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肺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临床肺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Pulmonary Medicine

  • 34-1230/R 国内刊号
  • 1009-6663 国际刊号
  • 2.1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临床肺科是安徽医科大学;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01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6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安徽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临床肺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综述、病例报告、短篇论著、误诊分析、专家笔谈、教学园地、病案讨论

临床肺科 2016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肺科杂志论著
血嗜酸性粒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患者分层治疗中的临床意义1941-1943

摘要:目的:观察血嗜酸性粒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住院患者分层治疗中的作用。方法依据纳入和排除标准,回顾性分析149例入住我院病房的慢阻肺急性加重患者。以入院时血嗜酸性粒细胞2%为cut-off值将患者分为阳性组(血嗜酸性粒细胞≥2%37例)和阴性组(血嗜酸性粒细胞〈2%112例),比较两组患者糖皮质激素使用量和住院时间。结果阳性组患者的糖皮质激素使用量(21.2±4.1)mg,住院天数(10.2±2.9)天均显著低于阴性组糖皮质激素用量(36.5±2.6)mg和住院天数(11.3±2.8)天(P〈0.05)。结论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的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患者对糖皮质激素治疗的反应快,住院时间短。以血嗜酸性粒细胞作为标志物能更好地指导慢阻肺急性加重住院患者进行分层治疗。

球囊导管扩张在良性气道狭窄Dumon支架置入中的应用评价1944-1947

摘要:目的:评价良性气道狭窄患者Dumon支架置入中应用球囊导管扩张的疗效和可行性。方法经硬质支气管镜置入Dumon支架治疗20例良性中心气道狭窄患者。支架置入前均予球囊扩张狭窄管腔,置入后再予球囊扩张使之完全膨胀。球囊压力3-5atm,每次持续1-3分钟,共进行3-4次。结果20例Du-mon支架均一次性放置成功,共置入支架20个,其中Y型6个,直筒型12个,沙漏型2个。支架刚释放时均存在完全或部分膨胀不良,予球囊扩张后完全扩张。术中、术后未见大出血、窒息、气道破裂、恶性心血管事件等严重并发症。结论球囊导管可以安全、快速的扩张良性狭窄的气道及膨胀不良的支架,为Dumon支架成功置入创造条件。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慢阻肺大鼠肺气肿程度的影响1948-1951

摘要: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大鼠肺气肿程度的影响。方法培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制作慢阻肺大鼠40只,将大鼠随机分为干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主要观察指标为治疗前后两组大鼠肺气肿程度。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干细胞移植组大鼠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显著降低(38.8±5.65 vs 45.6±6.78mmHg, P =0.017);氧分压显著增高(80.67±9.31 vs 68.85±8.42mmHg,P〈0.001);内衬间隔显著降低(55.90±12.45 vs 83.20±11.32μm/个, P〈0.001);平均肺泡数显著增多(350.21±54.21 vs 198.32±23.45, P〈0.001)。干细胞移植组大鼠前后对比显示治疗后二氧化碳分压显著降低(38.8±5.65 vs 44.9±6.35mmHg, P =0.021);氧分压显著增高(80.67±9.31 vs 70.11±6.47mmHg,P=0.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改善慢阻肺大鼠通气状况和肺气肿程度。

HRCT在支气管哮喘气流受限可逆性评估中的应用价值1951-1954

摘要:目的:评估肺部高分辨 CT ( HRCT )在支气管哮喘气流受限可逆性的应用价值。方法用HRCT在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扫描支气管哮喘患者,测出D、L、T/D及WA%在肺功能舒张试验前后的变化,分析HRCT测量指标与肺功能试验结果在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FEV1变化量的定量关系,判断WA%变异率与FEV1变异率相关性等研究。结果全部36例、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和支气管舒张试验阴性患者各18例。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CT测量前后L、D、T、T/D、WA%测量结果均有统计学差异,支气管舒张试验阳性组与阴性组舒张试验前后各组数据差值均无统计学差异。 WA%变异率与FEV1变异率呈负相关,△L与△FEV1呈正相关。结论 HRCT可通过测定气道壁厚、面积等及其支气管舒张试验前后变化,评估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患者气流受限的可逆性。

小剂量罗红霉素对支气管扩张症NF-κB通路及气道炎症的影响以及临床疗效研究1955-1957

摘要:目的:观察小剂量罗红霉素对支气管扩张症患者NF-κB通路及气道炎症的影响。方法92例支气管扩张症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小剂量罗红霉素治疗观察组,每组46例。 p65、IL-6和TNF-α蛋白的表达检测使用ELISA法。结果治疗后观察组p65、IL-6和TNF-α蛋白表达显著减低( P〈0.05),但对照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对生活质量评分、呼吸困难评分和痰量的减低作用,以及对FEV1%和FEV1/FVC的升高作用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期间观察组急性加重1.54±0.28次,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12±0.46次(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有效率为84.8%(39/46),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1.7%(33/46)(P〈0.05)。观察组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率为13.0%(6/46),对照组临床治疗不良反应率为10.9%(5/46),两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小剂量罗红霉素可以抑制支气管扩张症患者NF-κB通路,减轻气道高炎症反应,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和肺功能,疗效显著,使用安全。

总气道阻力与FEV1在检测哮喘气道可逆性中的比较1958-1961

摘要:目的:目前国内常用的诊断哮喘的方法为呼吸量检查法,但是其存在一定缺点,比如哮喘或阻塞性肺疾病患者急性加重期时无法配合。而脉冲振荡肺功能测量法的优点就是不需要用力呼吸,平静呼吸下就可以测量。本研究通过对呼吸总阻抗等指标与FEV1相比较,对脉冲振荡肺功能进行了更详细的应用研究。方法入选2015年2月到12月我院呼吸内科急性哮喘发作成年患者120名,在用药前后同时进行呼吸量肺功能法和脉冲振荡肺功能法的测量,对两种不同方法测量结果的相关性进行比较,比较两种肺功能在检测哮喘患者用药前后改善率的敏感性。结果用药后FEV1有较大的幅度的升高,而脉冲振荡技术所得的R5敏感度明显优于FEV1(P〈0.05)。结论在检测哮喘患者用药前后的改善率方面,R5能够更为准确的反应哮喘患者的气道可逆性的改善率,且脉冲振荡肺功能操作简单,更适合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的患者。

慢阻肺患者急性加重期病原菌分布及其降钙素原水平分析1962-1964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 AECOPD)患者的病原菌分布及其降钙素原( PCT)水平,以期为AECOPD的抗菌治疗提供更多的理论依据。方法以2014年10月-2015年9月在我科住院的129例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AECOPD患者入院时即刻采血测血清PCT,留痰行病原学检查,并对相关测定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29例患者痰液标本阳性69例,阳性率为53.48%,其中革兰阴性菌(G-)43例,占62.32%,革兰阳性菌(G+)26例,占37.68%,首位是流感嗜血杆菌(17.39%),对应PCT为0.64(0.41-1.50)。 G-感染组血清PCT水平较G+组明显升高(Z=-6.447,P〈0.05)。随着血清PCT水平的升高,痰液细菌培养阳性率也相应升高(χ2=18.94,P〈0.05)。结论 AECOPD患者以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的G-菌感染为主,且G-菌感染者血清PCT水平显著升高。临床上应在细菌培养和PCT指导下合理用药。

下呼吸道感染病原菌分布及其药物敏感性分析1965-1968

摘要:目的:了解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的病原菌分布及药物敏感情况,为下呼吸道感染的抗菌药物选择提供指导。方法回顾性分析呼吸内科2013年7月至2015年6月住院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痰培养结果,并对致病菌的药物敏感性进行分析。结果共分离出病原菌395株,其中G-杆菌共274株,占69.4%,G+球菌共30株,占7.6%,真菌共91株,占23.0%。 G-杆菌以铜绿假单胞菌(75株)、鲍曼不动杆菌(75株)、肺炎克雷伯杆菌(62株)为主要致病菌。 G+球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16株)为主要致病菌。所分离的主要G-杆菌对多种抗菌药的敏感性较低,除肺炎克雷伯杆菌外,对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在70%以下。金黄色葡萄球菌对万古霉素、替考拉宁、利奈唑胺敏感率均100%。真菌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80株),对抗真菌药物普遍敏感。结论呼吸内科住院患者下呼吸道感染患者的病原菌主要为G-杆菌,构成复杂,耐药率高,临床应动态监测病原体及其药物敏感性,指导临床抗菌药物的合理选择。

血清25(OH)D3水平在哮喘发作期、治疗后的变化及与肺功能的相关性分析1969-1973

摘要:目的:探讨哮喘患者急性期及治疗后血清25(OH)D3水平与肺功能及病情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来我院诊治的急性发作期哮喘患者60例为研究组,分为成年亚组及未成年亚组各30例,于治疗前及治疗后7d(缓解期),治疗后3个月测定其血清25(OH)D3水平、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FEV1%pred)、呼气峰流速( PEF),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后进行哮喘控制评分( ACT);于上述时间点选择健康人群为对照组测量相应指标,比较健康与患病人群两亚组间各项指标差异,并分析治疗前及3个月后研究组两亚组血清25-(OH)D3水平与其他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发作期、开始治疗后7d及3个月,对照组与研究组各亚组之间,各指标均有显著差异;而研究组治疗7d后血清25(OH)D3水平也远高于治疗前。治疗前两亚组血清25(OH)D3与FEV1%pred、PEF间无明显相关性;而开始治疗3个月后,两亚组血清25(OH)D3与FEV1%pred、PEF及ACT评分均有显著正相关(未成年r=0.81,0.79,0.82;P均〈0.05;成年组r=0.61,0.54,0.70;P均〈0.05)。结论哮喘患者发作、缓解及稳定期血清25(OH)D3水平在病情的诊断与预后评估中能发挥重要作用,值得进一步大样本深入研究。

适应性支持通气加肺复张在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1973-1976

摘要:目的:探讨适应性支持通气加肺复张在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11年4月-2015年6月重症监护室收治的70例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行同步间隙性指令通气( SIMV),观察组行适应性支持通气( ASV)和肺复张治疗,记录两组患者的呼吸力学、血气、氧代谢指标和颅内压。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气道峰值压、平台压、平均气道压均低于对照组,肺动态顺应性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pH值、PaO2和PaCO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颅内压降低,动脉血氧分压、机体氧供、氧耗增加,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适应性支持通气加肺复张可有效降低呼吸力学参数和颅内压,增加氧代谢指标,有利于在颅脑损伤合并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的治疗。

肥胖型支气管哮喘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临床分析1977-1980

摘要:目的:本研究初步探讨了肥胖型支气管哮喘患者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OS-AHS)的临床特点。方法评价95例诊断为肥胖型支气管哮喘患者的年龄、性别、睡眠打鼾史、高血压史、吸烟史、饮酒史、动脉血压。使用多导睡眠监测系统记录睡眠过程中的多次生理事件,评价AHI和最低血氧饱和度( SaO2),使用哮喘控制测试问卷( ACT)评估哮喘控制情况。结果肥胖型支气管哮喘患者48.4%合并有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肥胖型支气管哮喘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组与单纯哮喘组对比,肺通气功能更差、哮喘控制率更低。结论肥胖型支气管哮喘患者易合并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导致哮喘不易控制。

超短波联合抗生素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部感染的疗效分析1980-1982

摘要:目的:探讨超短波联合抗生素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48例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分对照组(药物治疗)24例和治疗组(药物治疗联合超短波治疗)24例。对两组治疗前、治疗后1周及治疗后2周的临床症状及体征的改善,治愈率,血常规、ESR、CRP等感染指标的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后1周及2周后治疗组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2周后有效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组血常规、ESR、h-CRP感染指标在治疗后1周较对照组改善明显。结论超短波联合抗生素治疗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可减轻症状,缩短病程,减少治疗费用,治疗效果佳。

某三甲综合医院呼吸内科下呼吸道感染调查分析1983-1986

摘要:目的:探讨呼吸内科住院患者医院感染特点和病原分布,为其预防和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2010年1月-2013年7月呼吸内科3313例住院患者的医院感染率、感染例次率、感染部位、病原菌分布等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呼吸内科医院感染率为2.81%,明显低于全院医院感染率(4.13%)和社区感染率(22.70%);感染部位前3位为下呼吸道、泌尿道、尿管相关,构成比分别为70.97%、15.05%、6.45%;感染细菌主要为铜绿假单胞菌、鲍曼不动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屎肠球菌,构成比分别为32.28%、25.68%、14.92%和13.06%;耐药性居前3位为鲍曼不动杆菌、屎肠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耐药率分别为83.24%、70.33%、70.19%。结论呼吸内科要加强下呼吸道感染的预防,有效降低医院感染发生。

肺隐球菌病的CT影像表现1986-1989

摘要:目的:探讨肺隐球菌病( pulmonary cryptococcosis,PC)的CT影像表现,加强对本病认识,提高诊断水平,减少误诊。方法搜集本院2008至2015年间经病理确诊的26例PC患者的CT影像表现进行分析。结果26例PC患者中,男14例,女12例,年龄31-65岁,中位年龄48岁。 CT表现形态多样:(1)孤立结节或肿块型7例;(2)多发结节或肿块型7例;(3)实变型1例;(4)弥漫混合型11例。所有结节或实变均位于肺外带,呈聚集分布,结节或肿块边缘不规则,所有病例未见钙化,有20例病灶内见支气管充气征,11例出现厚壁空洞,11例呈宽基底状紧贴胸膜,4例周边出现“晕征”,2例小结节出现“胸膜凹陷征”。增强扫描:3例出现不均一强化,内见散在低密度坏死灶;1例孤立结节呈周边强化,中间密度稍低;2例实性结节呈均一强化。结论 PC的CT表现形态多样,病灶位于肺外带,呈聚集分布,病变内部多见支气管充气征,呈宽基底向外紧贴胸膜,厚壁空洞。

血乳酸清除率指导Ⅰ型呼吸衰竭无创机械通气治疗的临床价值1990-1992

摘要:目的:探讨血乳酸清除率在采用无创机械通气( NIPPV)方法治疗Ⅰ型呼吸衰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经我院呼吸科治疗的74例Ⅰ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治疗后病情状况将其分为生存组及死亡组并比较两组患者pH值、治疗前后血乳酸水平、PaO2、PaCO2、氧合指数( PaO2/FiO2)、6小时乳酸清除率以及APACHE评分等指标;根据血乳酸清除率10%作为界点将所有患者分为高乳酸清除率(≥10%)组和低乳酸清除率(〈10%)组,同时比较两组患者死亡率以及各项指标之间的区别。结果生存组及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及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的治疗前pH值、血乳酸水平、PaO2、PaCO2、氧合指数、以及APACHE评分等指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治疗6小时后,生存组及死亡组,高乳酸清除率组及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的血乳酸水平、PaO2、PaCO2及氧合指数均存在差异且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生存组患者与死亡组患者的6小时血乳酸清除率分别为(28.13%±9.26%)和(12.34%±3.97%),生存组明显高于死亡组且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高乳酸清除率组及低乳酸清除率组患者的死亡率分别为14.29%和36%,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早期血乳酸清除率与无创机械通气治疗Ⅰ型呼吸衰竭患者的预后之间存在一定关联,可作为预测患者预后的指标。

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的临床观察1993-1995

摘要:目的:探讨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至2015年4月我院应用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患者的临床有效率、细菌清除率、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前及治疗后不同时段白细胞、C-反应蛋白、血清降钙素比较有差异(P〈0.05);临床有效率为72.2%,细菌清除率为61.1%,不良反应发生率为5.6%。其中多重耐药鲍曼不动杆菌的有效率为70%,嗜麦芽窄食单胞菌为80%,耐甲氧西林金葡菌为66.7%,耐碳氢酶烯肠杆菌属为66.7%,耐万古霉素屎肠球菌为100%;两药和多药联合的临床有效率明显高于单药治疗( P〈0.05),两药联合和多药联合相比无差异( P〉0.05)。结论替加环素治疗多重耐药菌肺部感染的临床疗效显著且不良反应少,但应联合用药。

PCT在VAP中的检测价值1996-1999

摘要:目的:探析在早期诊断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VAP)中降钙素原( PCT)水平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2013年4月-2015年4月在我院重症监护病房( ICU)接受机械通气治疗的30例确诊为VAP的患者( VAP组)的临床资料,另外选取16例无其它感染病灶、行呼吸机治疗及病情稳定期的患者作为本实验的非VAP组。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机械通气前后各炎性指标的水平,并分析在VAP早期预测中PCT及其平均增加值△PCT的临床意义。结果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以及在机械通气前后的体温、WBC以及PCT值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与机械通气前相比,VAP组患者机械通气后的体温、WBC、PCT及肺部感染评分有所上升,并且比非VAP组患者的相应指标的水平高,两组间有统计学差异( P〈0.05)。 PCT阈值在VAP预测方面的特异度是87.5%,灵敏度是90.0%,阳性预测值是93.1%,阴性为82.4%;△PCT阈值在VAP预测方面的特异度是93.8%,灵敏度是90.0%,阳性预测值是96.4%,阴性为83.3%;PCT+△PCT阈值在VAP预测方面的特异度是93.8%,灵敏度是100.0%,阳性预测值是96.8%,阴性为100.0%。结论血清PCT检测在VAP的早期诊断中有着重要的临床意义。

综合脱机指数、用力呼吸指数和气道闭合压与ARDS撤机患者病情及撤机结局的关系1999-2002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脱机指数(IWI)、用力呼吸指数(CORE)和气道闭合压(P0.1)与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 ARDS)撤机患者病情及撤机结局的关系。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于我院进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的 ARDS 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行撤机筛查实验,符合条件者行30min 自主呼吸实验(SBT),统计其撤机成功率,比较撤机成功和失败患者SBT前的IWI、CORE和P0.1,采用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评分( APACHE II)评价同期病情,采用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法分析IWI、CORE和P0.1与ARDS撤机患者APACHE II评分的关系,并采用Spearman无条件相关分析法分析IWI、CORE和P0.1与ARDS撤机患者撤机成功率的关系。结果86例ARDS患者撤机成功率为72.09%,与撤机成功患者比较,撤机失败患者的IWI和CORE降低,P0.1和APACHE II评分则升高( P〈0.05)。 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结果显示, IWI、CORE与ARDS撤机患者APACHE II评分均呈负相关(r=-0.993,-0.985,P〈0.05),P0.1与 ARDS撤机患者 A-PACHE II评分则呈正相关(r=0.992,P〈0.05)。 Spearman无条件相关分析结果显示,IWI、CORE与ARDS撤机患者撤机成功率呈正相关(r=0.788,0.795,P〈0.05),P0.1与ARDS撤机患者撤机成功率则呈负相关(r=-0.812,P〈0.05)。结论 IWI、CORE和P0.1与ARDS撤机患者病情和撤机结局均密切相关,IWI、CORE和P0.1可能用于ARDS撤机患者撤机和病情评估,指导其治疗从而改善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