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评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 部级期刊

Science & Culture Review

  • 11-5184/G 国内刊号
  • 1672-6804 国际刊号
  • 0.1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科学文化评论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科学文化评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科技与社会、科学与人文、学术沙龙、书评·书介、人物·访谈、纪念樊洪业先生:回忆与追思

科学文化评论 2008年第06期杂志 文档列表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普朗克专题
普朗克与德国科学的命运 纪念普朗克诞辰150周年5-22

摘要:今年是德国物理学家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诞辰150周年。普朗克是20世纪最伟大的物理学家之一。1900年,他为了克服经典物理学对黑体辐射现象解释的困境,首次提出了“量子”概念。尽管这是普朗克的万般无奈之举,但由于这一概念的创立,普朗克实际上成了“现代物理学发展的精神之父”(物理学家詹姆斯-弗兰克[James Franck]之语)。普朗克长期服务于德国科学机构,当德国科学处于鼎盛之时,他为之助益;当德国科学衰败之时,他则奋力挽救所能挽救的一切。正是因为他处心积虑为德国科学保存了实力,使得德国科学在经受纳粹的躁躏之后,能得到迅速恢复。由于他的正直、他的成就和他所处时代的政治不确定性,让他成为一种德国现象。

不情愿的革命者23-30

摘要:一百年前,马克斯·普朗克(Max Planck)发表了一篇论文,宣告了量子力学诞生——故事大概就是这样的。但是,历史表明,普朗克没有立刻认识到他工作带来的结果,变成了一个违背自己意愿的革命者。

重评纳粹时期的普朗克31-47

摘要:1986年,美国科学史家约翰·海尔布伦(John L.Heilbron)出版了《正直者的困境:作为德国科学发言人的马克斯·普朗克》(The Dilemmas of an Upright Man:Max Planckas Spokesman for German Science,由加州大学出版社出版)一书,在学界引起强烈反响。这是用英语出版的第一本较为综合的评价普朗克的著作,尽管还不能称之为“真正的传记”,但由于作者以特有的视角来看待普朗克和德国科学,这本书在普朗克的故乡德国也引起了关注。1988年德文本出版,取名为《马克斯·普朗克:为科学的一生(1858—1947)》(Max Planck—Ein Leben fur die Wissenschaft 1858—1947),书中附有普朗克的一些演讲,其中还包括他自己写的拜访希特勒的经过,比英文版内容多出一倍以上。

纪念弗雷格诞辰160周年48-51

摘要:弗里德里希·路德维格·戈特罗布·弗雷格(Friedrich Ludwig Gottlob Frege)于1848年11月8日生于德国小城魏斯玛。对于弗雷格的个人生活,世人所知不多。他的父亲是一位颇有声望的神学家,与他的母亲一起经营一所女子学校。1887年弗雷格与玛格丽特·里瑟伯格(Margarete Lieseberg)结婚,后者于1904年去世。弗雷格夫妇生了几个孩子,但都夭折了。弗雷格领养了一个男孩并将之抚养成人。弗雷格死于1925年6月26日,享年77岁。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弗雷格专题
弗雷格的算术哲学52-61

摘要:本文介绍弗雷格的算术哲学,包括它失败的原因即罗素悖论,并对它做一些简单的评价。

从弗雷格到新弗雷格62-73

摘要:本文试图描述一个简略的纲目,显示弗雷格的逻辑主义纲领,如何引出当今的一些新弗雷格主义的方案。这个过程或可说明,弗雷格原初的工作虽然不成功,但其中包含的几乎每种深刻思想,都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弗雷格的语言哲学74-83

摘要:一引言 语言哲学的基本任务是为语言表达式的意义提供系统的说明。哲学家所关注的语言是所谓的公共语言或自然语言,也被称为日常语言,如汉语、英语、德语、希腊语等,它们分别是各说话者共同体所使用的。这样,语言哲学一般不处理私人语言(如一个人为自己设计的、只供自己使用的记号系统)或人工语言(如计算机编程语言、服务于各种目的的密码语言)中的表达式的意义问题。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学术沙龙
现代科学中的还原论与整体论84-91

摘要:文章试图澄清对还原论和整体论的种种误解。分析表明,尽管还原论纲领确实激励着现代科学的发展,但还原论迄今所取得的成功还是相对有限的;还原论与整体论并不构成对立面,现代科学既不完全支持整体论,也不完全排斥整体论。

是爱因斯坦错了还是李约瑟错了?与席泽宗先生商榷92-101

摘要:一事由 2008年第2期《科学文化评论》上席泽宗先生的论文《欧几里得〈几何原本〉的中译及其意义》中开头一节的题目是“爱因斯坦的片面论断”,引了爱因斯坦1953年给J.E.Swi~er(该是J.S.Switzer)信中的话:

大卫vs.歌利亚:奥巴马为何获胜?102-108

摘要:全球瞩目的2008年美国大选已经降下帷幕,候选人奥巴马以压倒优势的选票和选举人票,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有黑人血统的总统。目前,尚未走马上任的奥巴马,声望在美国甚至全世界如日中天,各国政要纷纷来电祝贺,来美出席世界金融高峰会议的外国首脑要求与他会晤(他以不是在职总统为由而婉拒,仅派代表去致意),无数商家把奥巴马当作金字招牌,推出各种商品而大发其财,仿佛奥巴马早已是美国众望所归的政治领袖,他当选总统乃理所当然之事,水到渠成之果。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读书评论
“激动人心”的综合 评《认识方式: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和医学史》109-116

摘要:科学史家皮克斯通(John V.Pickstone)是英国伯恩利人。他先学习生理学,后攻读哲学博士。1974年,他来到英国曼彻斯特大学研究医院史,并在12年后创建了该校的科学、技术和医学史中心(STM)。2000年,他在本校出版了一部名为《认识方式:一种新的科学、技术和医学史》(Ways of Knowing:A New History of Science,Technology and Medicine)的著作,翌年由美国芝加哥大学出版社再版。该书在出版伊始,就受到英国一些权威学者的高度评价。在该书扉页上,伦敦大学学院韦尔科姆医学史中心的波特教授称赞它“构建了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最激动人心的综合”。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掠影117-123

摘要:原子弹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的首次使用让各国政府充分认识到科学的力量。国家开始成为科学发展最大和最重要的资助者和管理者。与此同时,科学发展进入到大科学时代,对实验条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高能物理研究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1939年,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台加速器,使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由原子层次逐步发展到更深层次。在近70年的历史中,全世界已有16项基于加速器的大科学装置方面的重大科学突破获得诺贝尔奖。

来函照登124-124

摘要:尊敬的编者: 我曾经作为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生,在Murray Hill的贝尔实验室待了几年,完成我的博士论文,对贝尔实验室略知一二。贵刊第5卷第4期对贝尔实验室的介绍有一些瑕疵。本期封面照片用的是位于Murray Hill的实验室,是贝尔实验室的总部与基础研究所在地,而封二照片位于Holmdel的实验室则是应用研究的基地,就影响力和知名度而言,要低于Murray Hill的实验室。在本期124页第一段的最后两句话中,作者给人的印象是贝尔实验室的实验部门在Holmdel,这是不准确的;又称“20世纪50年代以来因许多重大重新成果在此产生而著称于世”,这更是错误的,因为半导体和其他重要发明都是在Murray Hill的实验室做出来的。如果作者或编者找熟悉贝尔实验室的人过目一下稿件,这种错误应该是可以避免的。

《科学文化评论》第5卷(2008)总目录126-128

从瑞士向法国方向望去的CERN俯瞰图F0002-F0002

欧洲核子研究中心的大楼F0002-F0002

图片F0003-F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