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肝胆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 22-1108/R 国内刊号
  • 1001-5256 国际刊号
  • 1.3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临床肝胆病是吉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临床肝胆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设述评、专家论坛、热点·视点·观点、学术争鸣、指南与规范、指南解读、论著、临床病例讨论、临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国内外会议动态、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等

临床肝胆病 2005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肝胆病杂志论著
沉痛悼念当代医学大师国际著名肝脏病学家杰出的内科学家医学教育家叶维法教授67-67

摘要:叶维法教授因病於2005年4月8日在长春逝世,终年88岁。

中国东北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基因特征及人群易感性分析68-70

摘要:采用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及基因芯片技术对579例HCV感染者的HCV基因型以及30例HCV感染者以及30例健康人HLA-DRB1等位基因分布情况进行分析,探讨中国东北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基因型特征及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人群易感性.579例患者中Ⅳ/2b型HCV感染率最高,为51.12%;约34.72%的HCV感染者ALT持续正常;Ⅱ/1b型和混合型HCV感染在ALT反复升高组中的感染率明显高于ALT持续正常组(P<0.05).Ⅰ型和Ⅲ型HCV合并HBV感染的发生率较高,混合型HCV合并HBV感染的发生率较低,与单独感染比较差异显著(P<0.05);混合型HCV感染主要见于有2次或2次以上输血史者.HLA-DRB1*04和DRB1*13在HCV感染者中的出现频率较高,与健康对照组相比差异显著(P<0.05).因此,中国东北地区HCV感染以Ⅳ/2b型为主,约34.72%的HCV感染者不表现出肝炎的症状,可能成为重要的传染源.Ⅱ/1b型和混合型HCV感染更容易导致肝细胞损伤.Ⅰ/1a型和Ⅲ/2a型HCV可能更易于同HBV共存,两种或两种以上基因型共存的HCV则不易于同HBV合并感染.反复接受血液或血制品可能是出现混合型HCV感染的主要原因.HLA-DRB1*04和DRB1*13等位基因可能与HCV的人群易感性有关.

散发性和输血后丙型肝炎临床特点病理变化及HCV—RNA水平的比较71-72

摘要:回顾性研究26例散发性丙型肝炎(SHC)和35例输血后丙型肝炎(PTHC)患者的临床资料,以比较两者的临床特点、病理变化及HCVRNA水平.SHC组中15例无任何自觉症状,22例肝功能反复异常,但仅抗-HCV阳性的14例ALT水平超过100U/L,其他8例一直低于100U/L;PTHC组急性期ALT值均超过200U/L,33例反复ALT异常,其中21例常高于200U/L;SHC组的肝脏病理组织炎症活动程度较PTHC组为轻;SHC组血清HCVRNA含量显著低于PTHC组(P<0.05);SHC患者起病隐匿,病情发展缓慢,大多无自觉症状,临床症状的发生率、病毒血症水平、ALT值和肝损害程度均显著低于PTHC患者.

少数民族地区孕妇乙肝病毒感染的调查分析73-74

摘要:为观察少数民族地区孕妇乙肝病毒感染情况.用ELISA法对本地区3所医院妇产科住院的孕产妇进行乙肝五项的检测.本地区孕妇HBV感染率为21.26%,汉族高于土家族、苗族,农村高于城市,初中以下文化层次高于高中以上文化层次,多次妊娠高于初次及二次妊娠.本地区孕妇乙肝病毒感染存在民族差异性并与孕妇的来源、文化层次及妊娠次数有关.

乙肝患者肝组织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 DNA检测75-76

摘要:用PCR方法对148例乙肝患者的肝组织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HBV DNA进行检测,同时对肝组织进行病理组织学诊断.结果显示:148例乙肝患者的肝组织与PBMC内HBV DNA的检出率有一致性倾向,PBMC内HBVDNA的检出率与肝组织的损害程度呈正相关.

α—SMA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组织中的表达76-78

摘要:探讨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CHB)患者肝组织中,α-SMA的表达对肝脏炎性损伤和肝纤维化程度的病理诊断意义.采用免疫组化技术,观察127例CHB患者肝穿刺组织中α-SMA的表达,结果与现行病理诊断标准慢性肝炎分级、分期及Knodell-HAI评分系统进行统计学比较.另有6例作为对照,其中急性肝炎3例,静止性肝硬化3例.α-SMA在CHB、急性肝炎及静止性硬化三组中均有表达.主要定位在扩大的汇管区及其周围,以及小叶内点灶状坏死部位.且α-SMA表达与慢性肝炎病理分级(G)、分期(D)及Knodell-HAI评分呈显著正相关.α-SMA是判断慢性乙型肝炎肝损伤程度及纤维化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

拉米夫定加肝络欣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及对YMDD变异的影响79-80

摘要:观察拉米夫定加肝络欣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YMDD)变异的影响.收集乙型肝炎病毒(HBV)HBeAg、HBVDNA阳性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67例,分为拉米夫定加用肝络欣组(A组)、单用拉米夫定组(B组).分别检测血清HBeAg、抗-HBe、HBVDNA,肝脏生化指标和基因YMDD变异.在治疗56周时,拉米夫定联合肝络欣组HBeAg/抗-HBe转换率(39.4%),优于拉米夫定组(P<0.05).HBVDNA阳性率及YMDD变异率都比拉米夫定组低(P<0.05).拉米夫定联合肝络欣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并可减少YMDD变异.

脱氧核苷酸钠在急性乙肝的治疗价值81-82

摘要:脱氧核苷酸钠(DNA)辅助治疗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40例与常规保肝治疗40例作对比观察.治疗组肝功(ALT)复常率前一疗程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疗程后,乙肝血清标志物HBsAg、HBeAg、HBVDNA阴转率均高于对照组(P<0.01).3个月后抗-HBs阳性率高于对照组(P<0.01).脱氧核苷酸钠(DNA)治疗急性乙型肝炎,在改善肝功和清除乙肝病毒过程中有重要作用.

慢性乙型肝炎的疫苗治疗免疫学机制的探讨83-84

摘要:通过对乙型肝炎疫苗治疗的13例患者的观察,分析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特异细胞增殖反应及其抗原特异性T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水平,以及观察疫苗治疗后的临床效果,探讨肝炎疫苗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免疫学作用机制.血清HBV DNA水平在疫苗治疗结束后6个月显著地下降.疫苗治疗诱生6例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的增殖反应(38.5%),同时分泌高水平的干扰素-γ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血清HBV DNA水平在疫苗治疗结束6个月和18个月显著下降.表面抗原特异性CD4+T细胞可以间接地抑制HBV的复制,是由抗病毒细胞因子来介导.

可溶性HLA-Ⅰ类抗原的含量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变化及意义85-86

摘要:测定可溶性HLA-Ⅰ类抗原的含量在干扰素-α治疗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变化,并分析其意义.血清可溶性HLA-Ⅰ类抗原的含量用夹心ELISA方法测定.治疗第8周,完全反应组患者可溶性HLA-Ⅰ类抗原的含量显著高于治疗前的水平;治疗第16周和第24周,可溶性HLA-Ⅰ类抗原的含量均显著低于治疗前.部分反应组和无反应组在治疗过程中可溶性HLA-Ⅰ类抗原的含量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变化.可溶性HLA-Ⅰ类抗原含量的变化反映了慢性乙型肝炎治疗中患者免疫功能受到调节.

小儿慢性乙型肝炎70例临床特征分析87-88

摘要:为总结小儿慢性乙肝(CHB)的临床特征.回顾性分析了70例小儿CHB患者的感染途径、症状、体征、肝功能以及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HBVM).小儿CHB临床症状以食欲不振较多见,体征以肝肿大多见.血清ALT、TBiL以轻中度升高为主,ALT超过400U/L者或TBil大于85.5μmol/L者均少于成人组(P<0.05);血清ALB正常和轻度下降者多见,而小于32g/L者较少见.HBVM以HBsAg(+)、HBeAg(+)、抗-HBc(+)、HBV DNA(+)最多见,HBsAg(+)、抗HBe抗-HBc(+)、HBV DNA(+)较少出现.小儿CHB患者临床表现及肝功能损伤均较轻,血清HBVM以病毒复制指标阳性者为多,前C区变异较少出现.

TGF—β1和smad 4mRNA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89-91

摘要:应用免疫组化和原位杂交方法,对10例对照肝组织,70例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肝组织TGF-β1和smad4mRNA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TGF-β1和smad4mRNA在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硬化中的表达明显增强,smad4mRNA阳性率分别为87.5%、82.6%,TGF-β1阳性率分别为83.33%、86.96%;TGF-β1和smad4mRNA阳性表达细胞在肝组织切片中的分布多集中在扩大的汇管区、中央静脉及窦周周围(间质细胞及肝细胞内均见有表达),提示TGF-β1与smad4mRNA的表达与肝纤维化活动状态密切相关,TGF-β/smad通路在肝纤维化的形成和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Th2,Tcl/Tc2的表达91-92

摘要:分析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外周血Th1/Th2,Tc1/Tc2的表达特点,探讨其与重型肝炎的关系.用流式细胞仪检测31例重型肝炎和20例正常对照者外周血T细胞胞内细胞因子IFN-γ、IL-4的百分率,发现:1.重型肝炎Th1、Th2、Tc1分别为(27.41±4.88)%、(3.48±2.67)%、(43.85±12.98)%,显著高于正常对照,且以Th1和Tc1表达为主;2.重症期与恢复期相比,康复后Th1、Th2、Tc1显著下降,尤以Tc1下降更明显(P均<0.01);3.生存组与死亡组比较,Th1、Tc1无显著性差异(P>0.05).Th1、Th2、Tc1与重型肝炎的发生转归有密切关系,动态检测可作为监测病情和判断预后的指标.

贝飞达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TNF—α的影响93-94

摘要:探讨新一代微生态制剂贝飞达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TNF-α的影响.对92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并分别服用贝飞达和培非康共三周,采用偶氮显色法检测血浆内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血浆TNF-α水平.①两组患者治疗后血浆内毒素及TNF-α水平均有下降.②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血浆内毒素及TNF-α水平下降更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活菌制剂贝飞达疗效优于培非康,肝硬化患者在临床治疗时宜尽量采用活菌制剂.

内镜套扎-部分脾栓塞联合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疗效观察95-96

摘要:探讨内镜套扎-部分脾栓塞联合术治疗门脉高压症的临床应用价值.对25例合并食道静脉曲张和脾功能亢进的门脉高压患者进行内镜套扎-部分脾栓塞联合术,对其术前术后外周血象、脾脏大小、门静脉、脾静脉内径的变化进行对比研究.联合术后患者食道静脉曲张得到根治,脾功能亢进明显缓解,脾脏缩小(P<0.01)、门静脉、脾静脉内径缩小(P<0.01).内镜套扎-部分脾栓塞联合术治疗门脉高压症具有简便、安全、效果显著、创伤小、并发症少等优点,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一种新的途径.

肝硬化伴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68例临床分析97-98

摘要:为探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SBP)的临床诊断以及预后相关因素,减少漏诊,提高治愈率,判断病情预后,本文回顾性分析了68例肝硬化并发SBP患者.结果SBP临床表现不典型,诊断需要依靠腹水细胞计数和细菌培养,但腹水细菌培养阳性率低.血象白细胞升高和出凝血时间延长(> 20s),高总胆红素(> 60μmol/L)与预后相关.并发症越多,肝功能积分越高预后越差.提高对SBP的认识,早期诊断及积极治疗是提高SBP生存率的关键.

Ca125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临床分析98-99

摘要:探讨血清及腹水Ca125在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中的变化.根据肝硬化患者腹水常规中多形核白细胞数分3组,A组:腹水多形核白细胞(PMN)≥250×106/L;B组:腹水PMN<250×106/L且腹水细胞数>200×106/L;C组:腹水细胞数<200×106/L.分别测定3组肝硬化腹水症患者血清及腹水Ca125水平.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血清及腹水Ca125水平.自发性细菌性腹膜炎患者血清及腹水Ca125水平明显升高,Ca125可作为评价腹水感染程度的参考指标.

酒精性肝病白细胞介素6的检测及意义100-101

摘要:探讨酒精性肝病患者IL-6的活性改变与酒精性肝病肝纤维化的临床意义.测定了120例酒精性肝病患者和30例健康成年人(对照组)的IL-6、HA、LN、PC-Ⅲ、Ⅳ-C.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IL-6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0.01).酒精性肝病患者血清中HA、LN、PC-Ⅲ、Ⅳ-C的改变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0.001).IL-6的活性改变与酒精性肝病的肝纤维化呈正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