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肝胆病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临床肝胆病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Hepatology

  • 22-1108/R 国内刊号
  • 1001-5256 国际刊号
  • 1.3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临床肝胆病是吉林大学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CA 化学文摘(美)、万方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临床肝胆病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设述评、专家论坛、热点·视点·观点、学术争鸣、指南与规范、指南解读、论著、临床病例讨论、临床经验交流、病例报告、综述、国内外会议动态、国外期刊精品文章简介等

临床肝胆病 2004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肝硬化腹水的治疗3-5

摘要:肝硬化是多种肝病终末期的共同病理变化,其失代偿阶段的标志之一是腹水生成.近年来,国内外有关肝硬化腹水治疗的论文甚多,提供了不少有益的治疗经验.结合我科的临床体会,综述如下.

临床肝胆病杂志编委会第十届成员名单5-5

肝硬化腹腔感染的治疗6-7

摘要:腹腔感染是肝硬化患者最常见的并发症,及时诊断、有效治疗是影响其预后的重要因素.

血液和组织内HBVDNA定量检查的临床意义8-9

摘要:HBV感染的治疗应以抗病毒为主,评价疗效应以HBVDNA消长来衡量.用PCR定量法不加选择地观察98例HBV急慢性感染病例的血液和肝、脾、肾、脑组织内HBVDNA含量.急性HBV感染血和肝组织内HBVDNA阳性率和平均含量均较低,慢性感染则均明显较高.治疗血内HBVDNA阴转后,肝组织内多数亦随之阴转.慢性HBV感染者血和肝、脾、肾、脑组织均可查见HBVDNA,肝、脾脏组织内含量较高,少数阴转可能晚于血液,不应忽略巩固治疗,防止复发.

肝硬化脾与乙肝病毒复制指标血中表达水平的关系探讨10-11

摘要:了解脾脏对乙肝病毒复制指标HCeAg在血中表达水平的影响.术前HBVDNA的表达采用PCR法进行常规检测;HBeAg的定量检测采用微量酶免分析法(MEIA);血标本分别来自50例术中取的脾动、静脉血,以及在术前一周、术后一周及术后一年抽取的外周血,20例非手术患者血作为对照.在HBVDNA表达为阳性组的患者中,研究组术前与对照组间血中HBeAg的定量检测比无统计学差异;脾动脉血中HBeAg的定量检测,无统计学差异;术后一周及术后一年HBeAg的定量值与术前及对照组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HBVDNA表达为阴性组的患者中,脾动、静脉血及手术前后外周血中的HBeAg的定量检测,均无统计学差异.当乙肝肝硬化患者血中HBVDNA阳性时,脾脏对HBeAg的表达具有免疫调节作用,即抑制乙肝病毒的复制;当HBVDNA阴性时,无此调控作用.乙肝肝硬化脾脏免疫调节作用的两面性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自身免疫性肝炎自身抗体检测情况的临床观察12-13

摘要:探讨我国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临床分型及各型非分型标志抗体出现情况.用免疫荧光法及酶免疫条带技术测定81例确诊自身免疫性肝炎患者血清自身抗体情况,并进行分类归纳统计.我国自身免疫性肝炎以1a亚型多见,本观察未见3型病例.1a亚型中除分型抗体ANA外,SMA及CS抗体的出现频率高于ACA、PNP/Sm、SSB抗体,SMA出现频率亦高于SSA、Jo-1、dsDNA,SMA及CS是1a亚型除分型抗体外较主要的自身抗体.

免疫疗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初步研究14-15

摘要:探讨免疫疗法联合干扰素治疗不同免疫应答期慢性HBV感染患者的疗效.14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免疫耐受期66例,免疫清除期64例,残余整合期15例)随机分为联合治疗组(乙肝疫苗+胸腺肽+绿脓杆菌菌毛+干扰素,其中免疫耐受期42例,免疫清除期46例.共88例)和对照组(单用干扰素治疗,其中免疫耐受期24例,免疫清除期18例.共42例),观察ALT及病毒标志物变化.治疗后,免疫清除期联合治疗组的ALT复常率、HBeAg、HBV DNA阴转率和HBeAg/抗-HBe血清转换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耐受期,治疗组HBeAg、HBV DNA阴转率和HBeAg/抗-HBe转换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免疫疗法联合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明显优于单用干扰素治疗.

HIV/HCV重叠感染患者病情进展的相关因素研究16-18

摘要:探讨HIV/HCV重叠感染患者病情进展的原因和影响预后的相关因素.选择HIV/HCV重叠感染患者这一特定人群,按照疾病进展分成艾滋病组(AIDS)和HIV感染组(free of AIDS),回顾性分析两组间免疫功能、HIV病毒载量、肝脏功能的差异,探讨可能影响病情进展的相关因素.艾滋病组与HIV感染组比较:艾滋病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CD+4T、CD+8T)均低于HIV感染组,差异非常显著(P<0.001;P=0.003);HIV病毒载量在艾滋病组明显高于HIV感染组,差异显著(P=0.005);艾滋病组的肝脏功能(ALT、AST)明显高于HIV感染组(P值分别为0.043、0.002);蛋白合成指标(TP、ALB)艾滋病组较HIV感染组低下,差异非常显著(P<0.001).以Logistic回归分析,CD+4T、感染时间和ALB是预测疾病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P<0.001).回归方程预测准确率为97.0%.HIV/HCV重叠感染可加快病情进展,ALB与CD+4T细胞数及感染时间是预测艾滋病病程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肝炎病毒感染对肾移植患者肝损害的临床观察19-20

摘要:分析肝炎病毒感染对肾移植术后肝损害的影响,以探讨治疗病毒性肝损害的可行办法.将42例肝炎病毒感染者作为阳性组,同期无病毒感染者144例为阴性组.术后采用相同的三联免疫抑制方案(Pred+MMF+CsA),同时监测肝功能、HBV-DNA、HCV-RNA及CsA药物浓度,对肝功异常者停用CsA改用FK506,并行保肝治疗,HBV-DNA(+)者还加用拉米夫定.结果显示:不同肝炎病毒感染者术后药物性肝损害发病率均高于无病毒感染者,若术前肝功异常,术后肝损害发病率更高、损害更重.因此,对有肝炎病毒感染的肾移植患者更应警惕术后肝损害的发生.

肝硬化患者门脉系统血流动力学指标与Child—Pugh分级的相关性研究21-22

摘要:研究肝硬化患者脾静脉和门静脉血流量及其比值(Qsv/QPv)与肝脏储备功能Child-Pugh分级的关系.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68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ChildA级43例,B级67例,C级58例)和59例健康成年人检测了门静脉、脾静脉的内径、流速,再计算出相关的血流量,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随着Qsv/Qpv的升高,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不断下降,各组之间比较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损害越重,脾静脉血流量占门静脉血流量的比值越高.如果将Qsv/Qpv的截断值定于40%,则其提示肝硬化患者肝功能下降至B级或以下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分别达80.80%、74.42%和79.17%.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门静脉系统及其血流动力学指标用于判断肝硬化患者的肝功能状态是一个较好的临床手段.

肝硬化患者血浆降钙素原、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检测及临床意义23-24

摘要:观察肝硬化患者血浆降钙素原(PCT)、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水平变化及其各自临床意义.采用免疫发光法及ELISA法检测78例肝硬化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PCT、sICAM-1水平.肝硬化患者血浆PCT、slCAM-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失代偿期显著高于代偿期(均P<0.01),随Child分级的增加,血浆PCT、sICAM-1水平逐渐升高.肝硬化患者血浆PCT水平与血清TBil水平呈正相关,与Pla呈负相关,与血清ALT水平无明显相关性;血浆slCAM-1水平与血清TBil、ALT水平呈正相关,与lra呈负相关.二者血浆水平可反映肝细胞损伤程度.

肝硬化的数量化诊断及其影像分型25-27

摘要:通过对肝硬化进行量化研究,为临床影像诊断提供依据.选择正常人肝脏横断位CT图片作为对照组,选择肝硬化代偿期组、失代偿期组、肝癌组作为疾病组进行对比研究.利用人体常用解剖轴线作为肝脏测量的基准线.肝脏左叶冠状径(L1)的变化最具有临床意义,肝叶比例不仅存在于肝叶之间也存在于肝叶之内.肝脏各叶测量值对于早期肝硬化的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CT肝硬化定量诊断的应用研究28-29

摘要:研究肝硬化患者肝容积、脾容积及脾/肝比值的异常,评价对肝硬化CT定量诊断的价值.收集肝硬化患者50例,正常对照组50例.用CT分别测量两组的相关指标,并进行组间及组内比较分析.结果正常肝和肝硬化的肝容积值分别为(1068.3±201.7)cm3和(783.6±196.2)cm3(P<0.0001);脾/肝比值分别为(0.12±0.03)和(0.73±0.4)(P<0.0001).随Child-Pugh分级递增,肝容积有递减,脾/肝比值有递增趋势.因此,CT肝脾容积测量在肝硬化定量诊断中有重要价值.

超声检查对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的预测30-31

摘要:以超声检查指标对门脉高压性胃病进行预测.经超声和胃镜检查,筛选出与门脉高压性胃病相关且对其判断贡献较大的指标,建立回归方程.门静脉内径、脾长径、脾指数、脾静脉内径、腹水、胆囊壁厚度与门脉高压性胃病呈正相关,经Logistic回归分析对门脉高压性胃病的综合判断符合率为79.3%.超声检查指标对肝硬化患者门脉高压性胃病判断符合率较高,可由超声检查预测肝硬化门脉高压性胃病.

肝纤维化血清学诊断指标的临床评价31-32

摘要:探讨血清透明质酸酶(HA)、层粘连蛋白(LN)、Ⅲ型前胶原肽(PⅢP)和Ⅳ型胶原(Ⅳ-C)肝纤维化指标的临床应用价值.采用ELISA法分别对慢性肝炎组(88例)、肝硬化组(51例)正常对照组(30例)血清检测上述四项.肝硬化组四项检测指标的均值均明显高于慢性肝炎组和正常对照组(F检验,P<0.01).HA、LN、PⅢP、Ⅳ-C异常率各为94%、58.8%、49%和68%,最敏感的是HA.四项指标与白蛋白降低平行,但受AST/ALT的影响.ELISA方法简单、方便适于基层开展,检测结果反应临床病程进展,二项以上异常对肝纤维化的诊断有提示意义.

门脉高压性胃病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研究33-34

摘要:为了解门脉高压性胃病(PHG)与幽门螺杆菌(HP)的关系,采用尿素酶试验、血清HP抗体检测和14C呼吸试验等方法检测50例肝硬化PHG患者HP的感染率,并与非PHG肝硬化(NPHG)、十二指肠球部溃疡(DU)、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三组患者比较.PHG组HP感染率为36%,与NPHG组(38%)、FD组(44%)分别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与DU组(94%)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说明HP感染对PHG发病影响不大.

脂肪肝运动疗法的超声监测34-35

摘要:为研究运动对脂肪肝转归的影响,运用超声监测720例高校知识分子脂肪肝患者,结果显示360例治疗组中显效174例,有效125例,无明显效果61例,总有效率为83.06%,显著高于对照组(42.5%),P<0.005.运动疗法与饮食保健指导是防治脂肪肝的有效方法.

肝豆状核变性57例诊断的初步经验36-37

摘要:探索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经验.回顾性分析肝豆状核变性57例及初为疑似肝豆状核变性后被排除的肝炎肝硬化患者50例,根据临床表现及辅助检查资料确定联合判定标准,并进行评价.其灵敏度为96.5%,特异度为100%,约登指数为96.5%,符合率99%.联合判定标准是有效的确诊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