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评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 部级期刊

Science & Culture Review

  • 11-5184/G 国内刊号
  • 1672-6804 国际刊号
  • 0.1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科学文化评论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科学文化评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科技与社会、科学与人文、学术沙龙、书评·书介、人物·访谈、纪念樊洪业先生:回忆与追思

科学文化评论 2016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科学与人文
呼唤纯科学5-22

摘要:译校者按亨利·罗兰是美国历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物理学家,曾当选美国科学院院士、英国皇家学会外籍会员,是“当时美国本土少数几位享有世界声望的科学家”。他是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的第一位物理学教授,该大学的物理学和天文学系现在仍以其名字命名。他最重要的物理学成就是创制罗兰光栅并用这种光栅测量太阳光谱。罗兰不但自己在物理学研究方面有杰出贡献,而且为了推动美国物理科学整体进步呕心沥血,他与别人共同创办美国物理学会,并亲自担任第一任会长。

邮票上的量子物理学家23-33

摘要:秦克诚先生是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荣休教授,主译、参译出版20余部重要的物理学专业与科普类著作,其中译著《傅里叶光学导论》[1],是“”后公开出版的第一本当代西方物理学著作兼教材,在我国物理界具有标志性意义。秦教授精心撰写的《邮票上的物理学史》一书图文并茂,曾荣获2006年台湾地区第三届吴大猷科普及著作金奖。杨振宁先生曾为本书题词:“这是一本极好的物理学史,印刷极精美。它也展示了长期精心策划研究所能创建的美好成果。”[2]本刊特约秦先生奉献“邮票上的量子物理学家”一文,以邮票为线索,扼要而精确描述量子力学的发展史。2017年秦教授即入杖朝之年,本刊以此方式贺秦教授八十华诞。

玻姆论有限与无限、自由与必然34-44

摘要:玻姆的“因果解释”开启了把量子层次看作是确定的这样一种可能性,与量子理论的“哥本哈根解释”所主张的流行观点相反。这使得他被冠以国际上知名的量子理论的决定论解释的辩护者。但实际上玻姆不是一个简单的决定论者。在玻姆看来,决定论或非决定论、因果性或或然性,都不是绝对的。相反,它们是对立互补的,共同构成整幅图景。玻姆的整体性视域生动地体现在他对有限与无限、自由与必然等范畴的思考当中,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认识论可能性。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科技与社会
郭沫若出任中国科学院院长的“科学——政治”背景考察45-53

摘要:建国之初将“科学院”设置为中央政府的行政部门,是科学史上的一个特例。根据散见文献资料和参与筹建科学院成员们的回忆,作者推定负责“组阁”的于1949年3月下旬形成了上述构想,并同时确定由郭沫若担任院长一职。郭当时具有多重社会角色,一是中央研究院院士,二是著名的无党派民主人士,三是长期隐蔽的中共“特别党员”。

中国科学院早期院史札记54-63

摘要:上个世纪80年代,我在中国科学院政研室(后为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的院史室),研究科学院发展史,并负责撰写《当代中国》科学院卷的发展史部分,那几年我曾经拜访过多位科学院领导、行政干部以及科学家;还就如何撰写院史,以及针对已写就的科学院发展史初稿、修改稿,于1986—1988年间举办过四次座谈会。这些访谈以及座谈会,多是我(们)倾听他们对如何书写科学院院史,以及对写就的院史初稿的意见及修改建议。遗憾的是,那时的采访及座谈会都没有录音记录,仅留下我的笔记。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人物访谈
中国科学院的整顿与学术领导的恢复——葛能全先生访谈录64-78

摘要:1975年,复出,奉命整顿遭到严重破坏的中国科学院(以下简称“科学院”,当时兼有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的功能)。但在不久之后的“反击右倾翻案风”运动中,再次被打倒,整顿文件《汇报提纲》被当成“三株大毒草”之一加以猛烈批判。

药用植物亲缘学的创建——肖培根院士访谈录79-91

摘要:访谈整理者按肖培根,1932年生,国际知名的药用植物学家,药用植物亲缘学创立者,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用植物研究所名誉所长。1953年春,肖培根提前半年毕业于厦门大学生物系,分配到中央卫生研究院(中国医学科学院前身)工作。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学术沙龙
论“善是不可定义的”——摩尔伦理学的科学化转向92-102

摘要:对“善是不可定义的”这一命题的论证,摩尔首先从正面立论,提出“善”的单纯性和非自然性,指出“自然主义谬误”;并通过构建“开放问题论证”,反证以任何自然性质给“善”下定义都是错误的,提出“善是不可定义的”。由此引起的认识论难题通过直觉主义来解决,建立非自然主义立场的价值论直觉主义,开启伦理学的理论化与科学化转向。但由于过分追求形式忽略内容,最终走向了形式主义。本文指出该论证的存疑之处,并认为应当把语言和逻辑分析方法内化到规范伦理学的研究中,把对“善”的普遍常识内化为伦理学标准,对外在的形式标准加以补充。尽管摩尔并没有完成对科学化伦理学的系统建构,但他对伦理学术语的逻辑分析方法和直觉主义的认识论立场具有深远影响。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书评·书介
沙玉彦《科学史》研究103-113

摘要:文章介绍了我国近代杰出核物理学家沙玉彦早年所著大众科学读物的概况,其所著的《科学史》是中国科学家编写的最早的科学史读物。阐释了沙玉彦编著此书的时代背景与创作目的,分析了此书的主要内容、插图及参考书籍,讨论了此书出版后的影响。沙玉彦《科学史》从一个侧面展示了中国近代早期科学工作者的科学史观。

大勃鲁盖尔笔下的察谍镜114-122

摘要:在上一期的“伽利略和望远镜”中,笔者介绍了大勃鲁盖尔(Jan Brueghel the Elder,1568—1625)1611年左右完成的一幅画中出现的望远镜图像,并提到“除了这幅《玛丽蒙特城堡周边的风景》之外,他还留下了多幅与此城堡和察谍镜有关的作品”,本文就继续介绍他的另外三幅画。

《科学文化评论》征稿简则及编辑体例126-127

摘要:本刊定位为跨学科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旨在推动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的研究,加强科学与人文及社会科学之间的对话,促进科学技术与人类社会的协调发展。设有“科学与人文”“科技与社会”“学术沙龙”“人物·访谈”“书评·书介”等栏目,同时根据学界关注热点组织相关专题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