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科研管理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CSCD期刊 统计源期刊

Science Research Management

  • 11-1567/G3 国内刊号
  • 1000-2995 国际刊号
  • 3.34 影响因子
  • 9-12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科研管理是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0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科研管理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管理理论与方法、技术创新研究、企业技术进步研究、知识产权研究、人才管理、项目管理、研究所管理、成果管理

科研管理 2018年第S1期杂志 文档列表

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1-10

摘要:建立科技创新机制的关键是完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评价体系。本研究从科技创新环境、科技创新投入、科技创新产出和科技对经济社会的影响四个准则,通过主成分分析-相关分析的方法构建了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创新与特色一是通过“有技术开发机构的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比重”、“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支出”等指标反映了科技创新中企业的主体地位,弥补现有研究建立的指标体系没有强调企业的主体地位的不足。二是通过主成分分析保留同一准则层内因子负载大、即反映信息含量大的指标,保证了筛选出的指标对科技创新评价具有显著性影响。三是通过计算同一准则层内任意两个指标间的相关系数,在相关系数大于阈值的两个指标中,优先保留反映企业主体地位的指标,若相关系数大于阈值的两个指标都反映或都不反映企业的主体地位,则删除因子负载小的指标,不仅避免指标反映信息冗余,还能保证建立的评价指标体系反映企业的主体地位,改变现有研究并未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的弊端;改变现有研究在相关系数大的指标中人为主观删除一个的弊端。研究结果表明,最终建立的以企业为主体的科技创新指标体系用21.9%的指标反映了87.3%的原始信息。

企业绩效评价方式与并购绩效Meta分析11-19

摘要:企业并购绩效是否受到评价方式的变化而波动?国内外尚未展开深入的研究。本文采用Meta技术方法,对1985—2013年发表的48项企业并购研究文献中的53个效应值进行归纳性分析。发现企业并购绩效评价方式差异会导致企业并购效益的不同,其中,采用ROA评价方式所获得的企业并购绩效最好,采用CAR和AR评价方式次之,而采用BHAR评价方式所获得的企业并购绩效最消极。此外,企业并购活动是否国际化、企业并购评价主体以及并购活动所在行业关联性将对不同并购绩效评价方式下的企业并购绩效起到显著的调节作用。

基于创新驱动的我国物流业创新发展评价20-30

摘要:依靠创新驱动,不断提升物流业创新水平是当下加速物流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选择。本文基于创新驱动内涵,结合物流业功能和属性,从创新投入、创新产出、创新主体、环境基础和经济效益五方面建立物流业创新驱动指标体系,进而对我国物流业创新驱动要素进行实证分析,以期为物流业创新水平评估、相关创新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基于平衡计分卡的企业重灾捐赠绩效评价研究31-36

摘要:以合理的指标对重大灾难下企业慈善捐赠绩效进行公正、客观地评价,对于引导企业在重大灾难发生后做出有效的慈善决策至关重要。本文在分析目前几种主要的企业慈善绩效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重大灾难下企业慈善捐赠实践特征,借鉴平衡计分卡的绩效评价思想,构建了以管理绩效、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为核心的企业重灾捐赠绩效评价指标体系,旨在帮助企业实现有效的慈善决策管理、提升重大灾难后慈善捐赠的绩效水平,使企业慈善捐赠创造更大的价值。

基于耗散结构的区域创新系统绩效评价研究37-43

摘要:区域创新系统作为由多个创新主体组成的复杂、开放的自组织系统,其运行绩效不仅取决于系统内部的自组织作用,同时也离不开系统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本文从区域创新系统的耗散结构特征出发,通过建立区域创新系统运行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熵变模型,实证分析了上海市区域创新系统的运行状况,发现上海市区域创新系统整体呈现出有序发展趋势。此外,本文结合耗散结构理论,提出合理化建议,以期能够引导上海市区域创新系统朝着更加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创新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研究型大学科研效率分类评价44-51

摘要:面对全球化竞争和经济转型的双重压力,国家大力推动创新驱动战略。高校科研活动效率的优劣将影响创新源动力的发展,而现有研究中对我国高校科研活动效率动态变化的研究较少。研究运用DEA Malmquist指数和聚类分析,对54所教育部直属高校2009-2014年间的科研活动效率发展趋势和成因进行分析。基于DEA模型计算结果,发现1)科研体系改革的实施使高校科研活动效率发展趋势出现波动,各高校科研体系改革的落实缺乏针对性;2)高校科研体系改革的关键问题是资源配置失衡和自身发展阶段不明确;3)高校科研体系改革需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调整方案。

地质类高校科技人才评价体系研究52-56

摘要:科技人才评价首先要尊重科技人才,遵循科技人才成长的规律,给予青年科技人才更多的引导和支持,科技评价必须紧扣行业专业特点,实施分类评价。通过研究,建议建立起着力考察科技人才科学素养、创新能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贡献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建立起定量和定性评价想结合、自评和他评相结合的评价机制,结合评价结果给予科技人才进行分类分层引导和支持。

科研院所科技评估体系的实证分析探讨57-60

摘要:在当前的科研评估导向下,如何更好的评估“任务型”科研机构是政府主管部门和科研机构管理者面临的重要问题。笔者从评估的基本思路、目标、基本原则、框架着手,运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判断构建“任务型”科研机构评估指标体系,利用模糊综合评估法对中物院S研究所科研团队运行制度进行实证分析。评估结果验证了评估指标体系的有效性,对科研机构科技评估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雄安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创新绩效评估研究61-66

摘要:雄安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引领了全国科研机构的发展方向,明确了军民融合创新的发展方式和途径,因此,对雄安军民融合创新研究院进行创新绩效评价,是顺应科研机构发展趋势的选择。本文在遵循创新绩效评价的基本原则的基础上,对创新研究院进行了各级绩效指标的设计,并通过专家讨论赋予了权重,对今后发展任务进行了规划,并对研究院创新能力和服务经济社会能力等方面进行了评价,以期从理论上对创新研究院的发展轨迹提供相应的参考。

基于软系统方法论的政策效果评估研究——以促进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的政策为例67-75

摘要:随着全面深化改革的深入实施,科学构建相关社团发展政策评估框架,客观真实反映政策效果,有助于政府部门及时摸清情况和发现问题,为后续政策调整与制定提供决策参考。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方式,在借鉴软系统方法论和“3E”评估理论基础上,构建了政策评估的逻辑模型。并将之应用到对促进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的政策效果评估上。研究发现,促进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的政策整体效果较好,承接政策职能的学会规模呈现上升趋势。但是同时也存在政策实施的马太效应明显,相关政策的统筹协调不足等问题。文章最后从优化促进科技社团承接政府职能政策实施效果的角度,提出了两点政策建议。

中国国防科技智库评价体系建设研究76-80

摘要:国防科技智库拥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代表性人物和专职研究队伍,具有较好研究条件,对一个国家的科技进步和经济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国的国防科技智库评价处于起步阶段,建立全面、客观的国家科技智库评价体系对提高智库水平和影响力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本文结合已有的全球智库评价体系和中国特色,构建了围绕基础研究能力、投入产出能力、专业研究能力、智库影响能力四个方面评价指标体系。

北京新型研发机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81-86

摘要:北京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已有多年探索经验,并且近年来发展迅速,吸引了一批国际顶尖科学家回国建设新型研发机构。北京的研发机构重点在发展基础研究和行业关键共性技术,并且是探索新型研发组织模式、新型管理机制、新型成果转化模式的重要载体,承担着吸引和培养国际一流科研人才的重要作用,对其评价不能套用目前对传统科研机构的评价指标体系。本文通过分析北京建设发展新型研发机构的目的性,从科研投入、创新产出质量、成果转化、原创价值、实际贡献、人才集聚和培养六个方面,构建三层次多指标评价体系,提出评价指标的操作建议,试图为政府支持新型研发机构建设,强化绩效管理提供依据。

高新技术开发区创新体系生态质量评价研究——以湖北省高新区为实证87-94

摘要:生态化的创新体系是高新区保持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目前对创新体系的研究侧重在外部条件建设上,而高新区创新功能的形成是内生与外部条件结合的产物。本文采用创新生态,搭建出高新区创新体系生态质量评价体系,通过对湖北省内15个高新区实地调查获取数据,利用因子分析提取出创新生态体系建设的六个主要因素,即产业结构创新因子、知识创新因子、创新平台因子、创新资金因子、创新中介因子和创新环境因子。研究发现湖北高新区创新体系生态质量普遍不高,彼此差距甚大,且各高新区生态因子发展不均衡现象严重,并据此提出针对性完善生态因子质量的政策建议。

城市创新创业评价新指标与实证研究95-99

摘要:本文主要从企业(市场)主体视角归纳发展出了一些客观的双创(创新创业)定量评价新指标,简要描述其定义与政策涵义;选择几个城市分别进行了市场主体和企业主体指标的初步比较分析,分别得到一些有意义的结果;最后对分析结果进行阐述并进行展望,期待这些指标的广泛应用并被深度挖掘其价值。

基于集对分析的副省级城市科技创新评价模型及实证100-110

摘要:科技创新评价是对科技创新涉及的科技主体、科技投入与产出等的评价,对指导地区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集对分析方法,对熵权法、均方差法、变异系数三种客观评价方法,以及AHP方法、G1法、G2法三种主观评价方法的结果进行综合,得到15个副省级城市的最终科技创新排序结果。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一是通过比较各副省级城市属于各名次的程度、即平均同一度,确定各城市的科技创新综合排序,解决了主观评价方法和客观评价方法等单一评价方法得到排序结果不一致的问题,使最终的排序结果既能兼顾主观偏好、又能反映数据客观规律。二是通过事前Kendall检验和事后Spearman一致性检验,检验单一评价方法所得结果之间的相似性,以及综合评价结果与单一评价方法结果的相似性,保证了最终的综合评价结果的一致性,改变了现有综合评价方法对多个单一评价方法简单组合、而不进行检验的不足。三是实证结果表明,我国15个副省级城市的科技发展状况差异较大,深圳、广州、杭州的综合科技创新情况较好,哈尔滨、西安、大连的科技创新情况有待进一步完善。

广东各地市创新能力评价研究111-121

摘要:文章充分借鉴国内外创新能力评价研究理论及经验,针对广东的科技创新特色,从创新投入、协同创新、创新环境与创新产出四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随后利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广东各地市创新能力进行评价分析,并创新性将广东21个地市分为四大类型,深入分析各类型地市创新能力的优势和劣势,为广东各地市全面掌握本市创新能力的优势和不足提供全方位深度信息。

基于可修正特征的省域科技评价研究122-129

摘要:在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时代背景下,通过文献梳理与指标筛选,构建了适应国家发展目标的科技评价指标体系。针对“可修正”结论的评价需求,通过分析近年来评价指标动态数据的变动趋势,将数据挖掘得到的信息与G1法相结合,建立了基于动态数据变动趋势与G1法的赋权模型,并对中国14个典型省域2011-2015年的科技评价数据进行测度研究。由分析可知,“十二五”期间14省域科技发展很不平衡,发展最差的省域(云南)与发展较好的省域(上海、北京、广东)之间的差距很大等结论。这一赋权模型体现出时间变动对测度结果的修正作用,即在不同的时间点(增加了新的考核年限的数据),从数据本身变动得出的倾向信息会令原考核期的评价结果发生变化,可视为“因新数据的加入引起的评价过程信息的更新”,因而具备了修正历史评价结论的评价特点,适用于“决策者为了提高判断的准确性以改善整体的评价质量,接受对历史评价结论进行更新修正”的评价问题。

专利申请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研究130-136

摘要:在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背景下,国家知识产权局在《进一步提升专利申请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知识产权创造的数量和知识产权质量协调发展,知识产权创造主体的注意力不再是注重知识产权数量,而是转向注重知识产权质量。专利申请质量在知识产权质量评定和技术创新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进一步提升专利申请质量对保障专利制度高效运行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从专利申请质量的内涵入手,借鉴国内外学者对专利申请质量指标的研究,系统性构建专利申请质量评价指标体系,为正确评价专利申请质量提供政策依据和决策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