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管理杂志社
分享到:
《科研管理》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0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技术创新研究、企业技术进步研究、知识产权研究、人才管理、项目管理、研究所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
  • 国际刊号:1000-2995
  • 国内刊号:11-1567/G3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505
  • 创刊时间:1980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3.34
  • 综合影响因子:2.462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科研管理 2010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正式和非正式控制对IJV的技术创新的影响——基于东道国母公司视角的实证研究

摘要:国际合资公司(international joint venture,简称为IJV)的创新能力对IJV构建和保持竞争优势越来越重要,东道国母公司在相对于外方母公司处于弱势的情况下,探寻其对设立在东道国的IJV的管理控制方式,是否以及如何提升IJV创新绩效,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本文从处于相对弱势的东道国母公司的视角,探讨东道国母公司对IJV的正式和非正式控制是否以及如何影响IJV的技术创新,并以华南地区的96家IJV为样本,运用结构方程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东道国母公司的正式和非正式控制以不同的途径正向作用于IJV的技术创新,研究结果对IJV的控制理论、技术创新理论及其实践都有较重要的学术贡献。
1-8

技术联盟与创新关系研究述评

摘要:技术联盟的快速增长适应了创新发展的趋势,即从孤立到结盟,从依靠内部资源到强化外部资源的获取。文章从技术联盟的概念由来出发,对技术联盟与创新关系的理论、方法和实证研究的情况进行了述评,并指出了技术联盟与创新关系研究存在的不足、未来的研究方向以及对管理的启示。
9-17

R&D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的溢出效应

摘要:依据1995~2007年中国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的相关数据,采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计量经济分析表明:不同类型的R&D投入对全要素生产率(TFP)的增长均有正向促进作用,但R&D活动的溢出效果不同。区域之外的R&D累积投入(技术引进费用)带来的TFP增长效应最大;企业R&D累积投入对TFP增长作用的效果居其次;高等院校与科研院所R&D累积投入TFP增长效应最小。区域自主创新对东部地区TFP的作用大于中、西部;技术引进对西部地区TFP的作用大于中部,对中部地区的作用大于东部。同时不同类型的R&D活动彼此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不同,这给科技政策的制定提供了参考的依据。
18-25

城市化促进技术创新的机制及证据

摘要:创新的作用日显突出,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城市相对于乡村的多种优势特征,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产生;城市化创造的良好环境,能够加速创新扩散。相关分析及因果检验显示:城市化与技术创新高度正相关,城市化构成技术创新水平提高的格兰杰原因;城市规模越大,创新能力越强。创新投入产出模型的时序及面板数据分析发现,城市化对技术创新具有正向促进效应,城市规模、开放程度及地区差异也对创新产出产生显著影响。结论对于合理推进城市化、培育技术创新优势具有启示意义。
26-34

非对称信息下技术创新投资的实物期权评价

摘要:技术创新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具有产品和市场的不确定性以及投资的不可逆性。作为不确定条件下的投资评价方法,实物期权在技术创新投资领域运用广泛。由于许多企业采取委托的技术创新投资方式,因此不可避免地产生人的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等信息不对称问题。本文采用委托框架下的逆向选择模型,分析了技术创新的实物期权投资问题。文章首先建立了对称信息下技术创新投资的实物期权模型,得到投资的临界条件。然后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假设技术创新的投资成本和部分投资收益可被委托人和人共同观测,而另一部分投资收益是人的私有信息。在此前提下,本文以实物期权为基础构造了委托人的效用函数,建立了人连续类型下的逆向选择模型,并最终确定了人的最优契约和委托人的投资临界条件。文章最后以应用实例的方式对非对称信息下技术创新实物期权模型的经济涵义进行了详细的阐释,同时将对称信息与非对称信息下的实物期权模型进行对比,结果发现: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除了能力最高的人之外,其余类型人的投资临界值均比对称信息时向下扭曲;除了能力最低的人,所有其它类型的人都能获得一个严格正的信息租金。
35-41

知识来源与企业创新:基于DEA的研究

摘要:企业创新知识主要来源于内部知识生产和外部知识吸收,不同的知识来源对企业创新绩效有不同的影响。本文以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对企业创新知识生产函数进行评测。结果表明,样本企业的创新知识生产效率整体上并不高,只有46.04%的样本企业处于效率前沿面;同时,企业创新知识生产还存在弱规模报酬递减。样本企业在知识生产的所有投入要素上都存在一定的冗余,其中,外部知识特别是从产业集群、大学等研究机构获取的知识浪费严重;内部交流方面,也有超过一半的知识没有被充分利用;而在产出方面,专利产出严重不足。此外,本文还发现除了产业类型外,企业规模、产权类型、目标市场和品牌等对企业创新知识生产效率影响不显著。
42-49

引进技术二次创新内生系统分析

摘要:二次创新是实现技术引进向自主创新转变的关键环节。为深入分析引进技术二次创新决定因素,文章基于垂直创新内生增长理论构建了引进技术二次创新内生系统。研究得出:引进技术先进程度对二次创新影响方向不确定;研发竞争对二次创新影响方向不确定;企业研发效率对二次创新产生正向作用;外溢效应对二次创新产生负向作用。为加快我国引进技术二次创新,应进一步优化技术引进发展战略、提高引进技术适用性,加强对技术引进管理、避免恶性竞争,加快企业研发制度创新、提高企业研发效率,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切实保护二次创新成功者利益。
50-56

薪酬、授权、培训、职业发展与组织创新关系研究

摘要:有研究指出,特定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活动作为组织战略的重要体现,会对组织创新起到推动作用。本文以实证方式对合理授权、广泛培训、提供支持性的薪酬福利,推动职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等活动与组织创新间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表明,推动职业发展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广泛的企业培训对组织创新因变量的解释量最大。同时,合理授权、广泛培训、职业生涯发展和提供支持性的薪酬福利等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均对组织创新整体变量以及组织创新的多数维度产生正向影响。本研究将有助于我们加深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与企业创新间关系的理解,从而使企业的创新推动策略更具针对性和适应性。
57-64

创新者窘境形成机制及对策研究

摘要:中国企业突破式创新水平的低下是否与创新者窘境有关,国内外既有研究并未充分回答该问题。本文基于Christensen的创新者窘境理论以及英特尔前总裁安迪.格鲁夫笃信"只有偏执狂才能生存"的著名论断,从一般性层面上重新界定和检验了创新者窘境的形成机制。实证结果表明:中国企业正陷入创新者窘境,其中营销战术能力是阻碍中国企业开展突破式创新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秉持市场偏执能够阻断营销战术能力对突破式创新的负向影响,并提升营销战略能力对突破式创新的正向影响。
65-73

质量管理在制造技术与企业绩效中的中介效应检验——基于Bootstrap法的结构方程分析

摘要:以重庆市制造企业为样本,运用基于Bootstrap的结构方程方法,对质量管理在先进制造技术与企业绩效间的中介作用进行了实证检验。中介效应的三步检验结果表明:先进制造技术对企业绩效的直接作用并不显著;先进制造技术对质量管理、质量管理对企业绩效均有显著的直接影响,质量管理活动在先进制造技术和企业绩效的关系中起到了完全的中介作用。中介效应的进一步分析显示,先进制造技术通过对质量管理核心活动与基础活动的递进作用,最终经由员工管理和流程管理活动间接改善了企业的绩效水平。
74-85

研究生团队隐性知识共享机制研究

摘要:团队创新绩效与团队内知识共享,尤其是隐性知识的共享高度相关。但有关组织内知识共享的实证研究仍然较少。本文基于组织行为学的理论,结合前人的研究以及我们的实际访谈,提出了一个研究生团队内知识共享及其相关因素的概念模型,从组织领导、组织文化、共享实效、集体主义倾向、不安全感、科研压力等六个方面探讨了研究生团队内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因素。并运用调查数据,进行结构方程模型分析,实证研究了上述六个因子对研究生团队成员在团队内进行隐性知识共享的影响作用。最后提出了研究生团队提升知识共享程度,建设知识共享型团队的措施。
86-93

基于超效率DEA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及其实证

摘要:根据"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通过指标的海选和筛选构建了适合于中国省级行政区的科技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根据科技投入与产出、科技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等评价准则,利用聚类分析方法把14个省级行政区分成好、中、差三类,建立了基于超效率DEA的科学技术评价模型,对中国14个典型的省级行政区进行了实证研究并提出了政策性建议。本文的特色与创新一是通过聚类把科技实力接近的省级行政区分成一类,分别对每一类的省级行政区用DEA方法评价,避免了把不同类型的评价对象进行评价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的弊端。二是通过对输入冗余和输出不足的计算,揭示没有达到效率最优的省级行政区的科技投入过剩和科技产出不足。根据这些科技投入过剩和科技产出不足提出了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三是通过科技对经济的影响准则来兼顾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原则,建立了反映科学发展观内涵的协调与可持续发展的指标体系。
94-104

企业信用能力表征量双重相关性实证研究

摘要:通观国内当前实务操作和理论研究中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之间的差异、矛盾不难发现,指标及其权重的设置不仅普遍缺乏可靠的依据而且具有明显的随意性,从而不仅让人对企业信用评价之客观性、科学性产生质疑,而且提示企业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相关性理论——评价指标与企业信用的相关性和评价指标之间相关性研究的缺失。鉴此,本文遵循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的原则,探讨了企业信用能力评价指标的上述双重相关性问题,得出目前企业信用评价模型或指标体系中信用能力评价常用指标中有一半基于指标间的高度相关性而完全可相互替代,仅有不足一半的指标与企业信用存在显著相关性的结论;并基于信用能力评价指标与企业信用的相关性初步得出各指标的评价权重。
114-120

大规模突发事件快速消费品的应急调度

摘要:在持续时间较长的大规模突发事件中,应急需求点对快速消费品的应急需求也是持续的、动态的。本文讨论在大规模突发事件应急中有多个应急供应点可供选择的前提下,根据每一时间段所需要的某种应急快速消费品的数量确定在各个时间点上应从哪个或哪几个应急物资供应点调度相应数量的快速消费品以使应急成本最小,建立了0-1混合整数规划模型,给出了算法,并用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
121-125

业务/IT协调机制对ERP在组织中吸收的影响研究—基于结构化理论视角

摘要:ERP在中国企业信息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其成功应用却面临诸多挑战。ERP在组织活动中的吸收程度(Organizationa lAssimilation of ERP)是系统成功、乃至提高企业竞争绩效的关键环节。基于结构化理论视角以及元结构化行为概念,作者将业务与IT之间的协调机制划分为正式、非正式及高层三种类型,分别探讨它们对于ERP在组织中吸收的不同影响及作用机理,从而构建了较为完善的理论模型及研究假设。结合问卷调查的实证方法,作者运用结构方程模型进行数据分析与验证,并且为我国企业促进ERP成功应用提供更加切实的实践指导与管理建议。
126-136

基于企业能力理论的IT投资绩效贡献研究

摘要:针对IT投资与企业绩效关系的模糊复杂性,选择IT应用管理视角探讨两者之间的关系。首先应用企业能力理论剖析了IT投资绩效形成的深层机理,引入IT能力与企业经营业绩增长之间的关系假设,进而采用来自上市公司的两配对样本进行对照研究对假设予以检验。非参数检验的结果显示,IT领先样本的ROA、ROS、OIA、OIS、OIE等收益类业绩变量要显著高于对照样本,而从反映成本控制水平的TOES和COGSS等变量在研究时窗的表现来看,IT领先样本要显著低于对照样本。这说明,IT投资转化为经营绩效是一个IT与组织其它相关资源和能力有效支持匹配即IT能力塑造的过程。
137-146

公允价值会计政策选择的进化博弈分析

摘要:2006年2月,财政部颁布了以公允价值应用为主要特征的新会计准则。然而在开始执行的2007年,119家房地产上市公司中仅有2家采用公允价值计量模式,其余均采用历史成本计量模式。这种现象是房地产上市公司的理性选择还是趋同?本文以理性和有限理性为线索,分别利用规范分析和进化博弈的复制动态方法,对此现象进行了理论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我国房地产上市公司的会计政策选择并不是完全理性的,存在着明显的趋同效应。
147-153

建设项目动态联盟投标风险评价研究

摘要:建设项目动态联盟投标决策是一个多风险因素综合评价过程,既要考虑联盟自身实力、业主情况,又要考虑项目情况及竞争情况。通过查阅国内外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和对我国建设市场现状的调查研究,获得专家经验,以此为基础设计了建设项目动态联盟投标风险评价的指标体系。考虑指标间的相互影响与制约关系,以及专家的主观评价存在非线性的特点,研究了应用网络分析法进行评价的可行性,并阐述了其应用步骤。案例分析表明,网络分析法可以对多个项目进行投标风险评估排序,并且计算简单,可适用于多种综合评价问题。
15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