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社
分享到: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4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科技中国、科学与人文、科技与社会、学术前沿、人物访谈、读书评论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
  • 国际刊号:1672-6804
  • 国内刊号:11-5184/G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0-184
  • 创刊时间:2004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13
  • 综合影响因子:0.092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科学文化评论 2015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专题 赛先生与中国

大问题、大滴定、大历史

摘要:"李约瑟问题"是一个启发式的主题论纲,借助它不仅可以展开对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宏大叙事,还能引导人们对科学革命、现代化的途径、以及文化多样性与科学普适性间的张力等议题进行深入思考。李约瑟1964年出版的《文明的滴定》已经为其《中国科学技术史》之结论做了铺垫,并藉此奠立了他作为国际跨文化研究先驱的地位。2014年,两位美国历史学家通过互联网《历史宣言》,由此在西方掀起一场有关历史学之功用的大辩论,我国史学界对此尚无积极的参与,而李约瑟的大问题和他的中国叙事或许有助于我们理解"大历史"的意义。
5-20

说西学东渐的贻误、遗珠与遗憾 并申论中华文化发展之道

摘要:"西学东渐"乃形容西方学问传到中国逐渐被消化吸收的过程,可分为三个时期。在这一过程中,有些重要的贻误、遗珠与遗感,一直影响至今。时至今日,中国的应用技术与前沿科技或已迎头赶上西方,但在基础科学——特别是理论方面——仍然落后,是为憾事!本文尝试举出"西学东渐"过程的三项贻误、六项遗珠与六点遗憾,并一一作简要的说明。本文最后引申讲述发展中华文化与吸纳融会西学之道:必须在固有文化的基础上,一方面对中华文化去芜存菁,另方面对西方文化择优去劣,才能走上健康的道路。
21-34

李约瑟的科学编史学 一种地方性知识研究进路

摘要:萨顿和李约瑟在去世前均未完成自己庞大的研究计划。萨顿殁后其计划无人能续,李约瑟的《中国的科学与文明》却在后续者的努力下逐渐接近于完成。两者身后的不同际遇并非偶然。一个重要的理论原因是李约瑟的研究符合后萨顿时代科学编史学注重地方性知识的特征。本文论证从科学实践而非科学理论的视角出发,李约瑟的科学编史学可被看成为一种对科学的地方性研究进路。它具有历史主义、与境主义和超越内在史和外在史二分这三个特征。同时,以实践为中心的异质性科学观也使我们看到地方性知识与建立在其拓展能力上的一般性并不相互冲突,以此回应一些学者对李约瑟科学编史学中的地方性特征的质疑。
35-53

“万川归海”与“二元归一” 体用有别、李约瑟难题与大道元一

摘要:本文以科学、文化关系为入手处,借助《继承与叛逆》对李约瑟难题质疑而引发的若干基本问题,讨论"万川归海"与"二元归一"两种文明史观的基本模式。强调"大道元一"的基本立场,东西二元的基本结构,主张体用有别,提出应把握"逻各斯-秘索思"作为西方元思维方式的双重结构,架构中国文化的"常道-大易-理势(Chang-Tao:Da-Yi:Li-Shi)"的"二元三维"结构,探索东方元思维方式的模式。在西学全球化背景下,尤其应当确立起"阴阳相生"的二元结构之"东方当立",关注东方现代性的自我确立模式;在此基础上追求"东西相成"对易道之元的追求,也就是"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之后的那个"一"。
54-66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科技与社会

从核电站事故思考天皇制

摘要:"核电站"和"天皇制"——一个是民主制度下的高科技成果,一个是军部控制下的意识形态。为什么能够放在一起讨论?首先是因为这二者都出了事,导致了很严重的后果。而导致上述二者最终的出事,是因为在其发生发展过程中,都有国家和相关人士在操纵一种必然会出事的工具——政治神话——在推波助澜。而政治神话所具有的破坏力不仅仅让创制者在一段时间内达到目的,最终还会扼住创制者自己的脖子。天皇制如此。核电站亦是如此。本稿是宫地正人先生在2012年2月11日召开的"第46届不承认‘建国纪念日'爱知县民集会"上所做的同一题目的演讲记录,由名古屋历史科学研究会以及爱知县历史教育者协议会整理打字,经宫地先生审阅后刊载于《歴史の理論と教育》138号(2012年11月,名古屋历史科学研究会)。
67-82

从三里岛到福岛 台湾反核运动的发展

摘要:晚近30年来,台湾反核运动经历了一段峰回路转的发展,在2011年日本福岛核灾之后,达到前所未有的高潮。本文分析了这场国际性的浩劫如何在台湾产生意想不到的政治后果。我将指出,福岛核灾的效果并不是直接激发出反核风潮,而是透过一系列的岛内因素,其中包括反核运动组织的策略创新、公民社会的崛起与政党的退位。在2001年之后,废核四的失败使得台湾反核运动遇到前所未有的重挫,但是新一代的反核运动者从这个教训中学会采用创新的运动策略,将反核讯息传达给更多群体。其次,在2008年国民党重新执政后,保守的政治取向带来新一波的社会运动浪潮,这也间接使得新反核运动获得有利的发展空间。最后,民进党由于种种原因,在晚近反核运动退位,无法掌握运动的领导权,这一点反而使得反核阵营可以跨越既有的政党认同分歧。
83-102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人物·访谈

从天文光学爱好者到研究者 潘君骅院士谈留苏岁月

摘要:潘君骅院士出生于1930年的上海吴淞,1952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后进入中国科学院长春仪器馆工作,1956年赴苏联留学,学习天文光学,1960年获苏联科学院普尔科沃天文台副博士学位,回国后到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工作,并立刻带动了中国光学加工与检验领域的发展,实现了大口径望远镜领域的突破。他长期从事光学仪器的研制、加工和检验工作,对各种光学非球面的设计、精密加工及检验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研究。他提出了大望远镜二次凸面副镜的新检验方法;设计出多种大型远望镜和特殊非球面光学仪器设备;在研制中国大型靶场光学设备的过程中建立了一套重要的光学加工和检测技术;解决了光学非球面加工的关键技术难题;主持完成了中国和当时远东最大的2.16米光学天文望远镜的研制;开拓了中国的非球面设计、加工与检验新领域,为中国应用光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103-117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学术沙龙

雍乾宫廷画和司马江汉作品中的西方元素

摘要:本期封面是一位戎装女性像,纸本油画,框装尺寸高114.3厘米、宽78.3厘米,原来是承德避暑山庄的一幅画屏,民国年代故宫开设古物陈列所时将其调入,一度曾被定名为"香妃戎装图"。又因作者掌握一定的油画技法,如对盔甲金属和丝羽璎珞质感的表达,曾被人认为是意大利画师郎世宁(Giuseppe Castiglione,1688—1766)的作品。
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