相关专家对《亚太丙型肝炎共识》进行了更新,依据近年来的新的循证医学证据以及结合亚太地区各个国家的实际情况,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形成了新的共识。该共识已发表于2007年5月号的JGastroenterol Hepatol[2007,22(5):615—33.]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主任委员贾继东教授和笔者参加了这次共识的修订。本文主要将共识中的精粹部分,即主要共识点进行综合,并介绍一些背景资料。

临床肝胆病杂志病例报告
泰尔丝引起药物性肝炎1例报告分析327-327

摘要:患者,男性,25岁,因纳差、巩膜黄染10天伴皮疹3天,外院查肝功能示总胆红素(TBil)60.4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36.7μmol/L,ALT752U/L,白蛋白30g/L,于2005年12月24日来我院门诊,拟诊为“病毒性肝炎”收住院。入院后追问病史患者曾因患“痤疮”服用泰尔丝治疗5周。体检:T:37.8℃、神志清,面部及眼睑浮肿,面颈部可见分布密集的红色斑丘疹,足背也累及,心肺无异常,腹平软,肝脾肋下未触及。

临床肝胆病杂志防治指南
更为规范的慢性乙肝防治指南328-329

摘要:2007年美国肝病研究学会(AASLD)的慢乙肝防治指南(下称指南2007),强调预防,对如何预防传播和对HBV感染患者的监测提出了具体推荐意见。治疗方案具体实用,对不同类型慢性肝炎及其并发病均规定了具体的治疗方案,对治疗中出现的问题或出现耐药时均有具体处理意见,同时还规定了药物剂量原则,提出了6种共识的抗病毒治疗药物。总之,是一个更为规范实用、更具前瞻性的慢乙肝防治新策略,与我国2005年的慢乙肝防治指南相比,有许多值得借鉴和互补之处。

临床肝胆病杂志专题述评
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330-333

摘要: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pontaneous Bacterial Peritonitis,SBP)又称原发性腹膜炎,是发生在肝硬化基础上的腹水感染。此种感染是在没有明确的腹腔内病变来源(如内脏穿孔或脓肿)下发生的,后者称为继发性腹膜炎。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是严重肝病伴发腹水患者的常见和危险的并发病,在这类住院患者中的发生率为10%~30%,是引起患者病情加重和死亡的主要原因,在积极治疗下病死率约20%。它亦是医院内感染的主要类型之一。

急性肝衰竭的治疗进展334-336

摘要:急性肝衰竭(acute liver failure,ALF)是指原来无肝脏疾病(主要指肝硬化)的患者,由于肝细胞大量坏死或功能丧失发生急性严重肝功能不全,导致以肝性脑病(hepatic encephalopathy,HE)和凝血功能障碍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此综合征病情严重、临床症状复杂、病死率高。患者的生存率与病因、脑病程度及多器官衰竭密切有关,主要的死因是感染和进行性脑水肿。随着肝移植的开展,短期生存率超过境5%。尽管如此,急性肝衰竭的治疗仍面临一些挑战。

启事336-336

临床肝胆病杂志论著
慢性HBsAg携带者及非活动性HBV感染状态的病理学研究337-339

摘要:目的观察临床诊断为慢性HBsAg携带者及病理诊断为非活动性HBV感染状态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方法总结慢性HBsAg携带者41例、非活动性HBV感染状态患者65例的临床资料,通过HE、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其肝穿刺组织切片的病理变化。结果慢性HBsAg携带者41例无明显异常的症状体征,各项肝功能检查基本正常;但肝穿组织病理检查仅有10例无明显病变,30例为轻度慢性乙型肝炎,1例为静止性肝硬化。非活动性HBV感染状态患者65例中,少数患者有较轻的肝功能异常改变;病理检查无明显炎症和纤维化。结论慢性HBsAg携带者主要是一组以轻度慢性乙型肝炎表现为主的患者,非活动性HBV感染状态患者也仅有轻度的肝功能异常;慢性HBsAg携带者及非活动性HBV感染状态是临床医师和病理医师对同一类病变的不同诊断用词,对其诊断应结合临床和病理资料综合判断。

前S1抗原在诊断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复制中的作用340-341

摘要:目的了解前S1抗原(PreS1Ag)与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复制的关系及诊断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价值。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150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PreS1Ag测定并与血清HBVDNA做对比分析。免疫组化法检测了HBsAg、HBcAg和PreS1Ag在肝组织的表达。结果血清PreS1Ag和HBVDNA检出率为62.7%和66.0%,Х^2检验,P=0.398,检出率高度符合,无统计学差异。肝组织HBsAg、HBcAg和PreS1Ag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8.0%、58.7%与61.3%。HBsAg表达阳性率最高。PreS1Ag与HBcAg的表达几乎平行,Х^2检验,P=0.476,无显著性差异。结论PreS1Ag能够反映HBeAg阴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是否有病毒复制。

血清cccDNA与HBVDNA、YMDD变异及肝炎复发的临床关系342-344

摘要:目的探讨cccDNA与病毒复制及拉米夫定耐药突变(YMDD)及肝脏病变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子信标PCR技术检测HBV携带者(ASC)、慢性乙型肝炎(CHB)、乙型肝炎肝硬化(LC)、肝癌(HCC)患者血清中cccDNA与HBVDNA及YMDD突变。结果在283例HBV感染者血清中,cccDNA阳性123例(43.46%),均为HBVD-NA阳性标本;cccDNA与血清HBVDNA相关(Х^2=28.27,P〈0.01)及ALT相关(Х^2=48.46,P〈0.01)。60例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半年患者复查血清ALT、HBVDNA、YMDD及ccDNA,显示ALT异常32例(与cccDNA相关Х^2=48.46,P〈0.01),HBVDNA阳性24例(与cccDNA相关Х^2=28.27,P〈0.01),其中包括YMDD阳性18例与cccDNA阳性16例(P:0.046)。结论血清cccDNA,是反映HBV复制及肝脏细胞损伤的血清标志。监测YMDD与血清cccDNA可以提示抗病毒治疗中HBV复制状态及病变进展情况。

虎驹乙肝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70例疗效观察344-346

摘要:目的探讨中成药虎驹乙肝胶囊对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改善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及抑制病毒复制的疗效。方法将我院门诊部12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共70例,予口服虎驹乙肝胶囊每次5粒,每天3次;对照组口服肝太乐片、西利宾胺片、维生素C片每次各2片,每天3次,疗程均为一年。结果观察组临床症状消失时间短于对照组,较对照组能更快降低转氨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观察组6个月12个月的HBeAg阴转率分别为15.7%和27.1%,优于对照组的4.0%和10.0%;观察组6个月、12个月的HBVDNA阴转率分别为15.8%和30.0%,优于对照组的2.0%和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5)。结论虎驹乙肝胶囊能有效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症状、恢复肝功能及抑制病毒且无不良反应。

抗-HBs阳性HBV感染者5年前瞻性随访观察347-348

摘要:目的观察乙肝表面抗体(抗-HBs)阳性HBV感染者5年疾病演变。方法对62例抗-HBs阳性者检测5年前后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HBVDNA水平及观察临床演变。结果5年后肝硬化、肝癌发生率分别11.3%、4.8%,死亡5例见于123、12阳性模式组,123、12、245阳性模式5年后仍有48.1%、66.7%、61.1%保持原模式不变,临床类型构成比有显著性差异,5年后抗-HBs和HBVDNA水平总趋势下降,123模式HBVDNA定量显著下降,12模式抗-HBs水平显著下降。结论HBVDNA和血清抗-HBs水平高低是预示疾病转归的重要指标。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血浆置换疗效及影响因素分析349-351

摘要:目的分析血浆置换和内科综合治疗在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中的影响因素,评价血浆置换在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效果。方法比对1997至2004年间收治的422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观察血浆置换治疗和内科综合治疗对其疗效及生化指标改变的影响,同时观察置换的血浆量、置换次数及病程的不同阶段等因素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血浆置换治疗效果与患者年龄、性别、血型无关;与肝性脑病、肝肾综合征有关;与腹膜炎、门脉高压症无关;并发症与治疗效果负相关;置换次数与治疗效果正相关。血浆置换治疗与内科综合治疗效果对比尚不能确定谁优谁劣。血浆置换可在病程的不同阶段改善患者部分肝功能和血常规指标,提高临床综合治疗效果。结论选择适当血浆置换量、置换次数及治疗时机有助于提高血浆置换的辅助治疗效果。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的预后因素研究351-352

摘要:目的总结426例慢性重型肝炎病例的预后因素。方法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筛选出年龄、肝硬化Child-Pugh分级、败血症、肝肾综合征、重型肝炎分期、消化道出血为影响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各自相关系数构建评估方程,将原始数据代入公式。结果两组患者分值差异显著(P〈0.001),以0.5为判别界限,好转组临床符合率84.3%,无效组临床符合率95.5%。结论评估方程可较好地评估预后,对指导临床选择治疗方法有一定价值。

血清白细胞介素12及肿瘤坏死因子在病毒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的作用研究353-355

摘要:目的探讨IL-12与TNF在病毒性肝炎发病过程中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6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及20例正常对照血清IL-12与TNF水平。结果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IL-12与TNF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与临床病型关系密切,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恢复期,血清IL-12水平正常(P〉0.05);血清TNF在急性肝炎正常(P〉0.05),慢性肝炎及部分重型肝炎仍高于正常(P〈0.05)。血清L-12与TNF水平与血清总胆红素及ALT水平呈正相关。结论IL-12及TNF参与了病毒性肝炎的免疫病理过程。早期检测血清IL-12与TNF水平,可判断病情的严重程度及预后,指导临床诊断及治疗。

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补体C3、补体C4的临床意义355-356

摘要: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乙肝)患者血清补体C3(C3)、补体C4(C4)的临床意义。方法检测59例乙肝患者的血清C3、C4浓度,据病情分成三组,与对照组进行组间比较。结果除急性肝炎组C4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外,其他病例组C3、C4浓度均较对照组明显下降,以重型肝炎最为明显。结论提示C3、C4的检测对乙肝患者病情评估和预后判断有重要意义。

应用肝组织蛋白质组模式诊断乙型肝炎病毒相关性肝纤维化的初步研究357-359

摘要:目的获得早期诊断乙型肝炎病毒(HBV)相关肝纤维化的肝组织蛋白质组模式。方法采用双向凝胶电泳(2-DE)技术和计算机辅助的图像分析方法获得肝纤维化组织和正常肝组织的蛋白质表达谱。先对6例肝纤维化组织和正常肝组织蛋白质表达谱进行分析,在肝纤维化组织蛋白质表达谱中发现具有鉴别肝纤维化组织与正常肝组织的蛋白质组模式,再应用该模式对14例未知的肝纤维化组织和正常肝组织2-DE图谱进行检测分析。结果未知的肝纤维化组织与正常肝组织均得到准确鉴定,灵敏度和特异均为100%。结论HBV相关肝纤维化组织的蛋白质表达模式能准确判断肝纤维化,对该模式中的蛋白质点进一步分析有助于研究HBV相关肝纤维化的诊断标记。

脂肪肝患者血清瘦素水平测定及与胰岛素抵抗关系的探讨360-361

摘要:目的了解脂肪肝患者血清瘦素水平变化,探讨其可能的临床意义。方法测定脂肪肝患者肝功、血脂、血糖及胰岛素、血清瘦素水平,测量其身高、体重,计算体重指数、体脂肪含量。瘦素、胰岛素分别采用ELISA、IRA方法测定,胰岛素抵抗用HOMA模式估算。结果脂肪肝组血清瘦素水平高于对照组,与BMI、%Fat、ALT、CHE相关,与IR无关。结论血清瘦素是脂肪肝患者发病的一个危险因素,与胰岛素抵抗无直接相关性。

晚期肝病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早期预警指标研究362-364

摘要:目的探讨晚期肝病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早期预警指标。方法100例合并院内真菌感染的晚期肝病患者被纳入观察组,选择同期入院、肝病基础相当、未合并真菌感染的另8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评价与发生真菌感染有关的各种危险因素,达到预警作用。结果多因素分析显示,细菌感染(OR=4.45,95%CI1.86-13.68;P=0.006)、广谱抗菌素应用疗程(11~15天疗程,发生真菌感染的OR值为2.02,95%CI1.54-8.50,P=0.005;16~21天疗程,OR=5.36,95%CI2.68-12.31,P=0.003;22天以上疗程,OR=12.88,95%CI6.07-22.40,P=0.001)、糖皮质激素使用(OR=3.78,95%CI1.07-11.23;P=0.007)、中性粒细胞减少(OR:6.62,95%CI1.68~14.05;P=0.002)、糖尿病(OR=2.23,95%CI1.36~9.81;P=0.026)是晚期肝病患者发生真菌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结论细菌感染、广谱抗菌素疗程、糖皮质激素应用、中性粒细胞减少、糖尿病是晚期肝病患者并发真菌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可作为早期预警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