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社
分享到: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4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科技中国、科学与人文、科技与社会、学术前沿、人物访谈、读书评论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
  • 国际刊号:1672-6804
  • 国内刊号:11-5184/G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0-184
  • 创刊时间:2004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13
  • 综合影响因子:0.092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科学文化评论 2015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专题·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60周年

中国科学院学部成立60年甲子轮回 任重道远

摘要:2015年6月1日,适逢中国科学院学部正式成立60周年。 究竟何为学部?对于局外人而言,并不是一件容易理解的事。根据现行中国科学院章程:“中国科学院由学部和院属机构组成”;“中国科学院学部由全体中国科学院院士组成”。由此可见学部非常高端,但在中国科学院的组织构架中学部却别居一旁,与其重要地位似乎并不相称。这种局面,并非自来如此。学部成立之初即是中科院的学术领导机构,30多年前,全体学部委员大会甚至是中国科学院的最高权力机构。只是这种体制并没有存在几年,就被改革了。
5-6

中国科学院学部的定位与调整以生物学部为例

摘要:1955-1990年间,中国科学院学部有过几次不同的定位。作为全程亲历者,作者回顾了不同时期生物学部实际所做工作,所面临的困难以及学部调整定位的原因。文章认为,管理好科研机构的关键,不在于管理者是内行、外行还是管理专家,而在于尊重科学自身发展的规律,尊重知识,尊重知识分子,给科研机构和科研人员放权,让他们自由、自主地开展工作。
7-27

1979—1984年学部的重新定位与调整

摘要:“”之后,学部的作用重新得到了重视,学部委员大会也被定位到了一个新高度——中科院最高决策机构。但不久之后,学部被调整到了学术咨询的职能上。本文梳理了1979-1984年学部的重新定位与调整过程,并分四个阶段系统阐述了这一过程的具体情形。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决策过程中的特点,以及不同参与者所起到的作用。在本文的最后,对中科院领导体制中学术权威与党政权威之间的协调与平衡问题进行了探讨,并为不断深化的科技体制改革提供了一定的思路。
28-43

中国科学院领导体制的历史转折1981年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述论

摘要:1981年5月召开的第四次学部委员大会,是中国科学院实行领导体制改革的一次重要会议。这次大会审议通过《中国科学院试行章程》,依据章程民主选举产生中国科学院及其学部的领导机构成员,实现了学部委员大会由咨询机构到决策机构的重大转变,使中国科学院建立学部委员大会和主席团决策的集体领导制与领导机构民主选举制、领导职务任期制。这是中国科学院领导体制的一次历史转折,标志着新中国科技体制改革的进步,在全国具有率先示范的意义。然而,主要由于学部委员间的分歧很大,这次大会未能实现建立与学部委员并行不悖的院士制度的预期目标。
44-68

从学部委员到院士制度

摘要:中国院士制度是在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制度的基础上转化而来。院士制度从建立伊始就存在两种制度对接错位,致使院士规模较大,学术权威性不足等问题,而学部职能转变形成的权力结构失衡和科技体制缺陷使学部委员原有的职权转化为院士的隐性权力。
69-84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科技与社会

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建造2米级望远镜的尝试

摘要:现安放于国家天文台兴隆观测站的2.16米望远镜,于1958年开始设计,1989年安装落成,是我国第一架自行研制的2米级光学望远镜,也曾是远东最大口径的望远镜。2.16米望远镜的建成使得中国天体物理学研究进入光谱研究的领域,观测能力扩大到了银河系外,被誉为中国天文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它的建造见证了20世纪50年代后,中国天文学,尤其是天体物理学的发展历程。本文通过梳理这段时期中国希冀拥有自己的2米级望远镜发展天体物理学的梦想,再到期间变成“自力更生”自己设计、自己建造这架当时技术上难以达到的望远镜的过程,探讨五六十年代中国社会思潮、政治运动对作为基础理论研究学科的天体物理学发展的影响。
85-94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学术沙龙

释天地玄黄

摘要:“天地玄黄”是《千字文》中的前四个字,可以解释为“天空是暗的,地面是黄的”。根据《易经》中的阴阳学说,可以藉由“天地玄黄”来探索古代中国最初的宇宙概念。
95-102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人物·访谈

维多利亚时代科学的文化史研究莱特曼教授访谈录

摘要:访问整理者按伯纳德·莱特曼(Bemard Lightman),加拿大约克大学人文科学系教授,加拿大皇家学会会员,2004-2014年担任爱西斯(1sis)杂志主编。主要从事科学的文化史研究,特别是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科学、宗教与文化的研究。2010年8月,莱特曼教授在北京大学参加“传播中的达尔文”国际研讨会期间接受了采访。访谈涉及的问题有科学社会史和文化史的兴起、对科学普及的历史研究、反思“公众理解科学”、科学职业化的解释模型、科学家传记辞典的编撰、科学与宗教的关系,以及科学史研究的发展趋势。本文的英文版见《剑桥研究杂志》(Journal of Cambridge Studies)第5卷第4期,中文版文字略有改动。
103-112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书评·书介

价值何以可能?齐美尔《货币哲学》初探

摘要:齐美尔的《货币哲学》不只是要从哲学出发讨论货币问题,更是要从货币出发切入最深刻的哲学问题。齐美尔延续康德的问题,把货币认作“价值何以可能”的先验条件。齐美尔认为对象的呈现形式就是主体与客体如何拉开距离的形式,而就价值而言,其距离化就是经济活动。货币通过升华事物的相对性实现了价值的绝对化。齐美尔通过追溯古代到现代的经济史,揭示出货币观念和价值意识的关联。货币的普遍化促进了现代人的自我膨胀与自我迷失。齐美尔认为货币是一种最纯粹的手段,但现代人将其逆转为最空洞的目的。齐美尔试图通过重新肯定货币作为“存在之相对性的历史象征物”的意义,恢复生活和价值的多元性。
113-124

凡爱克的神秘凸镜与羔羊

摘要:本期封面取自佛拉芒画家扬·凡爱克(Jan van Eyck,c.1390—1441)的作品《阿诺芬尼夫妇像》(The Arnolfini Portrait)。该画完成于1434年,现藏英国国家画廊。封二之图1为画面全景,画中人据悉是居住在布鲁日(Brugge)的意大利丝绸与地毯商人阿诺芬尼(Giovanni di Nicolao Arnolfini,c.1400—1452)和他的妻子。俩人衣着华丽,表情庄严,男方的左手牵着女方的右手,女方的另一只手则轻轻按在微显隆起的腹部上方,似乎已有身孕,绿色带褶的拖地长裙据说是多子的象征。
125-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