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社
分享到: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4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科技中国、科学与人文、科技与社会、学术前沿、人物访谈、读书评论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
  • 国际刊号:1672-6804
  • 国内刊号:11-5184/G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80-184
  • 创刊时间:2004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0.13
  • 综合影响因子:0.092
期刊级别: 部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科学文化评论 2015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科学与人文

代达罗斯对伊卡洛斯九十余年前发生在英国的一场“科玄论战”

摘要:1923年,英国遗传学家霍尔丹在剑桥大学发表了一篇题为《代达罗斯,或科学与未来》的演讲,畅想科学应用的未来,提出科学将造福人类并对传统道德提出挑战.翌年,著名哲学家罗素发表《伊卡洛斯,或科学的未来》予以回应,警告人类对科学的滥用将导致毁灭性的灾难.本文介绍论辩双方的主要观点,并在一战前后西方社会文化的背景和“两种文化”论题的语境中分析这一争论的意义,最后回到同期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科玄论战”,对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这一重大事件进行重新审视.
5-33

从“发现”走向“创造”现代西方科学哲学的价值转向

摘要:科学哲学的发展史是科学哲学从阐释科学“发现”走向解说科学“创造”的历史,它既是关于“发现”的科学哲学的衰落史,也是有关“创造”的科学哲学的发迹史.在科学哲学从“发现”走向“创造”的历史演变中,人们见证一种古老而伟大的科学文化的没落,正是这种日趋没落的真理本位主义科学文化提供了人类形形色色所谓“创造”的精神和物质的思想前提与基础.
34-45

西方科学史家与全球转向

摘要:近些年,全球转向正在成为西方科学史家关注的中心问题,主要原因在于它能够缓解西方科学史研究的困境,开启西方科学史家写作与生存的新历史.现在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史家开始重视地方研究,地方研究的重点放在技术知识而不是自然哲学知识.科学史的全球转向正在改变这个学科的地理轮廓和操作模式,正在促成各种研究方法的转变和重塑.同时,科学史是什么的历史、科学史家应该研究什么以及共同交流的语言平台应该是什么等难题再次摆在西方科学史家面前.
46-54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科技与社会

改革开放初期中国放射化学转型的尝试制订《放射化学学科规划》及成立专业学会

摘要:中国放射化学长期依赖于国防需求而成为支撑核事业发展的工具,其自身的学科建设问题一直未能引起足够重视.改革开放初期,放射化学家们试图通过制订《放射化学学科规划》和成立专业学会,寻求加强基础研究的学科转型.然而,不同部门的科研人员对学会名称、挂靠单位、专业刊物和理事长人选等问题发生了争论,反映出学术界内部对于学科归属和部门利益的不同思考,以至于转型的努力并没有达到预期效果.本文考察了《放射化学学科规划》的制订、修订和学会的成立过程,探讨了中国放射化学在寻求独立发展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55-68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南迁合肥的背景与动因浅析

摘要:“”中,地处北京的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辗转迁至合肥.作为全国最著名的大学之一,该校的下迁备受社会关注,也在科技界、教育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本文分析了导致科大下迁的历史背景与内外动因,指出在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思想感召下创办教育革命试验基地的热情、中苏关系恶化导致的战备疏散、与中国科学院关系的微妙变化、本校当权派的盲目等几个因素的合力作用促成了科大的下迁.
69-83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学术沙龙

历史与自由技艺

摘要:圣约翰学院项目的支持者和反对者,以及学院的参观者和许多校友经常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圣约翰学院的课程会忽视历史?他们指出,阅读“伟大书籍”的时间顺序与学生们历史意识的显著缺乏形成了明显反差.我认为,现在有必要对这一问题进行广泛讨论.我建议就在这个演讲中讨论.让我们反思一下历史在自由技艺课程中的意义.
84-92

美国“大师”辈出原因初探兼谈“钱学森之问”

摘要:“钱学森之问”引发了人们对世界级“大师”培养的关注,文章从诺贝尔奖中自然科学奖项的数据分析出发,指出美国重视基础研究工作的社会氛围及其对各国科学精英的吸引是美国基础研究成功的两大原因;并提出前苏联和美国的不同体制及大学性质的区别是造成两国区别的重要原因.在此基础上,对促进我国科学研究特别是基础研究的发展提出了四点建议.
93-106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人物·访谈

丁文江与翁文灏中国地质科学界的“伯乐”

摘要:本文阐述了近代中国地质科学事业两位重要的创始人和奠基人——丁文江与翁文灏在选拔和培养接班人方面的独到之处,就是不搞论资排辈,任人唯贤,大胆擢拔青年精锐.他们不愧是当代的“伯乐”.年轻有为的黄汲清、李春昱等以先天的秉赋和自己的勤奋努力,得到丁、翁的垂青看顾,成长为中国地质科学界卓越的第二代领导人,给后继者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107-119

伊拉斯谟、小霍尔拜因和插图本《愚人颂》

摘要:本期封面是小霍尔拜因(Hans Holbein der Jungere,1497-1543)为荷兰学者伊拉斯谟(Desiderius Erasmus,1466-1536)绘制的肖像,现藏巴黎卢浮宫.小霍尔拜因是德国人,其父和兄长也都是画家,然而没有他的名气大.他与伊拉斯谟结识于巴塞尔,后者又把他介绍给担任英国大法官的人文学者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1478-1535).由于莫尔及其友人的推介,小霍尔拜因的天才引起英国上流社会的重视,最终成为亨利八世(HenryⅧ,1491-1547)的宫廷画家(参阅本刊2011年8卷6期).绘制这幅画的时候伊拉斯谟已经57岁了,画面中的他神情安详,气度不凡,正在书房里写作.他身着绒毛衣帽,显示来自北方;手上的戒指、室内的窗帘和壁饰都透着奢华,则暗示着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潮的影响.
120-125

《科学文化评论》编辑体例及文献注释格式说明(2015年1月修订)

摘要:本刊文稿一律采用Word文档,学术论文撰稿格式和文献注释要求如下: 1.标题、摘要、关键词 标题为三号宋体加粗,副标题另起一行,小四宋体加粗,均居中,副标题之前无破折号。主副标题间不空行。
126-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