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焦点论著、论著、综述、短篇报道、经验交流、流行病学研究、专业英语等。
  • 主管单位:武汉大学
  •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 国际刊号:1671-7651
  • 国内刊号:42-1682/R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119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16
  • 综合影响因子:0.799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口腔医学研究 2015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基础研究论著

拔牙窝填塞Bio-oss人工骨对延期种植骨结合影响的组织学观察

摘要:目的:评价拔牙后牙槽窝内填塞Bio-oss人工骨对延期种植骨结合的影响,为临床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全麻下拔除6只杂种犬双侧下颌第三、四前磨牙,随机选取两个拔牙窝作为实验组,牙槽窝内填塞Bio-oss人工骨粉并覆盖钛膜;另外两个拔牙窝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组。术后3个在植入种植体,Golden’s三色法观察种植体周围骨结合。结果:实验组及对照组种植体周围新骨均生成良好,实验组3个月可见Bio-oss颗粒;种植体植入术后3个月实验组的骨-种植体接触率及种植体周围骨面积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种植体植入术后6个月实验组的骨-种植体接触率及种植体周围骨面积略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拔牙窝内填塞Bio-oss人工骨有利于延期种植骨结合。
1-3

骨形态发生蛋白4慢病毒载体构建及对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牙功能影响

摘要:目的:构建骨形态发生蛋白4(BMP4)慢病毒载体,检测其对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牙功能的影响,以期为组织工程牙筛选种子细胞。方法:以成熟人胎盘组织为材料来源,克隆人BMP4基因的全长cDNA,转克隆至plenti6/v5-D-TOPO表达载体,构建出BMP4-plenti6/v5-D-TOPO重组慢病毒表达载体;转染SD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用MTT法检测转染前后细胞的增殖活性,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Ⅰ型胶原蛋白、成釉蛋白、牙本质基质蛋白1、同源异型盒基因1成牙相关基因的mRNA水平相对表达量的变化。结果:BMP4基因转染后,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增强,成釉蛋白、牙本质基质蛋白1、同源异型盒基因1mRNA水平表达量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型胶原蛋白mRNA水平差异无显著性意义。结论:BMP4可提高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增殖活性和牙向分化能力。
7-10

橙皮苷、柠檬烯及茶多酚清除自由基能力的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橙皮苷、柠檬烯及茶多酚对1,1-二苯基-2-三硝基苯肼自由基(DPPH·)和羟基自由基(·OH)的清除能力。方法:UV-Vis光谱分析方法测定3种天然产物对DPPH·和·OH自由基的清除作用。结果:3种天然产物在实验浓度范围内,对两种自由基均有清除作用,清除效果随浓度增大而增加。橙皮苷(IC50=0.097,0.011)清除DPPH·和·OH的能力明显强于柠檬烯(IC50=0.0024,0.0004)、茶多酚(IC50=0.0144,0.009)。结论:橙皮苷比茶多酚、柠檬烯清除DPPH·和·OH的能力强。
11-14

咬合干扰对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内质网应激及凋亡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咬合干扰致大鼠髁突软骨退变过程中内质网应激及凋亡相关分子的表达情况。方法:30只8周龄SD大鼠,采用大鼠上颌第一磨牙粘接不良修复体造成咬合干扰大鼠模型,4、8、12周后取颞下颌关节,甲苯胺蓝染色、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组织形态学变化,透射电镜观察超微结构,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GRP78、Caspase-12的表达情况。结果:实验组髁突软骨基质降解、细胞密度降低,内质网膨胀、断裂;GRP78阳性细胞率较对照组显著增多(P〈0.05),Caspase-12阳性细胞率在8、12周时明显增加(P〈0.05)。结论:咬合干扰后大鼠髁突软骨细胞发生内质网应激及内质网凋亡,可能是髁突软骨退变的重要机制之一。
23-26

同种异体骨支架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下颌骨节段缺损动物模型的建立

摘要:目的:建立同种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的动物模型,为研究同种异体骨支架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下颌骨节段性缺损效果及其机制打下基础。方法:24只1岁龄比格犬,拔出所有动物右侧下颌前磨牙和磨牙,伤口愈合后制造左侧下颌骨3mm节段性缺损(从颏孔后1mm到下颌角前),随机分两组,实验组用同种异体骨支架复合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重建,对照组仅用同种异体骨修复重建。术后4、12、24、48周处死动物(每组3只),取标本并行CT检查。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所有动物同种异体骨均能与自体骨愈合,48周时实验组动物同种异体骨几乎全部被自体骨替代,但是新骨的大小较植入时同种异体骨支架变小。对照组中,新骨主要在同种异体骨与自体骨结合部形成,新骨大小与原植入时同种异体骨大小变化不大。结论:同种异体骨支架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能加速成骨,该动物模型的成功建立,为进一步研究同种异体骨支架复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修复下颌骨节段行缺损的效果及其机制打下基础。
27-30

磷酸三钙/壳聚糖支架与牙周膜干细胞混合培养的动物实验

摘要:目的:检测磷酸三钙(TCP)/壳聚糖支架在动物实验中是否适合培养牙周膜干细胞(PDLSC)。方法:制作3种不同比例TCP/壳聚糖支架,加入PDLSC和TCP/壳聚糖支架混合培养24h后植入裸鼠背部皮下,4周后切取移植物,HE染色和Ⅰ型胶原(Col-Ⅰ)免疫组化染色,镜检。结果:PDLSC在TCP/壳聚糖支架上生长良好,TCP/壳聚糖支架比单纯壳聚糖支架降解率减低,3组支架均有Col-Ⅰ生成。结论:TCP/壳聚糖支架适合培养PDLSC。
31-33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临床研究论著

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表面蛋白A区遗传多态性研究

摘要:目的:分析维吾尔族高龋和无龋儿童变形链球菌临床分离株表面蛋白A区基因遗传多态性与其黏附能力的关系。方法:通过细菌贴壁法进行维吾尔族儿童高龋组(dmft≥5)和无龋组(dmft=0)变链菌临床株黏附试验。选取黏附能力较强和较弱的菌株,提取细菌DNA,经PCR扩增其表面蛋白A区编码基因spaP-a后,利用限制性内切酶HaeⅢ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结果:高龋组黏附能力(33.92±8.79)%强于无龋组(27.53±7.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经HaeⅢ酶切后,高黏附力组和低黏附力组变链菌均出现了A、B两种基因型,且在两组菌株中的分布情况不同,A基因型在高黏附力组居多,B基因型在低黏附力组居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序证实spaP-a基因的特异性碱基突变引起酶切位点改变而产生基因多态性。结论:维吾尔族不同龋敏感儿童变链菌临床株spaP-a基因具有得遗传多态性可能是其黏附能力出现差异的原因之一。
34-37

无汗/少汗型外胚叶发育不全家系致病基因的筛查

摘要:目的:探讨无汗/少汗型外胚叶发育不全(HED)家系的遗传方式及表型特点,并对家系致病基因进行筛查。方法:采用临床检查和家系调查的方法,对通过先证者法收集的HED家系进行遗传方式和临床表现分析。利用直接测序法对EDA、EDAR和EDARADD基因开放阅读框内外显子编码区及外显子-内含子接头区核苷酸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收集到的家系为典型的无汗/少汗型外胚叶发育不全家系,先证者临床表现典型,毛发发育不良,头发、眉毛、睫毛稀疏;汗腺发育不良,无汗/少汗,体温随季节变化有明显改变;缺失多颗恒牙,并有乳牙滞留。家系内其他成员无明显异常表现。对EDA、EDAR和EDARADD基因开放阅读框的测序分析未找到致病突变。结论:本研究收集家系的患者临床症状明显,排除目前已知致病基因突变。
41-44

传统式Twin-block矫治器与逐步式前移下颌的Twin-block矫治器治疗下颌后缩畸形的临床疗效评价

摘要:目的:比较传统的一次最大前伸法Twin-block矫治器与改良逐步式前移下颌的Twin-block矫治器治疗下颌后缩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处于替牙晚期或恒牙早期ANB角〉5°,覆盖〉6mm的骨性下颌后缩患者13例,接受逐步式前移下颌的TB矫治器治疗,根据病例对照的原则收集使用传统一步法TB矫治器治疗的病例13例作为对照组,应用X线头影测量技术进行治疗前后的18项硬组织测量分析。结果:逐步式TB矫治器治疗后SNB角增大,Y轴角变小,下颌颏部相对颅底位置关系变化明显,MP-SN、FH-MP增大改善深覆。两组矫治后磨牙调整为中性关系或轻度近中关系,前牙覆覆盖基本正常;上下颌关系协调。结论:传统式Twin-block矫治器和逐步式Twin-block功能矫治器早期治疗安氏II类1分类下颌后缩患者,疗效基本相同,但改良式Twinblock矫治器患者戴用舒适度好,可优先考虑之。
45-47

个体化3D打印钛合金下颌骨植入体的设计制作与临床应用

摘要:目的:通过钛合金3D打印技术的拓展,对个体化钛合金下颌骨植入体的设计、制作与临床应用进行探讨。方法:1)对1例单侧下颌骨体部与升支造釉细胞瘤患者,在手术前对下颌骨作薄层螺旋CT扫描,然后采用计算机辅助技术,进行下颌骨三维重建、模拟病变切除、镜像修复及植入体的设计,同时通过力学分析对植入体进行生物力学优化;2)将设计完善的下颌骨植入体数据输入钛合金3D打印设备,完成解剖形态个体化的下颌骨钛合金植入体制作;3)根据术前设计进行病变侧下颌骨切除,术中即刻将下颌骨植入体植入。结果:基于钛合金3D打印技术设计和制作的下颌骨植入体,在解剖形态上完全达到个体化三维仿真,与健侧下颌骨对称一致,缺损下颌骨的解剖形态即刻得到个体化修复重建。结论:钛合金3D打印技术使得解剖形态高度个体化仿真的下颌骨植入体的设计制作和临床应用成为现实,优化设计的钛合金下颌骨植入体力学性能优良,重量轻,制作精度高,为下颌骨节段性缺损的修复重建提供了一种理想的方法。
48-51

CCND1 G870A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易感性的Meta分析

摘要:目的:采用循证医学Meta分析方法评价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CCND1)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易感性的关联。方法:计算机检索PubMed、CBM、万方、维普、CNKI等中英文数据库,检索范围从建库至2013年7月1日,全面收集相关文献数据并计算优势比(OR)及95%置信区间(CI)以评价关联性。结果:本Meta分析共计纳入10项病例对照研究,包括1622例口腔癌患者及1859例健康对照人群。Meta分析的结果表明:CCND1G870A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发病风险增加显著相关(A vs.G:OR=1.23,95%CI:1.02~1.49,P=0.033;AA+AG vs.GG:OR=1.39,95%CI:1.03~1.87,P=0.031;AA vs.AG+GG:OR=1.32,95%CI:1.13~1.55,P=0.001;AA vs.GG:OR=1.47,95%CI:1.00~2.16,P=0.049;AA vs.AG:OR=1.22,95%CI:1.03~1.44,P=0.020)。亚组分析的结果进一步表明:CCND1G870A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在亚洲人群和吸烟人群中尤为显著,但在高加索人群和非吸烟人群中并不显著。结论:本文提供的证据表明:CCND1G870A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易感性显著相关,这一关联性在亚洲人群与吸烟人群中尤为显著。然而,CCND1G870A基因多态性与口腔癌易感性之间的关联性,有待更大样本规模的病例对照研究加以证实。
52-56

Duraphat对慢性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疗效观察和疼痛感受评价

摘要:目的:观察Duraphat对慢性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疗效观察和疼痛感受评价。方法:选择80例慢性牙周炎维护期的患者,其全口4个象限每个象限至少各有2颗牙齿,其邻面至少有1位点探诊深度〉4mm,有探诊出血,根据随机表将4个象限随机分常规牙周基础治疗A组和基础治疗结合DuraphatB组两组。根据牙周探诊深度分为PD≥4mm和PD〉6mm。常规牙周基础治疗组42例,基础治疗结合Duraphat组38例。记录基线和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时,入选位点的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出血指数及刮治当时的疼痛程度VAS值。比较治疗后与治疗前的差值。结果:牙周探诊深度、临床附着丧失和出血指数在治疗后各组都有明显改善,同时患者在治疗中的疼痛程度涂布Duraphat组较常规组VAS值明显降低。结论:Duraphat可以对不同程度的慢性牙周炎患者基础治疗辅助使用,并可以明显降低病人的疼痛感受。
57-59

SCI数据库关于快速牙移动牙周膜牵张成骨术的相关文章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对快速牙移动牙周膜牵张成骨术的相关文章文献的计量分析,总结概括目前研究的状况和前沿。方法:以美国科学情报研究所(ISI)开发的Web of Science网络数据库为数据源基础,对SCI收录的快速牙移动牙周膜牵张成骨术的相关文章论文的情况,从论文的发表时间分布,国家地区分布,机构分布,期刊分布和被引频次分布等方面进行统计与分析。结果:1950~2011共有快速牙移动牙周膜牵张成骨术的相关文章20篇,近8年文献增长迅速,以中国发表文章最多,共5篇。结论:了解快速牙移动牙周膜牵张成骨术这一领域的研究动态和发展趋势,为中国学者深入研究快速牙移动牙周膜牵张成骨术提供可供借鉴的参考建议。
60-63

牙周炎伴糖尿病患者全唾液中Pro-CT含量的检测及其意义

摘要:目的:比较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单纯糖尿病患者、单纯牙周炎患者以及健康者全唾液中降钙素原(Pro-CT)水平,及其与血糖控制情况及牙周病炎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纳入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DM+CP组)24例,单纯糖尿病患者(DM组)、单纯牙周炎患者(CP组)以及健康人群各30例,收集受检者静息全唾液,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全唾液中Pro-CT水平。结果:DM+CP组全唾液中ProCT水平显著高于其他3组,差异极具统计学意义(P〈0.01);全唾液中Pro-CT水平随牙周炎严重程度加重而增高,随血糖控制情况的不理想而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全唾液中Pro-CT水平与探诊深度(PD)、探诊出血指数(BI)、附着丧失(AL)、缺失牙数均呈正相关,且相关程度由高到低依次为PD、BI、AL、缺失牙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糖尿病患者体内的微炎症状态可能与牙周炎症有关,全唾液中Pro-CT水平既受牙周炎症影响也受全身因素的调控。
64-68

根管充填质量的临床评价

摘要:目的:根据数字化X线片图像,分析根管治疗规范化操作培训前后根管充填质量的变化。方法:收集我科4名从事牙体牙髓病学的临床医师在2009年9月~2010年9月和2010年11月~2011年11月完成的根管治疗病例,采用分层随机抽样方法进行抽样,对两组根管充填质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A组(规范化操作组)总体患牙和根管适充率分别为64.9%和72.6%,明显高于B组(习惯性操作组)的45.1%和54.3%,两者之间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A组患牙和根管适充率在不同牙位均显著高于B组(P〈0.05)。B组不同牙位出现台阶形成的总体比例为20.7%,A组下降为14.2%,两者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规范化操作可提高临床医生的根管治疗水平。
69-71

稳定垫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分析稳定垫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的疗效。方法:使用稳定垫治疗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患者36例,疗程3个月,分别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疼痛值(VAS)和开口度变化,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患者VAS由治疗前的5.66±1.28减小到1.46±1.14;开口度由(26.93±2.64)mm增大到(38.35±2.04)mm,具有显著性差异(P〈0.001),但治疗后MRI显示关节盘并未复位。结论:稳定垫治疗颞下颌关节不可复性盘前移位有良好的临床效果,但并非恢复关节盘的位置,而是通过促进关节盘双板区的适应性改建来实现的。
76-77

两种血管化游离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临床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血管化游离髂骨肌瓣和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临床效果,比较两种修复方法的优缺点。方法:对44例血管化髂骨肌瓣和腓骨肌瓣移植修复下颌骨缺损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两种骨肌瓣修复后对患者面部外形与口腔功能的影响,对比供受区并发症的差异。结果:20例髂骨肌瓣,24例腓骨肌瓣均成活;二者在恢复面部外形与口腔功能上无明显差异,在移植骨长度上,两者有明显不同。结论:血管化游离髂骨肌瓣与腓骨肌瓣作为下颌骨缺损修复的常用方法,可以满足不同类型下颌骨缺损修复的需要,但根据两种骨肌瓣的特点,对于缺损长度低于8cm,可优先考虑髂骨瓣,而缺损范围大于8cm的可选腓骨瓣。
81-84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临床经验交流

流动树脂修复楔状缺损的临床观察

摘要:楔状缺损是牙唇、颊侧颈部硬组织缓慢消耗所致的缺损,横向用力刷牙是其发生的主要原因。采用流动树脂修复楔状缺损并与传统的复合树脂治疗对比追踪观察2年内的临床疗效。1材料与方法1.1材料BeautiBond粘接剂、流动树脂Beautifil Flow F02(松风,日本);3M FiltekTM Z250纳米复合树脂(3M,美国)。
85-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