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焦点论著、论著、综述、短篇报道、经验交流、流行病学研究、专业英语等。
  • 主管单位:武汉大学
  •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 国际刊号:1671-7651
  • 国内刊号:42-1682/R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119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16
  • 综合影响因子:0.799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口腔医学研究 2015年第03期杂志 文档列表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基础研究论著

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对髓系细胞触发受体的激活作用

摘要:目的:研究牙龈卟啉单胞菌(Pg)脂多糖(LPS)对巨噬细胞中髓系细胞触发受体-1(TREM-1)和-2的激活作用。方法:分离培养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并以1mg/L的Pg-LPS刺激。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TLR-2、TLR-4、TREM-1和TREM-2转录水平的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蛋白水平的变化,酶联免疫反应检测培养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巨噬细胞炎症蛋白-lα(MIP-lα)水平的变化。结果:Pg-LPS刺激巨噬细胞2h后,巨噬细胞内TLR-2和TREM-1的转录水平均表达上调;流式细胞检测显示24h后,细胞内TREM-1和TLR-2水平显著上调;TLR-4和TREM-2在实验中未见显著变化;Pg-LPS刺激巨噬细胞24h后,TNF-α和MIP-1α水平显著上升组;TREM-1的抑制物LP-17多肽显著抑制了Pg-LPS的炎症刺激作用。结论:TLR-2和TREM-1参与了巨噬细胞应答Pg-LPS的先天免疫过程。
213-216

单侧前牙反对大鼠咬肌压痛阈值影响的长程观察

摘要:目的:探讨单侧前牙反所致大鼠咬肌压痛阈值随时间变化特点。方法:以金属套筒建立大鼠单侧前牙反,分别在造模后4、12、16、20周处死,其中20周组造模后第1、3、5、7天,第2、4、8、12、16、20周时,4、12、16周组在造模后第1、3、5、7天以及处死前分别检测反侧咬肌区压痛阈值。结果:单侧前牙反可诱发大鼠咬肌疼痛阈值的下降(P〈0.05)。从实验后第1天便有明显下降,于第3天达到峰值,第5、7天逐渐上升,第2周以后直至20周取材时与同龄对照相比,不再有明显差异。20周组在4、12、16周时间点的检测结果,与取材时间点的检测结果相比,未见明显差异。雌雄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结论:单侧前牙反可导致大鼠同侧咬肌出现短期、可恢复的疼痛阈值下降。
217-220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临床经验交流

环孢素和白芍总甙联合治疗口腔糜烂型扁平苔藓的疗效观察

摘要:口腔扁平苔藓(oral lichen planus,OLP)是一种常见口腔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不具有传染性。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多数学者认为该疾病为T淋巴细胞介导的免疫相关性疾病。发病率约为0.1%~4%,与精神(如疲劳、焦虑、紧张)、免疫、内分泌、感染、微循环障碍、微量元素缺乏及某些全身疾病(糖尿病、感染、高血压、消化道功能紊乱)有关。长期糜烂的OLP病损有恶变倾向[1]。
220-220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基础研究论著

丝素蛋白/左旋聚乳酸支架材料与软骨细胞体外细胞相容性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静电纺丝支架材料丝素蛋白/左旋聚乳酸(SF/PLLA)的体外细胞相容性,探索其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的可行性,为进一步的体内及动物实验奠定基础。方法:将兔膝关节软骨细胞与丝素蛋白/左旋聚乳酸(SF/PLLA)支架材料复合培养,在第3、7、14天分别作HE染色和阿利新蓝+核固红染色,扫描电镜检验细胞黏着情况,MTT试验检测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情况。结果:细胞在支架上可以获得良好的粘附,细胞增殖良好,无细胞表型的变化。结论:丝素蛋白/左旋聚乳酸(SF/PLLA)具有良好的细胞相容性,可作为软骨组织工程支架材料。
221-225

新型GBR胶原膜的早期动物体内植入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新型国产GBR胶原膜体内植入后,诱导早期膜下成骨的能力。方法:实验于2013年10月~2014年3月在沈阳军区总医院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小型巴马猪,于双侧下颌骨骨体处用牙科裂钻制备8mm×8mm全层骨缺损3个,分别应用实验胶原膜、Bio-gide@、无覆盖膜覆盖骨缺损。术后1个月处死动物,分别在处死前1、2周分别肌肉注射四环素溶液与二甲酚橙溶液。固定样本后,制备硬组织切片。分别在荧光显微镜及光学显微镜下(甲苯胺蓝、亚甲基蓝-酸性品红染色)观测膜的降解程度及膜下新骨生成能力,评价材料膜下骨形成量和骨成熟程度。结果:实验组胶原膜具备良好的屏障作用,膜下新生骨矿化程度良好;骨小梁排列整齐,但新生骨量少于对照组。结论:新型国产胶原膜在1个月时无明显降解,具备良好的膜下成骨能力,需进行实验组胶原膜的改性,以增加膜下成骨量。
226-229

放射照射后牵张成骨下牙槽神经电生理变化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放射照射后牵张成骨过程中下牙槽神经的电生理变化。方法:12只中国杂种犬随机分为A、B、C三组,A、B、C组为实验组,每组4只,单侧下颌A组接受总剂量22.8Gy,5.7Gy/4次/2周(相当于50Gy/25次/5周),B组接受总剂量24.8Gy,6.2Gy/4次/2周(相当于60Gy/30次/6周),C组接受总剂量27.2Gy,6.8Gy/4次/2周(相当于70Gy/35次/7周)的60 Co放射照射。放射照射完成后3个月时,各组分别于照射区下颌骨切开,置入牵张器。经五天延迟期,以0.5mm/次,2次/d的速度牵张下颌骨10d,然后固定8周。分别于放疗前、放疗结束后、牵张前、牵张第6天、牵张完成即时、固定第2,4,8周8个时间点以神经电生理检诊仪测定神经电生理变化。结果:50Gy和60Gy组牵张过程中动作电位呈现适应性变化,70Gy组不能完整导出动作电位。结论:低剂量放射照射不会单独对牵张过程中神经电生理变化造成影响,高剂量放射照射不能完成电生理检查。
230-233

模拟微重力对人牙髓干细胞在裸鼠体内矿化能力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模拟微重力环境对聚乳酸-羟基乙酸(PLGA)支架上的人牙髓干细胞(human dental pulp stem cells,hDPSCs)在裸鼠体内矿化能力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hDPSCs并进行鉴定,然后将hDPSCs接种到PLGA支架上培养72h后随机分为两组,普通重力组和模拟微重力组,经矿化诱导液培养1周后分别将细胞支架复合物移植到裸鼠体内,植入术后4周取材,进行组织学(HE和Vonkossa)和免疫组织化学(DSPP)检测。结果:HE染色均可见有血管生成,Vonkossa染色均为阳性,模拟微重力组DSPP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普通重力组(P〈0.05)。结论:模拟微重力有利于hDPSCs在裸鼠体内的矿化。
234-236

牙胚细胞与骨形态发生蛋白4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相互诱导的体外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牙胚细胞和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相互间的成牙诱导作用。方法:构建骨形态发生蛋白4慢病毒载体,转染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并将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和BMP4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别与SD大鼠牙胚细胞按1∶1比例混合培养,同时将细胞分为5组,BMSCs组、BMP4/BMSCs组、牙胚细胞组、BMSCs/牙胚细胞组(混合组1)、BMP4/BMSCs/牙胚细胞组(混合组2),分别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blotting检测五组细胞Ⅰ型胶原蛋白、成釉蛋白、牙本质基质蛋白1、同源异型盒基因1成牙相关基因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与混合组1相比,混合组2Ⅰ型胶原蛋白、成釉蛋白、牙本质基质蛋白1、同源异型盒基因1mRNA水平和蛋白水平表达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胚细胞与BMP4转染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促进了成牙相关基因的表达,可作为组织工程牙的备选种子细胞。
237-241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临床研究论著

牙周治疗对伴慢性牙周炎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循证医学分析

摘要:目的:从循证医学的角度评价国内牙周治疗对伴慢性牙周炎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及其研究质量。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VIP)和中国医学生物资料数据库(CBM),检索时限为1994~2013年,收集发表的所有关于牙周治疗对伴慢性牙周炎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影响的文献,按照纳入和排除标准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并依据循证医学的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5篇符合纳入标准的论著。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RCT)论著数量较少,研究质量不高,无法进行Meta分析。分析结果显示:就目前而言,牙周治疗可以降低伴慢性牙周炎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结论:目前在牙周治疗影响伴慢性牙周炎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水平方面的研究较少,质量较低,不能为其对该因子的影响提供最佳证据。临床中需要更多的、科学严谨的RCT研究类的文献,指导牙周治疗对伴慢性牙周炎冠心病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的影响。
242-246

3种烤瓷全冠对龈沟液中TNF-α和IL-1β水平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钴铬合金、纯钛金属及二氧化锆不同烤瓷冠基底材料对局部龈沟液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及白介素-1β(IL-1β)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临床病例30例,分为3组,分别采用钴铬合金烤瓷冠、纯钛烤瓷冠、二氧化锆全瓷冠修复。在修复前、修复后1个月、3个月分别进行龈沟液(GCF)量、菌斑指数(PLI)、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的测定及统计分析。结果:修复前3组之间各检测指标无明显差异;修复后1个月、3个月时钴铬合金烤瓷冠组的GCF量、TNF-α和IL-1β表达水平均高于纯钛烤瓷冠和二氧化锆全瓷冠组;而纯钛烤瓷冠组与二氧化锆全瓷冠组的GCF量、TNF-α和IL-1β水平无显著变化且两组之间各项指标无明显差异。结论:钴铬合金烤瓷冠可导致GCF量及其成分变化,对牙周组织有一定的不利影响,而纯钛烤瓷冠和二氧化锆全瓷冠对牙周组织健康的影响相对较小。
247-249

EDA基因大片段缺失X连锁隐性遗传无汗/少汗型外胚叶发育不全家系研究

摘要:目的:收集X连锁隐性遗传无汗/少汗型外胚叶发育不全(XLHED)家系,并分析家系的遗传方式、表型特点及致病基因型。方法:采用课题组制定的临床检查和家系调查技术路线,对通过先证者法收集的XLHED家系进行遗传方式和临床表现分析。利用直接测序法对家系EDA基因开放阅读框内外显子编码区及外显子-内含子接头区进行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收集到的外胚叶发育不全家系为X连锁隐性遗传,男性患者临床表现典型,女性携带者有轻度临床表现,家系内表现度差异小。家系患者EDA基因外显子3缺失。结论:本研究收集一个典型XLHED大家系,患者临床特征明显。家系患者EDA基因存在大片段缺失。
250-253

血竭素高氯酸盐对舌鳞癌细胞Tca-8113增殖及凋亡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血竭素高氯酸盐(Dracorhodin perchlorate,DP)对舌鳞癌细胞Tca-8113增殖和凋亡的影响并初步探讨其相关机制。方法:以舌鳞癌细胞Tca-8113为研究对象,采用CCK-8、流式细胞术分析及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不同浓度DP对Tca-8113细胞的增殖、凋亡及核因子E2-相关因子2(nuclear factor E2-related factor 2,Nrf2)、血红素氧合酶1(heme oxygenase 1,HO-1)蛋白表达的变化。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CCK-8检测表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DP可以显著抑制细胞增殖,且对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有时间-剂量依赖性(P〈0.05)。流式细胞术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DP可以促进细胞凋亡(P〈0.05),并提高Nrf2、HO-1在Tca-8113细胞中的表达。结论:DP能抑制舌鳞癌细胞Tca-8113增殖并诱导其发生凋亡,其作用可能与Nrf2/HO-1信号通路激活有关;可能成为抗口腔癌药物。
254-257

基于工业逆向工程及CAM技术的口腔修复全冠模型的构建及初步研究

摘要:目的:利用逆向工程及工业CAM技术进行树脂全冠的设计及加工,探讨工业技术在口腔修复领域的应用前景。方法:使用三维扫描测量仪对备牙后的石膏模型进行扫描,solidworks三维制图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及加工后,使用camworks程序及国产激光快速成型机进行全冠加工。结果:成功重现了全冠的制作过程,并制作出符合要求的树脂全冠。结论:利用工业CAM技术可满足不同种类材料全冠的制作要求,在口腔技术领域起到重要作用,并为我国自主口腔修复CAD/CAM技术的研发奠定了基础。
258-260

应用分光光度仪比较深度变色基牙表面4种全瓷冠色度学特征

摘要:目的:采用分光光度比色仪评估深度变色ND8基底表面4种全瓷冠各部分色度学参数CIE L*a*b*值及与目标色片色差。方法:制作ND8色基牙预备体,分别戴入Procera氧化铝、Procera氧化锆、Lava氧化锆、IPS E.max高度不透明压铸陶瓷底冠,分光光度仪对颈部、体部、切端测色。4组底冠经烧结A2体瓷后戴入基底(总瓷层厚度控制1.5mm),分光光度仪同法测色,以Vitapan比色板A2体瓷色片为对照,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均数比较Bonferroni检验,计算P值。结果:4组底冠均提高基牙的L*值,降低彩度a*、b*值,多数组间各部位L*、a*、b*有统计学差异。烧结体瓷后,各组L*略下降,a*、b*明显上升。各部分与A2色差显著减小(1.45∽3.70)。结论:4组全瓷底冠对变色基底都有较好遮色性,但各组底冠明度、彩度不一致。烧结体瓷后颜色有差异的组别减少,各组与目标色片差别在临床可接受范围。
261-264

青少年埋伏阻生牙CBCT三维定位辅助诊断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使用CBCT三维定位分析54颗青少年上颌埋伏阻生牙,为正畸诊疗设计提供精准依据。方法:采用CBCT技术重建54颗青少年上颌埋伏阻生牙,应用CS 3DImaging软件分析阻生牙位置、牙根情况及与邻牙关系进行测量分析并评价。结果:上颌埋伏阻生牙主要以垂直阻生为主,埋伏高度以牙冠位于邻牙根1/2至根尖占到66.7%;根尖位置以偏于10mm以内居多;牙骨性粘连占1.9%。最终对54颗埋伏阻生牙牵引45颗,拔除9颗。结论:CBCT可精准三维定位埋伏阻生牙,为正畸临床治疗提供重要依据。
265-267

牙龈卟啉单胞菌脂多糖(Pg-LPS)对破骨细胞EphA2基因表达的调控

摘要:目的:研究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在破骨分化过程中,Pg-LPS对破骨细胞EphA2表达的影响。方法:用终浓度10mg/L的Pg-LPS刺激RAW264.7细胞后,分别在1、3、5d,应用RT-PCR检测破骨细胞中EphA2基因和破骨细胞相关基因(破骨细胞内基质金属蛋白酶(MMP9)、ACP5、c-fos、组织蛋白酶K(CtsK)、NFATc1)的表达,并且通过酒石酸抗酸性磷酸酶(TRAP)染色观察实验组和对照组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情况。结果:RT-PCR检测10mg/L的Pg-LPS在第3天和5天,实验组比对照组EphA2基因表达分别增高2.4倍和1.2倍,两组之间存在显著差异(P〈0.01);同时也能够促进破骨相关基因c-fos、NFATc1、CtsK、ACP5、MMP9的表达,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TRAP染色结果显示:实验组比对照组的TRAP阳性多核细胞数目明显增多。结论:10mg/L的Pg-LPS对小鼠单核巨噬细胞系RAW264.7,在破骨分化的中期和晚期均能够促进EphA2基因的表达,但是在破骨分化早期对EphA2基因的表达无明显作用。
268-271

丙酮基和酒精-水基牙本质粘接系统粘接强度比较及粘接界面观察

摘要:目的:比较丙酮基和酒精-水基两种不同溶剂类型的全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粘接强度和粘接界面的微观形态。方法:选择24颗正畸治疗拔除的健康前磨牙,去除合面釉质层,随机分两组,每组选用一种"两步法"全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以丙酮为溶剂的Prime&Bond NT(PB组)和以酒精和水为溶剂的Single Bond 2(SB2)组,粘接后进行微拉伸力检测。以扫描电镜(SEM)和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LCSM)观察两种牙本质粘接系统的粘接界面。结果:粘接强度PB组(29.49±4.01)MPa,SB2组微拉伸粘接强度为,SB2组为(30.03±4.33)MPa,无统计学差异。两种牙本质粘接系统均可充分渗入脱矿牙本质表层的胶原纤维网和牙本质小管内,形成混合层和树脂突,SB组混合层薄而均匀,树脂突长。结论:不同溶剂类型的两组牙本质粘接系统微拉伸粘接强度无差异,全酸蚀牙本质粘接系统在湿粘接状态下可以对牙本质形成良好的渗透。
272-275

OSAHS患者戴用下颌前移矫治器后咀嚼肌肌电活性变化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OSAHS患者戴用下颌前移矫治器对咀嚼肌肌电活性的初期影响。方法:随机选取37例使用下颌前移矫治器治疗的OSAHS患者,分别在戴用前和戴用1周后利用Bio-EMGⅢ肌电图仪记录在息止位、最大紧咬位时颞肌前束、咬肌的表面肌电图,对比分析左、右侧同名肌肉的不对称指数,以及颞肌前束/咬肌的活动指数在戴用前后的变化。结果:戴用下颌前移矫治器后在息止位和最大紧咬位:1)各组肌肉肌电幅值均未见明显变化;2)各咀嚼肌的不对称指数均未见明显变化;3)颞肌前束/咬肌的活动指数明显增加(P〈0.05)。结论:OSAHS患者戴用下颌前移矫治器1周后出现了颞肌前束相对咬肌肌电活动强度增加的变化,应对其进行长期随访。
276-2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