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与社会杂志社
分享到:

科学与社会杂志

《科学与社会》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季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世界科学界、可持续发展、科学文化、科学评论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学部;中国科学院科技战略咨询研究院
  • 国际刊号:2095-1949
  • 国内刊号:11-1009/G3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2-318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季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5
  • 综合影响因子:0.912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科学与社会 2013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科学与社会杂志观点

“唯书、唯上”是创新型人才成长的最大障碍

摘要:焦点:只有在全社会牢固树立“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的人才观,坚持实践是枪验一切的唯一标准,才能有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出现和成长。
1-4

教育:以“文”化人

摘要:焦点:以“文”化人就是要以文化内涵整体育人;以文化类型整体育人;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深入开展文化素质教育。突出科学人文交融是解决现在教育问题的迫切任务。
4-7

创新型人才培养之我见

摘要:焦点:没有批判性思维能力的系统训练,难以实现创新人才的培养;没有名师与学生的互动,难以形成“教而得天下英才”,“得天下英才而教之”的局面;不依据学科发展新趋势整合学科教育,难以培养出有能力应对日益复杂科学问题的创新人才。
8-9

教育制度不改革创新人才培养难实现

摘要:焦点:按照现有教育体制,根本培养不出创新人才,不但现在培养不出创新人才,将来引进的人才也很有限。因此,不改变现有教育制度,培养创新人才,引进百千万人才只能是一句空话。
10-12

大力培养人才才是实现中华复兴的“人间正道”

摘要:焦点:“人才”培养的着眼点应放在“人生”实践上,只有通过弘扬中华的优秀文化,依托于社会的加速发展,才能培养出真正卓越的人才。
13-15

人才之我见——浅谈专业型与复合型人才

摘要:焦点:在继续发挥我国高层次领军人才优势的同时,我们需要加速培养各种专业型和复合型创新人才,逐步实现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的转变。
15-17

人才面面观:学风·基础·精神

摘要:焦点:创新型人才培养需要多方面条件的协同配合。就当前状况而言,亟需切实改进学风,加强基础能力的培养,应当强调基础研究的特殊重要性,强调创新的根源在于扎实的基础和不懈的努力。
17-21

人才评选与辨识略论

摘要:焦点:关于人才的评选和辨识,应该建立“不拘一格”的广义人才观,要结合各个行业领域的特点,分类制定评价标准,依托于同行同领域的专家开展人才的评价活动。
22-25

浅议创新与创新人才

摘要:焦点:现行的行政化评价办法难以评出真正的创新性成果和创新型人才。人才评价不能急功近利,应建立“不拘一格”的人才评价标准,鼓励科研人员扎扎实实地多出创新成果。
25-30

对科技创新中科研团队建设的若干思考

摘要:焦点:打造合理的人才结构梯队,构建创新型科研团队是我国科学技术发展和进步的保障。我们要本着重视人才、合理引进和使用人才、充分发挥人才的优势和社会责任的原则,为他们搭建创新平台,优化人才组织机制,提升团队的综合竞争实力。
30-34

浅谈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引进

摘要:焦点:识别有潜力的人才,“潜力”是很难考核的,应在其研究实践过程中来发现,为其创造优惠的条件。对于有潜力的青年科教人员,重点在“养”,减轻他(她)们的生活压力,多一点时间考虑创新的事。
35-37

关于我国创新人才流动的点滴思考

摘要:焦点:人才的合理流动在我国已成为复杂的社会问题,配偶工作、住房等为人才流动带来了高成本。我国只有不断改善发展的条件和机遇,才能吸引更多的人才。引进的人才要具备社会责任感,有敢于创新的精神,而不是向国家漫天要价。
38-40

改革我国科研人员薪酬制度激励创新人才成长

摘要:焦点:我们现行科研人员薪酬制度难以适应引进高水平人才、激励创新人才成长的需要。在我国国情下回归没有市场竞争的“稳定”道路是不可取的,继承和发展以“成本+价值”定报酬的薪酬制度是深化改革的方向。
40-43
科学与社会杂志论坛

图说前沿科学成果的视觉传播

摘要:计算机图形学领域的科学可视化与传播学有着紧密的交叉,形成的科学成果的视觉传播是一个值得关注的新兴领域。本文从2012年中国与世界十大科技进展的新闻图片对比入手,引出科学成果视觉表达领域国内外的差距问题,结合顶级科学期刊Nature、Sci—ence的封面故事以及设计实践经验展开案例分析。指出科学成果在视觉表达时应选准视觉表征的核心元素,以丰富的科学内涵、生动准确的视觉形式来表现科学内容乃至哲学理念,实现更为有效的科学传播效果。
44-56
科学与社会杂志STS研究

论女性主义技术科学研究——当代女性主义科学研究的后人类主义转向

摘要:女性主义技术科学研究标志着当代女性主义科学研究的后人类主义转向。它以哈拉维的情境知识论和赛博本体论为主要理论来源及思想动力,以图安娜的互动主义、芭拉德的能动实在论和格罗兹的身体研究为代表,主张将对科学技术的批判与对父权制文化、性别关系和身份政治的批判结合起来,引导人们在技术科学实践和文化中去探究科学与技术、性别、自然(包括身体)、文化(社会)等之间辩证互动和异质融合的后人类主义特征的内在动态关系。这有效地摆脱了当前女性主义研究中生物决定论和社会建构论之争所陷入的本质主义表征困境。
57-72

科学现象的文化视角辨析

摘要:现代科学作为一种具有普世价值的意义系统,它以理性为基础;文化往往与地方性、封闭性、描述性相关,一般被认为两者相却甚远。如果考虑到科学理性产生的地方性,以及客观性也是历史的产物,科学行为人为地发明创造概念工具,并赋予自然以意义等,我们有理由说,以理性思维为原则的现代科学同样具备了其特有的文化属性,而且科学家共同体是至今世界上最大的信仰共同体。本文认为,面对某一专业远不能及的问题的公共性,“科学精神的文化”视角可以让我们实现高层次的理解,从而引导科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73-93

科学的权威化与人文研究:以启蒙运动为例

摘要:启蒙运动是由对于科学成就的欣羡和推崇而引发的,启蒙主义思想家们企图运用科学模式认识和改造人类社会,按照理想重整社会秩序,最终实现社会进步,实现人类幸福。因而,探究人类本身以及人类社会成为启蒙时代的核心课题,这实际上关乎在科学权威化的语境之下重塑人文研究,对于学术界而言,其中的关键在于能否理解以人为关注中心、颇具人本主义色彩的启蒙运动如何将自己自然而然地承接于一个伟大的自然科学时代之后的,又如何处理协调它自身的关乎人的理想目标与所尊崇的自然科学范式之间的关系。
94-105

瓶颈效应还是马太效应?——数字鸿沟指数演化的跨国比较分析

摘要:基于香港互联网使用调查、美国常驻人口调查、皮尤“互联网与美国生活”项目调研和国际电信联盟对各国互联网扩散率调查等相关数据,本研究经验性地描述了香港、美国以及全球范围内1996年至2008年互联网“数字鸿沟”指数的发展趋势。研究表明,香港地区、美国与世界平均水平的互联网数字鸿沟发展趋势与该地区互联网扩散率呈倒U字型关系,即随着互联网扩散率的增长,“数字鸿沟”指数在该地区互联网扩散率的中值处达到峰值,并随后下降。
10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