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杂志社
分享到:
《科研管理》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技术创新研究、企业技术进步研究、知识产权研究、人才管理、项目管理、研究所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 国际刊号:1000-2995
  • 国内刊号:11-1567/G3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505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3.34
  • 综合影响因子:2.46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科研管理 2013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高技术产业技术创新系统协同发展实证分析——以航空航天器制造业为例

摘要:技术创新系统可分为产品创新系统和工艺创新系统。基于二象对偶理论,将产品创新(工艺创新)系统设计为由以创新绩效为表征的状态子系统和以创新资源协同为度量方法的行为子系统构成的二象系统。分析了技术创新系统子系统的二象特征,构建了技术创新系统协同度模型,采用1995—2008年航空航天器制造业科技活动数据,对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进行协同度测量及分析。结果表明,我国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协同发展水平总体不高。其中,提升工艺创新资源协同水平将成为未来航空航天器制造业技术创新系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
9-15

国家中心城市技术扩散与区域经济增长——以北京、上海为例

摘要:利用2000—2009年中国大陆31个省域的面板数据,本文采用空间计量方法的空间误差模型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测度了北京、上海两地的技术扩散对全国各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表明:对于多数区域而言,来自北京、上海的技术扩散对区域经济增长存在促进作用,并且整体上看,来自北京技术扩散的总体影响要高于上海,但两个城市的影响均低于本地R&D、国外的技术扩散。同时,北京、上海的技术扩散效果随地理距离而发生变化。实证结果肯定了京沪作为国家中心城市对全国区域经济增长的引领作用。但京沪技术扩散弹性值总体较低,并且更多是对邻近区域的扩散,也表明京沪对外技术扩散辐射半径有限。
16-23

如何驱动不连续创新:组织学习视角的案例研究

摘要:在制度转型过程中,不连续创新是中国企业长期成功的发动机还是成长道路上的陷阱?本文基于组织学习的视角,采取案例研究的方法对南都电源不连续创新的决策和实施过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对已有技术领域来说,面临不连续创新的冲击,企业将采取原材料创新和产品架构创新、已有市场维持和新细分市场开拓的“双元平衡”演化战略;对新兴技术领域来说,企业将采取“逐步全面替代”的演化战略,广泛的知识搜索、非计划性组织学习以及创新性文化的培育对不连续创新具有促进作用。最后,不连续创新的成功实施能够促进企业技术能力的转变与替代、产品技术性能极大的提升以及新价值网络的构建。
24-33

中国通信设备与制药产业创新系统比较研究

摘要:通信设备产业和医药产业都是中国重点支持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但两个产业的差异也显而易见:通信设备产业具备较强的创新能力,无论是企业竞争力还是企业创新成果都从最初的毫无国际影响发展到处于国际领先水平。本文运用产业创新系统框架,对两个产业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认为,产业知识基础(如技术机会)、行为人和网络(如市场需求、研发合作、政府支持等)和制度基础(如知识产权制度)三个方面能够一定程度的说明两个产业创新能力产生差异的原因。
34-42

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评价研究

摘要:首先,根据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实际情况,本文对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度和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效率进行了定义;其次,在协同度评价模型的基础上构建了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度的评价模型,并对我国2003年到2010年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度进行了评价;再次,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效率定义的基础上,从投入产出角度构建了全要素融合效率评价指标,并运用仁慈型DEA交叉效率评价模型对我国1997年到2010年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效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从2003年到2010年,中国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度越来越高,但是融合效率却越来越低,融合“大而不强,多而不精”的现象十分明显。最后根据分析结果,得到相应结论,为我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提供决策上的参考。
43-49

社会资本、动态能力与企业创新关系的实证研究

摘要:以动态能力作为中介变量,构建了社会资本与企业创新之间关系的理论模型,并以广东省166家企业为调查对象进行实证检验。研究结果表明:(1)社会资本不能直接促进企业创新,但社会资本可以通过动态能力作为完全的中介变量,间接地促进企业创新。(2)不同维度的社会资本通过动态能力间接影响企业创新的程度存在差异。其中,业务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的间接影响程度最高,其次是制度社会资本,技术社会资本对企业创新的间接影响程度最低。
50-59

政产学研用协同与高校知识创新链效率

摘要:利用随机前沿分析方法(SFA)方法实证分析了政产学研用在高校知识创新链产出及其效率中的协同影响。结果表明:中央与地方两级政府对于高校知识创新链有着不同的影响作用;企事业单位经费并不能促进高校论文产出增加,而对高校专利申请数存在正的显著影响;用户需求对高校专利授权效率和高校技术转让收入效率均存在显著的正向影响关系。基于这些研究结果,文章最后给出了相关政策的启示。
60-67

技术专利与技术标准相互作用的实证研究

摘要:近年来,技术专利与技术标准的关系日益紧密,很有必要厘清二者的相互作用;选取通信行业为研究样本,采用协整分析和误差修正模型,分析长周期时间序列数据,研究表明技术专利与技术标准存在长期稳定的动态均衡关系;在此基础上,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的分析表明,技术专利与技术标准存在显著的因果关系,技术专利对技术标准具有促进作用,这说明技术专利是创立技术标准的技术基础。
68-73

基于NVC的长三角传统制造业升级机理研究

摘要:近年来,长三角制造业低端锁定及其升级路径成为我国制造业发展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我国扩大内需战略的强力实施和消费结构的加快升级,以及长三角一体化进程的加快,为长三角传统制造业通过构建国家价值链实现产业升级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本文从价值链视角分析了长三角传统制造业向全球价值链高端升级面临的主要困境,通过构建理论分析模型来考察基于国家价值链的区域传统制造业升级机理,探讨了基于国家价值链的长三角传统制造业升级的主要路径。
74-78

本地和超本地业务网络、吸收能力与集群企业升级

摘要:本文依据创新、经济地理学和全球价值链等领域的观点,从理论上建构本地和超本地业务网络与集群企业升级的关系,提出两个竞争性假设。然后,本文调用动态能力理论,从吸收能力的角度探讨业务网络推动集群企业升级的内在机制。以浙江省171家集群企业为调研对象,实证研究表明超本地业务网络在集群企业升级中扮演着相对重要的角色,同时吸收能力在超本地业务网络和集群企业升级之间起到了完全中介作用。本文加入了有关本地与超本地网络相对重要性的讨论,并为此争论提供了经验证据。同时,本文也解释了业务网络影响集群企业升级的内在机制,揭示了现象背后的逻辑。
79-89

外部网络、内部资源与企业竞争力关系研究

摘要:基于西安高新区信息相关产业的企业调查资料,本文提出信息产业集群背景下基于企业外部网络一企业内部资源一企业竞争力的关系模型和理论假设。运用多种统计方法进行假设验证,得到研究结论:(1)企业外部网络对企业资源有较显著的直接影响;其对企业竞争力也有一定的直接影响;企业资源对企业竞争力的直接影响最显著,而企业资源与企业的本身特征有很强的相关性。(2)企业的外部网络通过影响企业内部资源对企业竞争力产生间接影响,不同维度的网络对企业创新能力以及市场盈利能力的影响效果存在差异:企业不同维度的外部网络通过影响企业资源对企业的销售增长率和资产增长率产生间接影响。
90-98

科研压力对博士生学术不端行为的影响研究

摘要:基于理论分析构建了科研压力对博士生学术不端行为态度的研究模型,并通过234份数据对所提假设进行了实证检验。结果表明,科研压力与博士生学术不端行为态度显著正相关,科研自我效能感在科研压力与学术不端行为态度之间具有部分中介作用,导师指导对科研压力与科研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没有调节作用,身边同学学术不端行为对科研自我效能感与学术不端行为态度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作用。最后,指出了研究结论、建议与局限性。
99-107

基于秩和模型的大型科学仪器利用评价研究

摘要:大型科学仪器是重要的科技资源,对大型科学仪器利用情况做出综合评价是合理配置及有效管理仪器设备的基础。秩和比(Rank—sumratio,RSR)方法是一种集参数统计与非参数统计各自优点于一体的统计分析方法,能够对多单元多属性数据进行综合评价。以国家科技部平台中心主持项目“我国大型仪器资源现状调查”(2009)相关数据为基础,参考秩和比方法的基本原理,创建秩和模型,从定量的角度对我国大型仪器的利用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通过分析可以看出评价结果综合全面,对于摸清我国大型仪器利用状况,促进大型仪器功能发挥的相关管理政策和制度的提出有重要借鉴价值。
108-114

农林高等院校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研究

摘要:农林高等院校科技资源配置效率的高低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整个农业科技资源系统的运行效率。基于1993—2009年农林高等院校的面板数据,运用Malmquist—DEA指数方法对农林高等院校的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度的结果表明:农林高等院校技术效率平均提高了1.1个百分点,说明科技资源配置效率呈现上升的趋势,但院校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技术进步率的降低导致农林高等院校全要素生产率平均下降了1.4个百分点;农林高等院校的规模效率值较高,反映规模更加适度。中国农业大学和南京农业大学等拥有丰富的科技资源而且配置效率也较高。
115-122

基于地理溢出的我国研发效率的时空演化特征

摘要:采用超效率DEA模型测算我国区域研发效率,总结出我国研发效率的空间模式,同时运用收敛模型分析我国区域研发效率的时空演变特征,随后基于空间计量考察造成研发效率空间差异的成因。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区域内部呈现“俱乐部收敛”特征,且不同区域收敛于不同的均衡水平;省域研发效率的地理媒介溢出效应存在;外商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人力资本都对研发效率呈显著的正向关系;人力资本可以进一步强化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贸易对我国研发效率的溢出作用。针对我国目前研发活动空间集聚的现状,各地方政府需要加强各相邻地区间的研发合作,在更大范围内实现研发资源的优化配置。
123-130

基于元数据分析的地学共享数据资源现状研究

摘要:对国家科学数据共享工程中地球系统科学领域数据资源的元数据信息进行抓取和处理,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统计分析,展现当前地球系统科学领域已共享科学数据资源的基本情况,然后重点研究了科学数据资源的采集、生产和机构的特征及地域关系。结论表明:此领域科学数据的共享已具有一定的数据采集、生产和流程,相关机构及数据涉及的研究区域分布也形成一定的特征,但已共享科学数据资源量比较小,对科学数据的管理和共享处于初级阶段。
131-136

卡文迪什实验室发展中的室主任作用机理

摘要:作为“世界物理学家圣地”,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创新发展离不开麦克斯韦、汤姆森、卢瑟福等一批成就卓著的实验室主任的将帅作用。通过对卡文迪什实验室141年创新发展史的考察和研究,我们发现,历届室主任主要通过导向机制一创新定位因素模型、凝聚机制一创新人才因素模型、筹资机制一创新经费因素模型、表率机制一创新文化因素模型、育人机制一创新后备因素模型,即5M-5F模型,作用于卡文迪什实验室的创新发展全过程,推动着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的演化和提升。这为我国发挥实验室主任作用,增强国家重点实验室自主创新能力提供了有益启示。
137-143

裁员幸存者的威胁感与资源获取对创新的影响

摘要:本文探讨了高科技企业员工在裁员后的威胁感知对其创造力的影响机制,并结合资源获取因素分析它们对创造力交互影响的作用机制。运用大样本调研的方法,我们发现,当员工裁员后感知到威胁时,会对创造力产生负面影响;反之,当员工裁员后感知到机会时,会对创造力产生正面影响,而员工在裁员后是否能够从组织中获取充足的资源和员工创造力之间存在正向的相关关系。同时,资源获取还会调节威胁感知和员工自我感知创造力之间的关系。与裁员后感知到机会的员工相比,裁员后感知到威胁的员工如果能从组织中获取创新所需要的相关资源,则他们将体验比在低资源获取时更高的创造力。但是这种效应在员工感知到机会时,不那么显著或不存在。也就是说,员工在裁员后感知到威胁时,其创造力在不同的资源获取情况下的差别,要远大于感知到机会的时候。
144-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