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肺科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临床肺科杂志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Clinical Pulmonary Medicine

  • 34-1230/R 国内刊号
  • 1009-6663 国际刊号
  • 2.18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临床肺科是安徽医科大学;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901医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96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安徽省教育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临床肺科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论著、综述、病例报告、短篇论著、误诊分析、专家笔谈、教学园地、病案讨论

临床肺科 2009年第1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临床肺科杂志专家论坛
重视非结核分枝杆菌感染的实验诊断1429-1429

摘要:由于艾滋病(AIDS)患者增加,肺部非结核分枝杆菌病(NTM)和非结核分枝杆菌(MOTF)感染已日益严重。我国MOTT感染常为速生长分枝杆菌(脓肿、龟分枝杆菌和偶然分枝杆菌)、鸟胞内分枝杆菌、堪萨斯分枝杆菌、戈登分枝杆菌和蟾分枝杆菌等所致。

临床肺科杂志论著
135例胸腔积液患者内科胸腔镜检查及临床意义1430-1431

摘要:目的探讨内科胸腔镜检查对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患者的临床意义。方法分析内科胸腔镜检查13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135例中,经胸腔镜胸膜活检确诊104例(77.0%),其中病理为恶性肿瘤和结核性胸膜炎各51例(49.0%),脓胸2例(1.9%)。135例胸腔积液患者经胸腔镜检查病因诊断阳性率85.9%。恶性肿瘤和结核性胸膜炎患者经胸腔镜胸膜活检阳性率分别为79.7%和91.1%。结论内科胸腔镜检查对不明原因胸腔积液患者有获得病理诊断、病因诊断及准确肺癌分期等临床意义。

内科胸腔镜检查在良恶性胸腔积液的诊治应用分析1432-1434

摘要:目的认识内科胸腔镜检查在良恶性胸腔积液的病因学诊断价值。方法对34例胸腔积液患者实施胸腔镜检查,对恶性胸腔积液的患者采取多部位钳夹(8~10个部位),闭式引流管保留1~3天。结果34例患者经病理确诊32例,确诊率为91.4%。结核性胸膜炎41.2%(14/34);非典型炎性病变5.9%(2/34);恶性肿瘤52.9%(18/34)。14例结核性胸膜炎患者术后均在1周内完全缓解(CR);18例恶性胸腔积液检查后完全缓解(CR)率66.7%(12/18),总有效率83.3%(15/18),无效(PD)3例均有严重低蛋白血症。12例完全缓解(CR)患者,10例未出现胸水复发,2例出现胸水复发,复发率16.7%。结论内科胸腔镜检查能准确诊断胸膜疾病的病因,而且对结核性胸膜炎和恶性胸腔积液均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支气管肺泡灌洗液淋巴细胞端粒酶活性检测对肺癌诊断意义1434-1436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的淋巴细胞的端粒酶活性(TA),探讨其对BALF端粒酶活性检测的影响,评价TA在肺癌中的诊断意义。方法将52例患者按最终临床诊断结果分为恶性(27例)、良性(25例)两组,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BALF标本获得淋巴细胞;应用TRAP—ELISA法检测淋巴细胞和同组对照标本的端粒酶活性,结果以OD值表示,计算该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等,结果用t检验和X^2检验。结果端粒酶活性检测(TA):25例良性肺病组中只有1例TA检测阳性(1/24),OD值为0.091±0.027,分离的18例淋巴细胞无1例阳性,OD值为0.064±0.013;27例肺癌中有24例阳性,OD值为0.630±0.350,分离的淋巴细胞有1例阳性,OD值为0.084±0.013,分离的肿瘤细胞全部阳性;TA检测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准确性分别为88.9%、95.8%、96%、88.5%、92.2%,经统计分析:恶性和良性两组问TA差异有显著性(P〈0.01),淋巴细胞的TA对总体对照无明显影响(P〉0.01)。结论BALF中淋巴细胞的端粒酶活性对TA检测结果无明显影响,TA检测可以作为肺癌的诊断方法。

肺不典型类癌诊治分析并文献复习1437-1439

摘要:目的探讨肺不典型类癌诊断和治疗的临床特点。方法报告2例肺不典型类癌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2例以咳嗽咳痰为主的患者,通过X胸片、胸部CT等检查,初步诊断为肺癌,行外科手术治疗。病理组织学诊断为肺不典型类癌。术后恢复良好,随访12个月无复发。结论肺不典型类癌是一种少见疾病,临床医生应充分认识这一疾病的特点,并在肺部肿块病变中认真加以鉴别。

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检测分析1439-1440

摘要:目的分析老年恶性肿瘤患者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对136例老年恶性肿瘤病人(转移组52例,未转移组84例)和50例健康人的血液流变学指标进行检测分析。结果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沉、红细胞压积、红细胞刚性指数、红细胞聚集指数、纤维蛋白原的水平较健康对照组有明显增高,有统计学意义(P〈0.05),有转移组与无转移组的比较也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恶性肿瘤患者存在明显高凝状态,血液流变学指标可以作为了解老年肿瘤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指标。

肺癌中瘦素受体的表达及其在血管生成中的作用1441-1442

摘要:目的研究瘦素受体(OB-R)、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和微血管密度(MVD)在肺癌组织中的表达,探讨瘦素受体在肺癌血管生成中的作用和机制。方法免疫组化法检测40例肺癌组织和正常对照组织中OB-R、MVD、VEGF的表达。结果肺癌及正常肺组织瘦素受体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67.50%、37.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瘦素受体的表达与性别年龄,肿物大小,病理类型无关(P〉0.05),而与MVD,淋巴转移有关(P〈0.05),肺癌组织中OB—R阳性组的MVD较阴性组高。VEGF阳性组的MVD明显高于阴性组。OB—R与VEGF表达部位一致,呈正相关(P〈0.05)。结论肺癌组织中OB-R表达增多对肺癌血管成生成促进作用,并且该作用可能与VEGF的上调有关。

儿童纵隔肿瘤误诊漏诊临床分析1443-1444

摘要:目的探讨误诊漏诊儿童纵隔肿瘤的原因。方法分析我院25例误诊漏诊纵隔肿瘤的患儿临床资料。结果25例误诊漏诊的纵隔肿瘤患儿中,畸胎瘤10例,淋巴瘤7例,神经母细胞瘤4例,胸腺瘤3例,神经纤维瘤1例,大部分患儿因反复咳嗽,喘息,发热就诊而被误诊为肺炎。结论儿童纵隔肿瘤易于误诊的主要原因为其临床表现不典型或被肺炎掩盖以及临床医生对其认识不足或对摄胸部X线片、CT不够重视而被误诊漏诊,因此临床医生要对儿童纵隔肿瘤高度警惕,以便尽早做相应检查以确诊。

原发性纵隔脂肪肉瘤的外科治疗1445-1446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纵隔脂肪肉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外科治疗及预后。方法分析1980至2008年我院手术切除并获病理诊断的13例纵隔脂肪肉瘤的相关临床病理资料,并复习文献。结果13例中男8例,女5例,年龄14~53岁,平均42岁。瘤体:直径最大4.5~22cm,前上纵隔7例,后纵隔6例。主要症状包括胸闷,呼吸困难,咳嗽,胸痛,吞咽困难,发热,咳痰,心悸和颈部肿块等。经包括影像学检查在内的综合检查确诊脂肪肉瘤2例,其余11例误诊。7例完整切除,5例姑息切除,1例放弃手术。结论综合运用影像学检查术前诊断纵隔脂肪肉瘤较困难;积极行手术切除肿瘤是纵隔脂肪肉瘤患者获得长期生存的惟一途径,而肿瘤的大小、对重要血管和邻近脏器的侵犯程度是影响肿瘤能否切除的重要因素。

肺癌合并糖尿病患者的围手术期处理1447-1448

摘要:目的探讨肺癌合并糖尿病的围手术期治疗措施。方法对外科治疗的48例肺癌合并糖尿病者围手术期如何控制血糖以及术后并发症进行临床分析。结果48例患者均行手术治疗,术后并发症12例,无死亡病历。结论对糖尿病者围手术期合理采用降糖药,严格控制血糖,同样能减少并发症和死亡率,达到预期外科治疗效果。

肺动脉栓塞的多层螺旋CT诊断与鉴别1448-1450

摘要:目的研究肺动脉栓塞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的影像表现,探讨与肺动脉栓塞表现相似疾病的鉴别,提高肺动脉栓塞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水平。方法对21例肺动脉栓塞(1例为瘤栓)患者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检查,图像采用10mm层厚,10mm层间距,和1.25层厚,0.625mm层间距进行重建,所获的数据传送至工作站运用MPR、MIP、VR技术后处理。结果20例中(不包括1例肺动脉肿瘤),双侧肺动脉受累18例,单侧2例,病变累及131支肺动脉及分支。其中发生于左及右肺动脉远端18支,肺叶动脉38支、肺段动脉50支、肺段以下25支,CT显示的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及分支血管内不同程度的充盈缺损,增强扫描不强化。充盈缺损依形态可分为4种:中心型(25支)、偏心型(61支)、附壁型(25支)、完全闭塞型(20支)。并存间接征象为主肺动脉及左右肺动脉增宽,局限性肺内灌注不均匀,肺梗死,胸腔积液及右房、右室增大。结论肺动脉栓塞在CT图像上形态多样,病变范围广泛,双侧发病多于单侧,主肺动脉受累少见。多层螺旋CT肺血管成像对本病的诊断有独特的优势,该方法能清晰显示肺动脉栓塞的直接征象和间接征象。为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资料。

肺结节病27例临床分析1451-1453

摘要:目的对27例肺结节病进行临床分析,为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思路。方法对27例病理证实为非特异性肉芽肿的肺结节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仔细观察这些患者的临床特征表现、影像特征变化、以及血钙、血管紧张素转化酶(SACE)等,并进行分析归纳。结果肺结节病患者临床表现多样,无特异性,有较典型的影像学表现,血某些生化指标升高,纵隔镜或支气管镜肺活检等检查能确诊。结论详细的病史与比较特征性影像,早期进行活检是确诊的依据,其他血钙、SACE等升高对诊断肺结节病有一定参考作用,糖皮质激素可以改善肺结节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与影像表现。

肺炎性假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1454-1455

摘要:目的探讨肺炎性假瘤的诊断与手术治疗。方法回顾52例肺炎性假瘤的检查和手术进行分析。结果1例术后并发支气管胸膜瘘死亡外,余均治愈。结论手术是治疗肺炎性假瘤的有效方法。

血清SCC-Ag、NSE、CA125联合检测对肺癌的诊断价值1455-1457

摘要:目的探讨血清肿瘤标志物SCC—Ag、NSE和CA125在肺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分别测定82例肺癌患者、38例肺良性疾病患者、30例健康人血清中的SCC—Ag、NSE和CA125水平。结果肺癌患者组的三种肿瘤标志物水平均高于肺良性疾病患者组和正常对照组(P〈0.05)。其中血清中SCC—Ag、NSE、CA125的敏感性分别为64.6%、43.9%、40.2%,三者联合检测的敏感性为86.6%。SCC—Ag在鳞癌的敏感性最高为75.0%;NSE在小细胞未分化癌敏感性最高为78.6%;CA125在腺癌的敏感性为76.9%。结论血清SCC.AG、NSE和CA125检测有助于临床对肺癌的诊断,并对组织分型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支气管类癌15例临床分析1457-1458

摘要:目的总结支气管类癌的临床及病理特点。方法结合文献分析1995年7月-2009年3月我院收治的15例支气管类癌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典型类痛13例,非典型类癌2例,均未发现类癌综合征。临床表现与肺癌比较缺乏特征性。影像学检查中心型11例,周围型4例。患者均行完全手术切除加淋巴结清除术,石蜡切片及免疫组化染色明确诊断。结论支气管类癌易误诊。于术切除是治疗支气管类痈的主要方法。远处转移是影响预后的主要因素。

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再咯血原因及治疗对策1459-1460

摘要:目的探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BAE)后再咯血的原因及相应的治疗对策。方法分析389例行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发生再咯血的54例患者的咯血原因及治疗结果。结果54例再咯血中,34例为原有病变进展,占63.0%,DSA表现为出现新的出血灶和/或侧支循环形成。20例原因为原有病变血管再通,占37.0%。再次BAE术后治愈47例,占87.0%。结论支气管动脉栓塞术后应积极地治疗基础疾病防止原有病变进展。在支气管动脉栓塞术操作过程中防止漏栓供血动脉,并注意操作技巧,选择适当的栓塞材料。

双水平无创正压通气在COPD合并Ⅱ型呼衰患者中的应用1461-1462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无创机械通气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合并Ⅱ型呼衰的疗效。方法将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1例,记录生命体征、血气分析变化。结果通过2h、24h后2组比较,治疗组对提高PaO2和降低PaCO2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BiPAP无创机械通气对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的治疗较好。

APACHEⅡ评分与临床肺部感染评分在AECOPD中的应用比较分析1463-1465

摘要:目的比较分析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APACHEⅡ)及临床肺部感染评分(CPIS)在慢性阻塞性肺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治疗效果,住院时间及死亡风险中的预测指导作用。方法对78例AECOPD患者分别进行APACHEⅡ和CPIS评分,比较不同分组的动脉血气结果、死亡率、死亡风险及住院时间进行分析。结果死亡组APACHEⅡ和CPIS评分均高于存活组。APACHEⅡ评分组〈18和≥18,入院时和入院24hPaCO2、Pa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PIS评分36组;CPIS评分〈6和36分组住院时间分别为APACHEⅡ评分组入院时〈18和≥18死亡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X^2=6.96,P〈0.05),A—PACHEⅡ评分组死亡分辨的ROC曲线下面积(0.789)略大于CPIS评分(0.719)。结论APACHEⅡ在判断死亡预后方面好于CPIS评分,而CPIS评分在预测患者24h治疗效果及住院时间方面有一定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