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社会杂志社
分享到:

科学与社会杂志

《科学与社会》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世界科学界、可持续发展、科学文化、科学评论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 国际刊号:2095-1949
  • 国内刊号:11-1009/G3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318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5
  • 综合影响因子:0.912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科学与社会 2016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科学与社会杂志论坛

关于科学素养培育问题

摘要:本文从当今的教育质量着手,深入探讨了科学素养的培育问题。本文基于对国内外相关机构和学者关于科学素养的理解和认识的剖析,重点探讨了基础教育中的科学素养培育问题;基于核心素养内涵的探究,指出当今教育质量问题的重点是核心素养的欠缺。最后结合我国国情提出了关于科学素养培育问题的几点思考。
1-10

从文化视角看科学素养

摘要:本文以科学文化概念为基础,构建了相应的科学文化视角,并以此对科学教育与科学素质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地探讨,分析并总结了科学素养的主要组成部分,其中包括科学知识、科学技能方法和能力、科学思想和观念、科学文化等四个基本层面,并相信这样的理解有助于引发对科学教育一些深层问题的思考。
11-23

科学素质与科学普及的孰是孰非

摘要:本文针对20多年来我国关于公众科学素质的测定和科学普及的目标设定所涉及的有关问题,结合国内外的相关调查和理论观点进行了讨论分析。指出国内科学素质测定标准本身存在的问题,把提高科学素质作为科学普及的目标是不合理且不可行的,当前科学普及需要关注的是科学与公众之间的对话和协商,积极寻求二者相互的理解与共识。
24-34

制定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快速提升我国公民科学素质水平

摘要:公民科学素质对于创新型国家建设、经济发展转型和公民自身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是衡量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状况的主要方式,本文利用历次中国公民科学素质调查及国际公民科学素质调查数据分析我国各地区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状况及变化规律,深刻认识提升公民科学素质在创新型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结合《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实施工作的落实,为制定各地公民科学素质发展目标和推动全民科学素质建设工作提供决策参考依据。
35-42
科学与社会杂志理论与方法

世界的图景化——现代数理实验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

摘要:现代科学的主体是数理实验科学,数理实验科学的形而上学基础之一是世界的图景化。世界的图景化来源于人的主体意志,包括数学化、空间化、时间化和机械化。自然数学化运动把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转变为数学化的新物理学,填平了希腊物理学与数学之间的鸿沟。哥白尼革命实现了从封闭世界到无限宇宙的转变,伽利略和笛卡尔实现了空间的数学化,牛顿的绝对空间概念成为现代物理学的基础。由基督教的普世主义单向线性时间观、机械钟表技术的发展、科学革命中时间的数学化、工业革命中效率观念的突现等诸多复杂因素,共同编制了时间化的现代世界图景。机械化包含机械类比与力学化两个方面。创世观念与中世纪技术革命促成了机械类比的自然观,牛顿力学成为近代科学的典范。
43-73

地方性知识情境性的内涵探析

摘要:在STS领域,人类学的概念地方性知识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突出了不同文化的特殊性和多样性。在这一过程中,“情境性”发挥着重要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正是特殊的情境赋予了地方性知识特殊的意义。地方性知识的情境性可以分为认识情境、实践情境、社会情境、文化情境、生态情境等多种类型。这些情境与地方性知识之间的关系也可以分为背景关系、塑造关系、适合关系等多种类型。进一步探析地方性知识情境性内涵,有助于更深入地把握文化的特殊性、整体性、多样性。
74-84

赛博格与生态女性主义

摘要:赛博格这一生物学与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术语为女性主义理论研究带来了新的活力。唐娜·哈拉维以赛博格为契机开创一种新的生态女性主义表达方式,并且将这一概念放入现实的经济生活进行考察。她指出,赛博格导致的女性身份的破碎与信息技术发展导致的社会分工变化为女性获取平等和解放提供了条件。与此同时,赛博格理论打破了生态女性主义的思维定式,将其从女性与自然的隐喻中解放了出来,使女性与机器、科学技术以及网络空间这些传统男性领域联系在了一起,开拓了更为广阔的理论前景。
85-92
科学与社会杂志科学技术的社会研究

信任、风险感知与科技的公众接纳——兼论中国转基因大米之争

摘要:科学技术应用是现代社会的主要风险源之一。农业转基因技术应用是深刻影响当代人们生活的重要技术应用,有关其风险问题充满争议,公众与专家的认识分歧愈加明显,信任逐渐取代“理解”成为关键议题。公众对科学知识、专家及相关机构的信任直接影响着公众对技术应用的风险感知,进而间接影响到公众对特定高新技术的接纳。在实践上,重建社会信任是构建“公众一专家”双向沟通机制的基础,是改善中国公众与农业转基因技术关系以及公众与科学关系的有效途径。
93-109

通过公众参与发展起来的鸟类学

摘要:鸟类学是公众参与最广泛的学科之一,也是博物学最重要的分支之一。早期鸟类信息的积累不仅得益于著名的学者,也得益于公众的参与。在文艺复兴之后,公众更是积极参与鸟类信息的收集,不仅为鸟类研究者提供了经验数据和支持,也进一步激发了公众对鸟类的热爱。大量的经验数据使鸟类学关注分类和命名等问题,最终促使鸟类学成为独立的学科。
110-123
科学与社会杂志评论

一个社会学家眼里的科学咨询报告——《在科学的舞台上》评介

摘要:戈夫曼(ErringGolfman)1959年出版其成名作《日常生活中的自我呈现》时,也许想不到他的拟剧社会学理论40年后被用于分析美国科学院的咨询报告。戈夫曼提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向他人呈现自己的形象和行动时,就像表演者那样,试图引导和控制观察者对自己形成的印象,并通过印象管理的诸多手段,在与观察者的互动中寻求理想化的戏剧表演效果。
124-128

科学:在开放中变革——《科学:开放的事业》评介

摘要:350年前,时任英国皇家学会首任秘书长亨利·奥尔登堡(HenryOld—enburg)与欧洲各地的科学家以书信方式交流新的科学发现及研究成果,大大提高了当时科学研究活动的效率。在书信往来的基础上,印刷发行科学论文或文章的想法,最终于1665年催生了《英国皇家学会哲学学报》(Phil—osophicalTransactionsoftheRoyalSociety),并自此开启了同行评议的惯例,使科学开启了不断自我纠错的进程。科学期刊的出现被认为引发了第一次科学开放革命,进而对17、18世纪科学知识的爆炸做出了突出贡献。
129-131

科学政策的政治哲学——评《科学、真理与民主》

摘要:在《悲剧的诞生》中,尼采曾预言道,“当科学之环变得更大时,它会在更多地方碰到悖论”。与尼采的时代相比,如今我们更能感觉到一系列的不和谐,比如技术官僚的统治与无政府主义之间的对立,以及科学技术与道德关怀的对立、商业与艺术的对立。科学技术已渗透到现代生活的各个层面,与公共生活和个人生活都密不可分,现代社会越来越依赖专家提供关键信息以做出决策。
132-134

第六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征稿通知

摘要: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社会学专业委员会拟定于2016年9月24—25日在山西太原召开“第六届全国科学社会学学术会议”。该会议由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中国科学学与科技政策研究会科学社会学专业委员会、《科学与社会》编辑部、《自然辩证法通讯》杂志社主办,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承办。
135-135

《科学与社会》征稿启事

摘要:《科学与社会》(季刊)是由中国科学院学部和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兼有思想性、学术性和专业性的期刊。本刊热诚欢迎作者不吝赐稿。本刊只接受未公开发表的稿件。作者应保证所投稿件符合学术诚信规范。
136-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