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焦点论著、论著、综述、短篇报道、经验交流、流行病学研究、专业英语等。
  • 主管单位:武汉大学
  •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 国际刊号:1671-7651
  • 国内刊号:42-1682/R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119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16
  • 综合影响因子:0.799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口腔医学研究 2012年第08期杂志 文档列表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基础研究论著

抗龋IgY原料及牙膏上清液对变形链球菌粘附作用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抗龋齿蛋黄球蛋白(IgY)原料及含该原料的牙膏上清液对变形链球菌在平衡培养液和高营养培养液中蔗糖依赖性粘附作用的影响。方法:在含0.1%蛋白胨生理盐水和含1%蔗糖的BHI培养基中加入不同浓度的抗龋IgY原料或含该原料的牙膏上清液,厌氧培养变形链球菌,采用试管贴壁实验定量计算紧密粘附的细菌百分粘附率。结果:在两种培养基中加入抗龋IgY原料或含该原料的牙膏上清液后,变形链球菌的粘附率显著下降。结论:抗龋齿蛋黄球蛋白(IgY)原料及含该原料的牙膏上清液在平衡培养液和高营养培养液中对变形链球菌的蔗糖依赖性粘附均有抑制作用。
753-755

两种纳米形貌对MG63成骨细胞增殖、分化的影响

摘要:目的:评价钛表面纳米管和纳米颗粒形貌对MG63成骨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的影响。方法:通过磁控溅射和阳极氧化技术制备纳米颗粒和纳米管形貌。采用扫描电镜和轮廓仪表征材料表面形貌以及粗糙度,并将MG63成骨细胞株与不同形貌的钛材料进行复合培养,检测1d、4d、7d的MTT值及4d、7d的碱性磷酸酶活性。结果:培养1d、4d、7d后,纳米管和纳米颗粒组MTT值高于对照组,7d时,纳米管组MTT值高于纳米颗粒组;培养7d后,纳米形貌实验组碱性磷酸酶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纳米管和纳米颗粒形貌均有利于成骨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相对于纳米颗粒,表面的纳米管形貌更有利于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
756-758

正交设计法优化电化学浸蚀形成钛合金表面微结构工艺

摘要:目的:采用正交设计法,对电化学浸蚀形成钛合金表面微结构工艺参数进行优化。方法:先采用L9(3^3)正交实验对钛合金表面进行阳极浸蚀处理,HCl浓度(A)、HF浓度(B)、NH4F浓度(C)作为3个因素。上述方法获得表面再用L9(3^3)正交实验进行交流电化学浸蚀处理,HN03浓度(X)、电压(Y)、蚀刻时间(Z)作为3个因素。结果:获得最优微米表面的条件是:HCl酸浓度:99g/L、HF酸浓度:51g/L、NH4F盐浓度15g/L;获得最优亚微米孔表面的条件是:HNO3酸浓度:246g/L、电压4V、蚀刻时间40S。结论:影响微米表面主要因素是HF浓度,影响亚微米表面主要因素是电压。
763-766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病例报告

CBCT诊断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3根1例

摘要:患者,男,14岁.因牙列不齐到我院正畸科要求诊治,为明确诊断进行CBCT(e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检查.CBCT显示:11、12腭侧2枚多生牙。同时水平位图像清晰显示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3根及3根管(图1).牙根形态分布与上颌第一磨牙相似.由腭侧根、近、远中颊侧根组成.
766-766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基础研究论著

新型骨支架复合材料修复牙槽骨缺损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多孔聚丙烯晴基碳纤维/壳聚糖/双相磷酸钙/聚乳酸一羟基乙酸(PAN/CS/BCP/PLGA)复合支架对大白兔牙槽骨缺损的修复能力。方法:采用真空冷冻干燥技术制备多孔PAN/CS/BCP/PLGA复合支架。选取32只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手术制备大小为10mm×10mm×10mm牙槽骨缺损区。实验组骨缺损区植入PAN/Cs/BCP/PLGA复合支架,对照组植入CS/PLGA复合材料,术后2、4、8、12周分期取材,进行X线检查、组织学观察、扫描电镜(SEM)检测和成骨细胞计数分析。结果:术后12周实验组检测结果,X线观察:骨缺损区阻射影与自体骨相同。组织学观察:骨缺损区完全被新骨充填,且为较成熟的板层骨,与自体骨完全融合。SEM检测:骨一材料界面形成骨性结合,移植材料大部分降解,被成熟骨组织替代。成骨细胞计数分析:成骨细胞生长活跃,统计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多孑LPAN/CS/BCP/PLGA复合支架具备良好的生物活性和生物可降解性,对骨缺损的修复能力要优于CS/PLGA复合材料,为其成为骨组织工程支架替代材料提供理论依据。
767-771

光滑柱状颈部构型的微型种植体一骨界面应力分布的三维有限元分析

摘要:目的:探索微型种植体颈部柱状构型对骨界面应力分布的影响。方法:设定种植体颈部为光滑柱状结构,高度分别为0mm、0.5mm、imm、i.5mm、2mm。分别建立Imm、2mm皮质骨厚度的微型种植体一颌骨有限元模型,比较正畸加载下骨组织内应力分布的情况。结果:颈部柱状种植体一骨界面应力分布明显均匀,传统螺纹种植体一骨界面应力分布较集中。颈部柱状高度的变化对骨界面应力分布影响不大。结论:本三维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颈部柱状结构能明显改善微型种植体一骨界面应力分布。
772-774

神经生长因子对兔下颌骨缺损愈合影响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局部应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兔下颌骨洞穿性骨缺损后新骨形成影响的研究。方法:12只成年日本大耳白兔,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均在下颌骨体部制作15mm×8mm的单侧洞穿性骨缺损模型,实验组于缺损区植入明胶海绵为载体的神经生长因子,对照组植入明胶海绵为载体的生理盐水。每周抽取耳缘静脉血行血清钙、磷浓度测定,术后3,6周每组各处死3只分别行大体解剖观察、X线摄片、microCT检查、HE染色及mas—son三色染色分析,观察研究骨缺损区不同实验周期(3、6周)的缺损组织修复情况。结果:实验组与对照组在血清学,影像学及病理学均存在统计学差异。比较microCT各项指标,显示实验组BMD、BV/TV、Tb.Th、Tb.N高于对照组,Bs/BV、Tb.Sp则对照组较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HE及masson染色提示实验组胶原及纤维高表达,大体观察及X线检查进一步证明以上结果。结论:以明胶海绵为载体的NGF明显促进骨缺损修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可操作性。
775-779

壳聚糖-磷酸三钙复合材料的动物相容性评价

摘要:目的:通过壳聚糖、磷酸三钙的复合制备一种具有较好生物相容性和生物可降解性的组织工程支架材料。方法:采用冷冻干燥法将2种材料复合成具有较高孔隙率的复合材料,对此材料进行动物实验以评价其生物安全性。结果:壳聚糖/磷酸三钙与肌肉组织可以形成紧密的结合,降解较快。结论:壳聚糖/磷酸三钙复合材料在生物学评价实验中符合评价标准,可用作组织工程支架的基质材料。
780-782

骨转换率对大鼠正畸牙齿移动量及牙根吸收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在不同骨转换率的条件下,大鼠牙齿移动过程中牙齿移动量及对牙根吸收的影响。方法:健康成年雄性威斯塔大鼠30只,体重180~220g。随机分成3组:高骨转换率组,低骨转换率组,正常对照组。前2组通过20d甲状腺片和丙硫氧嘧啶灌胃得到高骨转换率和低骨转换率组动物模型。左侧上颌第一磨牙加力21d。在处死动物前15d及2d添加骨标志物。拍X线片测量牙齿移动距离及牙根长度。结果:高骨转换率组的大鼠正畸牙齿移动的距离长,牙根最长。结论:骨转换率对正畸牙齿移动量及牙根吸收有影响。骨转换率高则大鼠牙齿移动量大,牙根吸收少,反之大鼠牙齿移动量小,牙根吸收多。
783-785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临床研究论著

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培养及牵张应变诱导凋亡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及在牵张应变作用下发生早期凋亡的情况。方法:刮取健康人前磨牙牙周膜,进行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分离、培养及生长曲线描绘。经3~4代传代培养后,对细胞加载1%~20%的牵张应变,加载时间分别为30min,1h、6h、12h然后通过流式细胞仪检测AnnexinV—FITC(异硫氰酸荧光素)及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进行细胞的早期凋亡鉴定。结果: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传代到12代以后,细胞逐渐呈衰老生状,胞体变大,细胞生长缓慢。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凋亡率在30min组低于对照组,但两者间无统计学差异。在6h内,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凋亡情况随加载时间和加载应力的增加而增加(P<0.05)。在12h时所有组的细胞凋亡均减少。结论:人牙周膜成纤维细胞的使用最好在12代以内,尤其是3~4代细胞的活力、增殖能力较好。牵张应变可以诱导细胞发生早期凋亡。
789-792

无牙体解剖结构破坏食物嵌塞进行调治疗的临床效果分析

摘要:目的:观察用调殆的方法治疗后牙食物嵌塞的临床疗效,并对结果进行探讨。方法:选择后牙区无牙体解剖结构破坏的食物嵌塞患者73例,分析其咬合功能区及咬合关系,采用调黯的方法进行治疗,使位置异常的咬合功能区回复正常分布,并培养合理的饮食习惯和自洁行为。在治疗后1周、4周、24周、12个月进行复查。结果:术后1周89%的患者嵌塞症状消失,术后6~12个月73例患者的嵌塞症状完全消失,无1例复发。结论:调殆治疗无牙体解剖结构破坏的食物嵌塞可以取得良好的疗效。
793-795

不同桩道预备方法及时机对纤维桩粘结强度的影响

摘要:目的:比较根充时是否预留桩道对纤维桩粘结强度的影响。方法:将48颗单根牙根据根管充填时是否预留桩道及纤维桩的粘结时机不同随机分为4组(即A组:预留桩道即刻预备组、B组:常规即刻预备组、C组:预留桩道延期预备组、D组:常规延期预备组),每组12颗,粘结纤维桩后对比各组纤维桩不同部位的粘结强度。结果:实验各组的根尖、根中和根颈部粘结强度组内差异没有显著性。A组与D组的根尖部粘结强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37)。A、B、C组的根中部粘结强度均显著高于D组P值分别为P-0.026、0.002、0.004。根颈部粘结强度各实验组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预留桩道即刻预备不会降低纤维桩的粘结强度。
796-798

C3、C4颈丛斜方肌支对斜方肌中下部分支配作用的研究

摘要:目的:明确C3、C4颈丛斜方肌支对斜方肌中下部分的支配作用。方法:选择73例接受不同颈清术式的患者,其中18例保留副神经及颈丛斜方肌支(A组);11例仅保留副神经(B组);17例保留C3、C4斜方肌支(C组);27例切除副神经及C2-C4斜方肌支(D组),分别于术后2周、6个月、1年及2年检测各患者的肩功能和斜方肌肌电指标进行比较。结果:A组术后肩功能恢复最好;C组患者斜方肌中下部分的功能与B组无明显差异,且上部分功能优于D组。结论:C3、C4颈丛斜方肌支对斜方肌中下部分有支配作用,这种支配可使患者术后的部分肩功能得到明显改善,其改善程度不亚于仅保留副神经的患者。
799-802

不同龈下冲洗方式对牙周炎治疗效果的对比评价

摘要:目的:比较超声龈下刮治结合不同龈下冲洗方式治疗中、重度慢性牙周炎的临床效果,分析、评价不同龈下冲洗方式的临床应用特点和价值。方法:选择中、重度牙周炎患者15例(68颗),随机分为2组,每组34颗:实验组使用超声龈下刮治同步0.2%甲硝唑液冲洗;对照组使用超声龈下刮治后传统冲洗器给予0.2%甲硝唑液冲洗。分别记录治疗前和治疗7天后的菌斑指数(PL)、牙龈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分别比较实验组、对照组治疗前后牙周各指数的变化以及两组间治疗前后牙周各指数差值。结果:实验组和对照组在治疗7d后PL、SBI均显著降低;实验组治疗后PL、SBI、PD、AL降低程度大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超声龈下刮治同步药物冲洗比传统超声龈下刮治后冲洗器给药冲洗更有效。
805-807

不同时间脉冲型Nd:YAG激光照射牙周病牙根面电镜及X射线能谱分析

摘要:目的:通过对不同时间脉冲型Nd:YAG激光照射牙周病牙根表面超微结构及牙骨质层主要无机物钙(Ca)、磷(P)含量进行分析,初步探讨临床最佳激光照射时间。方法:临床选择重度牙周病病例,待拔除单根牙共25颗,25个根面,随机分为5组,对照组、激光1组、2组、3组、4组,每组5颗患牙5个根面,另选5颗离体健康阻生牙为健康组。对照组在拔牙前无激光照射,余激光组用脉冲型Nd:YAG激光分别在牙周袋内持续照射15S、30S、60S、90S后,局麻下拔除患牙,处理样品,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牙根面超微结构,X射线能谱仪对根面牙骨质层Ca、P含量分析,分别计算Ca/P比值,统计学处理。结果:用脉冲型Nd:YAG激光,波长532nm,0.8w输出功率,15~30S为最佳照射时间,即杀菌、玷污层被汽化,又无根面过度损伤;X射线能谱分析激光照射15~30S组,根面牙骨质层Ca/P比值分别与对照组相比,经统计学处理无统计学差异;随激光照射时间延长患牙根面出现熔融碎裂等热伤害现象,形态明显改变,但牙结石仍存。结论:当其他激光参数相对恒定时,正确掌握激光照射时间,是牙科激光技术在牙周病辅助治疗中的重要因素。
808-811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信息·广告

中华口腔医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换届大会纪要

摘要:2012年5月19日,中华口腔医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会换届选举大会在上海举行,参加此次会议的有中华口腔医学会王兴会长、王渤秘书长和牛春华副部长以及中华口腔医学会麻醉学专业委员第一届全体委员和新当选的第二届委员。此次换届大会由中华口腔医学会王渤秘书长主持。经过第一届专委会全体委员以及常委会讨论推荐第二届专委会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常委委员以及委员提名,
811-811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临床研究论著

个别牙位全瓷冠的美学仿真修复

摘要:目的:探讨个别牙位全瓷冠的美学仿真修复要点和临床注意事项。方法:在明确患者要求的前提下,对拟进行个别牙位全瓷冠修复的病例综合采用比色板比色、绘制比色图、记录个性特征、拍摄数码照片等方式,制作全瓷修复体。拍摄修复前后的数码照片进行美学评价。结果:所有患者的全瓷冠临床美学修复效果良好。结论:灵活运用美学原理,综合借助多种方式进行有效的医技沟通,有助于重建出美观、富有个性特征的全瓷修复体。
812-814

选择性激光熔融技术成形牙科钴铬合金性能的初步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测试选择性激光熔融(selective laser melting,SLM)技术制作的牙科钴铬(Co—Cr)合金的部分机械性能、表面显微结构、瓷熔附后的界面情况,以期为该技术的应用提供基础资料。方法:使用SLM技术制作牙科钴铬合金样品,用扫描电镜观察样品的表面形貌和显微结构、测试样品的密度和硬度;将样品经过除气一预氧化处理,用扫描电镜观察样品表面氧化膜的形貌和显微结构;将经过除气一预氧化处理的样品进行瓷熔附,用扫描电镜观察样品金一瓷界面的显微结构。结果:SLM制作的钴铬合金的硬度明显高于铸造钴铬合金;经过除气一预氧化处理后的氧化膜细密均匀;两种方法制作的合金在瓷熔附处理后的金一瓷界面均没有发现明显裂纹。结论:SLM技术比传统铸造技术具有一定的优越性,技术细节有待深入研究。
815-8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