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焦点论著、论著、综述、短篇报道、经验交流、流行病学研究、专业英语等。
  • 主管单位:武汉大学
  •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 国际刊号:1671-7651
  • 国内刊号:42-1682/R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119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16
  • 综合影响因子:0.799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口腔医学研究 2014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基础研究论著

RhoA信号通路在流体静压力调控大鼠BMSCs成骨响应中的作用

摘要:目的:观察流体静压力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增殖、细胞骨架及成骨分化的影响,及RhoA发挥的作用。方法:分离培养BMSCs,随机分为对照组、RhoA激动剂组、拮抗剂组、压力组、激动剂+压力组及拮抗剂+压力组。流式细胞仪、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细胞周期、细胞骨架,Real-time PCR检测成骨标志基因。结果:压力依赖RhoA的活性促进细胞周期启动、细胞骨架装配及成骨分化早期标志基因表达。结论:RhoA在压力导致的细胞周期启动、骨架装配及成骨早期分化的过程中具调控作用。
695-698

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促进舌鳞癌细胞上皮间质转化

摘要:目的:检测舌鳞癌组织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是否诱导舌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方法:通过体外原代培养舌鳞癌组织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的培养上清作用于舌鳞癌细胞系Tca8113,通过检测细胞形态确认肿瘤细胞是否发生上皮间质转化。利用实时定量PCR及免疫印迹检测舌鳞癌细胞上皮标志及间质标志物表达。利用TGF-β/Smad信号通路阻断剂探究TGF-β在此过程的作用。结果: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促进Tca8113的上皮间质转化。利用实时定量PCR检测及免疫印迹发现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可以明显促进Tca8113细胞的Vimentin的表达。SB431542,TGF-β/Smad信号通路特异性阻断剂可明显阻断肿瘤相关成纤维细胞条件培养基对Tca8113上皮间质转化的诱导作用。结论:舌鳞癌组织中的肿瘤成纤维细胞可通过诱导舌鳞癌细胞的上皮间质转化促进舌鳞癌细胞的迁移及侵袭,可能在肿瘤发展过程发挥重要作用。
699-703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的原代培养、鉴定及成骨分化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hUCMSCs)的成骨分化及其在成骨诱导过程中成骨相关标记物的变化情况。方法:通过原代培养的方法获得hUCMSCs;通过流式细胞技术对获得的细胞进行鉴定;通过茜素红染色和细胞免疫荧光技术对成骨诱导后的细胞进行鉴定;在成骨诱导过程中设立时间点(0d、7d、14d、21d),对成骨相关标记物(碱性磷酸酶、骨桥蛋白、Runx2)进行检测。结果:通过原代培养成功获得hUCMSCs;流式分析结果显示其表达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物;进行成骨诱导21d后茜素红染色阳性,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胞浆内大量表达骨桥蛋白;碱性磷酸酶活性和骨桥蛋白(mRNA水平)在第7天时即表现出具有统计学差异的升高,Runx2(mRNA水平)在第7天时达到峰值,随后下降。结论:hUCMSCs的成骨分化过程是一个连续的过程;体外诱导7d后成骨分化进行已经全面启动;经过诱导的hUCMSCs比未诱导的细胞更适合用于骨缺损修复。
709-712

快速成型技术构建聚己内酯支架作为骨支架材料的研究

摘要:目的:运用快速成型技术(RP)构建聚己内酯(PCL)支架,检测其生物相容性,探讨成为组织工程骨支架的潜力。方法:以聚己内酯为原料利用熔融沉积成型法(FDM)制备无孔隙及孔径300μm、500μm 3种PCL支架,比重瓶法测孔隙率。利用MTT法检测支架材料对细胞增殖的影响。倒置荧光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聚己内酯支架上的细胞粘附情况及细胞形态。结果:肉眼观察可见300μm及500μm孔径支架材料孔隙大小均匀,排列规整,层次分明,两种孔径支架都具有良好的孔隙连通率。MTT检测结果显示1d、2d、3d各时间点均无明显细胞毒性,细胞毒性为1级。荧光倒置显微镜下观察发现细胞粘附数量由无孔隙组、500μm孔径组、300μm孔径组依次增加。扫描电子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紧密粘附于支架。结论:用快速成型技术制备的聚己内酯支架具有较高的孔隙率,孔隙之间连通率良好,生物相容性良好,细胞粘附良好,有望成为骨组织工程支架。
713-716

p-JAK2和p-STAT3在实验性牙移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及意义

摘要:目的:观察实验性牙齿移动过程中,大鼠牙周组织中磷酸化Janus激酶(JAK2)与信号转导因子和转录活化因子(STAT3)的表达和分布。方法:选用24只7周龄雌性Wistar大鼠,每只大鼠上颌左右两侧分别为实验侧和对照侧,建立大鼠实验性牙移动的模型。将大鼠随机分成3组,分别在加力后3、7、14d处死动物。制备标本,用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p-Jak2和p-Stat3在大鼠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软件Image J对各组p-Jak2和p-Stat3在牙周组织中的表达强度进行定量分析。结果:p-Jak2和p-Stat3在正常牙周膜中均有表达,且在受力3、7、14d后,p-Jak2实验组受压力侧和受牵张力侧均较对照组表达升高;p-Stat3在受力3、7d后,实验组受压力侧和受牵张力侧较对照组表达升高,但受力14d后,实验组受压力侧和受牵张力侧与对照组的表达并无明显统计学差异。结论:正常牙周组织中存在p-Jak2和p-Stat3,且p-Jak2和p-Stat3参与了牙周组织改建的过程,这说明Jak2/Stat3信号转导通路参与了牙周组织改建中细胞内的信号传递。
724-727

不同粘接剂和瓷表面处理对粘接强度的研究

摘要:目的:本实验的目的是研究氢氟酸处理瓷表面能否增强不同瓷处理剂对瓷树脂粘接强度。方法:4块(15mm×7mm×5mm)VITA金属瓷喷砂和三枪水冲后分为4组,表面分别做以下处理:第1组:Ceraresin Bond;第2组:Porcelain Primer+FL-BONDⅡ;第3组:9.5%HF+Ceraresin Bond;第4组:9.5%HF+Porcelain Primer+FL-BONDⅡ。BeautifilⅡ复合树脂堆积4mm。蒸馏水37℃水浴24h,用低速切片机垂直于粘接界面将样本切割成约10mm×1mm×1mm的样本条,以1.0mm/min的速度用微拉伸测力仪测力,将数据经方差分析统计。用扫描电镜观察界面。结果:方差分析显示第2组的粘接强度(24.23±6.09)最强,第1组的粘接强度(14.74±2.59)最小(P〈0.001)。瓷表面经9.5%HF酸蚀后,第3组(19.75±5.45)的粘接强度增加(P〈0.05),第4组(22.89±5.53)的粘接强度与第2组相比并没有统计学差异。在显微电镜下观察粘接界面的不同形态学。结论:瓷处理剂Ceraresin Bond的粘接强度比Porcelain Primer弱,但前者HF酸蚀后,粘接强度增加,而后者不能。这提示HF并不能提高所有瓷处理剂的粘接强度。
728-731

新型多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与磷酸钙骨水泥复合材料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制备并研究新型多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磷酸钙骨水泥的聚合温度、材料成分、机械特性、孔隙率等临床应用相关特性,为进一步开发理想骨水泥修复材料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传统聚甲基丙烯酸甲酯骨水泥制备的基础上,以羧甲基纤维素钠和α-磷酸三钙作为成孔剂和骨引导剂,制备不同组分的多孔聚甲基烯酸甲酯/磷酸钙骨水泥,用热电偶、x射线衍射仪、体式显微镜、显微CT和MTS材料试验系统分别评价合成产物的最高聚合温度、材料成分、孔隙率、孔径大小、机械特性等特征。结果:具有骨引导性的α-磷酸三钙能成功载入多孔聚甲基烯酸甲酯支架中,生成的产物具有安全的聚合温度。不同含量的羧甲基纤维素钠会影响支架中孔径的大小,但不会影响孔隙率(P=0.102)。虽然α-磷酸三钙的载入会降低孔隙率(P〈0.001),但所有产物之间的抗压强度和弹性模量无显著性差异(P=0.724,P=0.601)。结论:多孔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支架能与α-磷酸三钙成功复合成具有适宜机械性能的生物材料,这为开发理想骨水泥修复材料提供了新的思路。
732-735

兔下颌骨单层骨皮质缺损人工材料植入动物模型建立

摘要:目的:建立兔下颌骨单层骨皮质缺损人工材料植入的实验动物模型。方法:选取24只健康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雌雄不限,在双侧下颌骨体部形成大小为13mm×4mm×2mm的矩形单层骨皮质缺损,左侧为对照组,右侧为实验组,下颌骨植入大小为13mm×4mm×2mm的长条形碳纤维增强型聚醚醚酮(CFR/PEEK),分别于术后4、8、12周取材,影像学及组织学观察。结果:所有实验动物术后未出现感染死亡;各组实验材料未出现松动、脱落等固位不良现象,术后未出现二次骨折。结论:建立下颌骨单层骨缺损人工材料植入实验动物模型是可行的。
736-739

紫苏籽油对实验性牙槽骨骨质疏松的作用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紫苏籽油对去卵巢大鼠牙槽骨丢失的影响研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3组:对照组、去卵巢组和紫苏籽油治疗组。实验90d后取大鼠牙槽骨,测量牙槽骨组织形态计量学参数。结果:与去卵巢组相比:紫苏籽油治疗组牙槽骨骨量明显增多,%Tb.Ar升高34.47%(P〈0.05),Tb.Th增加36.99%(P〈0.01)。结论:紫苏籽油能抑制去卵巢大鼠牙槽骨丢失。
740-742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临床研究论著

牙周炎伴COPD患者血清25-(OH)D、TNF-α和IL-6水平检测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慢性牙周炎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患者的血清25-(OH)D、TNF-α和IL-6水平变化及相互关系。方法:收集符合条件的COPD伴牙周炎患者[(C+P)组]20例,单纯慢性牙周炎患者(P组)20例,同期门诊随诊的健康对照组(H组)20例。采集临床指标并采用ELISA法检测3组受试者血清25-(OH)D、TNF-α和IL-6的含量。结果:各组间牙周病指数有显著性差异。(C+P)组与P组、H组相比,TNF-α和IL-6水平明显升高,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25-(OH)D水平较低,但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等级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H组血清25-(OH)D与IL-6呈负性相关关系(P〈0.05),C+P组血清25-(OH)D与Tnf-α呈负性相关关系(P〈0.05)。结论:25-(OH)D、TNF-α和IL-6可能与牙周炎和COPD病理机制相关,牙周炎和COPD之间存在一定的关联。
743-746

Ⅱ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微生物群落分析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比较Ⅱ型糖尿病合并慢性牙周炎患者与无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微生物构成。方法:12名患者分为糖尿病合并慢性牙周炎组(T2DM+CP组)与慢性牙周炎组(CP组)2组,各6人。记录所有患者基本信息及牙周临床参数,包括年龄、性别、探诊深度和附着丧失。根据探诊深度和附着丧失取患病位点的菌斑样本。PCR检测7种牙周可疑致病菌。采用DGGE分离扩增的16SrDN段。结果:两组结果显示两组牙周参数无显著差异。两组7种细菌检出率相似。所有对象中均检出牙龈卟啉单胞菌、福塞坦氏菌、齿垢密螺旋体和中间普氏菌,而具核梭杆菌在两组中均有一个样本未检出。变黑普氏菌在T2DM+CP组的2个样本中检出,而CP组有4个样本检出。伴放线共聚菌在所有样本中均未检测到。DGGE分析结果示两组间条带数量及树状聚类分析均无显著差异。结论:Ⅱ型糖尿病合并牙周炎患者龈下菌斑的牙周可疑致病菌的检出情况以及DGGE分析与无糖尿病患者相似。
747-752

应用锥形束CT对成人上颌前磨牙牙根和根管系统形态的研究

摘要:目的:运用锥形束CT(CBCT)观察中国人群上颌前磨牙的牙根和根管系统的解剖形态,为临床根管治疗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择200名患者的双侧上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各358颗)的CBCT扫描数据,使用NNT软件分析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的牙根数、根管数、根管分型以及双侧对称情况。结果:上颌第一前磨牙主要为单根(65.92%)和双根(33.80%)。上颌第二前磨牙主要为单根(93.85%)。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系统主要为双根管(84.36%)。上颌第二前磨牙的根管系统单、双根管比例接近(分别为52.79%和46.08%)。上颌第一前磨牙主要根管分型为:Ⅳ型(48.32%)、Ⅱ型(24.30%)和Ⅰ型(12.56%)。上颌第二前磨牙主要根管分型为:Ⅰ型(51.68%)、Ⅱ型(21.51%)和Ⅳ型(14.25%)。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的根管分型左右对称(对称率分别为74.57%和81.29%)。上颌前磨牙根管系统的主要变异为:管间交通支、颊根C形根管和多根管(树形根管或神经根样根管)。结论:上颌第一、第二前磨牙的根管系统主要为单根管和双根管。术前了解根管形态的变异是治疗成功的关键因素。
753-756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分化抑制因子-1的表达及其与微血管生成的关系

摘要:目的:探讨口腔鳞状细胞癌(Oral squamous cell carcinoma,OSCC)中分化抑制因子-1(inhibitor of differentiation-1,Id-1)的表达及其与临床病理学特征和肿瘤微血管生成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5例OSCC中Id-1,CD34表达,并计数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结果:Id-1定位于肿瘤细胞胞质,65例OSCC中有49例Id-1呈(75.38﹪)阳性表达,其与OSCC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和TNM分期密切相关(P〈0.01),而与患者性别及肿瘤发生部位无关;Id-1的表达与MVD值显著相关(P〈0.01)。结论:Id-1的高表达可能在OSCC分化和淋巴结转移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并与肿瘤微血管生成有关。
757-759

下颌第二恒磨牙C形根管系统的锥体束CT研究

摘要:目的:采用三维锥体束CT成像系统探讨下颌第二恒磨牙C形根管的发生率。方法:选择238名门诊患者/476颗下颌第二恒磨牙的CBCT扫描数据,进行三维重建下颌第二恒磨牙,观察C形根管的发生率。结果:存在C形根管的下颌第二恒磨牙共191颗,发生率40.12%;左右两侧同时发生C形根管的概率为31.9%;左右侧发生比率无统计学差异;男女发生比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C形根管在下颌第二恒磨牙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CBCT影像技术能在诊疗过程中为临床医师提供更直观,更准确的影像学依据。
760-762

单纯透明质酸注射治疗对颞下颌关节功能和结构的影响

摘要:目的:利用MRI评价颞下颌关节功能和结构在透明质酸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选取经过颞下颌关节门诊治疗的TMJ结构紊乱患者23例行单纯关节上腔透明质酸钠注射治疗。23例患者中,男性3例,女性20例,年龄16~58岁,平均年龄27.8岁。利用MMO及VAS评价患者颞下颌关节功能治疗前后的变化;并对所有患者进行治疗后颞下颌关节MRI检查,评价颞下颌关节结构变化。结果:23例经HA治疗的患者,治疗前MMO 25.90、VAS5.78。治疗后MMO 35.12、VAS1.42,经统计学处理,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检查显示治疗后23例患者中均未发现颞下颌关节盘复位。结论:单纯经关节上腔注射HA治疗颞下颌关节结构紊乱可有效改善患者功能,但对颞下颌关节结构无明显影响。
763-764

RUNX3和RASSF1A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及其癌变组织中的表达

摘要:目的:研究Runt相关转录因子3(RUNX3)、RAS相关区域家族1A(RASSF1)在口腔黏膜下纤维性变(OSF)及其癌变组织中的表达与分布,初步探讨二者在OSF癌变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10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35例OSF组织、10例OSF癌变组织中RUNX3、RASSF1A蛋白的表达及分布。结果:RUNX3在正常口腔黏膜组阳性表达率为90.00%(9/10),OSF组为85.71%(30/35),OSF癌变组为30.00%(3/10),正常对照组与OSF组无统计学差异,OSF癌变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及OSF组(P〈0.05)。RASSF1A在正常口腔黏膜组阳性表达率为80.00%(8/10),OSF组为62.86%(22/35),OSF癌变组为20.00%(2/10),正常对照组与OSF组无统计学差异,OSF癌变组织组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及OSF组(P〈0.05)。结论:RUNX3和RASSF1A表达下调或缺失与OSF癌变有关。
765-768

种植支抗在慢性牙周炎深覆矫治中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使用微种植体支抗矫治慢性牙周炎患者深覆畸形,并进行临床疗效分析,探讨微种植体支抗用于牙周病深覆矫治的可行性。方法:选择12例伴有深覆的慢性牙周炎患者,根据后牙松动的情况,选择微种植体支抗的植入部位,分别有6例植入上颌前牙区,6例植入下颌前牙区。根据剩余牙槽骨的高度,施加压低力。测量矫治前后的根吸收情况及牙槽骨高度变化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前牙区植入微种植体支抗可以有效地打开前[牙合];施加压低力的前牙与矫治前相比出现明显地根吸收;前牙区牙槽骨高度与矫治前相比无明显变化。结论:微种植体支抗用于慢性牙周炎深覆的矫治具有可行性,但只限于不能使用常规方法的病例。使用过程中一定要根据剩余牙槽骨量施加适当压低力。
769-772

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在单侧颧眶复合体骨折中的应用

摘要:目的:探讨计算机辅助手术导航系统在单侧颧眶复合体骨折治疗中的应用及效果评价。方法:应用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对15例单侧复杂颧眶骨折的患者进行术前设计及模拟、术中实时导航定位,术后评价其治疗效果。结果: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在重建颧眶形态和实现双侧颧面部对称性方面具有明显优越性,骨折复位整体偏差小于1mm。结论:计算机辅助导航系统对单侧颧眶复合体骨折术中复位有明确的指导意义,对于颧眶复合体骨折复位的整体评价更为客观真实。
780-7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