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评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 部级期刊

Science & Culture Review

  • 11-5184/G 国内刊号
  • 1672-6804 国际刊号
  • 0.1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科学文化评论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科学文化评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科技与社会、科学与人文、学术沙龙、书评·书介、人物·访谈、纪念樊洪业先生:回忆与追思

科学文化评论 2012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科技与社会
“特楼”纪事5-28

摘要:"特楼"是指位于北京中关村北四环以北的三座20世纪50年代建造的居民楼。围绕着这组建筑及其居民们的历史,本文从一个特殊的视角反映了中国科学在上世纪后半叶的发展历程,以及中国一些顶尖科学家与科学工作者们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丁文江、翁文灏与地质调查所的科学文化29-51

摘要:地质调查所是近代中国成立最早、成就最显著的科学研究机构之一,对中国近代科学产生过深远影响。作为创建者,丁文江、翁文灏对地质调查所的创建、发展和壮大影响颇著,作出过突出贡献,他们的科学精神、思想、文化观及人生价值观等是地质调查所成功的重要因素。本文以史料为基础,通过对历史事实的梳理,从科学精神、学风文风、人文与民族情怀和以人为本的多元考核评价等方面分析和探讨了丁文江、翁文灏对地质调查所的作用与影响,冀图为现代科研院所管理提供借鉴。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科学与人文
尼耳斯·玻尔与中国(下) 有关历史资料汇编(1949-2012)52-70

摘要: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玻尔一直对新中国和中国人民友好。中国科学界也一直尊敬、仰慕玻尔。1957年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邀请玻尔访华。杨振宁曾会见玻尔。但自1952年开始,在苏联的影响下,在中共的领导下,中国学术界开始了对玻尔哲学观点的批判,到后期,苏联学者从批判玻尔转变为赞扬玻尔,中国两个刊物仍坚持批判玻尔。直到改革开放,情况才有所改变。1962年玻尔逝世,中国科学界向玻尔家属发去了唁电。自1962年起到1995年,中国有近40名学者访问了玻尔研究所,玻尔的儿子奥格.玻尔曾两次访问中国。1985年玻尔诞辰100周年,中国物理学界进行了隆重的纪念,对玻尔作了很高的评价。戈革为介绍玻尔和翻译玻尔全集奋斗了一生。21世纪以来,中国学术界已没有人对玻尔进行哲学批判,但对玻尔、对哥本哈根学派、对互补观点的评价仍是争论的话题。

周作人散文中的博物学71-88

摘要:周作人是中国现代散文家、文学理论家、翻译家、思想家、民俗学开拓人。本文将以他的部分小品文为例,探讨其博物学与科普价值。在中国现代科普领域,周作人缘何遇冷,其作品与同时代科普作品相比有何区别,为什么在大多数人看来,周氏作品仅仅只是"闲适小品文"?本文试图论述,在我国现代博物学发展之初,人文与科学之间具有真诚的、深层次交流的意愿与能力;传统文化、民间习俗与现代科学之间具有相互弥补和促进的可能。把周作人那些夹杂着民俗、国学、西方博物学兴味的小品文,置于今天的环境中重新品读,会发现它们对民族、社会以及普通人的生活,都有着深切的思考和关照,能够给予当代人启示。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科学前沿
脑功能认知研究的历史与发展简述89-94

摘要:设想一个放在你手中的奶油色物体。这是一个看起来像由两个半球组成的椭球状粘稠物,坐落在一根粗壮的茎上。在它的表面,有着各种各样深浅不一的皱褶,还可以区分出有着特定的颜色,形状和纹理的不同区域。这些区域以一定的方式互相交连折叠在一起。这个外表奇怪的东西就是我们的大脑,那根粗壮的茎是脑干,皱褶是大脑的沟回,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学术沙龙
“创造性”与“传统”95-104

摘要:如何对待"创新"与"传统",对于近现代的中国人一直是一个紧迫而重要的问题。在举国高呼"创新"口号的今天,尤其需要冷静思考二者之间的关系,而创造性概念的历史,为此提供了丰富的参照与深刻的思考基础。下文的作者是研究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的著名思想史家克里斯泰勒(Paul Oskar Kristeller),原文最初发表在Journal of the History of Ideas,Vol.44,No.1.(Jan.-Mar.,1983),pp.105-113,后收入其论文集《文艺复兴时期的思想与艺术》(Renaissanc eThought and the Arts),张卜天译。

日本视角:敬畏与现代化(一)105-107

摘要:一从丙午年说起 前几天收到一封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的来信。信中提到某堂课上老师说日本1966年人口出生率极低,原因是那年是丙午年,日本人认为马是不吉利的,而且那年五行属水,好像更不吉利,但是那位老师并不知道为何日本人认为水马是不吉利的。我的同事廖育群教授是一位曾经在京都做过两年访问学者的医史专家,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人物·访谈
科学研究方向的转变与选择 徐光宪院士访谈录108-120

摘要:徐光宪院士是中国稀土化学的奠基人之一。他于1920年11月7日出生于浙江绍兴市。1951年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理学博士学位,主修量子化学。回国后从事量子化学、原子簇化学、配位化学、核燃料和稀土萃取化学,以及稀土生物化学与稀土材料化学研究,并在这些领域取得重要发现。他提出了萃取机理分类法,络合物平衡的吸附理论以及原子价的新定义。尤其是在稀土科学方面,他探讨了稀土化合物的化学键与电子结构,发展了镧系理论,合成并表征了大量稀土络合物;建立并发展了稀土串级萃取理论与工艺优化设计,为中国稀土工业获取高纯度的单一稀土元素做出巨大贡献,实现了中国稀土产量的飞跃。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书评·书介
置身事内如何置身事外 读吴大猷《早期中国物理发展之回忆》121-128

摘要:吴大猷是国内第一代物理本科毕业生,其学术成长深受其师饶毓泰的影响。留美获得博士学位,归国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包括抗战期间在西南联大),培养了一代学术才俊马仕俊、郭永怀、马大猷、黄昆、杨振宁、黄授书、张守廉、李政道等,在原子物理、分子光谱、核物理、等离子体物理、

“特楼"的科学家F0002-F0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