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肝胆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 22-1108/R 国内刊号
  • 1001-5256 国际刊号
  • 1.3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临床肝胆病是吉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临床肝胆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设述评、专家论坛、热点·视点·观点、学术争鸣、指南与规范、指南解读、论著、临床病例讨论、临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国内外会议动态、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等

临床肝胆病 2005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肝胆病杂志论著
慢性乙型肝炎血浆内毒素与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脏病理的关系3-4

摘要:探讨慢性乙型肝炎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及肝脏病理的关系,住院的7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采用基质显色法检测血浆内毒素(ET)水平,同时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PC-Ⅲ和Ⅳ-C,以同期健康体检正常者15例作对照.并对其中20例患者行肝组织活检.结果显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浆内毒素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呈正相关;活检病例病理分级、分期与血清肝纤化指标及内毒素水平存在相关性.血清肝纤维化指标与内毒素水平可作为肝脏病理损害的判断指标之一;内毒素血症在肝纤维化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血清前S1抗原与HBV其它标志物及其DNA检测间的关系5-6

摘要:探讨血清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与HBV其它标志物及其DNA检测间的关系.对916例血清标本进行PreS1、乙肝病毒标志物和HBV DNA同步检测.在HBsAg(+)病例组,PreS1与HBeAg及HBVDNA阳性率分别为77.09%、59.78%和65.36%,结果符合率达72.63%和74.72%,在正常对照组三者均为阴性;在HBsAg、HBeAg、抗HBc与HBsAg、抗HBe、抗HBc和HBsAg、抗HBc三种阳性模式组,PreS1与HBVDNA结果符合率为90.42%、51.00%和53.41%,PreS1阳性率(91.59%、55.00%、56.82%)与HBVDNA(96.96%、17.00%、21.59%)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均<0.05).提示血清PreS1主要存在于HBsAg携带者,且与HBeAg和HBVDNA关系密切,是反映HBV复制及传染性的又一可靠血清学指标.PreS1联合HBV标志物同步检测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负荷与其肝功能及肝组织损害的关系研究7-8

摘要:探讨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其肝功能及肝组织损害的关系.检测380例未经治疗的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肝功能,其中71例进行了肝活检.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与其病情的严重程度不一致;临床各型乙肝中HBV DNA阳性组与阴性组间ALT、TBil均无显著差异(P>0.05);肝组织炎症分级G~G4和纤维化分期S1~S4各组间HBV DNA值均无明显差异(P>0.05).乙肝患者血清HBV DNA含量不能反映其病情的临床严重程度,与肝组织炎症和纤维化程度无关.

肝组织中Chymase浓度在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纤维化中的意义9-12

摘要:探讨肝组织中Chymase(糜酶)浓度在自身免疫性肝炎(AIH)和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肝纤维化中的意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15例AIH、14例PBC患者肝组织中Chymase浓度,与11例急性肝炎(AH)患者作对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Chymase单克隆抗体标记的肥大细胞分布情况.结果AIH及PBC患者肝组织中Chymase浓度分别为(15.53±4.89)ng/mg和(12.67±3.69)ng/mg,明显高于急性肝炎患者(2.72±1.02),P<0.01;免疫组化染色结果,Chymase标记的肥大细胞主要分布于纤维化旺盛的汇管区与类洞壁,其分布与纤维化部位相一致,且肝组织中Chymase浓度高的患者,其肝组织内Chymase标记的肥大细胞分布增多,提示肝组织中Chymase浓度可能与自身免疫性肝病肝纤维化关系密切.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肝组织中HBV DNA检测分析12-13

摘要:探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肝组织中HBV DNA的相关性.采用免疫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和原位分子杂交技术分别检测随机选择的40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肝组织中HBV DNA.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肝组织中HBV DNA水平呈正相关,但不呈直线相关(re=0.24,t=1.09,P>0.05).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和肝组织中HBV-DNA水平有相关性.可以通过检测乙型肝炎患者血清HBV-DNA来判断其肝组织中HBV复制水平.

抗-HBe阳性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和前C基因变异14-16

摘要:研究抗-HBe阳性乙型肝炎病毒C基因启动子(CP)和前C基因变异.用基因序列分析检测基因变异.(1)抗-HBe阳性患者的前C终止变异(nt1896G→A)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抗-HBe阴性组(P<0.001);而CP双变异(nt1762A→T和1764G→A)则在两组中无明显差异.(2)同抗-HBe阳性慢性乙肝组比较,抗-HBe阳性重型乙肝患者的前C终止变异和CP双变异发生率无明显差异,而GPnt1752A→G变异发生率则显著增高(P<0.05).前C终止变异与抗-HBe阳性乙型肝炎密切相关;而CPnt1752变异则可能与抗-HBe阳性重型乙型肝炎发病有关.

中国乙型肝炎病毒B基因型、C基因型与干扰素疗效的关系16-18

摘要:探讨中国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干扰素α疗效的关系.用PCR-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并研究1998.1~2002.4南方医院门诊和住院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一般人口学、ALT、HBVDNA、肝脏活检组织病理以及干扰素治疗效果.B基因型70例,C基因型60例,两基因型间一般人口学、ALT、HBVDNA、肝脏活检组织病理无统计学差异,干扰素治疗效果同样没有显著性差异.HBVB、C基因型感染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临床无统计学差异,可能与两组患者有着相似的免疫背景有关.

缬沙坦抑制二甲基亚硝胺肝纤维化模型MMP2 mRNA表达的研究19-20

摘要: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型受体拮抗剂缬沙坦对二甲基亚硝胺(DMN)大鼠肝纤维化模型MMP2 mRNA的表达.制备DMN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模型,同时缬沙坦灌胃20mg·kg-1·d-1,共8周,大鼠肝组织明胶酶A(MMP2)mRNA的水平以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RT-KR)方法检测.缬沙坦可明显改善DMN肝纤维化的程度,模型组MMP2 mRNA的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缬沙坦预防性治疗组MMP2 mRNA水平低于模型组(P<0.01).缬沙坦可抑制MMP2 mRNA的表达,可能是其抗肝纤维化的机制之一.

复方中药861与961抗肝纤维化疗效比较的实验研究21-24

摘要:比较复方861与复方961对四氯化碳实验性肝纤维化的防治效果.Wistar大鼠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10只)、四氯化碳模型组(20只)、复方861组(15只)、复方961组(15只).实验8周,取肝组织,应用半定量逆转录多聚酶链反应方法(RT-PCR)检测肝组织Ⅰ型前胶原、Ⅲ型前胶原、TGF-β1、TIMP-1的mRNA水平.病理组织染色,记分.复方861、复方961显著降低Ⅰ、Ⅲ型前胶原、TGFβ1和TIMP-lmRNA水平(P<0.01).肝组织病理纤维化分级表明:两复方抑制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程度相似.复方961与复方861抗纤维化效果相近.

临床肝胆病杂志编委会第十一届成员名单(任期2005年1月至2006年12月)24-24

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肝疗效观察25-26

摘要:研究促肝细胞生长素联合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慢性乙肝的疗效.80例慢性乙肝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一组以促肝细胞生长素80mg、复方丹参注射液20ml治疗,对照组采用能量合剂保肝治疗,疗程60天,观察肝功能复常情况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变化情况.治疗组肝功复常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血清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促肝细胞生长素和复方丹参合用治疗慢性乙肝是有效的,值得进一步推广.

肝硬化患者尿Crosslaps检测在骨代谢异常诊断中的价值27-28

摘要:为探讨尿骨胶原胶联(Crosslaps)、尿钙离子/肌酐(Ca2+/Cr)与肝硬化骨代谢异常的关系.分别测定61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尿Crosslaps水平、尿Ca2+/Cr及骨密度测量,并与30例健康者对照.结果表明,肝硬化组尿Crosslaps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其中骨质疏松(OP)组与非骨质疏松(NOP)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且OP组尿Crosslaps水平与尺桡密度呈负相关(r=-0.433,P<0.01).尽管OP组尿Ca2+/Cr较NOP组升高(P<0.01),但与尺桡密度无相关性(r=-0.237,P>0.05).提示尿Ca2+/Cr不能作为肝硬化骨吸收指标,而尿Crosslaps变化对肝性骨病的诊断有一定意义.

纹眉在女性人群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研究28-29

摘要:研究纹眉在女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中的作用.随机检查肝炎门诊就诊女性人群抗HCV-IgG,并按年龄段分为7个组,进行各组间抗HCV-IgG阳性率统计学比较,其中选择抗HCV-IgG高阳性率年龄段,分为纹眉史阳性组和阴性组,并进行抗HCV-IgG阳性率的统计学检验.结果示31~60岁龄女性人群抗HCV-IgG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年龄组人群,进一步研究发现,此年龄段女性纹眉史阳性组抗HCV-IgG阳性率明显高于纹眉史阴性组.目前纹眉是女性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重要传播途径,应加强纹眉术的消毒管理.

肝复康对实验性肝纤维化转化生长因子β及层粘连蛋白表达的影响30-31

摘要:研究复方中药肝复康对实验性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的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1)及层粘连蛋白(LN)表达的影响,探讨其治疗机制.采用10%的四氯化碳皮下注射制备肝纤维化模型,于造模60天后给予肝复康治疗60天,以秋水仙碱及肝脾康为对照药.通过光镜及电镜观察肝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肝组织羟脯氨酸含量,免疫组化法检测肝组织TGF-β1及LN表达.经肝复康治疗后,组织学显示肝纤维化程度明显改善,肝组织羟脯氨酸明显降低,肝组织TGF-β1阳性染色细胞数及LN阳性染色面积明显减少(P<0.01).肝复康对肝纤维化有明确的治疗作用.其部分机制为减少细胞因子TGF-β1的表达,减少LN的表达,减轻肝窦毛细血管化.

血清前白蛋白在肝病中的临床意义32-33

摘要:了解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PA)的变化,探讨测定血清前自蛋白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诊断价值.采用免疫比浊法检测276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比较不同临床类型的血清PA的水平及同一临床类型间PA与A的异常率.血清PA的水平在急性肝炎与轻度慢性肝炎之间、慢性肝炎轻度与中度、中度与重度之间、肝硬化与慢性重型肝炎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急性肝炎组PA与白蛋白(A)两者相比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01);PA值比A值更灵敏地反映肝功能损害.血清PA的水平持续<100mg/L作为重症肝炎早期诊断指标之一.检测血清PA对病毒性肝炎临床诊断、病情判断和预后估计有一定参考价值.

肝硬化患者血脂的变化34-35

摘要:探讨肝硬化患者血脂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血脂检测采用直接酶法和免疫透射比浊法.血脂水平随Child-PughA级→B级→C级的晋级(肝功能损害的加重)而逐渐降低(P<0.01),并发肝性脑病者血脂水平降至最低(P<0.01);Tch、HDL-C、TG及ApoA-1与Child-Pugh分值呈负相关.血脂水平是反映肝功能损害的重要指标,可用于判断病情,估计预后.

转化生长因子β1及其Ⅰ、Ⅱ型受体在肝细胞癌中的表达35-37

摘要:运用免疫组化方法对36例HCC和42例癌旁肝组织的TGFβ1及其Ⅰ、Ⅱ型受体表达情况进行研究.TGFβ1在36例肝癌组织和42例癌旁肝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69.4%、81%,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半定量分析TGFβ1在肝癌组织表达阳性面积百分比为(17.23±11.78)%,癌旁肝组织为(38.47±15.34)%,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TGFβRⅠ在HCC、癌旁肝组织的阳性率分别为41.7%、73.8%,TGFβRⅡ在HCC、癌旁肝组织阳性率分别为47.2%、85.7%,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肝癌细胞和癌旁肝细胞中均高度表达TGFβ1,两者阳性率无差异,但阳性面积百分比后者显著高于前者,提示TGFβ1表达降低可能与肝细胞的恶性转化和生长失控有关.TGFβ1过度表达而不能抑制癌细胞的恶性增殖,可能与肝癌细胞中TGFβRⅠ和TGFβRⅡ表达降低有关.

弹性酶治疗高脂血症伴非酒精性脂肪肝的临床疗效及评估38-39

摘要:观察弹性酶(Elastase)治疗高脂血症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疗效.高脂血症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治疗组30例,口服弹性酶肠溶片(300IU/片),2片/次,3次/日,60天为一疗程,安慰剂组20例.通过测定肝功、血脂、肾功及B超随访.治疗组肝功能、血脂明显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明显优于对照组10%(P<0.05).弹性酶具有改善肝功能、降低血脂,防治高脂血症伴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