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焦点论著、论著、综述、短篇报道、经验交流、流行病学研究、专业英语等。
  • 主管单位:武汉大学
  •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 国际刊号:1671-7651
  • 国内刊号:42-1682/R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119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16
  • 综合影响因子:0.799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口腔医学研究 2012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基础研究论著

矿化诱导对骨髓基质细胞修复Ⅱ度根分叉病变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价矿化诱导对骨髓基质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cells,BMSCs)体内形成牙周支持组织,治疗根分叉病变的影响。方法:2只beagle犬双侧下颌第3、4前磨牙和第1磨牙制备根分叉病变,分别植入胶原膜(空白对照组)、胶原膜一矿化诱导的BMSCs复合物(矿化诱导组)和胶原膜一非矿化诱导的BMSCs复合物(非矿化诱导组),术后12周组织学观察牙周组织再生情况。结果:新生牙槽骨面积和新生牙骨质长度的百分比,矿化诱导组(62.31±15.45和72.34±17.42)和非矿化诱导组(48.24±12.34和52.25±15.45)显著高于空白组(24.65±10.35和25.34±9.45)(P<0.05),但矿化诱导组和非矿化诱导组之间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BMSCs移植可以促进Ⅱ度根分叉病变牙周组织再生,矿化诱导不能提高BMSCs体内修复Ⅲ度根分叉病变的能力。
99-101

甲苯胺蓝介导的光动力疗法对大鼠口腔牙周致病菌灭菌效果的研究

摘要:目的:观察甲苯胺蓝介导的光动力对大鼠口腔牙周致病菌的治疗效果。方法:20只大鼠均在上颌第一磨牙用牙周致病菌(主要为牙龈卟啉单胞菌)接种创建口腔大鼠牙周病模型。6周后,用甲苯胺蓝1.0g/L+光强度48J/cm^2 +光剂量212mW/cm^2 对大鼠进行治疗,观察前后灭菌效果,临床症状(菌斑指数和龈沟出血指数),并进行组织学检查观察疗效。结果:光动力治疗后,细菌明显减少,细菌总菌落数和牙龈卟啉单胞菌(pg)菌落数从(947土28.79)个和(591±21.17)个分别减少为(343±26.06)个和(181±25.48)个,P<0.01。光动力治疗后菌斑指数(PLI)从3减少为1,龈沟出血指数(SBI)从4减少为1。组织学检查未有牙槽骨损伤,炎细胞减少。结论:研究发现甲苯胺蓝介导的光动力疗法能够有效治疗牙周病,与传统方法相比,光动力同样能有效杀灭牙周致病菌(主要为pg),减少炎症,且对正常组织没有损伤,是牙周病常规治疗的有效补充,可能用于牙周病的辅助治疗手段。
102-105

PRP/nHA/Co复合材料修复牙周组织缺损的应用研究

摘要:目的:将富含血小板血浆(PRP)与纳米羟基磷灰石(nHA)/胶原(Co)复合,通过动物实验评价复合材料的生物学性能,充分发挥每种材料的优点,使之成为组织工程学中一种新型替代骨组织的生物活性材料和支架材料。方法:将nHA和胶原复合并将其制备成nHA/Co复合膜后加入PRP制备成PRP/nHA/Co复合材料。实验动物制备大小为5mm×5mm的牙周缺损,右侧为实验组,在相应牙位置入PRP/nHA/Co复合膜材料;左侧对照组不放置任何材料。术后第4、8周行64排CT片和组织病理检查,观察成骨效果。结果:动物生存状态良好,牙龈附着愈合良好。CT观察实验组出现新生牙槽骨,骨嵴基本恢复到原来高度;对照组牙槽嵴高度未见增加。HE染色观察对照组缺损处周围见大量炎性细胞,纤维组织增生,无软骨形成并有大量上皮长入;实验组可见大量新生的牙槽骨。结论:PRP/nHA/Co复合生物膜可以作为组织工程学中一种新型替代骨组织的生物活性材料和支架材料。
110-113

木瓜蛋白酶水解对β-酪蛋白膜的形态和黏弹性的影响

摘要:目的:评价木瓜蛋白酶水解对牛β-酪蛋白(β-CN)膜表面形态和黏弹性的影响。方法:将β-CN通过自组装固定于芯片表面,采用消散因子石英晶体微天平(quartz crystal microbalance with dissipation,QCM-D)测量β-CN膜能量消散因子(△D)和频率(△F)和黏弹性变化。β-CN膜水解前后的表面形态变化通过原子力显微镜(atomic force microscopy,AFM)表征。结果:伴随着酶浓度提高,残余的β-CN膜的黏弹性增加(P<0.05)。AFM图像显示水解后残余的β-CN膜的厚度和粗糙度均降低。结论:木瓜蛋白酶水解β-酪蛋白β-CN膜的反应具有浓度依赖性特征;水解反应使膜变得较薄而光滑,且更加紧凑和较硬。
114-116

柠檬提取物对口腔致龋菌生长影响的研究

摘要:目的:检测柠檬提取物的生物安全性,研究柠檬提取物对主要致龋菌生长的影响,为进一步机制研究提供依据。方法:柠檬提取物ICR小鼠急性毒性试验(LD50试验):实验分两组,实验组柠檬水提浓缩液按0.05ml/10g·bw灌胃,空白对照组室温、阳光等饲养条件与实验组相同。饲养14d观察动物反应,第15天处死,解剖检查脏器情况;采用琼脂稀释法研究柠檬提取物对5种主要致龋菌(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内氏放线菌、远缘链球菌、嗜酸乳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并采用菌落计数法检测柠檬提取物对5种细菌生长的影响。结果:ICR小鼠在14d观察期中未发现死亡现象,处死后检查各脏器无异常现象。柠檬提取物对变异链球菌、血链球菌、远缘链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为4.5g/L,对嗜酸乳杆菌和内氏放线菌的MIC为2.25g/L。5种致龋菌在柠檬提取物作用下,其生长曲线均在第6小时左右出现明显的转折点,实验组与阴性组的细菌菌量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柠檬提取物样品LD50大于5000mg/kg·bw,属于实际无毒物质;柠檬提取物对口腔致龋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
117-120

数字化曲面体层标记位点放大率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化曲面体层(PTG)的标记位点放大率。方法:以曲面体层机颏托上的U型标记杆及以干燥下颌骨的正常摆放位置为参照,将种植用钢珠按牙弓形态进行唇舌向网点式排布,进行位点设置,按1-8区牙位排列放置钢珠,类似同心圆状辐射排列,位点间距10mm,逐点拍摄,进行投照后在PACS上高清晰显示屏进行测量所得图像的水平向及垂直向数值,对图像进行分析,得出放大率,再进行部位分析,构建体层域。结果:水平向放大率较垂直向为显著,U型标记杆覆盖范围为前牙及双尖牙区,其唇侧水平向放大率均小于1,舌侧水平向放大率均大于1,后磨牙区图像垂直向与水平向均为放大。结论:不同位置的钢珠图像放大率不同,坐标相交点即为同等放大率位置,即位于体层域中心,体层域为显示图像较为真实的扫描区域,体层域唇侧图像水平向缩窄舌侧图像水平向放大,而垂直向均显示放大,变化倍率以水平向为显著(P<0.01),以此来指导临床上对曲面体层片的判读。
121-124

微弧氧化纯钛表面对成骨细胞蛋白合成功能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微弧氧化(micro-arc oxidation,MAO)改性后的纯钛对成骨细胞(MG63)蛋白合成功能的影响。方法:本实验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对钛片进行微弧氧化(MAO)处理,对照组仅对钛片进行抛光处理。采用电镜观察试样表面形貌,将MG63细胞与钛材复合培养,通过MTT方法检测成骨细胞增殖,并测定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活性。通过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blot)检测各组成骨细胞的成骨相关蛋白:Ⅰ型胶原(Collagen-Ⅰ,Col-Ⅰ)、骨钙素(osteocalcin,OCN)、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N)、runt相关转录因子2(runt-related transcription factor-2,Runx-2)的表达水平。结果:经MA0处理后,纯钛表面形成一层多孔结构。MG63细胞在MAO处理钛表面3、7d的增殖活性及ALP活性高于对照组(P<0.05)。3d时,实验组Col-1、OCN、OPN、Runx-2的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纯钛经MAO处理后,在表面形成多孔复合的形态特征,能促进成骨细胞的增殖及分化,并显著提高成骨细胞成骨相关蛋白的表达水平。
125-128

Ag-TiO_2树脂基托抗菌性及长效性的体外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纳米Ag-TiO2树脂基托对口腔2种常见致病菌的抗菌性及抗菌长效性。方法:将2.5%(w/w)的纳米Ag-TiO2抗菌剂添加到热凝型树脂基托中,再对其分别进行自然老化和加速老化处理。采用薄膜密贴法分别检测老化处理组和新制备的抗菌基托组对变异链球菌、白色念珠菌单一菌种的抗菌性;并用扫描电镜(SEM)观察抗菌基托表面变异链球菌菌斑生物膜的粘附生长情况。结果:与未添加抗菌剂的树脂基托相比,新制备的抗菌基托对变异链球菌、白色念珠菌的抗菌率分别为98.1%、90.3%;自然老化组的为97.1%、89.4%;加速老化组的为96.3%、88.7%,3组抗菌基托的抗菌率之间无显著差异性;扫描电镜(SEM)可见抗菌基托表面粘附的变异链球菌数量明显减少。结论:纳米Ag-TiO2抗菌树脂基托抗菌性能良好,且抑制细菌、真菌作用长久。
129-131

几种根管冲洗液对L929细胞毒性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采用MTT法比较臭氧水溶液与临床常用根管冲洗液对L929细胞的细胞毒性。方法:应用碘量法测定一种臭氧发生器产生臭氧水溶液的最高浓度。体外培养L929细胞,分别以2.15mg/L臭氧水溶液(实验测得最高浓度臭氧水溶液)、3%过氧化氢液、1%次氯酸钠和17%EDTA液作用于细胞6h、12h和24h,生理盐水作为空白对照组,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时间不同组细胞增殖度,测定各组细胞活性。结果:试验用臭氧发生器所产生最高浓度臭氧水溶液浓度约2.15mg/L;MTT实验结果显示,2.15mg/L臭氧水溶液对L929细胞无明显细胞毒性,与阴性对照生理盐水组相比不具有统计学差异。而3%过氧化氢、1%次氯酸钠和17%EDTA液均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性,且随时间延长表现出更强的细胞毒性。细胞毒性按1%次氯酸钠、3%过氧化氢、17%EDTA顺序递减。结论:2.15mg/L臭氧水溶液具有优良的生物相容性,细胞毒性显著低于临床常用的其他根管冲洗剂。
132-135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临床研究论著

根面不同处理方法对覆盖基牙继发龋影响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根面不同处理方法对覆盖基牙继发龋的影响。方法:应用2种不同方法处理基牙根面,行覆盖义齿修复牙列缺损。结果:自2002年以来以223个已完成根管治疗的牙作为基牙,对53例患者进行覆盖义齿修复,1年后随访,富士Ⅱ型玻璃离子水门汀临床疗效略高于金属顶盖;5年后随访,金属顶盖疗效高于富士Ⅱ型玻璃离子水门汀。结论:采用覆盖义齿修复牙列缺损是一种有效的保留患者牙槽骨的方法,采取金属顶盖处理基牙根面长期临床效果较佳,但要预防基牙继发龋以提高修复成功率。
143-145

改良腮腺肿瘤切除术的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腮腺肿瘤切除术在腮腺良性肿瘤手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腮腺首发良性肿瘤146例,肿瘤直径≤3.0cm,采用保留腮腺咬肌筋膜、腮腺导管、耳大神经的腮腺部分切除术治疗,距肿瘤边缘0.5-1.0cm正常腺体组织内切除肿瘤。随访2-5年,观察术后并发症及肿瘤复发情况。结果:全部患者术后面部畸形较轻,腮腺功能良好,耳垂无明显麻木,无永久性面神经损伤,肿瘤无复发。出现暂时性面瘫45例,Frey’S综合症23例。结论:改良腮腺肿瘤切除术手术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具有很高的临床推广价值。
146-147

口腔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RKIP和NPRL2的表达及其意义

摘要:目的:探讨抑癌基因RKIP和NPRL2在口腔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RKIP蛋白和NPRL2蛋白在52例口腔涎腺腺样囊性癌组织、26例癌旁腺样囊性癌组织及15例正常涎腺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RKIP和NPRL2的表达与腺样囊性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显示腺样囊性癌组织、癌旁及正常涎腺组织中RKIP和NPRL2的阳性率分别为48.08%、76.92%、93.33%和46.15%、80.77%、93.33%;腺样囊性癌组织中RKIP和NPRL2的表达显著低于癌旁及正常涎腺组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腺样囊性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两者蛋白的表达均呈显著正相关(P=0.000,P=0.005)。结论:RKIP和NPRL2表达的减少或缺失与腺样囊性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密切相关。
148-151

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在慢性牙周炎中的作用初探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内质网应激诱导的细胞凋亡在慢性牙周炎中的作用。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观察牙周组织中的凋亡细胞,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慢性牙周炎患者及牙周健康者牙周组织中GRP78和CHOP的分布及含量变化。结果:慢性牙周炎组内浆细胞呈现凋亡状态,且GRP78和CHOP在慢性牙周炎组中的阳性表达明显高于正常组(P<0.05)。结论:内质网应激参与了慢性牙周炎的病理生理过程。
152-154

近20年我国口腔扁平苔藓治疗性研究的文献评价

摘要:目的:了解近20年国内口腔扁平苔藓治疗性研究的现状,以及能否为临床治疗提供可靠的循证医学证据。方法:逐篇检索9种综合性口腔医学类统计源期刊,记录所有口腔扁平苔藓的治疗性研究,并分析其中的随机对照试验和非随机临床对照试验(RCT/CCT)。结果:共纳入临床治疗性文献108篇,包括非临床治疗性研究文献46篇,对其中60篇RCT/CCT文献进行了分析。结论:我国近20年口腔扁平苔藓治疗性文献质量不够理想,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155-156

腮腺区包块诊断分析

摘要:目的:提高对腮腺区包块的诊断水平。方法:收集5年间296例腮腺区包块的临床资料,对其一般情况、疾病构成、临床表现、诊断方法等进行分析。结果:男、女之比约1.19:1,年龄最小1岁,最大83岁;多形性腺瘤80例,占腮腺区包块的27%,占腮腺区良性肿瘤的50%;Warthin瘤50例,占腮腺区包块的16.9%,占腮腺区良性肿瘤的31.3%;炎性包块27例,占腮腺区包块的9.1%。黏液表皮样癌14例,占腮腺区包块的4.7%,占腮腺区恶性肿瘤的29.2%;腺样囊性癌7例,癌在多形性腺瘤中7例,均占腮腺区包块的2.4%、腮腺区恶性肿瘤的14.6%;鳃裂囊肿6例,占腮腺区包块的2.0%;多形性腺瘤以40-49岁年龄组及50-59岁年龄组最多见(χ^2检验,P<0.005),Warthin瘤以50-59岁年龄组、60-69岁年龄组、70-79岁年龄组最多见,且40岁以前其发病率为0(.)f。检验,P<0.005);炎性包块可见于任一年龄组,且以60-69岁年龄组最多见(χ^2检验,P<0.005)。结论:腮腺区包块涵盖的疾病复杂,表现多样,应结合其临床表现、B超、CT、MRI等影像学检查、细针吸细胞学检查、术中快速冰冻病理检查等综合考虑选择合适的治疗或手术方案。
157-159

一次完成与分次完成龈下刮治的短期疗效观察

摘要:目的:比较一次完成和分次完成龈下刮治治疗牙周炎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30例中度牙周炎患者,进行洁治和口腔卫生指导后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为一次性完成龈下刮治,洗必泰含漱;对照组为传统的分4次完成龈下刮治,每次间隔1周。记录各组刮治前,治疗后6周的改良龈沟出血指数(SBI)、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等相关指标。结果:一次性和分次完成龈下刮治均使SBI、PD、AL等指标明显改善,但实验组与对照组相比较SBI、PD、AL等指标明无统计学差异。结论:一次和分次完成龈下刮治治疗牙周炎疗效肯定,一次性龈下刮治较传统的分次法治疗周期短,复诊次数少,提高患者的依从性,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160-161

糖尿病患者牙周病的正畸治疗对牙周状况及血糖水平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牙周病的正畸治疗对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炎症控制与血糖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12例患有2型糖尿病的牙周炎患者先行牙周洁、刮治术,待牙周组织炎症消除后再行正畸治疗,并对牙龈炎的严重度、牙齿松动度、牙周袋探诊深度、牙槽骨吸收度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进行评价。结果:通过正畸治疗,探诊出血、探诊深度明显减少。糖化血红蛋白从(7.87±1.12)%降低为(7.02±0.97)%。结论:糖尿病患者的牙周炎症通过正畸治疗显著好转,基本达到个别聘正常、恢复咀嚼功能,并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糖代谢水平,且改善的效果可能与牙周炎症控制有关。
162-164

颌骨黏液瘤临床与病理研究

摘要:目的:总结颌骨黏液瘤临床、病理特点。方法:对29例颌骨黏液瘤的临床表现、X线影象及病理特征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9例中男9例,女20例,平均年龄31.8岁;病变位于下颌骨17例,上颌骨12例;临床多以颜面部肿胀而就诊。X线常表现为边界不清时多房性泡沫状透光影,其中间杂有不透光区。该瘤的组织病理学特征,主要是在黏液样基质中散在分布一些星芒状、梭形、三角形的瘤细胞。镜下依据胶原纤维的含量分为(纤维)黏液瘤(15例)和黏液纤维瘤(14例)2种类型。结论:临床上颌骨黏液瘤与其他一些颌骨病变很难鉴别,最后确诊仍需病理检验。通过分析表明,该瘤预后相对较好,但由于其具有局部浸润性,黏液纤维瘤型及保守性手术如刮治术不彻底可复发。
167-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