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社会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科学与社会杂志 部级期刊

Science and Society

  • 11-1009/G3 国内刊号
  • 2095-1949 国际刊号
  • 0.65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科学与社会是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科学与社会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STS研究_STS前沿进展、论坛_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管理、论坛_建言中国教育、STS研究_科技的ELSI的研究、STS研究_科学治理与科技政策、会议报道、STS研究_科技的社会研究、科学文化与传播、STS研究_科学文化与传播、论坛_AI治理:寻求效率与安全的统一、论坛_“卡脖子”问题引发的思考

科学与社会 2018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科学教育与人才培养之路 加强科学人文教育1-4

摘要:焦点:未来社会获取科学知识的途径更加多元,也更加便利,以至于各类正规的科学教育中单纯知识传授的成分必然会减少。反之,在知识传授过程中渗透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训练正确的思维方式,培养求真探索的精神,将上升到更为重要的位置。因此,强化科学人文的教育是一种必然的趋势,也是应对挑战的根本出路。

基础理论研究人才培养之我见4-7

摘要:焦点:我国基础科学研究的模式已成为原始创新的羁绊。过分强调团队的作用,对于理论研究和科学思想创新而言,鲜有真正的原始创新。为了获取科学思想和基础理论的原始创新,要彻底实施已在国际上几经验证的PI制度,不搞大项目,不搞大团队,以比较合理的强度支持45岁乃至40岁以下的个人独立自主地工作。取消多层级的“帽子”,对那些已取得初步原创成就的个人,实现稳定支持。

国家重大科技战略工程造就人才同样需要人才输入7-10

摘要:焦点:中国的科学教育应跟上时代的需要。未来我国重大科技战略工程的需求将更多、更急迫,对高端人才数量的需求也更大,仅靠在重大科技战略工程的过程中培养和磨练人才不够的,必须及早培养。

从职业教育看我国人才供需矛盾解决之路10-12

摘要:焦点:我国职业教育“立交桥”不通畅。对职业教育改革的目标尚局限在解决职业学校学生“升学”通道问题上。因此,应由国家层面设计并组织构建职业教育体系,建立职业岗位能力等级制度,灵活开放的学习制度。设计好以能力为导向的职业教育学历标准,融合教育标准和用人标准,兼顾连续学习和非连续学习。创新财政政策、就业政策、社会保障政策等相关政策制度。

我国科学教育发展问题的思考与建议13-21

摘要:科学教育肩负着创新人才培养和公民科学素养提升的重任,受到广泛关注。目前我国科学教育内容的组织及活动大多以知识传授为中心,与科学教育目标和国际科学教育发展趋势不相符合,与塑造科学文化和科学精神的教育理念不相一致。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的多个维度分析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科学教育的现状与问题,提出促进我国科学教育创新发展的建议。

科研失信概念、表现及影响因素分析22-38

摘要:本文首先对政府和学界使用的科研失信相关词语及概念界定进行了梳理,并对政府管理部门的政策文件中提出的各项科研失信现象表现形式的共识度进行了分析,剖析了我国政府和学界当前在相关概念界定方面存在的不足。其次,在相关研究的基础上,从科研能力、学术环境及科研制度等多个方面对科研失信影响因素进行了总结,并提出了相应的防范与治理措施,以期进一步净化学术环境,营造良好的学术氛围。

大学科研“学术失信”及其防治策略探析39-48

摘要:大学科研“学术失信”会导致大学“学术共同体”遭遇学术诚信危机。当前我国大学科研出现的“学术管理”和“学术过程”失信等现象,在很大程度上可以归因于科研管理体制机制的“行政主导”、学术评价体系与导向机制的“不完善”、科研诚信和学术道德的“自律缺失”、失信行为的监管“滞后”与治理“弱化”。有效防治大学科研“学术失信”的关键,是要确立诚信文化理念,加强信用体系建设,提升诚信与自律意识;深化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评价体系与导向机制,强化有效预防与监管;优化学术环境氛围,推进“他律”与“自律”协同,提升学术创新品质。

生物识别技术应用的伦理问题研究综述49-59

摘要:近年来,生物识别的社会应用在带来巨大受益的同时,也引起了人们对隐私保护、自主性、社会排斥等问题的担忧。本文梳理了与生物识别技术应用有关的隐私保护、功能僭变、身体信息化、知情同意、社会排斥等伦理问题,辨析其核心问题和特有问题。分析认为,我国乃至世界对生物识别技术研发和应用的管理规范滞后于其发展,对生物识别技术的监管或治理除了出台政策之外,还应该加快实践伦理治理和法规治理。

科幻中呈现的全球化、现代化与传统的冲突:以《基里尼亚加》为例60-68

摘要:科幻有许多不同的类型,其中也包括带有学术意味、能让人们更多思考社会文化问题的类型。本文以带有人类学意味的科幻小说《基里尼亚加》为例,对其涉及到了在全球化、现代化和传统之间的冲突问题进行分析讨论,展示科幻的某种学术价值和意义。

公众中医就医行为模式研究69-80

摘要:相关调查显示,多数公众虽然支持中医,但在就医时却往往选择西医,这一现象值得深入思考。从这一现象出发,本研究收集网络资料与访谈资料,运用扎根理论研究方法对资料进行系统整理和分析,得到五个范畴,即中医认知、疾病认知、现实制约、就医模式和保健模式;通过分析范畴之间的关系,得到公众中医就医行为模式;在分析公众就医行为特点的基础上,提出本研究的核心范畴——“主动的健康管理行为”,概括出公众中医就医行为的核心特征。最后,结合研究结论,基于政策视角进一步探讨了中医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水短缺、调水工程与水分配:一个政治视角81-92

摘要:水短缺叙事并不必然意味着自然性水短缺,在为调水工程提供合法性的同时,容易遮蔽的是水短缺背后的水分配机制。本文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例,在追问南水北调工程开的是“谁”的源,满足的又是“谁”的水短缺需求的基础上,揭示该调水工程背后被水短缺叙事所遮蔽的水分配逻辑,发现北方的水短缺只是局部少数主体的水短缺而非纯粹的自然性水短缺,南方的水充沛表征也只是一种被建构的幻象;南水北调工程所嵌入的水资源分配过程折射着以经济增长为中心,偏向城市和工业的发展主义逻辑。全面理解水分配需要引入一个政治视角并侧重对水分配所嵌入的社会权力关系进行考察。

齐尔塞尔论题在清代:学者对工匠的介导93-107

摘要:伴随清代匠籍制度革新,工匠身份“自由化”以及“弃匠入仕”现象已然暗示国家对工匠身份转型的认同。尽管清代学者受制于文字狱及其他羁绊,仅能在朴学中考证技术,或在译介中引进西技,但学者的实业救国精神呈现出积极态势。这无疑为清代工匠之“艺”向技术性再造以及工匠之“技”向科学化迈进提供支持,进而打通学者与工匠之间“交易地带”的文化通道,实现学者对工匠文化的有效介导。但客观上,晚清学者对工匠的介导存在着制度性、文化性的保守主义缺憾,这种介导损伤无疑反证晚清唯技术思潮在人文主义领域的局限性。于是,晚清部分学者开始理性反思科技无法解决社会矛盾之问题,并进发出对科学主义的怀疑以及坚守中华传统文化之呼声。

错误信息的产生、传播及识别和控制——错误信息已有研究评述108-122

摘要:信息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本文关注的错误信息广泛传播就是负面影响之一。"misinformation”一词,直译为‘错误信息”,与惯常使用的“谣言”、“流言”内涵不同。本文从定义、产生、影响、传播、识别与控制等多方面,对当前学界关于这一主题的研究情况进行了评述,认为在信息社会,提高信息质量、构建健康的信息环境任重道远,需要学术界、媒体、政府、公众等多方共同努力。

生命3.0时代的道德秩序——评《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123-132

摘要:《生命3.0:人工智能时代的人类》(以下简称《生命3.0》)是迈克斯-泰格马克(MaxTegmark)于2017年出版的一部探讨人工智能时代机器与人的关系的书籍。作为一名研究平行宇宙的物理学家,泰格马克以物理学视角描摹人工智能时代的图景,既有如欧米茄团队利用超级人工智能普罗米修斯从统治世界到被奴役过程的科幻构思,又有对机器意向性的理论思考。

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三届科学教育论坛在杭召开133-136

摘要:2018年7月12日,以“科技发展态势与创新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挑战”为主题的中国科学院学部第三届科学教育论坛在浙江杭州成功举办。8位中国科学院院士和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中国科学院大学、复旦大学、浙江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京王府学校、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科协以及浙江省有关学校的80多位专家学者参加此次论坛。论坛听取了叶培建院士、孙昌璞院士、杨文采院士、王广发校长、王海燕教授与郑永和教授等6位院士专家的主题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