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Journal of Oral Science Research

  • 42-1682/R 国内刊号
  • 1671-7651 国际刊号
  • 1.16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口腔医学研究是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CD 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来源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武汉大学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口腔医学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信息·广告、综述、牙周病学研究、口腔颌面外科学研究、口腔正畸学研究、口腔种植学研究、特约述评、牙体牙髓病学研究、病例报告、口腔修复学研究、龋病牙髓病学研究、信息·广告_征订启事、口腔生物学研究、口腔颌面肿瘤学研究、口腔肿瘤学研究、口腔麻醉学研究、龋病与牙体修复学研究、口腔颌面外科研究、口腔黏膜病学研究、牙髓病学研究等

口腔医学研究 2018年第09期杂志 文档列表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专家特约述评
牙髓干细胞在牙髓牙本质再生中的研究进展923-927

摘要:近年来,以牙髓干细胞作为种子细胞实现牙髓牙本质再生的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学者们应用组织工程技术,从支架材料、生长因子以及共同的微环境等多方面进行探索,试图寻找到更理想的方法将牙髓干细胞应用于牙髓牙本质再生。本文将概述牙髓干细胞在牙髓牙本质再生中的研究进展。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综述
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的研究进展928-931

摘要:掌跖角化-牙周破坏综合征(Papillon-Lefèvre syndrome,PLS,OMIM 245000)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疾病,以掌跖角化症及快速进展的牙周组织破坏为特征。目前研究认为此疾病主要与组织蛋白酶C(cathepsin C,CTSC)基因的突变有关,亦有研究表明免疫因素、微生物因素及其他遗传因素参与,确切的病因尚未明确。国内外相关文献多为病案报道,对其病因及机制的研究较少。本文就PLS的临床表现、治疗措施、病因及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茶多酚预防和治疗牙周炎的研究进展932-935

摘要:茶多酚是提取自茶叶的天然化合物,其预防疾病和促进健康的作用日益受到重视。本文就茶多酚在牙周炎中的抗菌、抗炎、抗氧化、抗骨吸收及生物利用度等方面研究作一综述,为茶多酚预防和治疗牙周炎的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同部位牵张成骨术对颞下颌关节影响的研究进展936-938

摘要:随着牵张成骨术适应症的不断扩大,牵张成骨被认为是治疗先天或后天性颌面部缺损的有效手段。由于颞下颌关节与牵引的下颌骨段是一个整体,在牵张成骨过程中,持续的牵引力会传递到颞下颌关节,对其产生不同的影响,然而在不同部位牵张成骨时,髁突所受应力大小和方向却并不尽相同,因此本文将对不同部位牵张成骨对颞下颌关节的影响进行综述。

聚醚酮酮的性能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中的应用939-942

摘要:聚醚酮酮是一种高性能的热塑性特种工程材料,因其优异的性能而受到广泛关注。在口腔医学领域,聚醚酮酮可应用于牙体修复、种植、骨缺损修复等多方面。本文对聚醚酮酮的合成方法、性能、改性及其在口腔医学领域的应用作一综述。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口腔肿瘤学研究
口腔鳞状细胞癌外泌体mRNA表达图谱分析943-947

摘要:目的:研究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oral squamous cell cancer cells,OSCC))外泌体与正常口腔上皮细胞(Human immortalized oral epithelial cell,HOEC)外泌体mRNA之间的表达差异,通过特异性外泌体mRNA表达图谱分析,为探究口腔鳞状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机制打下一定的研究基础。方法: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检测CAL-27和HOEC外泌体mRNA表达谱,筛选出差异mRNA,对差异mRNA进行GO(Gene Ontoloty)分析和KEGG通路分析。结果: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外泌体中检测到mRNA 44699条,口腔上皮细胞外泌体中mRNA数量为44761条,其中,差异表达的mRNA共471条(234个上调,237个下调)。生物信息学分析表明上述差异表达的mRNA参与了口腔癌的生物学调节功能和通路。结论:口腔鳞癌细胞及口腔上皮细胞均能产生丰富的外泌体;口腔鳞状细胞癌细胞外泌体与正常口腔上皮细胞外泌体间mRNA表达谱存在较大差异,差异表达的mRNA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过程中可能有重要作用。

芦荟大黄素纳米脂质体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人舌鳞状细胞癌细胞Tca-8113治疗效果的研究948-951

A结构域阳性纤维连接蛋白促进破骨细胞形成及根尖囊肿骨质破坏952-955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口腔正畸学研究
前牙深覆盖伴单颗下中切牙先天缺失患者不同拔牙模式疗效的研究956-959

牙槽骨微穿孔术促进大鼠正畸牙移动的机制研究960-963

摘要:目的:研究牙槽骨微穿孔技术(micro-osteoperforation,MOP)对牙移动过程中牙周组织改建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以16只8周龄、无特定病原体(specific pathogen free,SPF)级健康雌性SD大鼠为研究对象,在一侧上颌第一磨牙近中行MOP,对侧不行MOP作为对照;以上颌中切牙为支抗,30 g力牵引上颌第一磨牙近中移动。7 d后处死大鼠,micro-CT测量上颌第一磨牙牙齿移动距离和牙槽骨的骨密度及骨体积分数;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大鼠牙周组织的改建。结果:MOP加速了正畸牙移动,MOP+正畸加力组上颌第一磨牙移动距离为(420.82±175.58)μm,明显高于单纯正畸加力组(224.87±85.64)μm;对第一磨牙牙根周围骨密度及骨体积分数的分析结果显示,MOP+正畸加力组低于正畸组;HE染色结果显示,正畸加力后,第一磨牙压力侧牙周膜压缩变窄,张力侧牙周膜增宽;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MOP+正畸加力组牙周组织内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表达水平高于单纯正畸加力组。结论:牙槽骨MOP增强了牙周组织促炎细胞因子表达水平,促进了正畸牙移动速度。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口腔种植学研究
美学区连续多颗牙缺失植入位点的CBCT测量分析研究964-968

摘要:目的:通过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测量研究美学区连续多颗牙缺失的植入位点,为临床医师提供相应的参考依据。方法:从青岛市市立医院口腔医学中心就诊的患者中,筛选出50例患者的CBCT资料。应用CBCT配套软件对植入位点进行测量分析,并提取相关数据,采用SPSS24.0进行统计学分析。测量距离为两邻牙釉牙骨质界中点的连线至植体中心的距离。结果:CBCT测量数据显示如下,2颗中切牙缺失时,左上中切牙测量值(4.24±0.90)mm,右上中切牙测量值(4.10±0.86)mm;含侧切牙在内的2颗前牙缺失时,左上尖牙测量值(5.72±0.72)mm,左上中切牙测量值(5.10±0.73)mm,右上中切牙测量值(5.50±0.77)mm,右上尖牙测量值(4.91±0.97)mm。结论:运用CBCT测量分析美学区多颗牙连续缺失即刻植入位点所得数据,可为即刻种植理想植入位点提供理论依据。

下颌升支区半柱状自体骨移植与颏部矩形自体骨移植在美学区水平向骨增量中的临床应用效果评价——随机对照临床实验969-973

摘要:目的:比较通过下颌升支半柱状自体骨移植及颏部矩形自体骨移植进行前牙区水平向骨增量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组1:在下颌升支区取半柱状自体骨,组2:在颏部取矩形块状自体骨,分别进行水平向骨增量手术。观察植骨后即刻及植骨后4个月骨厚度及高度的变化,以及负重后1年种植体周围边缘骨吸收。结果:共纳入患者47例,植入种植体61枚。植骨后即刻测量,两组在嵴顶区的骨厚度增加量无显著性差异[组1为(3.9±1.6)mm,组2为(3.3±1.8)mm],在嵴顶根方4 mm的骨厚度增加量无显著性差异[组1为(3.9±1.4)mm,组2为(3.5±1.7)mm]。植骨后4个月,两组在嵴顶区的水平向骨吸收无显著性差异[组1为(0.59±0.69)mm,组2为(1.13±1.6)mm];在嵴顶根方4 mm位置,组1的水平向骨吸收(0.03±0.96)mm显著小于组2(0.87±1.16)mm。种植负重后1年,组1的边缘骨吸收(0.13±0.65)mm显著小于组2(0.74±1.09)mm。结论:自下颌升支区半柱状取骨及颏部矩形取骨进行前牙区水平向块状自体骨移植,均可得到满意的临床效果。植骨后4个月及负重后1年,下颌升支半柱状取骨组的骨维持量更高。

维药买朱尼对犬种植体周围炎骨改建的实验研究974-978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口腔修复学研究
简化乙醇湿粘结技术和不同的桩道冲洗对纤维桩粘结性能的影响979-982

铸瓷贴面临床效果的4年回顾性研究983-986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口腔生物学研究
氢氧化钙对人根尖牙乳头干细胞增殖的影响987-990

槲皮素对人口腔上皮细胞再生的生物学效应研究991-994

摘要:目的:研究槲皮素对人口腔角质细胞(human oral keratinocytes,HOKs)再生的生物学效应。方法:通过细胞计数试剂盒-8(cell counting kit-8,CCK-8)及迁移实验验证槲皮素对人牙龈角质细胞的增殖与迁移的药理作用。通过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作为炎症刺激因子构建体外炎症模型,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 tim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qPCR)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TGF)-β1和TGF-β3的表达及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1β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α的基因表达验证槲皮素的抗炎效果。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TGF-β1和TGF-β3的分泌水平。结果:20μmol/L槲皮素促进HOKs的增殖与迁移,并提高TGF-β3的mRNA水平与蛋白质表达,而50μmol/L槲皮素对TGF-β1的表达有促进作用。20、50μmol/L的槲皮素都有明显的抗炎作用。结论:20μmol/L槲皮素在体外实验中能够促进创面愈合并且促进HOKs再生。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口腔遗传学研究
无汗型外胚叶发育不全伴乳头发育不良家系遗传特点和表型分析995-997

摘要:目的:分析无汗型外胚叶发育不全(HED)伴乳头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方式和表型特点。方法:通过先证者收集法,收集HED伴乳头发育不良家系,详细体格检查确定患者表型。结果:本研究收集到1个HED伴乳头发育不良家系,家系2名患者均为男性,表现为无汗、严重的先天缺牙(甚至无牙)、指甲发育不良伴弯曲、皮肤淀粉样变性和乳头发育不良等症状;家系女性成员无上述异常。家系遗传方式排除X连锁隐性遗传。结论:本研究收集的HED伴乳头发育不良家系症状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