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社会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科学与社会杂志 部级期刊

Science and Society

  • 11-1009/G3 国内刊号
  • 2095-1949 国际刊号
  • 0.6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科学与社会是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科学与社会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STS研究_STS前沿进展、论坛_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论坛_建言中国教育、STS研究_科技的ELSI的研究、STS研究_科学治理与科技政策、会议报道、STS研究_科技的社会研究、科学文化与传播、STS研究_科学文化与传播、论坛_AI治理:寻求效率与安全的统一、论坛_“卡脖子”问题引发的思考

科学与社会 2019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让科学融入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纪念100周年1-3

摘要:为纪念100周年,连续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孕育了以爱国、进步、民主、科学为主要内容的伟大五四精神”“五四精神是创造的宝贵精神财富”,要求我们“把研究五四精神同研究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统一起来”。科学是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科学在近代中国具有重要的启蒙作用,在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奋斗历程中,始终发挥着重要的历史作用,对我国近现代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今年,正值100周年,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新时代建设世界科技强国的使命与任务,我们需要更加深刻地理解科学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

科学与社会杂志论坛
基因编辑婴儿试验为何掀起伦理风暴4-13

摘要:贺建奎的基因编辑婴儿试验在国际社会引起一场伦理风暴。该试验因对一对健康胚胎进行基因编辑而将基因编辑婴儿露露和娜娜置于完全不可预知的健康风险之下而缺乏正当性,并因其肆意践踏基因编辑技术临床应用的伦理底线、违背有关人类受试者试验研究的基本规范而遭到科学家和生命伦理学家的强烈谴责和高度关注,并引出了许多值得思考的伦理治理问题。

基因编辑婴儿引发的同意难题解析14-22

摘要:人类首例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发了关于同意的新思考。在人类首次以“生育”为目的的生殖细胞系基因编辑临床研究中,受试父母未能获得真正的知情同意,也就难以人类后代做出是否同意的决定。为此,在未来的基因编辑技术临床研究中,要格外重视知情同意的伦理审查,开展针对性的研究。

从基因编辑婴儿事件看当前科学伦理问题23-30

摘要:基因编辑婴儿事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本文在归纳了科技界对基因编辑伦理问题的讨论的基础上,对涉及人类安全新技术的应用如何监管进行了反思,并提出了政策建议。

科学与社会杂志STS研究
“科学”的概念史——从中世纪到后工业化时代31-45

摘要:文章以“科学”这一概念在西方语境中的历史为考察对象,包括中世纪拉丁文中的scientia、physica、scientificus、naturalisscientia、scientiaemediae以及英文中的science、art、conscience、liberalsciences,experiment,technology等,尝试借用概念史的方法,辨析以科学为中心词的“语义域”。在科学概念的演变史中,大致经历了本体论、方法论、价值论三个阶段,体现了人为因素在这一研究自然界物质变化规律的学科中逐渐被接纳的趋势。

社交媒体对科学研究的影响机制初探--基于一项全国抽样调查数据的分析46-66

摘要:本文基于一项面向科研人员的全国性抽样调查数据,描述了我国科研人员使用一般社交媒体(微博、微信)、知识型社交媒体(知乎、果壳网)和学术型社交媒体(科学网、小木虫和Research Gate)的情况,并基于多元回归模型分析了使用各类社交媒体对科研人员学术社会网络及学术生产力的影响。分析结果显示,一般社交媒体和知识型社交媒体对扩展科研人员学术社会网络有显著正向影响,但对提高以论文为代表的学术产出没有显著影响;学术型社交媒体对扩展学术社会网络和提高学术产出都有积极影响。

生态学学科自主性问题初探67-78

摘要:生态学在划界与建制上存在与生物学和环境科学的交叉,它似乎不符合基恩的学科自主性的知识论标准。比较学科定义,生态学以相互关系作为硬核。这不同于生物学的演化论硬核以及环境科学的人类福祉目标。生态学的研究内容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更为综合与平衡。尽管当前的建制仍不完善,但存在建制化,且具有不同于其他学科的公共参与。正在发展中的生态学具有自主性,生态学的哲学研究也有了可能。

科学文艺作品中科学元素的想象性79-91

摘要:当一部科学文艺作品描摹出的世界不符合科学理论向我们展现的世界时,这个作品是否还能被称为科学文艺作品?本文认为科学文艺作品中的科学元素可以有想象性。第一,科学知识与非科学知识的区别很难说清楚。第二,虽然科学是一个家族相似式的概念,但带有想象性科学元素的作品也叫科学文艺,而不是单纯的幻想文学。第三,带有想象性科学元素的科学文艺作品并非是伪科学,而是非科学,应该鼓励其发展,但本文不主张可以随意地歪曲科学知识。科学文艺中的"科学性"和"想象性"之间要保持一定的张力,牺牲微小的科学性而增加大量想象力和趣味性的科学文艺不仅是合理的,而且应当被鼓励。

我国社会性科学议题的科学传播模型初探——以“PX项目”事件为例92-110

摘要: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其广泛运用使得社会性科学议题(SSI)传播的社会意义日益增强。为了探讨我国社会性科学议题的传播模型,选取大连、茂名、九江三地的PX事件为研究案例,以中心广播模型、缺失模型和公众参与模型为理论依据,以传播理念、传播目的、传播内容、传播者与公众的关系、公众的意识和参与等11项要素为观察项,对事件过程中的科学传播进行观察和解析。结果显示:缺失模型已经在我国启用,且适用范围可能较广;公众参与模型尚未真正开启;与此同时中心广播模型的要素特征仍然大量存留,但该模型成立的条件和环境可能已不易复制。

科学与社会杂志评论
一个社会学家眼中的人类基因组计划--《重组生命:基因组学革命中的知识与控制》评介111-119

摘要:如果说21世纪确实是生命科学的世纪,那么“人类基因组计划”显然是这个新世纪最重要的奠基石之一。作为生命科学的“登月计划”,它常常被人们与曼哈顿计划、阿波罗计划并称为三大科学计划。人类基因组计划由美国科学家领衔,经美国国会批准,于1990年正式启动,预算高达30亿美元,计划在15年内完成对人类完整基因组的测序。

生命科学技术将步向何方?--林真理《被操作的生命:科学话语的政治学》评介120-129

摘要:关于20世纪以来的科学发展趋势,美国学者乔·艾格(Jon Agar)将其总结为"从物理学向生命科学的摇摆"[1]。的确,生命科学技术不仅像大型强子对撞机、核能技术等"巨型技术"一样对国家安全极为重要,而且与每个人的生老病死息息相关,因而从20世纪中期至今发展得如火如荼。面对以人的身体为操作对象的生命科学技术,或许人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生命科学技术将步向何方?

科学与社会杂志会议报道
国际背景下中国科技伦理问题的挑战与应对--“2019’科技伦理研讨会”综述130-134

摘要:4月18日,中国科学院学部在浙江省德清县组织召开了“2019'科技伦理研讨会”。此次研讨会由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道德建设委员会(以下简称“学部道德委”)主办,中国科学院学部科学规范与伦理研究支撑中心、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德清县人民政府承办,《科学与社会》编辑部协办。会议以“国际背景下中国科技伦理问题的挑战和应对”为主题,围绕“国外科技伦理规制的经验与借鉴”和“中国科技伦理规制框架”两个议题展开,探讨了我国重大科技伦理事件/议题的应对与管理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