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工程杂志社
分享到:

科学技术与工程杂志

《科学技术与工程》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1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天然气工业、研究简报_建筑科学、研究简报_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研究简报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技术经济学会
  • 国际刊号:1671-1815
  • 国内刊号:11-4688/T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34
  • 创刊时间:2001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5
  • 综合影响因子:0.701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年第18期杂志 文档列表

科学技术与工程杂志论文

一个比Rossler系统代数结构更为简单的三阶混沌系统及其混沌抑制

摘要:混沌的发现与研究大都集中在非线性项不只一项,或者非线性项仅有一项时其为平方项或立方项,或者系统状态方程代数项较多的系统;而类似于Rossler系统的简单混沌系统的发现与研究较少.提出了一个结构比Rossler混沌系统代数结构更为简单的三阶混沌系统,该系统方程为y"""+cy"+by"+ ay+ yy" =0.通过Lyapunov指数谱图证实了该系统取特定值时为混沌状态;系统分岔图展示了该系统随所定参数变化走向混沌的道路;状态方程给出了系统有唯一的平衡点;这表明所论系统是一种不同于Genesio-Tesi系统与Coullet系统的新混沌系统.给出系统在平衡点稳定应满足的条件.通过散度计算可知系统轨迹是以与系数c有关的指数形式收敛的.将所论系统改造为参数未知Genesio-Tesi系统后,借助一种自适应控制律可以对所论系统的混沌进行抑制.
1-5

三价铁离子掺杂对钛酸锂结构和化学性能的影响

摘要:采用溶胶凝胶法制备Li4-x/3 FexTi5-2x/3O12(x=0,0.03,0.06,0.09)粉体活性材料,并优化了最佳掺杂量为x=0.03.通过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SEM)、恒流充放电测试对材料进行结构、形貌及电化学性能表征.结果表明:掺杂适量的铁离子不会改变钛酸锂的尖晶石结构和形貌.1C时,Li3.99Fe0.03Ti4.98O12首次放电比容量为145.40 mA·h/g;纯相的首次放电比容量仅为116.95 mA·h/g.
6-9

铜、铬、铅和砷对自然水体生物膜吸附五氯酚的影响

摘要:为了解重金属和有机氯杀虫剂两类持久性有毒物质在自然水体生物膜上共吸附过程中的交互作用,对比研究了Cu、Pb、Cr和As四种重金属在浓度和环境pH变化条件下对生物膜吸附五氯酚(PCP)的影响.结果表明,四种重金属均对生物膜吸附PCP产生了抑制作用,且抑制作用随重金属浓度与PCP浓度比值的增加而增强.其中,Cu对生物膜吸附PCP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在共存Cu与PCP浓度比值为4.0时,最多可使PCP吸附量减少达53.5%.结合Boehm滴定结果,可认为重金属对PCP吸附的抑制作用主要是因为重金属与PCP在生物膜上发生了竞争吸附.与中性条件相比,酸性条件下吸附体系中的重金属与生物膜的结合能力提高,其对生物膜吸附PCP的抑制作用增强,而碱性条件下的抑制作用则有所减弱.
10-15

基于岩石铸体薄片图像的数字岩心三维重构

摘要:由于岩心三维重构的CT扫描方法成本高昂,提出一个基于光学显微镜下铸体薄片图像的数字岩心三维重构方法.研究对采集的铸体薄片图像进行图像处理获得重构的训练图像模板,再应用多点地质统计学进行图像模板特征提取与数字岩心三维重构.实验采用鄂尔多斯盆地苏里格地区的若干岩心样本进行效果测试,结果表现为三维重构后的数字岩心孔径尺寸分布与真实值趋势相同,孔隙度的相对误差均在8%以内.上述研究内容表明基于岩石铸体薄片图像进行数字岩心的三维重构是有效的.
16-21

Ⅳ型胶原在胃癌中的表达与临床对比分析

摘要:为提高胃癌的诊断率,探讨胃液、血清、胃组织中Ⅳ型胶原在胃癌诊断中的意义.121例临床病例被分为3组,即胃癌组50例、胃癌前病变组41例和浅表性胃炎组3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和免疫组化法测定Ⅳ型胶原在各组中的表达.胃癌组胃液中Ⅳ型胶原含量明显高于其余两组(P<0.05),胃癌组Ⅳ型胶原的连续性表达明显低于其余两组(P<0.01),胃癌组血清Ⅳ型胶原含量高于癌前病变组(P<0.05).Ⅳ型胶原的测定对胃癌的辅助诊断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22-25

沧东凹陷孔二段泥页岩特征及页岩油勘探潜力

摘要:沧东凹陷孔二段泥页岩具有有机质丰度高、热演化程度适中、厚度大、脆性矿物含量高的特点,页岩油勘探开发潜力巨大;但泥页岩非均质性较强,准确评价页岩油储层含油性和脆性的难度较大.综合岩心描述、镜下薄片观察、X射线衍射全岩矿物分析技术和热解分析,明确了孔二段泥页岩的矿物组成、沉积构造类型以及有机质丰度等沉积特征,并在此基础之上划分了岩相类型.研究表明,孔二段泥页岩的矿物成分主要为石英、斜长石、白云石和黏土矿物,黑色纹层状泥岩相、深灰色层状泥岩相、深灰色层状云质泥岩相、灰褐色层状泥质云岩和棕褐色块状白云岩是研究区主要的五种岩相类型;不同岩相有机质丰度存在较大差异,其中黑色纹层状泥岩有机质丰度最高,其次是棕褐色块状白云岩和灰褐色层状泥质云岩,深灰色层状泥岩与深灰色层状云质泥岩有机质丰度最低.
26-33

塔河油田6-7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裂缝建模

摘要:裂缝作为碳酸盐岩油气藏的主要连通通道,也可以作为有效的储集空间;但裂缝发育情况复杂,具有很强的非均质性,准确地描述储层中裂缝的分布,直接关系到油藏的开发效果.针对塔河油田6-7区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裂缝空间分布特征和展布规律十分复杂的特点,综合地质、钻井、测井、地震等多方面资料,在岩心观察描述、成像测井分析的基础上,从地质成因出发,以地质力学为理论指导,建立了研究区离散裂缝网络模型.建模结果显示,裂缝的平面及纵向展布规律与地质认识相符,实现了从断裂刻画到裂缝预测的重要突破.
34-39

吐哈盆地胜北-红连地区喀拉扎组砂组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

摘要:通过岩心观察、普通薄片、扫描电镜、X-衍射、压汞曲线等资料的分析,研究吐哈盆地台北凹陷胜北—红连地区上侏罗统喀拉扎组砂组的储层特征及成岩作用.研究表明,岩石类型主要是岩屑砂岩,成分成熟度较低.储集空间类型主要有五大类:剩余原生粒间孔、粒间溶蚀孔、粒内溶蚀孔、晶间孔和裂缝,以片状和湾片状喉道为主,红连地区的孔隙结构好于胜北地区.孔隙度和渗透率的相关性较好,发育孔隙型储层.物性特征在不同地区差别较大,非均质性较强.通过对砂岩成分、成岩作用负胶结物投点图的研究,认为研究区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储集性能有显著的破坏作用,黏土矿物的转化和沉淀次之.溶蚀作用和发育的裂缝对于储集空间有明显的改善作用,为建设性成岩作用.
40-49

缝洞单元水驱油注采机理实验研究

摘要:为了揭示缝洞型油藏的注采机理,研究缝洞介质的水驱油规律,制作了二维平面规则缝洞网络模型;开展了物理模拟实验和数值模拟研究.研究了注采井网、注入速度、裂缝非均质性对水驱油含水率、采收率以及剩余油分布规律及形成机制的影响.研究发现:在二维平面上,重力分异作用较弱,注采井网是控制缝洞网络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因素.适当改善注采井网,可以控制更多的缝洞网络,有效驱替缝洞内剩余油.在一定注入速度范围内,注入速度越大,模型注入压力越高,惯性阻力的影响越大,采收率越高,注入速度越小,生产井提早见水,含水采油期延长.裂缝非均质性,导致压力分布不均,油水流动速度各异,导致部分原油被滞留在溶洞内,无法被有效驱替出来,从而形成绕流油.
50-55

大规模MIMO系统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开销降低方法

摘要:针对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assive-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assive MIMO)系统,结合离散余弦变换(discrete cosine yransform,DCT)和快速傅里叶变换(fast fourier transform,FFT)基,研究了基于压缩感知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反馈开销降低方法.首先在用户端,该方法基于压缩感知理论对三维(three dimension,3D) CSI采用不同稀疏基组合进行表示,进而形成两种不同的观测矩阵对其进行观测,其中方法1基于3D CSI直接形成观测矩阵,而方法2则基于垂直维CSI和水平维CSI分别形成两个中间观测矩阵,进而通过Kronecker积形成最终观测矩阵.最后,将观测值经矢量化后反馈给基站端;基站端则通过正交追踪匹配算法(orthogonal matching pursuit,OMP)重构CSI.仿真结果表明,基于两种稀疏基的组合可以使得CSI反馈开销得到大幅度降低,同时,基于方法1生成的观测矩阵所重构CSI性能明显优于基于方法2的.
56-60

基于自适应比特分配的SAR复图像频域压缩算法

摘要:研究合成孔径雷达(SAR)复图像数据的虚实部压缩算法,针对SAR复图像数据的统计特性,提出一种自适应比特分配的改进算法.首先在频域对SAR复图像数据进行自适应加权预处理,然后由香农率失真定理结合拉格朗日乘子法,推导了基于方差的块自适应虚实部最优比特分配公式,给出了整个压缩算法的流程图.根据流程图进行了多次压缩实验,并分析了算法的压缩性能.最后将改进算法与传统算法进行比较,验证了改进算法具有更优的幅度保持和相位保持的特点.
61-65

求解卸装一体化车辆路径问题的改进导向局部搜索算法

摘要:针对卸装一体化车辆路径问题,提出一种变惩罚函数的导向局部搜索算法(IGLS).在传统导向局部搜索算法的基础上加入了新的惩罚效用函数,当传统导向局部搜索算法陷入局部最优时,变换惩罚策略后重新搜索,从而扩展搜索的邻域.通过和传统导向局部搜索算法以及TS_GLS算法在不同算例上的仿真结果比较,验证了所提算法在解决卸装一体化车辆路径问题上的有效性和稳定性.
66-70

利用高介电材料提高胎儿磁共振射频安全性理论研究

摘要:探究应用高介电材料(HDM)降低胎儿磁共振成像(fetus MRI)扫描中组织射频能量比吸收率(SAR)在理论上的可行性.建立13周胎儿和成人女性盆腔混合数值模型.通过计算机仿真计算1.5T和3T场强下普通扫描及应用不同HDM时的部分身体比吸收率(partial body SAR)和局部比吸收率(local SAR)的分布规律,以及两种场强下普通扫描和应用两种形状HDM取得最佳胎儿local SAR最大值时的B1+场均匀性.通过应用合适的HDM,能够显著降低1.5T和3 T fetus MRI中的SAR值.在1.5T和3T成像时当取得最佳胎儿local SAR最大值时,分别可使胎儿local SAR最大值比普通扫描时下降12.90%和24.75%.这项研究表明通过应用合适的HDM,可以降低在临床上进行fetus MRI时的SAR值来提高胎儿的安全性.
71-77

灰土电化学阻抗谱(EIS)与力学性能的试验研究

摘要:在电化学体系研究和分析中,电化学阻抗谱的拓扑结构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把灰土的的电化学阻抗谱性质和其抗剪强度指标联系起来,可以得出一定关系,这为灰土的力学性能测试提供一个新的方式和途径.通过对不同龄期的灰土电化学测试,得出Nyquist图和Bode图,用相应的等效电路模拟其电化学阻抗谱并得出其参数;结合灰土的内部反应机理,分析参数变化过程,以及与相应龄期灰土抗剪强度指标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灰土的硬化过程可以分为前期和相对稳定期;其阻抗谱在前期呈现准Randles模型,相对稳定期呈现非Randles模型;通过等效电路模拟,得出其电路的参数:灰土溶液电阻Rs、灰土内部双电层CPE、电荷转移电阻Rt以及扩散阻抗Zw.随着龄期的增长,Rs、Rt 、Zw在不断增大,CPE不断减小;通过灰土内部反应机理与等效电路参数的分析,灰土的黏聚力c、内摩擦角(φ)可以用参数α,β表示出增长的关系.
78-84

植入圆钢组合式嵌岩锚索抗滑桩的内力分析

摘要:针对一般锚索抗滑桩存在施工难度大、施工风险高等问题,提出“植入圆钢组合式嵌岩锚索抗滑桩”,即采用“灌注桩桩身+多根圆钢+冠梁+锚索”的组合形式.用“多根圆钢+灰岩”共同体代替灌注桩的嵌岩段,既能满足桩的嵌固、抗剪等要求,又能降低施工难度.介绍了该结构形式,并对其进行内力分析.该结构的受荷段为预应力锚索混凝土灌注桩,采用静力平衡方程计算;锚固段为多根圆钢桩,采用地基系数法分析.此外,还进行了算例计算,论证其合理性,并将该结构在实际工程实践中得以成功运用,目前专利已授权.
91-96

日光温室热湿环境作用下土壤-空气换热器动态换热特性的试验研究

摘要:针对土壤-空气换热器空气降温运行时的换热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分析了入口空气温度和换热管长度对土壤-空气换热器出口空气温度和单位管长换热量的影响;并结合空气在换热管内的降温数据,采用非线性回归方法建立了换热管出口空气温度与入口空气温湿度、换热管长度、管内空气平均流速的函数关系式;并验证了其准确性.试验结果表明,换热管越长,管内流速越低时,出口空气温度越小,波动幅度也越小;土壤-空气换热器进出口空气温差与入口空气流速成反比,而单位管长换热量与入口空气流速成正比.当管内空气平均流速从4.5 m/s降至0.5 m/s时,进出口空气温差从3.97 ℃升至6.18℃,而单位管长换热量从11.59 W/m减至1.79 W/m.从增强土壤-空气换热器整体换热性能的角度考虑,管内最佳空气平均流速为5.9 m/s.研究结果对于土壤-空气换热器的结构设计优化和换热性能提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97-103

考虑车内瞬变压力指标的城际铁路隧道净空面积研究

摘要:列车速度较高时,铁路隧道净空面积的确定不能仅考虑隧道建筑限界和机车车辆限界,还要考虑列车通过隧道时诱发的气动效应,其中车内瞬变压力指标是需要着重考虑的问题.我国城际铁路建设刚刚起步,没有针对城际铁路隧道净空面积的规范出台,各设计单位参照客运专线铁路的标准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考虑了车速120、160、200 km/h的城际铁路隧道净空面积,但此隧道净空面积在我国列车实际密封性能条件下是否能够满足舒适度标准仍需予以论证.结合我国列车实际密封性能和现行舒适度标准,通过大量数值计算,提出了考虑车内瞬变压力指标的我国城际铁路隧道需满足的净空面积值,可为我国城际铁路相关标准、规范的制订提供参考依据.
104-110

一种新型污水处理厂升级改造工艺的研究

摘要:设计了新型的移动床-膜生物反应器(moving bed-membrane bioreactor,MBMBR)对污水厂进行升级改造,通过改变装置运行参数(停留时间和溶解氧),研究其去除模拟生活污水的碳、氮效果.研究结果表明:①在高溶解氧条件下,停留时间的变化,对其去除碳、氮影响不大;②装置溶解氧为0-1 g/L,脱氮效果显著提高;③采用“低氧连续曝气、搅拌悬浮、膜分离出水”工艺,该装置COD、氨氮和总氮去除率可分别达到95.6%、90.4%及61.2%,出水符合国家一级A标准.
111-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