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肝胆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 22-1108/R 国内刊号
  • 1001-5256 国际刊号
  • 1.3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临床肝胆病是吉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临床肝胆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设述评、专家论坛、热点·视点·观点、学术争鸣、指南与规范、指南解读、论著、临床病例讨论、临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国内外会议动态、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等

临床肝胆病 2004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肝肾综合征的治疗67-69

摘要: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 HRS)是发生在慢性肝病、肝功能明显衰竭、门脉高压的基础上,以肾功能损害、动脉循环和内源性血管活性系统活性明显异常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在肾内表现为肾血管显著收缩导致的肾小球滤过率(GFR)降低,在肾外则表现为因动脉舒张占主导地位导致的总的体循环血管阻力和动脉压下降.

慢性乙型肝炎的治疗70-72

摘要:我国慢性乙型肝炎(Chronic hepatitis B,CHB)现患病例约2 800万,治疗日益迫切. 1抗病毒治疗 为改变疾病自然史,改善预后,提高患者生活质量的根本措施,凡适宜者均应尽早接受抗病毒治疗.α-干扰素(IFN-α)和拉米夫定(LAM)抗病毒机制不同,适应症、疗程等有所区别,应依据患者具体情况选择应用.

洛汀新致肝损害一例72-72

摘要:洛汀新致肝损害极为罕见,临床尚未有过报道.2001年,我院门诊收治洛汀新致肝损害1例,特做如下报道. 患者男性,50岁,于2001年3月因"膜性肾病、肾小管酸中毒"在北京协和医院门诊给予口服洛汀新,每次10mg,每日两次,以及"百令"胶囊,每次口服1g,每日三次.服药半月后,自觉恶心、腹胀、乏力、纳差.无腹痛、无腹泻、无发冷发热、无皮疹.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BCP区变异的临床研究73-74

摘要:为了研究乙型肝炎病毒(HBV)基因型与C基因启动子(BGP)基因变异的关系,对6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分别用聚合酶链反应(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技术和PCR微板核酸分子杂交技术,进行基因分型及HBVBCP基因变异检测.在69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各基因型发生的BCP区A1762T/G1764A双突变分别为C型18例(43.9%)B型3例(16.7%)D型2例(20%).C型的BCP双突变率明显高于B型,两者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故可以认为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与BCP区双突变存在有一定的相关性.推测A1762T/G1764A双突变可能是造成C型患者比B型存在更严重肝损害的原因之一.

丙型、乙型肝炎混合感染者病毒基因型与临床特征分析75-76

摘要:探讨丙型、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的基因型特点及临床特征.采用ELISA法进行病毒血清标志物检测,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法进行HBV-DNA定量及HCV-RNA基因分型检测.丙型、乙型肝炎病毒混合感染者HCV-RNA及HBV-DNA阳性率(72.51%和30.41%)分别低于丙型、乙型肝炎病毒单独感染者(85.42%和60.72%),I/1a型和Ⅲ/2a型HCV与HBV混合感染较同类基因型HCV单独感染明显增加,Ⅱ/1b型丙型肝炎病毒合并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血清转氨酶及总胆红素水平最高,白蛋白和胆碱酯酶水平最低,尽管HCV、HBV混合感染的临床症状可能更为严重,但在病毒学上两者的确存在着相互抑制作用.

干扰素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外周血树突状细胞分泌IL-12中的作用77-79

摘要:探讨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对外周血树突状细胞(DCs)分泌IL-12的影响.采集并分离23例干扰素治疗前、后CHB患者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在rhIL-4和rhGM-CSF的作用下培养10天,收集上清液检测IL-]2的水平,以8例健康人作为对照.干扰素治疗前患者DCs分泌IL-12的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4个月时DCs的分泌水平较治疗前显著增加(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治疗后IL-12的水平仅在完全应答组较治疗前显著性增加(P<0.01).提示CHB DCs分泌IL-12的水平低下,干扰素治疗可以促进DCs产生IL-12,且其增加的程度与干扰素的疗效有关.

华沙利胆丸对病毒性肝炎退黄作用的临床观察79-79

商陆抗病毒蛋白体外抑制HBV的实验研究80-82

摘要:探讨商陆抗病毒蛋白(pokeweed ativiral protein PAP)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HBV)的作用.不同浓度的PAP-S(pokeweed antiviral proteinfrom seeds)作用于HepG2.2.15,应用ELISA、荧光定量PCR,分别检测药物作用后细胞上清液的HBsAg、HBeAg、HBV DNA水平的变化.PAP-S处理HepG2.2.15后72h发现,PAP-S在>1μg/ml时有明显的抗HBV效应,在所试验浓度范围(1-10)μg/ml内,倒置显微镜下未发现明显的细胞毒性,PAP-S为50μg/ml时,发现部分细胞脱壁.PAP-S对HBsAg、HBeAg、HBV DNA呈剂量时间依赖性.PAP-S在体外有较强的抗HBV作用.

维生素k1致过敏性休克一例报告82-82

摘要:患者男,38岁,因"反复乏力、纳差8个月.加重伴尿黄5天"于2002年3月10日入院.查体:T36.5℃,P80次/分,R18次/分,Bp120/80 mmHg,慢性肝病容,皮肤、粘膜轻度黄染、肝掌(+),心肺正常,肝脾肋下未触及,肝区叩痛.

热休克蛋白gp96在慢性乙型肝炎组织中的检测及其意义83-84

摘要:对慢性乙型肝炎进行gp96检测,探讨gp96表达状况与肝炎病变进展过程的相关性及其在抗乙型肝炎病毒免疫反应中的作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IHC)方法,对77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例的活检肝组织标本进行gp96检测,其中轻度慢性肝炎者37例,中度20例,重度20例.以16例非肝炎肝组织作为本实验对照.gp96在对照组正常肝组织和慢性乙型肝炎中的平均阳性细胞率分别为0.53%和15.94%,两组间具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在慢性肝炎轻、中、重三组,阳性细胞平均率分别为6.14%、21.39%及29.18%,统计学检验表明组与组之间有显著差异,gp96表达率随着炎症程度的加重而上升.提示gp96与机体抗乙肝病毒的免疫应答程度有一定的相关性.

慢性病毒性肝炎患者血清中瘦素与肝纤维化指标的关系85-86

摘要:研究血清瘦素水平与慢性病毒性肝炎和肝纤维化之间的关系.用放射免疫法检测45例慢性乙型肝炎(CHB)患者血清中的瘦素和肝纤维化指标的水平.发现CHB患者血清瘦素水平(7.63±2.19)ng/ml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3.82±1.09)ng/ml,其瘦素/BMI值也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CHB患者的血清瘦素水平与肝纤维化指标层粘蛋白(LN)、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和Ⅳ胶原(ⅣC)的水平呈正相关.瘦素与慢性病毒性肝炎肝纤维化的形成密切相关.

苦参碱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血清IL-6、IL-8含量的影响87-88

摘要:探讨氧化苦参碱对乙型肝炎肝纤维化的临床疗效.经肝穿活组织病理检查筛选64例乙型肝炎肝纤维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2例.两组治疗前后均采用放射免疫技术检测血清IL-6、IL-8及HA、LN、PC-Ⅲ含量.结果显示氧化苦参碱治疗前后血清IL-6、IL-8及HA、LN、PC-Ⅲ含量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治疗后上述含量均明显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证明氧化苦参碱具有抗肝纤维化效用.

前列腺素E1注射液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疗效观察89-90

摘要:探讨凯时注射液(Lipo PGE1)治疗慢性重型肝炎的临床疗效.62例慢性重型肝炎随机分二组:治疗组(32例)在综合治疗基础上加Lipo PGE1 20μg/d静脉滴注,对照组(30例)仅用综合治疗.结果显示治疗组治疗后TBil,TBA,ALT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PTA上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总有效率(65.6%)明显高于对照组(36.7%)(P<0.05).因此Lipo PGE1对慢性重型肝炎治疗有一定疗效.

甲状腺功能减退致肝功不良一例90-90

摘要:患者男性,22岁,农民,平素身体健康.因乏力、纳差、反复肝功能不良2年求治.曾被诊断为"肝炎",使用多种护肝、降酶药物治疗后ALT虽可恢复正常.但减药或停药后ALT又升高.如此反复达2年之久.体检:除双眼睑中度浮肿外无其他阳性体征.

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91-92

摘要:初步探讨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保肝、抗病毒效果,并比较双环醇对不同基因型的乙肝患者的疗效.选取33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口服双环醇25mg每日3次,6个月.治疗前测乙型肝炎病毒基因型,治疗结束后分析不同基因型乙肝患者ALT、AST、HBeAg、HBVDNA变化.复常率ALT21例(63.6%),AST15例(45.5%),转阴率HBeAg:11例(33.3%),HBVDNA:9例(27.3%).B型和C型抗病毒总有效率分别是5例(41.7%)、8例(40.0%).双环醇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有较好的保护肝细胞抑制乙肝病毒的效果.基因型B型和C型患者对双环醇疗效比较无显著差异.

重组人生长激素对肝炎肝硬化患者生长激素抵抗状况改善的研究93-95

摘要:评价重组人生长激素对不同Child-Pugh积分肝炎肝硬化患者生长激素抵抗的改善及对低蛋白血症的影响,根据Child-Pugh积分分为<9组,25例;≥9组,26例两组.再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对上述患者分组治疗,治疗组(各16、15例)用重组人生长激素(0.25U/kg·d),对照组(各9、11例)予人血白蛋白(10g/d)治疗10天.用放射免疫法测定治疗前、治疗后24h及治疗结束时的血清生长激素(GH,μg/L)、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μg/L).肝硬化患者GH水平高于健康人(P<0.05),但IGF-1水平明显降低(P<0.01).经重组人生长激素治疗后,肝硬化患者生长激素抵抗均有不同程度改善(P<0.01).观察结束两治疗组比较,积分高组较之低组GH一直维持较高水平(9.91±7.61,4.75±3.94,P<0.05),且IGF-1上升幅度低(48.43±16.88,63.47±22.19,P<0.05).两治疗组治疗后血清白蛋白(ALB)均有明显升高.重组人生长激素可以克服肝硬化患者,尤其Child-Pugh积分低者的生长激素抵抗现象,并纠正其低蛋白血症.

红细胞天然免疫粘附活性对判断肝硬化病情程度的价值95-96

摘要:动态观察肝炎肝硬化患者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RNIAA)的变化,探讨其在评估肝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中的应用价值.分别检测4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治疗前、治疗后15天和30天的RNIAA,并与胆碱酯酶、凝血酶原活动度及代表肝脏功能状况的病情积分相比较.在病情逐渐加重的肝硬化组,其RNIAA相应逐渐下降,病情明显好转的肝硬化患者,随其病情好转或恢复RNIAA显著回升(P<0.05),而CHE、PTA变化不明显(P>0.05).肝硬化患者红细胞RNIAA的变化与病情程度积分密切相关(r=0.74).红细胞天然免疫黏附功能比CHE、PTA等指标更灵敏地反映肝炎肝硬化患者病情的发展,可作为判断肝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

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及ALT水平与干扰素应答关系的研究97-98

摘要:探讨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病毒载量及ALT水平在预测IFN疗效中作用.50例慢乙肝患者接受重组IFN治疗24周并随访一年以上.IFN治疗后20例患者(40%)持续应答,应答组治疗前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无应答组(P<0.05).50例IFN治疗患者中26例(52%)为高病毒血症水平(HBV DNA>107Copies/ml),24例(48%)为低病毒血症水平(HBV DNA<107 Copies/ml),低病毒血症水平组血清HBV DNA及HBeAg阴转率显著高于高病毒血症水平组(54%vs 25%和46.1%vs16.7%,P均<0.05).多变量分析显示,治疗前高水平ALT、低HBVDNA含量及治疗过程中ALT明显升高(>4倍以上)是判断干扰素治疗的患者HBV DNA阴转的独立预测因素(P<0.05).乙型肝炎病毒载量及治疗前和治疗过程中ALT升高与IFN应答密切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