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肝胆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 22-1108/R 国内刊号
  • 1001-5256 国际刊号
  • 1.3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临床肝胆病是吉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临床肝胆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设述评、专家论坛、热点·视点·观点、学术争鸣、指南与规范、指南解读、论著、临床病例讨论、临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国内外会议动态、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等

临床肝胆病 200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肝胆病杂志最新动态
2007年美国肝病学会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推荐意见介绍83-87

摘要:本指南制定的目的在于帮助内科医师和其他保健服务人员识别、诊断、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指南推荐意见为慢性乙肝患者的诊治提供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方法。推荐意见主要依据以下几方面制定:1.截至2006年2月Medline数据库发表的有关慢性乙肝防治文献及2003-2005年间会议摘要;2.美国内科医师协会健康评估、指南制定手册;3.指南制定原则,包括美国肝病学会指南完善及使用原则和美国胃肠病学会指南制定的声明;4.作者的临床实践经验。此外,本指南参照2000年、2006年国立卫生研究院“慢性乙肝治疗”大会的会议记要、2002年欧洲肝病学会慢性乙肝防治指南、2005年亚太地区慢性乙肝防治指南。本《指南》只是帮助医生对乙型肝炎诊疗和预防作出正确决策,应灵活应用。本指南的每项建议都基于相关证据。美国肝病学会指南委员会制定了推荐意见所依据证据的等级,并依据证据等级来反映推荐意见的推荐强度(表1)。由于慢性乙型肝炎的研究进展迅速,本《指南》将根据需要不断更新和完善。

临床肝胆病杂志编委会第十二届成员名单87-87

临床肝胆病杂志论著
凝血酶原时间与肝促凝血活酶试验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价值88-90

摘要:判断凝血酶原时间(PT)与肝促凝血活酶试验(HPT)诊断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肝纤维化分期的作用.选取72名经肝活检病理证实的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检测不同肝纤维化分期血浆PT及HPT(分别以秒、活动度、率及国际标准化比率计),并通过ROC曲线分析两者诊断肝纤维化、早期肝硬化的价值.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患者S0-S3期PT组间无差异,只有S4期明显升高或降低,且与S0、S1、S2、S3期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HPTS0-S2组间无显著性差异外,其它两两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通过ROC曲线分析,PTs及HPTs诊断S4的阈值为14.05秒、19.75秒时,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89、0.814;0.889、0.907.PTA及HPTA的诊断阈值为85.5%、70.5%时,诊断S4期的敏感度及特异度分别为0.889、0.814;0.889、0.907.因此,HPT、PT在肝纤维化分期的诊断中有一定的作用,且前者优于后者.

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新喋呤检测的临床意义90-91

摘要:研究血清新喋呤水平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炎肝硬化、慢性重型肝炎和感染的关系和意义。采用ELISA法检测35例慢性乙型肝炎,26例肝炎肝硬化,35例慢性重型肝炎。其中合并感染患者共19例。研究显示慢性重型肝炎组血清新喋呤水平明显高于肝炎肝硬化组和慢性肝炎组;合并感染患者血清新喋呤高于非感染患者。新喋呤水平与TBil和TBA密切相关。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新喋呤水平与肝病严重程度和感染有关,对病情判断和感染诊断有参考意义。

α-SMA和FAK与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相关性92-94

摘要:探讨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和粘着斑激酶(FAK)与慢性乙型肝炎病理肝纤维化分期(S)之间的相关性.选取行肝组织活检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42例,对肝组织进行HE、Masson三色、网状纤维染色,并进行肝纤维化分期(S0-S4).免疫组化法测定肝组织中α-SMA和FAK,并进行半定量分析.不同分期的肝纤维化α-SMA、FAK表达积分情况不同(P<0.01),与S0(0.429±0.535,0.143±0.378)比较,S1(1.571±1.397,1.286±1.113)、S2(2.875±1.885,1.875±1.885)、S3(4.286±0.756,4.286±0.756)、S4(4.796±0.927,4.923±0.954)积分明显逐渐升高(P<0.05),具有S4>S3>S2>S1>S0的规律.相关性分析显示α-SMA、FAK表达积分与肝纤维化分期(S)呈正相关(P<0.05).肝组织中α-SMA、FAK的表达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肝功能与病毒性肝炎免疫及病毒复制的关系94-95

摘要:研究肝功能与病毒性肝炎免疫状态、病毒复制的关系.淋巴细胞亚群用碱性磷酸酶法检测.聚合人血清白蛋白受体(PHSA-R)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检测.ALT与CD20呈正相关关系;TBil与CD20呈正相关关系,与CD3/CD20呈负相关关系;AST/ALT与CD8呈负相关关系;TBil/ALT与CD8、CD3呈负相关关系.AST/ALT比值与PHSA-R滴度呈正相关.AST/ALT比值升高提示细胞免疫底下及病毒复制活跃,反之提示细胞免疫增高及病毒复制受抑制;ALT体现着免疫对肝细胞膜的损伤,AST体现了病毒复制对肝细胞的破坏.酶胆比值的增高与细胞免疫的相对降低及体液免疫的过度亢进有关.因此,临床研究中应同时参照ALT、AST的值及它们的相对值.

肝炎患者血清中瘦素测定的临床价值探讨96-97

摘要:探讨不同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瘦素水平的改变及临床价值.采用竞争ELISA法分析检测162例不同类型的病毒性肝炎患者及78例正常健康人血清中瘦素,动态观察并进行分析、比较.162例各类型肝炎患者的血清中瘦素均值为(15.66±3.16)ng/L,正常对照值为(6.46±3.18)ng/L,两者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各型病毒肝炎患者中的血清瘦素浓度随着病情程度的逐步恶化而升高.选择42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血清瘦素动态观察,发现治疗前后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中瘦素的测定,有可能作为病毒性肝炎患者转归程度判断的一个指标.

GBV-C/HGV在血清学非甲~戊型急性肝炎发生中的作用98-99

摘要:探讨GBV-C/HGV在血清学非甲~戊型急性肝炎发生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方法对56例血清学非甲~戊型急性肝炎患者肝组织标本进行GBV-C/HGV NS5抗原的检测,结合临床资料进行分析.血清学非甲~戊型急性肝炎肝组织中GBV-C/HGV NS5抗原检出率为53.6%,主要是以和HBV/HCV重叠感染的形式存在,重叠感染组的ALT升高和HBV/HCV感染组差异无显著意义.单纯GBV-C/HGV感染占16.1%,所引起的血清ALT升高明显低于HBV/HCV感染,而与病原不明病例差异无显著意义.GBV-C/HGV可能没有致病性或者有弱致病性,不是血清学非甲~戊型急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因子.

徐州地区汉族人及慢性乙型肝炎HLA-A基因多态性的研究100-102

摘要:探讨慢性乙型肝炎与HLA-A位点的等位基因多态性.用PCR-SSP方法对徐州地区汉族正常组和慢性乙型肝炎组的HLA-A基因多态性进行分析.HLA-A*0201-17出现的频率在慢性乙型肝炎组为45.57%,高于正常组的29.69%,P=0.002<0.05,RR=1.983,(95%CI:1.227-3.080),具有统计学意义.HLA-A*0201-17与慢性乙型肝炎较高的相关性,可能为易感基因.

乙型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变化的比较102-104

摘要:探讨酒精性肝硬化及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变化的不同及其意义,采用库尔特血细胞全自动分析仪STKS型及其配套试剂,检测40例正常人与58例乙型肝炎肝硬化、44例酒精性肝硬化患者的外周血PLT、MPV,并比较出血组与无出血组的PLT、MPV的变化,发现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MPV低于正常组,而酒精性肝硬化患者MPV高于正常组,出血组PLT、MPV比无出血组明显减少(P<0.01和P<0.05).血小板参数PLT、MPV可作为肝硬化患者衡量出血倾向的指标之一,而乙型肝炎肝硬化与酒精性肝硬化患者MPV变化不一致,能反映血小板减少原因,对肝硬化血细胞减少患者是否选择脾切除术有一定意义.

2007年“肝胆胰新技术、新进展学术研讨会”会议第一轮通知104-104

胆汁中内毒素的变化对肝损害影响的探讨105-106

摘要:探讨胆管炎患者肝损害与胆汁中内毒素的相关关系.51例胆总管远端结石患者按有无发展成急性胆管炎分为急诊手术组(n=25)和病情稳定的择期手术组(n=26).术前抽空腹血,检测血浆ALT、AST、TBil的浓度;术中抽取胆汁,检测胆汁中内毒素、内皮素(ET-1)和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的浓度.急诊手术组胆汁中内毒素、ET-1、CGRP含量和血浆ALT、AST、TBil的含量明显高于择期手术组.胆道感染时,内毒素不仅直接影响肝损害,而且内毒素对肝脏系统合成和释放ET-1、CGRP有强烈刺激作用,胆汁中ET-1和CGRP不平衡在胆管炎患者肝脏损害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组合型非生物人工肝支持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研究107-109

摘要:评价组合人工肝支持系统——血浆置换(Plasma change,PE)联合在线连续静脉-静脉血液滤过(on-line CVVHF)治疗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机制及可行性.将64例中晚期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3组:A组23例内科常规治疗加PE联合on-line CVVHF;B组21例内科常规治疗加PE;C组仅予内科常规治疗.比较3组治疗后肝性脑病意识转清率,各项生化指标的变化并观察3组近期疗效及生存率.治疗后A组肝性脑病意识转清率60%,血胆红素、血氨、尿素氮、内毒素、肿瘤坏死因子水平明显降低,近期有效率81.5%,生存率45.5%;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科治疗加PE联合on-lineCVVHF能够提高脑病苏醒率,显著改善生化指标,提高近期生存率,且方便可行,应作为非生物人工肝支持的主要方法.

急性肝损伤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形成机理及其作用的实验研究109-111

摘要:探讨急性肝损伤大鼠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形成机理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在急性肝损伤过程中的作用.采用皮下注射硫代乙酰胺(TAA)600 mg/kg制作大鼠急性肝损伤动物模型,取回肠内容物、肝、脾、淋巴结作细菌培养,检测血浆及回肠内容物内毒素含量.行血浆D-乳酸的检测.取肝脏和回肠作病理切片.结果显示TAA诱导大鼠急性肝损伤后,血浆及回肠内容物内毒素水平上升明显(P<0.01),血浆TNF-α含量升高明显(P<0.01),且与内毒素水平升高呈正相关(P<0.01).同时出现肠道菌群失调,肠道通透性增加,肠道细菌移位.回肠病理所示肠绒毛明显变短、破坏、炎性细胞浸润增多.因此肠道菌群失调、肠粘膜结构改变、肠道通透性增加及肠道细菌移位是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重要因素.内毒素可直接或通过诱导TNF-α加重肝损伤.

甲氰咪胍影响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大鼠血糖、胰岛素等指标的实验研究112-114

摘要:探讨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ASH)大鼠经甲氰咪胍治疗后肝微粒体CYP450、CYP2E1含量、血糖、胰岛素等指标的变化.将3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n=10)、模型组(n=10)和治疗组(n=10),治疗组给予甲氰咪胍200 mg·kg^-1·d^-1灌胃,饲养12周,分别于实验第4、6、8、10、12周采用剪尾取血法取血,前四次取血测定血糖、AST、ALT含量,最后一次处死大鼠后取血测定血糖、胰岛素、肝功、血脂、CYP450及CYP2E1含量,观察肝组织学特点.观察到模型组大鼠肝功、血糖指标升高,并随实验进展更加明显;治疗组CYP450、CYP2E1、ALT、AST含量均低于模型组(P<0.05),且大鼠的肝细胞损害明显减轻,但其余指标无显著差异.可见甲氰咪胍能够减轻NASH大鼠肝细胞损害,抑制CYP450、CYP2E1表达,改善肝功水平,不能改善胰岛素抵抗,及降低血糖、血脂.

血清ALD和sE-Cad检测在TAE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意义115-117

摘要:为探讨血清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ALD)和可溶性上皮型钙粘蛋白(sE-Cad)检测对行经皮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E)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的临床价值,对46例原发性肝癌行TAE术后监测各阶段患者血清ALD、sE-Cad及甲胎蛋白(AFP)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ALD活性变化反映了肝癌组织的坏死程度,sE-Cad及AFP水平随治疗进行呈下降趋势,ALD活性及sE-Cad水平术前、术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ALD活性及sE-Cad水平检测均可用于TA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评价,特别是对AFP阴性的肝癌患者的疗效判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甘草酸类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疗效分析117-118

摘要:探讨甘草酸类药物治疗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疗效.应用甘草酸单胺组、甘草酸二胺组和复方甘草甜素组治疗79例AIH患者,并与糖皮质激素治疗AIH 21例患者作比较,观察其肝功能的变化,评价其疗效.3组甘草酸类药物治疗AIH可明显降低ALT,AST,TBil,DBil水平,分别获得78.2%、81.6%和82.7%的完全应答率,与激素治疗组的完全应答率(83.3%)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两类药物治疗Ⅰ、Ⅲ型AIH的疗效高于Ⅱ型AIH.甘草酸类药物治疗AIH可获得与激素相同的近期疗效,但其长期疗效尚待进一步评价.

乙肝病毒基因分型的临床意义119-120

摘要:自从1988年首次报道HBV基因型以来,基因型一直是学者研究的热点问题,目前将HBV分为A-H8种基因型,HBV不同基因型与HBV变异等可能具有某些相关性。我们检测了88例慢性乙型肝炎、肝炎肝硬化患者的基因亚型,分析与临床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