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焦点论著、论著、综述、短篇报道、经验交流、流行病学研究、专业英语等。
  • 主管单位:武汉大学
  •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 国际刊号:1671-7651
  • 国内刊号:42-1682/R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119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16
  • 综合影响因子:0.799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口腔医学研究 2012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基础研究论著

舌鳞状细胞癌中肿瘤干细胞耐药性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舌鳞状细胞癌中肿瘤干细胞对化疗的耐受作用。方法:用磁珠分选技术、细胞免疫荧光染色和药物毒性试验等方法,研究经分选后得到的肿瘤干细胞和阴性细胞在化疗药物作用后其细胞增殖活性的差异。结果:细胞免疫荧光结果显示,CD133和CD44在分选出来的CD133^+/CD44^+细胞高表达而在CD133^-/CD44^-细胞基本不表达。CCK8实验结果显示分选出来的CD133^+/CD44^+细胞较CD133^-/CD44^-细胞在化疗药物作用下有更高的细胞成活率。结论:经磁珠分选出来的舌癌肿瘤干细胞(CD133^+/CD44^+细胞)更能耐受化疗药物的作用。
1-4

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促进作用的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的作用。方法:将12只大耳白兔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建立单侧兔下颌骨牵张成骨模型,实验组自牵张期开始每日注射丹参酮Ⅱa磺酸钠注射液3mL,并分别于固定期1周、4周、7周各处死2只对照兔和2只实验兔,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X线观察、组织学观察和骨组织计量学观察。结果:实验组动物牵张间隙内新骨形成速度及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实验组成骨细胞活跃,骨小梁较成熟,单位面积内成骨细胞个数及骨小梁面积百分比均高于对照组。结论:丹参酮Ⅱa磺酸钠对兔下颌骨牵张成骨过程具有促进作用。
5-8

miRNA调控小鼠涎腺发育基因及相关性研究

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通过小鼠胚胎发育时期涎腺miRNA基因芯片的检测,研究miRNA靶基因调控小鼠涎腺胚胎发育机制以及相互联系。方法:选择在胚胎发育第18天、第19天、及出生当天、出生后3d4个时期形态发育完整下颌下腺作为标本,通过检测基因芯片,建立基因表达谱,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这4个时段miRNA表达及相互联系,靶基因的调控关系。结果:建立miRNA与靶基因间调控网络。结论:miRNA在调节小鼠细胞周期、脂质代谢、离子转运、细胞增殖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从而使样本在胚胎期到出生后样本发生表型上的变化。
12-16

细胞毒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融合蛋白靶向树突状细胞作用的体外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细胞毒淋巴细胞相关抗原4(CTLA-4)靶向重组质粒pGJGLU/GFP在COS-7细胞中的表达水平,并研究CTLA-4融合蛋白的生物学活性,检测融合蛋白能否与体外培养的抗原递呈细胞树突状细胞靶向结合。方法:质粒pGJGLU/GFP体外转染COS-7细胞,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蛋白的表达,利用双抗夹心法,以人IgG作为标准品,检测培养上清中蛋白的表达水平。体外培养人外周血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并与浓缩的上清液作用,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结合在树突状细胞表面的蛋白,在封闭(C组)与未封闭(B组)树突状细胞表面CTLA-4配体,即B7分子的条件下,比较树突状细胞的平均荧光强度,实验设置阴性对照(A组)。结果:转染后的COS-7细胞高表达绿色荧光融合蛋白,ELISA方法检测到浓缩后上清中蛋白浓度约相当于0.62mg/L人IgG。流式细胞术检测到B组细胞平均荧光强度明显高于A组和c组,而A组与C组细胞平均荧光强度没有明显差异。结论:靶向重组质粒pGJGLU/GFP在COS-7细胞中高表达CTLA-4融合蛋白,蛋白具有CTLA-4的活性并与体外培养的树突状细胞特异性结合。
17-20

利用ICP-MS检测再利用托槽的镍离子析出量的研究

摘要:目的:通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法(ICP-MS)检测不同方法去除底板粘结剂后再利用的托槽在人工唾液中析出的镍离子量,探讨这些方法对托槽镍离子析出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全新标准方丝弓金属托槽,共20个样本,随机分为喷砂组和燃烧组,分别采取喷砂法和燃烧法去除托槽底板上粘接剂,另选同一种新托槽10个样本作为对照组。将30个样本分别浸泡在人工唾液中,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发射光谱分析法(ICP-MS)测定金属托槽在人工唾液浸泡4周后的镍离子析出量。结果:喷砂组和燃烧组的镍离子析出量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燃烧组的镍离子析出量又高于喷砂组(P〈0.05)。结论:2种去除托槽底板粘结剂的方法均会增加托槽镍离子的析出量,而燃烧法的效果又更明显。
21-23

乳铁蛋白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长抑制作用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乳铁蛋白对体外培养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的抗菌活性。方法:以牙龈卟啉单胞菌ATCC33277为实验菌株,采用液体二倍稀释法测定乳铁蛋白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在不同浓度乳铁蛋白的牛脑心浸液培养液中培养牙龈卟啉单胞菌混悬液,厌氧培养48h,培养前后分别测定混合液的吸光度A值。结果:乳铁蛋白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的MIC为5g/L,对牙龈卟啉单胞菌生长的抑制作用随着其浓度的增加而增强。结论:乳铁蛋白对体外培养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的生长有抑制作用,对牙周疾病可能具有防治作用。
24-25

动静脉环法和动静脉束法诱导珊瑚骨血管新生的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动静脉环(AV环)法、A动静脉束(AV束)法诱导珊瑚血管新生的机制。方法:A组是将新西兰兔胭动脉和股静脉吻合成AV环,环绕套入天然珊瑚块的侧槽中加ePTFE膜包裹隔绝。B组是股动静脉血管束保持血流通畅,不切断,动静脉分开套入珊瑚块的两边侧槽中,加ePTFE膜环绕包裹隔绝。4、8周行珊瑚、血管内膜扫描电镜和血管铸型检查,同时取对侧正常股动静脉内膜作对照,血管铸型标本行大体解剖和腐蚀后血管分布等观察。结果:SEM显示A组血管化的珊瑚内部和表层有大量血管结构,相互交通,发育成熟;血管内膜凹凸不平,可见内陷发芽孑L洞;B组珊瑚内血管明显偏少,血管内膜与正常内膜形态接近。血管铸型显示A组血管环周边和珊瑚表层充满小血管;B组血管明显稀疏。腐蚀铸型显示A组血管环动静脉段芽生和伴行有丰富的小血管,在入口处形成网状结构,并相互吻合交通;B组主干动脉血管无发芽新生血管,仅有周边伴行的部分小血管长入。结论:AV环方法和AV束方法均可促进珊瑚血管化,前者诱导血管新生能力更强,两者血管生成的机制完全不同。
26-31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信息·广告

2012中国(西部)第11届国际口腔医学学术会议通知

摘要:第11届中国西部国际口腔医学学术会议,定于2012年4月20-22日在成都世纪城国际会展中心举行,此次会议由中国西部口腔医学协作组、四川省口腔医学会、陕西省口腔医学会、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学院、第四军医大学口腔医学院、中英合资好博塔苏斯展览有限公司共同举办。
35-35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临床研究论著

牙周基础治疗对慢性牙周炎患者临床指标及5种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牙周基础治疗对临床指标及5种牙周可疑致病微生物的影响。方法:选取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40个位点),在治疗前和基础治疗后3个月时检测观测位点的临床指标牙周探诊深度(PPD),临床附着丧失(CAL)和探诊出血(BOP),同时采集龈下微生物样本。采用PCR和反杂交的方法对所采集微生物样本中的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中间普氏菌、伴放线放线杆菌和齿垢密螺旋体进行半定量检测。结果:通过牙周基础治疗后临床指标PPD及BOP的改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而CAL的改善不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检出量显著减少(P〈0.05或P〈0.001)。治疗前PPD〉6mm的位点只有福赛斯坦纳菌在治疗后比治疗前有显著减少(P<0.05),而牙龈卟啉单胞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变化不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基础治疗是治疗慢性牙周炎的有效方法,可改善临床指标,减少龈下牙龈卟啉单胞菌、福赛斯坦纳菌和齿垢密螺旋体的数量。但在PPD〉6mm的位点基础治疗对于这五微生物的影响作用是有限的。
39-42

微瓷聚合树脂嵌体和复合树脂嵌体磨耗性的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一种微瓷聚合树脂嵌体和3种复合树脂嵌体的磨耗性能,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方法:应用CETR,Inc(美国)uMT-2微摩擦磨损实验机模拟口腔咀嚼状态,在人工唾液环境下将微瓷聚合树脂Ceram-age(C)和3种复合树脂Brilliant new line(B)、Z350(Z)、P60(P)按树脂嵌体固化方法制成试件与天然牙对磨,称重法计算磨损量,扫描电镜观察磨损表面形貌。结果:4种树脂磨损量从小到大依次是Z、P、B、C。Z与其他3种树脂均有显著性差异(P〈O.05),Z350显示了最低的磨损量。将各种树脂每6000次磨损量均数进行比较,C树脂磨损量随磨损次数增加呈减少趋势,B、Z树脂则先减少后趋于稳定。扫描电镜下各材料的摩擦表面形貌显示了不同的磨损特征。结论:纳米树脂Z350无机填料含量高、粒径小(5-20nm),二次固化后拥有优良的耐磨性能,是制作树脂嵌体的理想材料之一。
43-46

不同垂直骨面型成人安Ⅱ患者颞下颌关节的形态特征研究

摘要:目的:探讨成年人骨性Ⅱ类不同垂直骨面型患者的颞下颌关节形态特征。方法:利用16层螺旋CT,对正常黯志愿者、高角和低角安氏Ⅱ类错殆患者共59名成年人,分别进行颞下颌关节扫描,采用多层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 MPR)技术对颞下颌关节进行三维重建及参数测量,对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低角组成人安Ⅱ错骀患者的髁状突处于关节窝内的位置为后移位,占61.1%(22/36),与对照组和高角组间比较有显著差异(PdO.01);高角组患者的髁状突前斜面倾角、关节结节后斜面斜度和关节窝高度测量值则小于低角组(P<0.05);高角组患者具有细而长的髁突头,而低角组患者则具有短而粗的髁突头,但3组间髁状突总高度测量值则无明显差异。结论:在不同垂直骨面型的成人骨性Ⅱ类错胎患者间,其关节骨性结构存在差异,正畸治疗应关注患者颞下颌关节的结构特征。
47-50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信息·广告

关于《口腔医学研究》启用在线投稿系统的启事

摘要:《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网址为www.kqyxyj.com,网站主要包括投稿与查询系统、编辑加工系统、专家远程审稿系统3部分。作者可以通过网站投稿并查询稿件处理情况,审稿专家可实现网上审稿。
50-50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临床研究论著

CK13的失表达与舌癌复发的关系

摘要:目的:分析CK13的表达与舌癌复发的关系,为预测舌癌的复发提供依据。方法:对142例舌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以及治疗手段等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CK13在舌癌组织中的表达,并分析CK13的表达与舌癌复发和临床病理的关系。结果:142例舌癌患者中有41例复发,88例表达CK13,55例CK13失表达,CK13失表达的舌癌患者复发率明显增高,且差异具有显著性,CK13的表达与性别、年龄、T分期、N分期、分化状态无关。结论:CK13的失表达与舌癌复发密切相关,可作为预测舌癌复发与否的分子标记。
51-53

不同矢状骨面型错畸形患者气道大小形态的CBCT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矢状骨面型错殆畸形患者口咽部气道大小及三维形态的差异,探讨颅面结构与上气道形态之间的关系。方法:收集90例成年错殆畸形患者(18-40岁)正畸治疗前锥束CT资料,根据ANB角的大小分成Ⅰ类,Ⅱ类,Ⅲ类3种不同矢状骨面型组,每组30例。利用Mimics10.01软件测量口咽部气道体积、面积、高度、最小截面处矢状径与横径的比值及截面面积,在SPSS13.0统计数据包中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比较3组气道大小及形态之间的差异。结果:口咽气道体积:Ⅱ类、Ⅰ类、Ⅲ类逐渐变大,气道高度:Ⅱ类、Ⅰ类、Ⅲ类逐渐变小,Ⅱ类患者舌咽部气道的体积和平均截面积明显小于Ⅰ类和Ⅲ类的患者,3种不同矢状骨面型组之间口咽部气道最小截面面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从Ⅲ类,Ⅰ类到Ⅱ类患者口咽气道的形态是由宽阔型向狭长型转变,Ⅱ类患者呈现明显狭长的口咽气道形态。
54-57

自噬相关基因Beclin1和MAP1LC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及意义

摘要:目的:通过检测自噬相关基因Bedim和MAP1LC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探讨自噬在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观察自噬相关基因Beclinl和MAP1LC3在47例口腔鳞状细胞癌和16例癌旁组织中的表达情况。结果:Beclinl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40.43%和75%;MAP1LC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癌旁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29.79%和62.5%,Becfinl和MAPILC3在癌组织中的表达率明显低于癌旁组织,2组间均有显著差异(P〈0.05)。Beclinl在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42.31%,在中低分化鳞癌中的表达率为38.1%;MAPILC3在高分化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率为30.77%,在中低分化鳞癌中的表达率为28.57%,Beclinl和MAP1LC3这2组之间的差异均无显著性差异。Beclinl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和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9.09%和50%;MAP1LC3在有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和无淋巴结转移的癌组织中的表达率分别为0%和38.89%,这2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Beclinl和MAP1LC3在口腔鳞状细胞癌中表达明显低于癌旁组织,在有淋巴结转移的口腔鳞状细胞癌组织中的表达明显低于无淋巴结转移组织。
60-64

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BSSRO)后退术对下颌角区的影响

摘要:目的:研究BSSRO后退术后下颌角区形态的变化。方法:通过38例骨性下颌前突患者BSSRO后退手术前后头颅定位正侧位片及口腔X线计算机体层摄影(CBCT)片对硬组织结构定点测量。结果:2种测量均显示术后下颌角角度较术前减小,下颌升支坡度亦减小;下颌骨的宽度将增加。结论:BSSRO术后下颌角变小,下颌骨宽度增加;将使患者的面貌变宽,咬合功能有所改善。
65-67

改良型多用途弓在牙周炎患者前牙压入中的应用

摘要:牙周病患者前牙的扇形移位和咬合加深,均会对美观及口腔功能产生严重的影响。常规的正畸将导致牙周病患者牙周膜应力升高,从而加重其牙槽骨吸收,因此在正畸力的控制上应高度重视,必须使用轻力。作者通过多用途弓成功压低上前牙,打开咬合,正畸术后,患者前牙间隙关闭,覆骀覆盖改善,牙槽骨未发现明显吸收,达到满意的治疗效果。
72-73

IGF-1对人牙周膜干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IGF-1是否影响牙周膜干细胞的增殖。方法:分离、培养牙周膜干细胞,细胞增殖检测(MTT、克隆形成能力及细胞周期分析)。结果:实验组细胞克隆形成能力,S+G2M期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IGF-1影响牙周膜干细胞在体外的增殖能力。
77-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