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肝胆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 22-1108/R 国内刊号
  • 1001-5256 国际刊号
  • 1.3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临床肝胆病是吉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临床肝胆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设述评、专家论坛、热点·视点·观点、学术争鸣、指南与规范、指南解读、论著、临床病例讨论、临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国内外会议动态、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等

临床肝胆病 200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肝胆病杂志专题述评
分析与评估肝功能试验的若干问题404-405

摘要:肝脏是人体最重要的代谢器官,具有1500余种功能,目前测定的肝功能试验方法已达700余种,然而现行的种种肝功能试验,只能反映肝功能的一个侧面,并不能反映肝功能改变的全貌,因此,如何选择试验方法并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全面的评估,一直是临床医师需要掌握的重要问题。

临床肝胆病杂志会议纪要
第57届美国肝病学会年会有关丙型肝炎治疗的纪要406-409

摘要:美国肝病学会2006年年会于10月27日至31日在波士顿召开。有关丙型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面内容丰富,下面就此内容作一介绍。

临床肝胆病杂志论著
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粘着斑激酶、α-平滑肌肌动蛋白的表达及意义410-412

摘要:观察粘着斑激酶(FAK)与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研究FAK与肝纤维化程度、肝组织炎症程度分级及肝星状细胞(HSCs)增殖的关系。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4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组织中FAK、α-SMA的分布及表达。①FAK在对照组中无表达;随着肝纤维化及炎症程度的加重,FAK阳性细胞明显增多,阳性程度(++)~(+++),与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712、0.730、P〈0.01。②α-SMA在对照组中以阴性表达为主;随着肝纤维化及炎症程度的加重,α-SMA阳性细胞亦明显增多,阳性程度(++)~(+++),与炎症及纤维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r值分别为0.778、0.793,P〈0.01。③FAK与α-SMA成显著正相关,r值为0.857,P〈0.01。慢性肝炎患者,随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肝组织FAK、α-SMA表达明显增加。

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内CD4^+、CD8^+和CD25^+ T淋巴细胞的表达和研究412-414

摘要:探讨肝内免疫活性细胞与乙肝病毒(HBV)慢性感染的关系。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分析54例CHB患者肝内CD25^+T细胞以及部分患者肝内CD4^+T细胞、CD8^+T细胞的表达,并与9例正常肝组织进行比较。CD25^+和CD8^+T细胞在HBV感染组和非HBV感染组中的表达差异均存在显著性(P〈0.05和P〈0.01),CIM^+T细胞在HBV感染组的表达虽有增多的趋势,但统计学上无显著意义(P〉0.05)。HBV感染组CD25^+T细胞表达与I临床病理炎症分级和ALT的变化相关,随着炎症分级的加重和ALT的升高,其表达逐渐增强(P〈0.05和P〈0.01)。CD4^+、CD8^+T细胞表达与临床病理炎症分级和ALT的变化无关(P〉0.05)。CHB患者肝内CD25^+T细胞表达增强与机体对HBV产生免疫耐受有关,CHB患者肝内CIM^+、CD8^+T淋巴细胞的表达异常,功能性免疫活性细胞浸润量不足,不能有效清除HBV。

慢性乙肝患者外周血中CD4^+ CD25^+ 调节性T细胞检测分析415-416

摘要:探讨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外周血中的表达和临床意义。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128例CHB、肝硬化患者和30例正常人外周血CD4^+CD25^+调节性T细胞的表达。结果显示CHB临床各型CD4^+CD25^+调节性T细胞均高于对照组,其中CHB中度、重度组与对照组比较升高显著(P〈0.05或P〈0.01)。HBeAg阳性组与HBeAg阴性组和对照组比较升高显著(P〈0.01)。因此认为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CHB发病过程中可能起着重要的作用,进一步研究其在CHB发病机制中所发挥的作用,将有助于我们更清楚的了解CHB的发病机制,为CHB的免疫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内HBVDNA的检测及临床意义417-418

摘要:探讨HBV感染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HBVDNA的检出情况,观察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PBMC中HBVDNA的变化。常规分离65名HBV感染者和10名健康体检者的PBMC,裂解PBMC抽提总DNA,并进行HBVDNA的定量检测。其中7名HBV感染者进行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HBVDNA阳性者其PBMC中HBVDNA的检出率为90.2%(46/51),HBVDNA阴性者中检出率为7.1%(1/14)。7例HBVDNA阳性的慢性HBV感染者经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后,血清及PBMC中HBVDNA定量均逐渐降至检测水平以下,PBMC中HBVDNA的消失较血清无明显延迟(P〉0.05)。HBV感染者其PBMC有较高的HBV感染率。拉米夫定对血及PBMC中HBVDNA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

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MMP-2、TIMP-1与肝纤维化关系的研究419-421

摘要:为了研究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肝纤维化与肝组织中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及其天然抑制物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1(TIMP-1)的关系,对60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肝组织病理活检,其中S1 10例,S2 24例,S3 12例,S4 14例。采用苦叶酸天狼猩红染色检测胶原面积百分比,单克隆抗体(McAb)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MMP-2、TIMP-1阳性细胞的方法进行病理分析。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胶原面积百分比与肝组织纤维化分期正相关(r=0.885,P=0.000);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MMP-2与肝纤维化的分期无关(r=0.034,P=0.896);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TIMP-1和肝纤维化的分期正相关(r=0.760,P=0.000);慢性乙型肝炎肝组织中MMP-2/TIMP-1和肝纤维化分期负相关(r=-0.674,P=0.000)。总之,TIMP-1参与了慢性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纤维化的过程,而MMP-2/TIMP-1是诊断肝纤维化的比较合适的指标。

环氧合酶-2在慢性肝炎、肝硬化组织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422-424

摘要:研究环氧合酶(COX-2)在慢性肝炎、肝硬化组织中蛋白表达情况,并结合临床进行评价。采用免疫组化法,研究慢性肝炎33例,肝炎肝硬化17例组织中COX-2的蛋白表达。COX-2与慢性肝炎病情轻重有关,随肝脏炎症程度的加重,COX-2表达相应增加(P〈0.05);COX-2在活动性肝硬化要显著高于静止性肝硬化,(P〈0.05)。COX-2的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肝脏的炎症过程。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发生、发展无直接的始动和促进作用。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疗效观察425-426

摘要: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98例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给予常规的综合治疗;治疗组62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加拉米夫定100mg,每日1次口服。分别观察2组治疗前后肝功能和凝血酶原活动度(VTA)、血清HBVDNA水平变化及疗效情况。结果表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79.0%,对照组为52.8%,(P〈0.01)。治疗后4周,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存活患者的总胆红素(TBil)降低(P〈0.001)、凝血酶原活动度(PTA)升高(P〈0.001)、血清HBVDNA水平降低得更明显(P〈0.001)。拉米夫定治疗期间未发现明显的毒副作用,治疗安全性良好。拉米夫定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干扰素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临床研究427-428

摘要:了解干扰素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30例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治疗组,52例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为对照组,治疗组及对照组均采用α干扰素(IN№)6MU隔日一次肌肉注射,疗程2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疗程完成时及之后24周,ALT、HBeAg、HBV—DNA、纤维化四项定量指标。疗程完成后24周,治疗组22人有效,有效率73.3%,高于对照组(X^2=4.267,P〈0.05);对照组26人有效,有效率50%。治疗组及对照组肝纤维化四项定量指标治疗前后下降明显(P〈0.05)。6MU INFα治疗HBeAg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效果好,较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为优;干扰素能明显阻断或延缓慢性乙型肝炎的肝纤维化。

胸腺肽α1联合苦参素胶囊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429-431

摘要:探讨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的中西医结合疗法。102例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对照组、干扰素组和联合治疗组,三组病例常规给予甘利欣、能量合剂、维生素等护肝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各组间肝功能和肝纤维化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联合治疗组的ALT复常率、HBVDNA和HBeAg阴转率及抗-HBe阳转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和干扰素组(P〈0、05或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血清纤维化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干扰素组和联合治疗组治疗前后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后联合治疗组HA、LN、PCⅢ与干扰素组间差异也有显著性(P〈0.05)。胸腺肽α1联合苦参素胶囊可有效治疗拉米夫定耐药的慢性乙型肝炎。

HCV不同功能区抗体与HCVRNA的关系探讨431-432

摘要:探讨HCV不同功能区抗体(抗-C、抗-NS3、抗-NS4及抗-NS5)与HCVRNA的关系。HCV不同功能区抗体测定采用ELISA法,用RT—PCR进行HCVRNA检测。结果显示55例抗HCV阳性血清中有7种抗体阳性组合。抗-NS3、抗-C、抗-NS5及抗-NS4在7种阳性组合中的检出率分别为96.4%、89.1%、58.2%、56.4%。HCVRNA阳性血清中抗-NS3、抗-C、抗-NS5及抗NS4的检出率分别为96.2%,88.5%,57.7%,57.7%。HCV不同功能区抗体ELISA法有很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与RT-PCR法基本一致。抗-NS3、抗-C在HCV的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抗-NS5和抗-NS4有诊断的互补作用。

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糖尿病并发率调查及其临床特征分析433-434

摘要:探讨慢性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与Ⅱ型糖尿病发病的关系。随机选取134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并发肝硬化者36例)和237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并发肝硬化者92例),将其分为肝炎组和肝硬化组进行对照分析。此外还随机选取140例Ⅱ型糖尿病患者和203例常规体检人群检测HCV感染状况。134例丙型肝炎患者合并Ⅱ型糖尿病者27例(20.15%),明显高于对照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8.86%;而且HCV感染病程越长、年龄越大者Ⅱ型糖尿病并发率越高;有糖尿病家族史的HCV感染者并发糖尿病的机率明显高于无糖尿病家族史者。HCV感染者Ⅱ型糖尿病并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慢性HBV感染者,其中合并肝硬化者并发率更高;Ⅱ型糖尿病的患者HCV感染的几率也明显增高。

幽门螺杆菌感染对肝硬化患者血氨浓度的影响435-436

摘要:探讨肝硬化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血氨的关系,及根除性治疗Hp对血氨的影响。84例肝硬化高血氨患者,分为Hp阳性组51例,阴性组33例。两组都给予支链氨基酸、乳果糖、基础护肝治疗两周,治疗前后分别测空腹静脉血氨。随后将Hp阳性组随机分两组,A组26例,应用三联疗法治疗一周;B组25例,奥美拉唑治疗一周,治疗结束一个月后复查血氨。发现阳性组的血氨与阴性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1)。阳性组不同肝功能分级组血氨浓度之间有显著差异(P〈0、01);阴性组则否。Hp阴性组治疗前后血氨浓度变化差异有显著性(P〈0、01),阳性组则无显著差异。根除Hp治疗后血氨明显下降(P〈0、01),而用洛赛克治疗后血氨轻度升高,但无统计学意义。说明Hp感染与肝硬化患者血氨升高有密切相关性,根除Hp的治疗能有效降低血氨。

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肝功能衰竭患者48例临床分析437-439

摘要:观察肝衰竭期合并腹水的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患者(PBC组)临床特征,及其与肝衰竭期乙型肝炎肝硬化(HBV组)合并腹水患者的异同点。分析48例PBC组和33例HBV组入院时(治疗前)临床症状及血常规、肝功能等化验指标的差异。两组患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均为腹胀、乏力、纳差、皮肤瘙痒,PBC组患者皮肤瘙痒、肝脏肿大比例明显高于乙型肝炎组(P〈0.05)。对Child—Pugh计数分级法为C级的PBC组28例患者与HBV组26例患者的实验室指标进行t检验,PBC组患者ALT、AST、GLO、Tcho、TG、CHE、Bil、TBA、PA、ALP、GGT、WBC、PLT等水平均高于HBV组(P〈0.05)。PBC肝功能衰竭的患者在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方面均与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有所不同,了解这些特点将有助于及早诊断和治疗。

原发性肝癌组织中骨桥蛋白与MMP-2的表达及临床意义439-441

摘要:检测原发性肝癌组织中骨桥蛋白(OPN)及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的表达。对原发性肝癌与正常肝脏组织标本,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OPN和MMP-2蛋白的表达。42例肝癌组织中OPN及MMP-2蛋白的表达阳性率分别为71.4%和66.7%,两者表达呈正相关(P〈0.01)。并且两者在肝癌不同分期和分级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例正常肝脏组织中均未见阳性表达。OPN阳性表达可能与肿瘤的浸润转移有关,OPN与MMP-2可能在肝癌的进展中起协同作用。

《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2007年征订启事441-441

磁共振扩散成像在诊断肝脏占位病变中的应用442-444

摘要:量化分析肝脏占位性病变的磁共振扩散成像(DWI)的表面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规律。对69个常见肝脏占位性病变病灶(肝血管瘤、肝囊肿、原发性肝癌、肝转移瘤)行磁共振扩散成像检查,计算病灶的ADC值。四种常见肝脏占位性病变病灶的ADC均值,肝血管瘤:(2.38±0.56)×10^-3mm^2/s肝囊肿:(2.47±0.71)×10^-3mm^2/s原发性肝癌:(1.23±0.14)×10^-3mm^2/s肝转移瘤:(1.44±0.46)×10^-3mm^2/s。综合量化分析病灶的ADC值的变化,能更准确的判断肝脏占位性病变的性质,为肝脏占位性病变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更准确的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