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文化评论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 部级期刊

Science & Culture Review

  • 11-5184/G 国内刊号
  • 1672-6804 国际刊号
  • 0.13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科学文化评论是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发展规划局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2004年创刊,目前已被维普收录(中)、知网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中国科学院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科学文化评论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科技与社会、科学与人文、学术沙龙、书评·书介、人物·访谈、纪念樊洪业先生:回忆与追思

科学文化评论 2008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科技中国
中国科学与技术的现状和前景5-29

摘要:本文原标题为《呈总统兼大元帅阁下的报告——中国科学与技术的现状和前景》。李约瑟在1943年2月来华,组织成立中英科学合作馆,以促进中英科学合作与交流。其间,他几乎遍访中国非占领区的科学研究机构以及大学和技术工厂等,对中国科学的整体状况有较全面的了解。应当时政府首脑和中国战区陆空军最高统帅的要求,在离华前的1945年冬,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科技与社会
2002年初公布的关于玻尔与海森伯会面的文件30-45

摘要:1941年秋天,海森伯与玻尔在哥本哈根会面。由于当事双方都没有留下记录,其缘由、经过、效果,以及对各自心理与身后声名造成的影响,一直以来都是局限于科学史界内讨论的一桩公案。1998年,英国剧作家迈克尔·弗雷恩(Michael Frayn)的《哥本哈根》问世,引发了公众对这个悬案的普遍关注。为了防止公众的误解,2002年2月6日,玻尔家族决定将存放在尼耳斯·玻尔档案馆中的所有11个有关文件提前解密,

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及其合作制度46-59

摘要:法国国家科研中心是世界最大和最具影响的国立科研机构之一,在20世纪的科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本文对该中心的渊源、沿革以及结构进行了细致的梳理,并深入探讨了它与大学、企业以及其他科研机构建立联合实验室的科研制度,希冀对它有更全面的了解,并能对我国的科研体制有所借鉴。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科学与人文
吴稚晖科普小说《上下古今谈》浅探60-70

摘要:吴稚晖,无政府主义者、国民党元老、哲学家、书法家、中研院第一届院士。宣统三年(1911)吴氏出版章回体小说《上下古今谈》,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科普小说。本文简介其回目,探讨其写作背景,讨论其弦外之音,另提出几个问题供科普界及科学史界求索。

作为思想实验的科幻小说71-79

摘要:“关于科幻小说,我最喜欢的就是所有实验都能奏效。”我的一位物理学家朋友曾经如此论断。他毕生从事的实验科学的挫折唤起了这句令人伤感的评论。它源自于这样一种巨大的痛苦:一年来的辛劳变成了几页毫无意义的测量结果,所要考察的难以捉摸的量消失在复杂性和仪器的噪声中。在巴黎的某人可能想使用一种新技术,报告一项观察,可他本人及其同事数月来的辛勤劳动却因为无法重复这一观察而付诸东流。诸如此类事件的屡见不鲜,更进一步加剧了这种挫折感。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科学纪年
浅谈DNA发现之路80-93

摘要:从选择研究材料步步逼近生命遗传物质的本质DNA分子。伴随研究重·心在西欧和北美来回变迁,吸引来众多不同学科的代表人物。围绕DNA分子的探索和模型的建立,显现各路研究者不同反响的研究格调和学养,或许我们能从他们身上吸取到某些有益的东西。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人物·访谈
大智为师 吴文俊先生访谈录94-106

摘要:1958年中国科学院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吴文俊先生到学校登台授业,至1964年因参加“四清运动”而离开讲台。访谈中,吴先生首先回忆起引导他走上数学学术道路的几位良师,之后讲述了他在中国科大任教时一些往事,最后阐述了中国传统数学对当代数学教育的深远意义。

刘达与科大107-114

摘要:2002年两位旅居美国的科大校友合写了一篇《科大,你怎能忘记刘达》的文章,在网上刊出后引起很大反响,一时出现了多篇回忆刘达的文章,跟帖更是不计其数。值此中国科大五十华诞之际,本刊邀请这两位作者再次著文介绍刘达同志主政科大期间的若干事迹。此文披露了一些鲜为人知并为官方报导所忽视的事实,而绝非前述文章的翻版,请读者明察。

科学文化评论杂志学术沙龙
血统、基因与天才115-117

摘要:国人似乎对家族/血统有着超乎寻常的兴趣和关注。新闻媒体经常有“孔子XX代孙”或“河东柳宗元后裔”如何如何的报道——尽管这些后裔常常和寻常百姓并无二致。去年纪念徐光启、利玛窦翻译的《几何原本》发表400周年时,也有关于徐光启13代孙抑或16代孙的澄清。这种兴趣和关注,不排除出于对天才/名人的崇拜,但也有可能是源于这样的信念:一个人的聪明才能可以通过基因遗传给后代。

读《中的叶企孙及其身后》有感118-124

摘要:本刊5卷3期刊出虞昊先生的《中的叶企孙及其身后》一文之后,先后收到多位专家学者的来信,对该文加以赞扬和评论。6月2日,高能物理研究所叶铭汉研究员甫从国外访问归来就致信本刊主编,针对该文编订稿说:“文章写得很好,很感动人,十分符合当时实际情况。现在全文一万五千多字,我想比较合适。我很敬佩虞昊同志,他多年来一直努力收集有关材料,视。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掠影125-128

摘要:20世纪50年代中期,新中国顺利完成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党和政府发出了“向科学进军”的号召,制订出《十二年科学技术远景规划》。中国科学院面向国家赶超世界先进科技水平的战略需要,利用自身优势为“两弹一星”等国家计划培养急需的尖端科技人才,于1958年在北京创办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当时提出“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办校方针,院长郭沫若亲任校长,院副秘书长郁文任党委书记。严济慈、华罗庚、钱学森、吴有训、柳大纲、赵九章、赵忠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