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肝胆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 22-1108/R 国内刊号
  • 1001-5256 国际刊号
  • 1.3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临床肝胆病是吉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临床肝胆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设述评、专家论坛、热点·视点·观点、学术争鸣、指南与规范、指南解读、论著、临床病例讨论、临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国内外会议动态、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等

临床肝胆病 2005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肝胆病杂志论著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人端粒酶逆转录酶基因转导后细胞的研究259-261

摘要:用丙型肝炎病毒阳性血清感染人端粒酶逆转录酶(hTERT)基因转导后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以期建立长期存活的HCV体外复制细胞模型.将hTERT基因导入正常人PBMC,丙型肝炎阳性血清直接感染转导后的细胞,RT-PCR检测细胞内HCV RNA正、负链的表达.hTERT基因转入PBMC内,RT-PCR测定其在mRNA水平有表达,丙肝阳性血清感染后,检测到细胞内HCV RNA正链持续出现,负链间断出现.hTERT基因转导后的PBMC,用丙型肝炎阳性血清感染后,病毒在细胞内持续存在并复制,初步建立了长期存活的HCV体外复制细胞模型.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HLADRB1等位基因多态性与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应答的相关性研究262-263

摘要:探讨HLA-DRB1等位基因对慢性乙型肝炎α-干扰素抗病毒治疗应答的影响.用序列特异型引物多聚酶链反应测定山东地区126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和76例对照的HLA-DRB1*03、*07、*09、*12、*15等位基因.慢乙肝组HLA-DRB1*07等位基因阳性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25).α-干扰素治疗无应答组HLA-DRB1*07阳性率明显高于应答组.在慢性乙型肝炎中HLA-DRB1*07高阳性率与α-干扰素治疗低应答率有密切的关系.

大肠杆菌高效表达的HCV E2蛋白在丙型肝炎检测中应用264-266

摘要:为探讨大肠杆菌高效表达的HCV E2蛋白在丙型肝炎诊断中应用价值,采用了238份HCVRNA阳性血清标本进行了E2抗体和抗HCV测定,方法采用ELA,和PCR法.结果有164份E2抗体阳性,占68.9%,卡方检验P>0.05;用抗HCV检测与E2抗体测定方法比较,两种方法无显著性区别(P>0.05);在HCV RNA阳性,抗HCV阴性的血清中,有半数可测出E2抗体的阳性.提示在大肠杆菌中高效表达了可溶性的HCV E2蛋白,纯化后可进行E2抗体测定,且E2抗体阳性数与HCVRNA,抗HCV阳性数无显著性差别,E2抗体可以检出一部分抗HCV检测不能检出的HCV感染者.

急性乙型肝炎与慢乙肝急性发作血清纤维结合蛋白检测结果分析266-266

摘要:急性乙型肝炎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发作治疗原则不一样,但临床上不易鉴别.为了探讨两者血清纤维结合蛋白(Fn)不同变化为临床提供鉴别诊断新方法.本文总结了入院时诊断为急乙肝、出院时分别诊为急乙肝和慢乙肝患者血清纤维结合蛋白的检测结果并进行分析、对比,总结如下:

自身免疫性肝炎86例临床、病理特点分析267-269

摘要:为提高对自身免疫性肝炎(AIH)的诊治水平,采用国际自身免疫性肝炎小组(IAIHG)新修订的描述性诊断标准和计分系统,对符合诊断的患者进行临床、生化、病理特点分析.86例AIH患者,女75例,男11例,高发年龄为40~60岁,其中Ⅰ型80例(93.02%),Ⅱ型3例(3.49%);Ⅲ型3例(3.49%);肝功能生化检查表现为肝炎样改变;实验室检查主要表现为高γ球蛋白血症,高IgG、ALP、γ-GT及甘油三酯增高,81.5%患者抗核抗体阳性:病理改变以界板性肝炎,浆细胞浸润为主,78%的患者对免疫抑制剂治疗效佳.AIH患者多为中年女性,以血清自身抗体、高γ球蛋白血症和肝组织活检呈界板性肝炎、浆细胞浸润,对免疫抑制治疗反应良好为特点.

拉米夫定治疗HBeAg阳性及阴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复发率的比较269-270

摘要:探讨HBeAg阳性及阴性慢乙肝患者拉米夫定治疗中复发率及其影响因素.选择服用拉米夫定一年以上的100例(其中,HBeAg阳性69例,HBeAg阴性31例)慢乙肝患者,检测复发率并分析了影响复发率的有关因素.结果显示当服用拉米夫定12个月时HBeAg阴性及阳性群复发率分别为0%和12%,当24个月时分别为7%和39%,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1).另外,复发率仅与HBeAg存在与否有关(P<0.05),而与年龄、性别、治疗前ALT、治疗前HBV DNA值无关.说明拉米夫定对HBeAg阴性慢乙肝远期效果比HBeAg阳性慢乙肝为好,HBeAg存在与否影响其复发率.

127例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穿刺活检结果的比较分析271-272

摘要:分析乙型肝炎肝穿刺活检病理诊断与临床诊断的符合情况,以提高临床诊疗水平,减少漏诊及误诊.肝穿刺活检采用在B超或CT引导下快速肝穿刺活检术,组织经10%中性甲醛固定,石蜡包埋,HE染色.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分析及分期的总符合率分别为59.85%和76.38%,其中慢性中度肝炎符合率最低,病理分级与病理分期显著相关.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分级与分期一致性还存在差异,为明确诊断应将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相结合,对肝穿无禁忌症的患者应进行多部位肝穿活检.

重型乙型肝炎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的变化研究273-274

摘要:探讨血清IL-1、IL-6和TNF-α在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发病机理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36例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IL-6、TNF-α水平均显著高于慢性乙型肝炎、急性乙型肝炎和正常人(P<0.01);其升高水平与血清ALT、TBil、PT呈显著相关(P<0.05和P<0.01);重型乙型肝炎死亡者血清IL-1、IL-6和TNF-α水平显著高于存活者(P<0.01).重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IL-1、IL-6、TNF-α水平与肝细胞坏死程度密切相关,检测血清中IL-1、IL-6、TNF-α对判断病情危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意义.

乙肝患者外周血ICAM-1的检测意义275-276

摘要:探讨乙肝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细胞间粘附分子-1(ICAM-1)的变化及其意义.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28例慢性轻度肝炎,24例慢性中、重度肝炎,28例肝硬化患者外周血ICAM-1的表达,同时Beckman公司生化仪CX4测定了ALT.肝炎和肝硬化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的ICAM-1表达和血清ALT水平都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实验组中两两比较发现慢性轻度肝炎与慢性中、重度肝炎、肝硬化ICAM-1、ALT之间有明显差异,肝硬化患者与慢性中、重度肝炎之间无明显差异.同时发现ICAM-1的过度表达与血清ALT的活性呈正相关.ICAM-1水平可作为反映肝炎后肝病患者肝损害程度的指标之一.

慢性乙肝患者肝组织纤维化程度与细胞因子相关性277-278

摘要:探讨慢性乙肝患者血清细胞因子(TGF-β1、TNF-α、IFN-γ)在肝纤维化中的作用机制.采用ELISA和RIA方法检测95例慢性乙肝患者血清TGF-β1、TNF-α、IFN-γ、HA、PCⅢ、C-Ⅳ的水平,并与肝组织病理学变化进行对照研究.结果显示慢性乙肝患者血清TGF-β1、TNF-α、IFN-γ、HA、PCⅢ、C-Ⅳ的含量均不同程度高于对照组,且随肝损害程度的加重而升高,与肝损害程度呈正相关;并且其水平与肝纤维化程度具有明显的相关性(P<0.05).血清TGF-β1水平与血清HA、PCⅢ、C-Ⅳ水平具有直线相关性,而IFN-γ与血清HA、PCⅢ、C-Ⅳ水平呈负相关.慢性乙肝患者血清TGF-β1、TNF-α、IFN-γ水平可以作为诊断肝纤维化的血清学指标.

胸腺肽α1、α干扰素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HBV慢性携带者的临床研究279-280

摘要:观察胸腺肽α1、α干扰素和拉米夫定联合治疗HBV慢性携带者的临床疗效.选择HBsAg、HBeAg、抗-HBc、HBV DNA阳性,肝功能正常的HBV慢性感染者72例,分为联合治疗组42例:拉米夫定0.1/d,口服,疗程52周;胸腺肽α1 1.6mg/次,皮下注射,2次/周,连续26周;α干扰素500万单位/日,肌注,疗程26周.单用拉米夫定组30例:剂量、疗程同联合治疗组.联合治疗组HBV DNA阴转率在26周时76.2%,52周时81.0%,拉米夫定组为50.0%和66.7%.联合治疗组HBeAg阴转率26周时33.3%,52周时38.1%,拉米夫定组为10%和13.3%.HBeAg血清转换率两组无统计学差异.联合治疗对HBV DNA和HBeAg的抑制作用显著优于单用药.

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HBeAg模式与HBVDNA定量关系的研究281-282

摘要:探讨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HBeAg模式与HBV DNA定量之间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技术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法,分别检测随机选择的80例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HBeAg模式及HBV DNA定量.结果显示,当乙肝病毒感染者血清HBV DNA含量为A、C级时,血清HBeAg模式与HBV DNA定量之间亦无相关性(P>0.05).当乙肝病毒携带者血清HBV DNA含量为B级时,HBeAg阳性模式HBV DNA含量显著高于HBeAg阴性者,血清HBeAg模式与HBV DNA定量之间有显著相关性(r=0.28,t=1.19,P<0.05).由此可推测,只有当机体内乙型肝炎病毒水平在一定的范围内,机体的免疫应答能力才与乙型肝炎病毒水平相呼应.

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的非侵入性诊断282-283

摘要:探讨慢性肝病患者肝纤维化的非侵入性诊断、灵敏度等.对80例慢性肝病患者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检测肝动脉收缩期最大流速/门静脉流速比值(A/P)、肝动脉阻力指数(RI),并同时测定血透明质酸(HA)、凝血酶原指数.肝硬化患者A/P、RI、HA水平显著高于慢性肝病和正常对照组,P<0.05;凝血酶原指数显著低于慢性肝病和正常对照组,P<0.05.A/P、RI、HA、凝血酶原指数对慢性肝病肝纤维化程度的非侵入性诊断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部分性脾栓塞术与脾切除术治疗肝硬化脾亢的近期临床评价284-285

摘要:评价部分性脾栓塞术(PSE)的近期疗效及不良反应.77例Child-Pugh B级肝硬化睥功能亢进的患者,行PSE术40例,脾切除术37例,比较术前术后肝功能、血常规、术后并发症.PSE术能改善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患者的外周血象,术后白细胞和血小板即有明显回升(P<0.001).PSE术后可出现脾包膜下血肿、上消化道出血、肝性脑病等严重并发症,但低于脾切除术后并发症出现的机率.PSE术治疗肝硬化脾亢,近期疗效明确,不良反应较少.

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骨密度的变化及相关分析286-287

摘要: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由于肝细胞功能损害,出现不同程度的骨代谢异常,通过化验肝功能、胆碱酯酶(ChE)、凝血酶原活动度(PTA)、血清钙,测量骨密度(BMD),发现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骨密度与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正相关,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胆红素(TBil)无相关性.肝脏储备功能越差,骨代谢异常越明显,ALT、TBil与骨代谢无关.

肝细胞肝癌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浸润树突状细胞表达的相关性研究288-289

摘要:研究肝细胞癌(HCC)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与浸润性树突状细胞(DC)的相关性.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研究45例HCC组织标本VEGF的表达及s-100阳性标记的DC数量,并探讨两者的相关性.在HCC中VEGF的阳性表达和s-100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2.2%(28/45)和46.7%(21/45),VEGF及DC均与肝癌的转移有关(P均<0.05);VEGF的阳性表达与DC的浸润程度呈负相关(P<0.05).HCC组织中VEGF的表达与DC的浸润程度呈负相关,两者在肝癌发生发展中均起重要作用.

慢性肝炎及肝炎相关肿瘤与血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的研究290-291

摘要:前瞻性评估慢性乙型肝炎及乙肝相关肿瘤与血浆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关系.采用酶联免疫夹心法(ELISA)测定血浆VEGF,分别对20例健康成人、20例慢性乙型肝炎及40例HCC患者测量血浆VEGF水平.结果显示:乙肝患者VEGF水平显著高于健康成人;乙肝患者VEGF水平低于HBsAg阴性肿瘤;HBsAg阳性肿瘤患者VEGF水平显著高于HBsAg阴性患者.VEGF表达水平与肝病严重程度成正相关,HBsAg阳性肝细胞癌血浆VEGF表达显著增加.

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螺旋CT诊断292-293

摘要:探讨肝内外胆管结石螺旋CT表现及诊断价值.对66例肝内外胆管结石的螺旋CT征象进行分析.螺旋CT诊断肝内外胆管结石的准确率达98.5%;因结石的密度不同可分为3类,即高密度、低密度和混杂密度结石;肝内胆管扩张包括柱状和囊状扩张,肝外胆道呈圆形扩张;螺旋CT可准确显示结石和诊断其并发症.螺旋CT是肝内外胆管结石及合并症有效的诊断手段,其中薄层CT及MPR分析对结石更有诊断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