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安全与环保杂志社
分享到:

矿业安全与环保杂志

《矿业安全与环保》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72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试验研究,开发设计,应用技术,技术经验,问题探讨,安全管理等。
  • 主管单位: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 主办单位: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煤矿安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国际刊号:1008-4495
  • 国内刊号:50-1062/TD
  • 出版地方:重庆
  • 邮发代号:78-35
  • 创刊时间:1972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26
  • 综合影响因子:0.969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12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矿业安全与环保杂志试验研究

瓦斯浓度对瓦斯爆炸影响的数值模拟研究

摘要:采用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方形管道内体积分数分别为7.5%,9.5%,11.5%的瓦斯气体爆炸过程进行数值模拟研究,分析其爆炸过程中的压力、温度和火焰传播速度。结果表明:在3种不同浓度的瓦斯气体爆炸过程中,火焰的传播趋势大致相同,但火焰传播速度、管道内的超压以及温度有较大的区别;体积分数为9.5%的瓦斯气体爆炸过程中火焰传播速度、超压和温度均最大。模拟结果与前人的实验结果吻合。
1-4

新疆分院成功中标新疆焦煤集团瓦斯抽采泵站建设工程项目

摘要:2012年6月28日,新疆八一钢铁公司举行了新疆焦煤集团1930煤矿瓦斯抽采泵站建设工程项目(EPC模式)招标会。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新疆分院成功中标(中标金额为3 289万元),标志着重庆研究院探索安全工程总承包模式,逐渐摸索出了一条新的科技经营道路。
4-4

淮南矿区深部综采工作面覆岩两带高度发育特征研究

摘要:为了确定深部综采工作面覆岩两带发育高度,采用经验公式预测、数值模拟及现场岩芯质量指标3种方法对覆岩两带高度及发育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煤层采出后,两带发育特征呈现出"马鞍型"形态,且最大发育高度位于工作面开切眼及停采线上部。采用3种不同方法计算得出的两带高度分别为42.29~45.77,57,53~55 m。通过对比发现,数值模拟结果与现场实测结果较为接近,而采用经验公式预测结果偏小。最终确定深部综采工作面覆岩两带高度为55 m。
5-8

新集二矿1煤层底板破坏深度模拟研究

摘要:通过分析新集二矿1煤层水文地质条件,在获取力学参数的基础上,采用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对1煤层底板的破坏深度进行了模拟,结果表明:1煤层底板最大破坏深度为19.17 m;底板最大破坏深度出现在工作面推进30~40 m位置,此处最容易发生突水事故。研究结果对于实现新集二矿1煤层的安全开采,为后期工作面的防治水方案设计以及防治水措施制订提供了科学依据。
9-11

底板陷落柱突水力学机理研究及应用

摘要:导水陷落柱给矿井安全开采带来较大隐患,对陷落柱突水机理的分析十分必要。在工程实际中,大部分陷落柱为"下大上小"的不规则圆台形,为了与工程实际更接近,将陷落柱模型简化为圆台形,利用摩尔—库伦强度准则和极限平衡理论,对底板陷落柱突水的力学机理进行分析,求出了底板突水的极限承压水压力,并对某矿底板突水进行了预测,提出了预防措施。
12-13

晋城柿庄地区煤层气地面钻井泥浆护壁工艺技术研究

摘要:针对晋城沁水盆地柿庄地区煤系地层的钻井孔壁失稳现象,通过查阅相关的地质资料并进行实地考察,在分析地层岩性特征的基础上,找出对钻探施工的不利地层因素。选择合适的泥浆处理剂种类及水平,设计室内泥浆实验,对泥浆性能指标进行正交分析,找出最优泥浆配比;对选出的最优泥浆配比进行浸泡实验,验证了泥浆对该区地层钻井具有良好的防塌护壁性能。
14-17

煤系泥岩全应力—应变渗透试验研究

摘要:为了研究煤系泥岩在采动受力变形过程中渗透率变化的特点,进行了全应力—应变过程的渗透性试验。试验结果得出渗透率随轴向应力的增加可划分3个阶段,在此基础上,考虑渗透率与应力全过程耦合相对复杂的特点,对两者在峰前进行了耦合分析,得出其耦合曲线回归方程,探索了应力峰值和渗透率峰值相互间的关联效应。揭示了煤系泥岩在采动条件下渗透率的变化规律,为解决煤矿开采突水问题提供较重要的参考依据。
18-20
矿业安全与环保杂志应用技术

基于Surfer的复杂煤层赋存规律分析

摘要:新疆焦煤(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一九三〇煤矿5号煤层赋存不稳定,运用传统的三点法确定复杂煤层赋存规律存在局限性。为准确掌握煤层赋存规律,选用Surfer软件进行分析研究,通过插值方法优选,确定利用克里克方法进行等高线预测,利用多元回归法进行产状分析。研究表明:5号煤层存在小区域构造变化;基本产状为264°∠22°;斜风井迎头至煤层顶板法向距离为5.8 m。该研究结果为下阶段石门揭煤提供了准确详实的参考资料。利用Surfer软件分析复杂煤层赋存变化规律,快捷直观。
24-26

采空区内埋“花管”注氮及效果研究

摘要:为提高采空区注氮防灭火效果,在某矿41001工作面采空区设计安装了"花管"注氮系统。通过煤样的升温氧化实验,确定采用CO作为该煤层采空区自然发火的指标气体。在上隅角处选定5个观测点,对注氮后每一测点的CO浓度变化进行长期观测。对观测数据分析得出,上隅角处的CO体积分数随注氮时间的增加呈幂函数降低,短时间内从注氮前约6.2×10-4回落到规定的安全值(2.4×10-5)内,并且此后一直稳定在安全值内。表明"花管"注氮系统现场防灭火效果显著。
27-30

钻孔成像方法在巷道围岩松动圈测试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准确确定巷道围岩松动圈的大小对于选择合理的巷道支护方式与支护参数具有重要意义。鉴于目前使用的松动圈测试方法均存在一定的不足,对钻孔成像测试法进行了研究。应用该方法测定了鲁西煤矿3下109工作面轨道运输巷的松动圈大小,确定了巷道围岩的类别,并进行了支护设计,支护效果良好。最后运用计算机数值模拟法模拟了围岩松动圈范围,模拟结果与钻孔成像的现场实测结果吻合。
31-33

采空区煤炭自燃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摘要:根据采空区煤炭自燃的特点,结合矿井火灾评价指标,建立了采空区煤炭自燃危险性评价因素集。运用模糊数学的理论和方法,确定了煤炭自燃评价指标特征值、隶属函数及权重的求解方法,建立了煤炭自燃危险性的模糊评价模型,并应用此模型对某矿采空区煤炭自燃危险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与现场实际一致。
34-36

DGC型瓦斯含量快速测定技术在区域防突措施设计中的应用

摘要:利用DGC型瓦斯含量快速测定装置测定煤样瓦斯损失量、瓦斯解吸量和粉碎瓦斯解吸量,从而实现对煤层瓦斯含量的快速测定,并反算煤层瓦斯压力。依据瓦斯含量、掘进进度、预抽时间优化预抽钻孔参数,合理确定钻孔间距,采取有针对性的区域防突措施保证抽放达标,确保防突掘进工作面安全快速掘进。
37-39
矿业安全与环保杂志技术经验

石港煤矿掘进工作面“钻墙”截流瓦斯技术

摘要:为了解决石港煤矿巷道瓦斯涌出量大、回风流瓦斯浓度超限问题,应用"钻墙"高效截流煤壁瓦斯边掘边抽的技术原理,在15109回风巷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与扇形布孔方式相比,采用钻墙布孔方式可使平均瓦斯抽放纯量由0.12 m3/min提高到0.30 m3/min,回风流瓦斯浓度下降了20.5%,截流煤壁瓦斯涌出效果较好,回风流瓦斯浓度超限次数由每月5次下降到0次,瓦斯超限现象得到了较好的控制。
40-42

钻孔瓦斯抽采半径的确定方法及实践

摘要:钻孔瓦斯抽采半径主要与煤层瓦斯含量、透气性系数、抽采钻孔直径及负压、抽采目的和时间等因素有关。传统的抽采半径确定方法对于透气性较好、煤层测压条件较佳时可能得到考察结果,但效率较低;当煤层透气性差时,测定成功率极低,实用性差。为此,在已知煤层瓦斯含量基础上,选用直接测定钻孔瓦斯动态抽采流量,按照抽采目标确定抽采率进而确定钻孔不同抽采时间的抽采半径。实践表明,该方法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43-45

影响固体充填开采效果的因素分析与对策

摘要:为了解放建(构)筑物下大量压煤,消除矿井矸石山,提出了在花园煤矿应用综合机械化固体充填采煤技术。在介绍充填采煤工艺与系统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工业性试验期间影响固体充填开采效果的因素,并提出了解决对策。
46-48

地面低压注浆封堵斜井井筒明槽回填段潜水技术

摘要:朝川矿一井新施工胶带运输机斜井明槽段回填后,第四系潜水通过疏松回填土渗漏涌入井筒内,涌水量达35 m3/h左右。根据矿井安全生产和相关技术规定,结合回填段回填矸石结构、固结程度、不同深度和注浆技术不断发展等情况,在不影响井筒设备安装的情况下建立地面注浆站,采用大密度浅孔、水泥—粉煤灰与水泥—水玻璃不同浆液、低注浆压力等技术,对井筒疏松回填段进行注浆封堵,使回填段渗水量降到1 m3/h以下,取得了良好效果。
49-51

破碎煤岩体注浆加固材料的选择研究!

摘要:基于煤岩体为刚性材料的实际情况,在分析目前现有注浆材料性质的基础上,研究了不同煤岩体注浆加固材料的作用机理,并将煤岩体岩性与注浆材料的特性组合分为刚性—塑性、刚性—刚性两种物理组合模型,简化为力学模型并进行了力学分析,总结出不同注浆要求的注浆材料合理选择原则,可为注浆加固的可行性和有效性研究提供科学依据。
52-54

大佛寺煤矿40104综放工作面火区启封安全回撤技术实践

摘要:根据大佛寺煤矿40104综放工作面现状,分析了火区启封条件,提出启封回撤方案,以及启封回撤期间的通风方式、瓦斯抽采技术,堵漏、注氮、打钻注浆等一系列防灭火技术措施。实践证明,启封回撤期间的安全技术方案实施后,保证了工作环境的CO浓度、CH4浓度、温度、风量满足安全要求,将设备顺利、安全地撤出了工作面。
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