矿业安全与环保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矿业安全与环保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Mining Safety &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 50-1062/TD 国内刊号
  • 1008-4495 国际刊号
  • 1.2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矿业安全与环保是中煤科工集团重庆研究院有限公司;国家煤矿安全技术工程研究中心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72年创刊,目前已被国家图书馆馆藏、上海图书馆馆藏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煤炭科工集团有限公司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矿业安全与环保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试验研究、技术经验、应用技术、安全管理、问题探讨与综述、问题探讨、其他、特约专栏

矿业安全与环保 2009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矿业安全与环保杂志试验研究
封闭火区注惰气引发瓦斯爆炸的数值模拟1-3

摘要:采用模拟软件FLUENT,针对高瓦斯矿井火灾,封闭火区后充注N2的火区状态发展变化过程进行数值模拟,得到惰气和瓦斯在火区内的运移规律。模拟结果表明,惰气射流推动瓦斯气体进入火区,从而引起瓦斯爆炸。模拟数据采用专门软件Tecplot进行后处理,通过对爆炸前火区状态的分析得到注惰气引发瓦斯爆炸的原因。模拟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前人提出的注惰气引发瓦斯爆炸的观点,为实际封闭火区注惰气时防止瓦斯爆炸措施的实施提供了科学依据。

涡流控尘系统与湿式旋流除尘系统复合除尘效果影响因素试验4-6

摘要:介绍了将涡流控尘系统与湿式旋流除尘系统相结合的复合防尘方法。采用监测司机位置处和距工作面24m处的粉尘浓度的方法,针对除尘系统与控尘系统的不同配合方式进行试验研究,获得了控尘装置和除尘装置距工作面的距离、涡流风筒出风口缝隙宽度、压抽比等影响除尘效率的最佳参数值。实验结果对现场使用复合控、除尘系统的设计和配置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基于Visual Modflow的煤层底板灰岩水疏放性分析7-9

摘要:根据卧龙湖煤矿首采区的水文地质概念模型,应用Visual Modflow软件对该区进行了地下水流数值模拟分析。模型的识别与检验表明,所建模型能够较好地反映当地的实际水文地质条件。此外还分析了卧龙湖煤矿首采区10煤层底板太灰水的疏放效果,为进行首采区10煤层底板太灰水的防治设计提供了依据。

自控式CO2发生装置的研制10-12

摘要:针对煤矿火灾事故多发的情况,研制了用于煤矿井下灭火的自控式CO2发生装置。介绍了该装置的结构与原理,软件设计流程,技术指标与特点,以及使用前的准备工作。该装置使用PLC控制器对电动阀和浓硫酸泵进行自动控制,弥补了已有的CO2控制器全手动控制的不足。化学反应过程由PLC程序控制,可根据反应罐内气体的实时压力决定反应的速度,进一步保障装置的安全性。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操作控制器,可在安全距离外简单、方便、快捷地对仪器进行操作,准确地控制CO2的发生过程,产生的CO2气体纯度高、流量大,并具有足够的压力,可直接喷向需灭火物体,进行快速灭火。

矿业安全与环保杂志简讯
2009煤矿瓦斯灾害预防与控制国际研讨会在渝成功召开12-12

摘要:由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和中国煤炭学会主办,煤炭科学研究总院重庆研究院承办的“2009煤矿瓦斯灾害预防与控制国际研讨会”于2009年5月21—22日在重庆召开。

矿业安全与环保杂志试验研究
高铁酸钾作为混凝剂处理矿井水的试验研究13-16

摘要:考察在不同用药量、pH值、温度、氧化时间和絮凝沉淀时间条件下,高铁酸钾对矿井水的絮凝效果,并分析了其对水中溶解性总固体(TDS)和色度的去除程度,同时,对高铁酸钾和聚合氯化铝(PAC)的絮凝效果作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在高铁酸钾与悬浮物的含量比达到约0.73、pH=4、氧化时间10min、絮凝时间10min和沉淀时间1h时,对矿井水浊度和悬浮物的去除率可达到94%以上;并确定了高铁酸钾处理TDS无效果,但对色度有较好的处理效果,其絮凝效率也比PAC高。

YCS22型手动氧气充填泵的设计17-18

摘要:我国矿山救护队现用的氧气充填设备以电力为动力,一旦因故断电或野外无电源则无法使用,为此研制了YCS22型手动氧气充填泵。介绍了该泵的设计技术方案、工作原理、达到的主要技术指标,以及主要结构设计和实验验证结果。该设备不用电,体积小,搬动方便,在停电时或无电源或无电动氧气充填泵的地方可有效实现充填氧气。

含断层底板采动效应数值分析——断层倾角对采动效应的影响19-21

摘要:根据煤层底板地质特征,建立了含断层底板岩体工程地质力学模型,并运用连续介质快速拉格朗日元法对底板采动效应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相同的地质和采矿条件下,断层倾角对底板采动效应有较大影响,当工作面推进至断层时,断层倾角越小,底板采动破坏深度越大,且底板卸荷范围较大;当工作面推过断层,底板卸荷深度随断层倾角增大而增加,底板变形破坏深度也加大;断层存在活化现象。揭示了采场底板断层突水的机制。

矿业安全与环保杂志应用技术
采动影响下多工作面顶板涌水量预计方法22-24

摘要:基于地下水动力学基本原理,介绍和推导了工作面顶板涌水量预计公式——动静水量计算公式,提出了在多工作面顺序回采时工作面内顶板含水层水位及水文地质边界条件的确定方法。以济宁三号煤矿一采区为例,对一采区内后续回采工作面的涌水量进行预计,预计结果与实测值吻合较好。

BP神经网络在岩体初始应力预测中的应用25-27

摘要:为最大限度地利用矿区实测地应力数据资料,用BP人工神经网络方法进行了不同深度的岩体初始应力预测。根据金川矿区现有的地应力实测数据资料,说明了该方法的具体应用和计算过程,并建立了拓扑结构为1—12—3的BP神经网络;经过训练以后,用于地应力最大水平主应力、垂直主应力及最小主应力的预测。最后将地应力实测值、回归值、预测值作了对比,预测结果与实测值误差较小(±5%左右),能够满足工程需要。结果表明:只要选取合适的隐层节点数目及最优的网络结构,经一定次数的训练后,BP神经网络具有较高的预测能力;在一定条件下,应用于岩体初始应力研究和工程实践具有可行性。

梁北煤矿寒灰突水综合防治技术研究28-30

摘要:通过系统分析梁北煤矿矿井水文地质条件,利用聚类分析、数值模拟、物探等方法,研究了矿井突水条件和突水机制,并结合矿井前期防治水实践,提出了疏水降压与寒灰顶部注浆改造煤层底板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水技术。应用该技术,矿井已安全生产煤炭210万t,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基于IEEE 802.11 b/g协议的矿井语音视频传输组网研究31-32

摘要:针对现有有线语音视频传输系统敷设困难、作业移动性差,无线系统传输距离短、传输带宽小的情况,提出一种基于新型组网应用模式。通过搭建无线音视频传输样机系统,验证了组网方案的可行性,同时在应用过程中对组网工作方法进行了研耐。该系统基于IEEE 802.11b/g,可以与TCP/IP协议转换,具有标准化、兼容性好、高带宽、多级无线中继的特点,适合于井下复杂环境传输音视频数据。

营盘山高陡边坡稳定性极限平衡综合评价33-35

摘要:针对营盘山高陡边坡工程地质实际条件,根据控制边坡稳定性的不同边界条件,采用极限平衡法,从平面、空间角度对边坡稳定性进行定量计算,并综合分析、评价了优化后的边坡境界方案。有利于减少矿山经济投入,提高矿山经济效益,充分利用矿产资源。同时,为地质情况相似的其他地区特别是攀枝花地区提供经验和思路。

基于ADSL的矿井远程视频监控系统的实现36-37

摘要:根据矿井视频监控特点,提出一种基于ADSL技术的矿用远程视频监控系统,并阐述了总体设计思路及其各部分的实现方法。该系统采用ADSL芯片组实现数据DMT调制解调,用FPGA实现UTOPIAⅡ格式转换和数据存储,采用矿用双绞线作为监控系统传输介质。可为环境复杂偏远的矿井提供实时监控的新途径。

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双回路供电自动切换装置的研究38-40

摘要:研究开发了应用于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设备的双回路供电自动切换装置,实施双回路供电和使用自动切换装置,实现安全监控系统地面中心站、井下监测分站、井下光纤环网交换机及信号中继器等设备的不间断供电,解决了监控系统中的设备供电不稳定、不可靠问题。通过该装置的研发与应用,提出对煤矿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国家相关标准中关于电源部分的条款进行修改建议。

掘进工作面通风监控系统的OPC通讯41-42

摘要:介绍了矿井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装置监控系统的原理、硬件和软件组成及其通讯的实现。通过西门子组态软件simatic WINCC组成上位机自动监控系统,对掘进巷道通风和各设备运行情况进行监测,实时显示各参数数据,并对整个系统实施远程控制,因而减少了井下局部通风故障的几率,保障了矿井安全生产。

矿业安全与环保杂志技术经验
高地应力突出煤层平行钻孔预抽瓦斯43-45

摘要:结合矿井实际,在综合分析平行抽放钻孔瓦斯涌出规律的基础上,在高地应力突出煤层中进行平行钻孔预抽本煤层瓦斯,并对钻孔抽放效果进行分析,最后通过钻孔抽放效果评价得出平行钻孔预抽高地应力煤层瓦斯的合理预抽时间,对矿井合理安排采掘接替、消除工作面突出危险性具有指导作用。

油煤伴生煤层CO与C2H4防灭火判别指标46-48

摘要:针对海石湾煤矿油煤伴生的2号煤层采空区CO,C2H4涌出异常的情况,采用实验室研究和现场考察的方法,研究了油煤伴生煤层CO,C2H4的赋存特征和自然发火的判别指标,可用于指导矿井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