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杂志社
分享到:
《科研管理》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技术创新研究、企业技术进步研究、知识产权研究、人才管理、项目管理、研究所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 国际刊号:1000-2995
  • 国内刊号:11-1567/G3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505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3.34
  • 综合影响因子:2.46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科研管理 2010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跨国技术转移的策略交互行为研究

摘要:已有的跨国技术转移研究虽然大多强调了技术转移的动态阶段特征,但却对技术授受双方呈现的阶段性行为选择机制缺乏有深度的认识,这对跨国技术转移问题研究而言无疑是一个瓶颈。跨国公司对东道国企业实施技术转移可以被视作双方间的合作博弈,出于对各自利益的维护,在技术转移中彼此都会运用占优策略以期获得目标收益。有鉴于此,本文运用复制动态模型对技术转移过程中双方的策略交互性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发现:随着技术保密成本、技术优势损失、东道国企业技术学习能力与意愿等变量的变化,跨国公司的技术转移力度表现出显著的策略选择性。
1-8

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性评估研究——基于宁波市的实证分析

摘要:企业的成长性反映了企业在成长周期中的生存状态,对成长型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性进行评估有利于企业的自我诊断,有利于金融机构和投资者选择投资对象,从宏观管理层面也是政府制定政策、法规的重要依据。文章在综述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性评估的文献研究基础上,厘清高新技术企业的成长性的判定与分类,提出了具有经济发达地区特点的,企业外向度较高,并注重社会效益考核和企业信用潜质考核的评估指标体系,从定量评估、定性评估及综合评估等方面构建了系统模型,并以宁波为例,对高新技术企业成长性进行了实证分析。
9-16

私有协议:技术标准的新形态及生成机制研究

摘要:近年来,在电子信息、网络通讯等高技术领域,私有协议发展成为重要的标准形式,正深刻改变着国际标准化的格局。以思科系统公司的私有协议为切入点,研究了私有协议的生成机制。研究表明,私有协议缓解了标准滞后与技术发展的矛盾,领先企业利用先发优势建立起安装基础,在路径依赖与正反馈的交互作用下,通过私有协议与领先企业的发展互动,推动私有协议成为所在行业的事实标准。
17-22

环境动态性对研发外包强度与企业绩效关系的调节效应研究

摘要:随着全球化经济的发展,企业外包环境动态性逐步增强。如何在多变的动态环境下,制定行之有效的研发外包策略是各企业极为关注的关键问题。本文重点阐述了创新型和效率型研发外包强度与绩效的关系在动态环境中的表现。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动态性对"效率型研发外包强度—绩效关系"调节效应不明显,而对"创新型研发外包强度—绩效的关系"具有负向调节效应。该结论对于理解、解释中国企业研发外包战略决策及其绩效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3-30

基于技术融合的IT业专利宽度研究

摘要:由于IT技术的易扩散性和强渗透性,IT产业的技术创新不仅会扩散到同类企业形成模仿,还会扩散到相关联的下游企业形成技术融合。鉴于此,本文从社会福利最大化角度出发,通过建立上、下游企业的环形城市模型,研究技术融合下IT产业的专利保护宽度的决定机制。本文认为技术创新产生的社会福利不仅包括上游企业创新和模仿产生的社会福利,还包括下游企业技术融合创造的社会福利。模型结果表明,技术融合下IT产业的最优宽度是创新程度、企业的吸收能力、消费者多样性偏好、环形城市总长度的减函数,是下游企业数、融合产品需求曲线斜率的增函数。
31-38

企业网络与中小企业成长的关系研究

摘要:企业网络是中小企业获取资源的重要组织模式,该文主要研究不同类型企业网络对中小企业成长的影响,并对不同类型企业网络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探讨。首先,该文基于企业网络的资源贡献维度将中小企业网络细分为社交网络、声誉网络、合作竞争网络、营销网络和技术合作网络五类,在此基础上提出一个企业网络与中小企业成长的关系模型。随后,通过对我国东北地区中小企业的实证研究,对该文提出的模型及假设进行验证。结论指出营销网络和技术合作网络是中小企业成长的直接推动力,而声誉网络会降低中小企业的成长性,社交网络和合作竞争网络对中小企业的成长并无直接作用。其中,社交网络和声誉网络会影响其他类型网络的发展,是中小企业网络集形成和发展的基础。
39-48

市场化进程与上市公司R&D投资:基于产权特征视角

摘要:基于市场化进程驱动企业R&D投资的理论阐释,本文实证考察了市场化程度对不同产权企业R&D投资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整体而言,市场化程度不仅与企业R&D投资强度正相关,而且市场化程度与行业竞争的共同作用对R&D投资的影响程度更为显著;(2)央企和民企的R&D投资对市场化程度的敏感性较高,分别为地方国资委所控企业的2.6倍和2.3倍,为地方企业集团公司的2倍和1.8倍;(3)与地方国资委直接控制的公司相比,相同的市场化程度对企业集团R&D投资的促进效果更为明显;(4)只有在市场化进程达到一定程度后,R&D投资的价值效应才可能因市场环境的实质性改善而逐步彰显;而地方政府基于短期利益的干预,很可能削弱了市场化进程对R&D投资价值的边际贡献。上述研究结论为进一步完善企业R&D投资的市场驱动机制和产权约束条件提供了理论和经验依据。
81-90

垂直专业化对内资企业有技术溢出效应吗?

摘要:垂直专业化是否会对内资企业有技术溢出效应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首先考察了内资企业全要素生产率及其来源的变化,其次实证检验垂直专业化对内资企业的技术溢出效应。结果发现整体上内资企业并没有明显获得垂直专业分工的技术溢出效应。
91-97

科学基金制度对基础科研合作的引导效用分析

摘要:本文首先简要分析了合作研究在基础科学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基础科研合作所面临的主要阻碍是基础科研领域的"市场失效性"及基础科研团队的"专业单一性";进而分析了科学基金制度在推进基础科研合作和营造合作良好环境方面的突出效用,分析了基金制度对于基础科研合作的促进机理。
98-101

制造服务导入下同质汽配供应商合作效应分析

摘要:为探讨汽配供应多样化模式下供应商成本优化问题,在Lotka-Volterra模型基础上建立利益增长模型,分析了制造服务企业与多供应商的合作效应,以Shapley值法分析利益分配模式,提出了一种多汽配供应商与制造服务企业合作模式,并结合示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供应商利用服务外包,制造服务企业实施专业化分工,可以实现对多汽配供应商价值链的优化,有利于降低供应商运作成本,促进总体利益的增加,制造服务企业对增加的总体利益进行合理分配,参与合作的各成员的利益均得到了提高。
102-110

科研评价指标体系优化方法研究——以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为例

摘要:以武汉大学中国科学评价研究中心推出的中国高校科技创新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例,利用其最近三年积累的评价指标数据,提出一种对评价指标体系尤其是权重进行优化的思路和方法,并经检验表明其是科学和合理的。这种思路和方法不仅适用于科研评价领域,对其他领域评价指标体系的优化亦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和参考利用价值。
111-118

基于成熟度的科研项目管理评测及改进研究

摘要:通过对科研项目过程的管理和控制,有利于将研究者的科研能力最终转化成实际成果,而对科研项目管理成熟度的测评则是提高科研项目管理水平的有效措施。本文改进了作者先前提出的科研项目管理成熟度的定义及相应的评测指标体系、成熟度等级模型,在建立评测结果与科研项目管理成熟度等级的对应关系后,提出了持续改进科研项目管理成熟度等级的方法。算例结果说明本文提出的方法可以较好地实现科研项目管理能力评测工作,帮助组织找出影响科研项目管理能力的瓶颈因素,提升组织的科研管理能力。
139-145

生态型产业集群的运作模式研究

摘要:实现生态化原则与产业集群行为规范的整合、建构生态型产业集群,对于经济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由此,本文将研究对象锁定为生态型产业集群,根据产业集群内主导产业在生态化过程中所处地位的不同归纳出三种运作模式,并以案例研究的方式比较分析了上述运作模式的特点、选择依据和优劣势,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156-162

生态工业园集群式供应链生成机理与运作模式

摘要:随着我国各类产业集群的迅猛发展,资源与环境的压力也日益显现出来,如何有效治理"工业废弃物",实现集群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本文根据产业集群和生态工业园的特点,提出了集群式供应链环境治理的概念和内涵,从集群式供应链的角度来分析生态工业园运作的机理,并从国内外生态工业园实践总结出三种集群式供应链运作模式,即依托型循环运作模式、共生型循环运作模式、动静脉循环运作模式,分析了每一种模式的特点和存在的风险,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期为我国传统产业集群向生态工业园改造提供理论借鉴。
163-172

核心企业视角的产业集群与企业技术创新关系的重新研究

摘要:产业集群有助于群内企业创新一直是集群文献中体现集群竞争优势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从核心企业的视角出发对此进行了重新研究。发现核心企业阶段,现有文献中所强调的集群因素对核心企业创新虽然仍具有正向影响,但其影响已经相对较弱,且其作用机制也发生了变化。从原有的直接作用方式转化为间接的作用方式,本质上需要通过核心企业规模成长的中介作用才能对核心企业创新产生影响。这实际上意味着随着核心企业成长,群内企业的分工与定位更为明晰,并使得集群对企业创新的支持作用方式也发生了相应地改变,核心企业越来越担负起整个集群创新的发动机作用,创新主体也从集群整体层面重新又回到了企业个体层面尤其是核心企业这类特殊的企业上。这显示在一定程度上,强调整体层面的"集群式创新"理论恐怕已经很难再具有其原有的意义。
173-180

关于《业务/IT协调机制对ERP在组织中吸收的影响研究》论文基本信息说明

摘要:2010年第2期(Vol31.2)所刊论文《业务/IT协调机制对ERP在组织中吸收的影响研究-基于结构化理论视角》(P126-136,殷国鹏,陈禹)由于网络系统传递等未预料因素影响,
180-180

研究生教育机构平衡计分卡研究

摘要:本文首先对平衡计分卡理论在研究生教育机构的应用进行了文献综述,其次在分析企业与研究生教育机构平衡计分卡区别的基础上改进并构建了研究生教育机构的平衡计分卡,再次基于平衡计分卡四维度的战略关联构建了研究生教育机构的战略地图,最后通过战略目标的逐层分解构建了通用的研究生教育机构团队或个人计分卡。本文的研究成果有利于研究生教育机构成功地实施既定战略,有利于培育和不断提升研究生教育机构的核心竞争力。
181-187

投稿须知

摘要:《科研管理》编辑部自2008年3月1日起,不再接受纸质投稿文章。采取网上投稿。投稿须知如下。
F0004-F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