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技术与工程杂志社
分享到:

科学技术与工程杂志

《科学技术与工程》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2001年,公开发行的旬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天然气工业、研究简报_建筑科学、研究简报_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研究简报等。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技术经济学会
  • 国际刊号:1671-1815
  • 国内刊号:11-4688/T
  • 出版地方:北京
  • 邮发代号:2-734
  • 创刊时间:2001
  • 发行周期:旬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5
  • 综合影响因子:0.701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5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科学技术与工程杂志论文

毛乌素沙地北缘苏贝淖湖滨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组份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以苏贝淖湖滨剖面沉积物为例,研究了沉积物磁化率与粒度的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各粒级组份与磁化率大小变化的相关关系。探讨沉积物磁性矿物的可能来源及富集状态,揭示它们在干旱区湖泊沉积物中所反映的古环境信息。结果显示:1沉积物磁化率和粒度自下而上分别经历了由低到高、由细到粗的总体变化趋势,代表了一种由湖滨浅湖相到风成沉积相过渡的沉积环境;沉积物整体粒径较粗,主要为砂(〉63μm)和粉砂[(4~63)μm],二者的平均含量之和达到99.04%,剖面风成沉积物与现代风成沙的粒度曲线变化具有很好的一致性;2磁化率与砂粒级的颗粒含量呈正相关,而与粉砂和黏土无明显相关关系或呈负相关,说明磁性矿物主要赋存在砂粒级颗粒中,主要原因是沉积物中的磁性矿物以外源为主;3沉积物高磁化率值对应较粗的沉积物颗粒,指示湖区风沙活动较强,气候干旱;低磁化率值对应较细的沉积物颗粒,反映湖区环境相对较湿润。
1-7

礼乐盆地漂移前的位置探讨

摘要:新南海(中央海盆)扩张,礼乐盆地从南海北缘漂移到现今的位置;由于礼乐盆地主成盆期发生在新南海扩张之前,探讨礼乐盆地漂移前(主成盆期)的位置,可明确盆地主成盆期的构造演化与盆地性质、物源体系与沉积充填特征、烃源岩的生烃潜力及凹陷优选。利用综合类比研究方法,通过磁条带异常、新生代基底岩性、中生代地层展布和古生物特征等四个方面分析认为,礼乐盆地与珠江口盆地东侧具有相似的中生代地层岩性、地层展布特征、古生物特征和沉积环境;说明礼乐盆地主成盆期发育期间,即在新南海扩张之前的古新世-早渐新世期间(32~65)Ma,盆地位于中沙群岛与东沙群岛之间,更靠近珠江口盆地的潮汕坳陷。
8-13

层状盐岩储库夹层垮塌的理论分析

摘要:盐岩矿床中难溶泥质夹层的存在给水溶造腔施工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如何科学有效地对夹层的垮塌进行预测成为造腔施工中亟待解决的难题。提出了夹层的两种简化力学模型,在圆柱形储库弹性理论解的基础上,应用弹性板壳理论对直接顶板夹层和悬空型夹层分别进行了求解;结合材料的强度破坏准则和整体失稳准则,得到了夹层发生强度及失稳破坏的具体判别式;分别使用推导的公式和数值软件对造腔结束后作用在夹层上的最大径向压应力和最大径向拉应力进行了计算,理论解与数值解的计算误差在0~5%以内。针对国内某盐岩储库地质条件,应用推导出的判别式对造腔过程中夹层的垮塌进行了计算和判断。算例结果表明:推导的方法对难溶夹层的垮塌预测具有较好的实用性。
14-20

济阳坳陷浅层气藏地震识别技术应用研究

摘要:济阳坳陷浅层气藏地震响应特征多样。由于真假亮点及非亮点气藏的存在,使得地震"亮点"技术存在局限,无法精确检测真亮点及非亮点气藏。为此,通过改进技术方法,探索了适合济阳坳陷浅层气藏勘探开发的地震识别技术。针对几种不同类型的含气层,以岩石物理分析为基础,进行正演模拟,分析不同类型含气层的叠前道集响应特征。以地震正演模拟为基础,计算弹性参数,筛选储层敏感参数。利用叠前地震直接反演方法,获取叠前地震敏感参数。应用叠前地震直接反演的敏感参数检测济阳坳陷浅层气藏,能够较好地检测出亮点气藏和非亮点气藏,提高了浅层气藏的检测精度。
21-26

同位素及水化学方法研究黏性土孔隙水的运动特征

摘要:为讨论黏性土中孔隙水的运动特征,运用水化学及氯、氦、氩同位素方法,通过分析主要阴阳离子(K+、Na+、Ca2+、Mg2+、Cl-、Br-等)、同位素37Cl和18O、D及惰性气体(He、3He/4He和36Ar/40Ar)与深度的变化特征来探讨黏性土中孔隙水的起源、水化学特征和孔隙水运动特征。发现研究区内(0~100)m孔隙水中Na+,Cl-随深度增加而减小,但其变化速率逐渐变大,在78.8m处出现突变,最后平缓,表明孔隙水运移速率在垂向上先快后慢;而孔隙水中Cl-/Br-比值随深度呈明显的分带性:(16.2~37.7)m、(53.5~78.8)m两个深度段,Cl-/Br-比高达4 691.25或无穷大,体现出明显的淡水起源,(37.7~49.5)m时Cl-/Br-比为508.36~2 751.71,(88.4~97.1)m时Cl-/Br-比为277.50~288.25,孔隙水表现出海水起源的特征;在(16.2~68.2)m深度内,其δ37Cl(‰)变速速率也是逐渐加快,在(68.2~97.1)m内逐渐变慢,也表明孔隙水在该段的流速随着深度增加而加快,且Cl-沿着垂直方向上可能在不同程度富集35Cl;其3He/4He和36Ar/40Ar比值与大气中比值相似。
27-33

高山姬鼠NPY、AgRP、POMC和CART基因部分序列扩增和分析

摘要:实验获得高山姬鼠下丘脑神经肽NPY、AgRP、POMC和CART c DN段分别为130 bp、190 bp、241 bp、50 bp,分别编码42、51、70和17个氨基酸,进行同源性比较分析表明,高山姬鼠与褐家鼠、小家鼠的同源性较高,分别构建系统进化树显示高山姬鼠与啮齿类动物聚在一起。这些基因序列的获得可用于今后更进一步的研究高山姬鼠的能量代谢提供基础条件。
34-38

雄甾酮衍生物DE对60Co γ射线损伤后小鼠的保护作用

摘要:探索雄甾酮衍生物DE对60Coγ射线损伤后小鼠的保护作用。对C57小鼠用60Coγ射线进行一次性的全身照射,剂量分别为:8.0 Gy和6.5 Gy;随机分为照射对照组与不同的给药组。观察8.0 Gy全身照射小鼠的30天存活率以及计算小鼠的平均存活时间。定期检测6.5 Gy全身照射小鼠外周血血细胞计数。结果:DE可以明显增加8.0 Gy照射小组30 d的存活率,延长死亡动物的平均生存时间;还可以加快6.5 Gy照射小鼠的外周血象的恢复。研究表明,雄甾酮衍生物DE可以明显促进60Coγ射线照射后小鼠的造血功能恢复,提高存活率,为临床治疗急性放射病的研究提供实验依据。
39-42

页岩水化对岩石应力分布的影响

摘要:页岩气钻井井壁不稳定是钻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难题,含水量的多少直接影响岩石应力分布。根据现场数据得到含水量随时间和距井眼轴线距离的变化规律。通过力学与化学耦合的总吸附水量模型表征含水量和应力分布关系,并且考虑地层的各向异性。将假设地层为各向同性时的水化应力和地层为各向异性时的应力耦合。通过计算机编程分别得到径向应力、切向应力和垂向应力随井周角和距井眼轴线距离之间的三维关系图。结果表明,页岩径向应力,切向应力和垂向应力随距井眼轴线距离的增加而减小,说明在井壁处水化膨胀造成应力值很高,随距离井眼轴线距离的增加钻井液入侵减小,从而水化膨胀应力逐渐减小。切向应力和垂向应力随井周角变化明显,是由于地应力非均匀性造成的,页岩的水化增加了地层的不稳定性。
43-46

松辽盆地及其周缘地区石炭-二叠系构造体系与沉积特征研究

摘要:对深部构造进行重磁解释,松辽盆地及其周缘地区在中、下地壳以韧性变形为主,盆地区域内无褶皱,变形以稳定减薄为主,盆地具有克拉通属性。盆地及周缘基底异常明显,异常强度具有西强东弱、北强南弱的总态势。石炭-二叠系发育有三种构造体系类型:纬向构造体系、经向构造体系和华夏构造体系。从早石炭世到中二叠世时期,盆内及其周缘地区主要发育海相沉积环境,存在滨浅海相、滨海沼泽相及半深海相等。局部发育河流相、火成岩相、古陆。晚二叠世,主要发育陆相与湖泊相沉积。构造体系控制沉积相带的展布。西北部受到纬向和华夏构造体系共同控制,盆地隆起形成古陆,是主要的物源入口;南部和东部分别受到纬向和经向构造体系控制,形成东西向与南北向狭长的半深海相沉积。此外,盆地整体受到三大构造体系共同作用,主要接受了滨浅海相沉积,并在晚二叠世形成了一套三角形状的半深湖相沉积。
47-57

源外斜坡区油侧向优势运移路径及控藏作用——以松辽盆地台9区块葡萄花油层为例

摘要:为了研究松辽台9区块葡萄花油层油成藏规律,在其油侧向运移条件研究的基础上,采用势能汇聚洼槽带为油气侧向运移优势路径的研究方法,对台9区块葡萄花油层油侧向运移优势路径及其控藏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台9区块通过油源断裂进入葡萄花油层中的油总体上由东向西发生侧向运移,发育5条优势运移路径,第2、4、5条优势运移路径分布距离相对较远,有利于油向西部长距离侧向运移;第1、3条优势运移路径分布距离相对较近,不利于油向西长距离侧向运移。圈闭只有位于油源断裂附近或位于优势运移路径上,才能形成油聚集,油气钻探为油区;否则远离油源断裂且又不在优势运移路径上的圈闭则不能形成油聚集,油气钻探则为水区。
58-65

湘中南龙潭组页岩孔隙特征及其成藏意义

摘要:以湘中南龙潭组黑色页岩为研究对象,探明湘中南地区地区龙潭组黑色页岩孔隙发育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分析孔隙特征对于页岩气成藏的作用。压汞实验可以测试微米级孔径发育情况,低温氮吸附试验可以研究纳米级孔径发育特征,通过压汞实验、低温氮吸附实验测试,对比分析了两种实验条件下的页岩孔隙结构特征,并且探讨了孔隙发育的发育控制因素及其对页岩气成藏的意义。研究认为,龙潭组黑色页岩孔隙结构复杂,主要由纳米孔组成;孔隙多呈开放性,以两端开口圆筒形和四边开放的平行板状的透气性孔为主要类型。退汞效率在31.45%~63.82%之间,平均51.94%,说明样品的孔隙和喉道的尺寸大小相对均匀,孔喉均一性比较好。纳米孔平均介于(5~30)nm,占总孔体积的94.74%,对比表面积的贡献达到98.08%。脆性矿物含量较高,为有机碳和粘土矿物之外控制页岩孔隙发育的重要因素。纳米孔隙对气体的吸附能力较强,甲烷分子以结构化方式存在其中。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页岩孔渗发育较好,较高的脆性矿物含量有利于页岩气后期开采,湘中南龙潭组黑色页岩具备良好的页岩气勘探开发潜力。
66-73

高渗透砂岩油藏自流注水机理及开发效果研究

摘要:针对沙漠地区油藏注水水源供应不足的问题,以中东地区某高渗透砂岩油藏为例,以油藏工程方法和数值模拟为手段,开展了自流注水机理、自流注水适应性及开发效果研究。研究中定义了"自流注水门限压力"的概念,认为要能够自流注水,水层压力需要达到"自流注水门限压力"来克服注水过程中水层与井筒之间的产水压差、井筒内的摩阻损失、井筒中的水柱压差以及井筒与油层之间的注水压差。分析了油藏适合自流注水的地质条件和压力条件。建立了自流注水采收率计算的表达式,并针对N油藏进行了实例计算。运用数值模拟方法,进一步研究了N油藏进行自流注水的开发效果,研究结果表明,N油藏的开发策略为:先进行弹性驱动开发,待油藏不能稳产时转为自流注水开发,最后转为人工注水开发。
74-78

高含硫气藏水平井硫的饱和度预测模型研究

摘要:为了对高含硫气藏水平井硫沉积进行准确地预测研究,在气藏硫沉积机理研究的基础上,考虑水平井不同的渗流阶段以及与压力相关的气体参数的变化,建立了相应的硫的饱和度预测模型。利用某高含硫气田一口水平井的数据进行实例分析,得到了如下结论:1对于水平井硫沉积可以只考虑靠近井地带的径向流阶段,当发生硫沉积导致气井产量下降时,一定要合理控制气井产量,若发生硫沉积堵塞,加注硫溶剂可以有效地解除近井地带的污染;2与直井相比,水平井硫沉积的影响因素还包括水平段长度以及储层的非均质性。在相同的产气量下,水平井水平段越长,硫沉积的速度就会越慢;储层非均质性越强,硫沉积越不容易发生。
79-82

油基泥浆中P110套管磨损机理和耐磨性能

摘要:固井后的技术套管与旋转的钻杆接头在一定正压力下接触导致不同程度的磨损,磨损后套管抗挤毁和抗内压强度降低,威胁油气井的安全。为计算井下套管磨损深度和磨损套管的剩余强度,确定减少套管磨损的有效措施,在油基泥浆中进行了P110套管的磨损实验,测量了不同磨损时间、转速和正压力下套管的磨损效率和摩擦系数。通过套管磨损表面形貌分析,确定了套管磨损机理。油基泥浆中P110套管的磨损效率和正压力和转速成正比,磨损效率在2~4×10-131/Pa之间。各转速下套管表面的磨损机理基本相同,黏着磨损、犁沟和疲劳磨损同时发生。正压力对套管表面磨损机理的影响有较大,低接触力下套管表面磨粒和犁沟磨损同时存在,高正压力下主要发生黏着和犁沟磨损。不同转速和正压力作用下,P110套管主要发生了黏着磨损,采用基于粘着磨损机理的磨损效率模型预测井下套管的磨损程度是可行的。
83-87

生物质高温蒸汽气化制备富氢气体实验平台的设计

摘要:指出采用高温蒸汽进行生物质气化的优势,建立了生物质高温蒸汽气化制备富氢气体实验平台,包括高温蒸汽发生系统、下吸式气化炉、气体净化系统、样气采集系统和控制系统五部分。介绍了该实验平台运行的工作原理,以木屑为原料对实验平台进行了调试。结果表明:反应温度为945℃时,实验产生气体中H2含量达到48%,气体热值为11.7 MJ/m3;并可稳定连续燃烧,基本达到设计要求。
88-92

气门几何尺寸的多种边缘高精度检测

摘要:目前边缘检测算法只能检测水平边缘、垂直边缘,且检测精度低、处理速度慢、抗噪性能差;针对上述存在的缺陷,提出一种气门几何尺寸的多种边缘高精度尺寸检测算法。首先采用中值滤波和高斯滤波对气门采集图像进行预处理,然后针对不同的边缘使用不同检测算法实现图像边缘的像素级定位。在像素级边缘定位的基础上采用几何质心法亚像素边缘定位实现图像边缘的亚像素级精确定位。最后采用畸变校正技术对图像中边缘像素点的坐标进行校正,得到没有畸变情况下边缘像素点的理想坐标,根据像素当量计算得到气门的各个尺寸。通过在光学图像检测系统中的实际应用,证明提出的算法精确且稳定,满足高精度视觉检测的要求。
93-96

基于FPGA的多接口路由系统设计与实现

摘要:在异构设备采集数据的过程中,为解决多种接口之间数据传输与交互的问题,设计了一种基于FPGA的多接口路由系统。给出了该系统的总体设计方案,针对不同端口间地址不匹配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虚拟IP地址分配方法的路由算法,并对其进行了仿真,最后在FPGA上实现了该算法。实验结果表明该系统具有不同接口之间数据路由寻址功能,能够满足不同应用场景、带有多种接口设备数据采集与传输的功能需求。
97-103

L-DACS1反向链路信道估计的DSP实现

摘要:针对航空信道具有复杂性和信号传输受多径效应的影响的问题,利用L-DACS1反向链路超帧中的导频,设计了基于LS算法的信道估计方法,使用数字信号处理芯片TMS320C6713在硬件设计实现了该方法,并应用于实际的项目中。测试结果表明,该方案可以有效的进行信道估计与均衡,满足L-DACS1高速传输中对可靠性的要求。
104-1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