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焦点论著、论著、综述、短篇报道、经验交流、流行病学研究、专业英语等。
  • 主管单位:武汉大学
  • 主办单位: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
  • 国际刊号:1671-7651
  • 国内刊号:42-1682/R
  • 出版地方:湖北
  • 邮发代号:38-119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1.16
  • 综合影响因子:0.799
期刊级别: 北大期刊统计源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口腔医学研究 2011年第04期杂志 文档列表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基础研究论著

五倍子牙膏对釉质矿化作用的影响

摘要:目的:评价五倍子牙膏抑制釉质脱矿和促进人工早期釉质龋再矿化的作用。方法:检测五倍子牙膏处理离体牙前后乳酸盐缓冲液中磷离子浓度的变化,计算出牙釉质溶解度降低率(enamel soly rate,ESR),评价五倍子牙膏抑制釉质脱矿作用;制作人工龋釉质块模型,体外药物pH循环,检测五倍子牙膏处理前后釉质表面显微硬度恢复率(enamel micro-hardness recovery,EMHR),扫描电镜观察再矿化后的釉质表面结构,评价五倍子牙膏对釉质再矿化的作用。结果:五倍子牙膏组的牙釉质溶解度降低率与空白牙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五倍子牙膏组釉质表面显微硬度恢复率与空白牙膏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扫描电镜结果显示五倍子牙膏组与空白牙膏组釉质表面为较疏松蜂巢状孔隙结构。结论:五倍子牙膏具有抑制釉质脱矿作用。
269-271

Osstell^TM换能器变幅杆方向对牙种植体扭转振动行为影响的三维有限元研究

摘要:目的:利用三维有限元分析方法,研究Osstell^TM换能器变幅杆方向对牙种植体扭转振动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UGS NX和ANSYS软件建立骨-种植体-换能器系统三维有限元模型,分析Osstell^TM换能器变幅杆方向对牙种植体扭转振动模态、共振频率及整个系统变形程度的影响。结果:4种骨质类型中换能器变幅杆在0°~90°不同方向影响下,扭转振动模态共振频率增加趋势较弱,而种植体、骨块的最大位移呈明显减小趋势。结论:Osstell^TM换能器变幅杆方向变化对骨-种植体-换能器系统扭转振动共振频率的影响不明显,而当换能器变幅杆垂直于牙槽嵴长轴时,扭转振动行为对骨块和种植体变形的影响较小。
272-276

纯钛表面电火花沉积中间层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

摘要:目的:探讨在铸造纯钛表面电火花沉积技术制备中间层对钛瓷结合强度的影响。方法:将40个纯钛试件平均分为4组,分别用硅、锆及钴铬合金电极通过电火花沉积技术在其表面制备中间层,对照组不作沉积处理,喷砂后测各组试件的表面粗糙度。参照IS0 9693(1999)Amd.1 2005(E)标准在试件中份烧结Ti-22瓷粉,测钛瓷间的三点弯曲结合强度。对钛瓷结合界面进行扫描电镜观察及X射线能谱分析。用X射线衍射分析仪分析硅电极组中间层的结构。结果:喷砂后各组试件表面粗糙度差异无显著性,硅电极组钛瓷间的三点弯曲结合强度最高,为(33.38±3.67)MPa,较其他3组结合强度差异有显著性(P〈0.05),其他3组间钛瓷结合强度差异无显著性。扫描电镜观察显示各组试件钛瓷结合界面均未见明显氧化层,硅电极组可见中间层与钛基材间有约15~20μm的过渡层。X射线衍射分析结果提示硅电极组中间层中有TiN、Ti5Si3及TiSi2生成。结论:通过电火花沉积技术用硅电极在铸造纯钛表面制备中间层可提高其钛瓷结合强度。
277-280

脑溢安对大鼠舌下神经压榨伤后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的影响

摘要:目的:观察大鼠舌下神经压榨伤后,舌下神经核内nNOS的表达变化及中药脑溢安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舌下神经压榨伤模型,脑溢安治疗组用脑溢安药液灌胃,正常对照组和实验对照组用灭菌生理盐水灌胃。采用NADPH-d组化+中性红复染组织化学方法,分别于第1、4、7、14天检测舌下神经核内nNOS表达变化。结果:正常对照组大鼠两侧舌下神经核内均未检测到nNOS免疫阳性细胞;与生理盐水对照组相比,脑溢安治疗组损伤后第4、7、14天损伤侧舌下神经核内阳性细胞数少,细胞成活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脑溢安降低大鼠舌下神经压榨伤后神经元胞体nNOS的表达。
285-287

静止期牙周炎正畸牙周组织中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表达的实验研究

摘要:目的:对比分析IGF-Ⅰ在静止期牙周炎牙移动和正常牙移动牙周组织改建中的表达变化。方法:72只wistar大鼠随机平分为牙周炎牙移动及正常牙移动1、3、7、14、21d组及对照组,近中移动各组大鼠上颌第一磨牙,分别测量牙齿移动距离并进行IGF-Ⅰ免疫组化染色分析。结果:在既定时间内,牙周炎组大鼠牙移动距离大于正常组;牙周炎牙移动组的IGF-Ⅰ含量低于正常牙移动组,加力第1、7、14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IGF-Ⅰ作为局部调控因子参与了正畸牙周组织改建过程;在慢性炎症环境下,IGF-Ⅰ表达水平低于正常牙移动组。
292-295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专家笔谈

论唇腭裂的治疗属性

摘要:为了有效提高对唇腭裂患者的治疗效果,作者从与唇腭裂治疗属性相关的治疗方案、外科行为、医患沟通和医疗服务模式几个方面总结和阐述了现行唇腭裂治疗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深入探讨唇腭裂的治疗属性问题是使目前的治疗朝着最终使患者满意的方向发展的观点。
296-299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病例报告

多发性多生牙1例

摘要:患者,女,24岁,身高160cm,体重49kg,出生地广东。因右下颌新萌出的牙磨腮1个月,要求拔除。自述:曾经在家乡拔过两颗右侧上颌多生牙,小自己2岁的弟弟也同样有多生牙,并且拔除2颗。否认父母有类似多生牙。临床检查:面部对称,开闭口自如,恒牙列,咬合关系良好。右下颌44,45间可见牙尖前倾萌出,46颊面可见银汞充填体。双侧43与44间颊侧牙槽骨(直径约5mm)凸起,质硬,
299-299
口腔医学研究杂志临床研究论著

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矫治成年错(牙合)畸形的初步临床研究

摘要:目的:评价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对13例应用2D舌侧自锁矫治技术的成年患者(21~49岁,安氏Ⅰ类4例,安氏Ⅱ1类5例,安氏Ⅲ类4例;非拔牙矫治9例,拔牙矫治4例;)通过问卷调查、矫治后模型、面(牙合)相及X线头影测量分析综合评价其临床应用效果。结果:100%病例认为2D舌侧自锁矫治器无明显异物感;矫治后模型、面(牙合)相的评价优良率为69.22%;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治前后头影测量结果变化无统计学意义;安氏Ⅱ1类错(牙合)矫治前后ANB角、上前牙唇倾度、上下切牙间角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安氏Ⅲ类前牙反(牙合)矫治前后上前牙唇倾度和上下切牙间角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P〈0.05)。矫治时间11~19个月。结论:2D舌侧自锁托槽矫治技术无需排牙实验,安全、舒适、有效。能满足临床对成人轻、中度错(牙合)畸形的绝对隐形矫治需求。
300-303

太极扣附着体与卡环式活动义齿的临床应用效果比较

摘要:目的:研究太极扣(ERA)附着体在牙列缺损修复应用中的效果。方法:结合32例应用太极扣附着体修复的可摘局部义齿修复的患者,对其进行满意度、固位性能、咀嚼效能、舒适程度、美观性、摘戴方便满意度调查,并对临床检查基牙的牙体、牙周状况等方面的定期复查,与传统可摘局部义齿进行比较。结果:32例太极扣(ERA)附着体在各方面都比传统修复体有明显提高。结论:太极扣是一种简单可靠、成本低、易于推广应用的附着体。
304-305

应用PCR法对日本儿童口腔内4种牙周致病菌的检测

摘要:目的:应用PCR检测日本儿童口腔内牙龈卟啉单胞菌,伴放线放线杆菌,中间普氏菌以及福赛斯坦氏菌4种牙周病致病菌,并探讨检出结果与牙周临床检查参数之间的关系。方法:被检儿童为昭和大学齿科病院儿童牙病科就诊的儿童。随机选取全身健康的儿童37名作为被检对象,在上颌右侧中切牙和上颌右侧第一磨牙的近中唇、颊面采取龈上菌斑,应用PCR法检测牙周致病菌;临床检查包括口腔内检查、探诊深度及牙龈探诊后出血。结果:临床检查结果显示37名儿童均未患有牙周病。牙周致病菌检测结果显示Pg检出率为21.6%,Aa、Pi、Tf三菌种检出率为55%~58%。混合牙列期Aa、Pi、Tf检出率增高和恒牙列完成期检出率减低的倾向。Pg与牙龈探诊后出血之间未见相关,而Aa、Pi、Tf的检出率呈BOP阳性部位高于BOP阴性部位的倾向。结论:本研究结果显示6~18岁儿童龈上菌斑中高频度存在着牙周致病菌。为早期预防牙周病,对将来患牙周病危险性高的儿童进行早期筛查,并且从儿童时期采取预防措施非常必要。
306-310

桡侧双叶前臂皮瓣整复舌癌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

摘要:目的:探讨一种新型桡侧双叶前臂皮瓣修复舌癌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并评价其疗效。方法:根据17例舌癌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部位及形态设计双叶前臂皮瓣,分析皮瓣成活情况及术后皮瓣修复效果。结果:17例皮瓣全部成活,成功率100%。本组全部病例随访6~24个月,患者吞咽、语言功能及舌外形恢复好。结论:桡侧双叶前臂皮瓣对舌癌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重建,安全可靠,制备简单,是修复舌癌切除术后软组织缺损的理想方法之一,可明显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311-313

Ⅲ类颌间牵引治疗无生长潜力唇腭裂术后患者前牙反(牙合)的机制研究

摘要:目的:比较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前牙反(牙合)解除前后颅面结构变化,探讨Ⅲ类颌间牵引治疗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患者前牙反(牙合)的机制。方法:选择单侧完全性唇腭裂术后前牙反(牙合)患者20名,其中男15名,女5名,平均年龄(14.36±1.06)岁。所有患者在牙列排齐和整平的基础上行Ⅲ类颌间牵引,测量前牙反(牙合)解除前后头颅定位侧位片上反映颅面结构的各项指标,用配对t检验比较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前牙反(牙合)解除后,SNB、L1-MP、OP-SN、NLA、ULP减小,ANB、MP-SN、NA-PA、U1-SN、U6-FH、L1-MP、L6-MP、ULL、LLL、LLP、UL-EP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前牙反(牙合)解除前后SNA、U1-FH、LL-EP、IS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恒牙期唇腭裂术后反(牙合)的患者,Ⅲ类颌间牵引在纠正上下颌牙齿及牙槽关系不调的同时,能掩饰颌骨矢状向Ⅲ类关系,使软组织侧貌得到显著改善。
314-316

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青年上前牙色度值的研究

摘要:目的:研究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青年上前牙天然牙的色度值,为临床制作仿真修复体提供参考。方法:采用数码相机及计算机色度分析系统采集、分析852颗18~25岁乌鲁木齐市维吾尔族青年上前牙天然牙的色度值。结果:维吾尔族青年的上颌中切牙颈、中、切的L值分别为73.27±6.43、75.51±5.59、66.92±5.58,侧切牙颈、中、切的L值分别为67.06±7.50、68.43±8.38、62.11±6.99,尖牙颈、中、切的L值分别为59.62±11.60、60.40±9.10、55.11±8.73。结论:乌鲁木齐市18~25岁维吾尔族青年的上前牙色度值从中切牙向尖牙方向均呈现明度逐渐降低,彩度逐渐增大;各个牙位的不同部位牙面的色度值也有变化,其中中1/3的明度值最大、彩度值最小,颈1/3的明度值和彩度值均高于切1/3。
317-319

三段弓技术与微种植支抗技术压低和内收上切牙效果的对比研究

摘要:目的:对比两种不同技术-三段弓技术与微螺钉支抗滑动技术,在正畸治疗过程中产生的牙齿以及骨骼的效应差异。方法:对三段弓技术组的18例患者以及微螺钉支抗组的19例患者均进行切牙的内收和压低,分析测量所有患者的头颅定位侧位片以评估两种技术的差异。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对两组患者上颌第一磨牙的移位和相对骨骼改变进行分析。同时在根尖周X光片上对牙根吸收进行测量。结果:U1-SN(P〈0.05),覆盖、覆、PP-U1、U1水平移动(P〈0.01),UL-U1(P〈0.05),在三段弓组和微螺钉支抗组均有明显减小。然而,在三段弓组,U6角度(P〈0.01),MP-SN、PP-U6(P〈0.05)和U6水平移动(P〈0.05),与微螺钉组相比均有显著增加。两组的治疗周期及牙根吸收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采用反Spee曲线弓丝的微螺钉支抗滑动技术,被证明是有效地的内收并压低上颌前牙的口内支抗增强装置。与三段弓技术相比,微螺钉技术在水平(前后向)或垂直方向均未见支抗丧失。
323-327

儿童口内麻醉注射不同部位对疼痛的敏感性

摘要:目的:调查儿童口内麻醉注射不同部位对疼痛的敏感性。方法:160名5~6岁儿童作为调查对象,调查他们对口内上下颌浸润和阻滞麻醉注射的疼痛反应,并将这些反应用声音、眼睛和身体运动(SEM)几方面来定量。结果:疼痛反应无性别差异;鼻腭神经阻滞引起最大疼痛(SEM评分为10分),上牙槽后神经上牙槽后神经上牙槽后神经阻滞和下牙槽神经阻滞产生疼痛最少(SEM分别为3和4);上颌局部麻醉比下颌注射更痛(约7∶5)。结论:注射的解剖位置是儿童疼痛反应最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优先考虑疼痛反应有助于在年幼儿童的牙科治疗过程中获得最理想的儿童配合。
328-329

P53和Mdm2蛋白在人口腔扁平苔藓和口腔鳞状细胞癌中的表达

摘要:目的:探讨正常口腔黏膜组织(NOM)、口腔扁平苔藓(OLP)、口腔鳞状细胞癌(OSCC)组织中,抑癌基因P53和癌基因Mdm2的表达情况及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化SP法检测12例正常口腔黏膜组织、40例OLP组织、33例OSCC组织中P53、Mdm2基因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P53蛋白在NOM、OLP及OSCC组织中的阳性表达率呈明显的逐渐升高趋势。Mdm2蛋白在NOM中不表达,在OLP中呈现弱阳性表达,在OSCC不同病理分级中阳性表达率依次增高。各组表达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另外P53蛋白、Mdm2蛋白在OS-CC组织中的表达关系无明显的相关性。结论:P53、Mdm2蛋白的表达与OLP及OS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330-333

全冠边缘间隙影响因素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

摘要:目的:评价多种因素对粘固后全冠边缘间隙(marginal discrepancies of crowns after cementation,MDAC)的影响,这些因素包括预备体完成线形态(finish line of preparation,FLP)、预备体轴壁倾斜角(taper angle of axial wall of preparation,TAAWP)、预备体高度(height from occlusal surface to ends of preparation,HP)、粘固前的全冠边缘间隙(marginal discrepancies of crowns before cementation,MDBC)以及粘固剂的粉液比例(powder/liquid ra-tios of cement,PLRC)。方法:制作24种不同设计形式的预备体不锈钢代型,每种形式制作10个,总共制作240个金属代型。在每个代型上制作一个金属冠。在同一种代型上制作的10个金属冠中的5个采用粉液比2g∶1g调和的玻璃离子粘固,另5个用3g∶1g比例调和的玻璃离子进行粘固。测量粘固前后的全冠边缘间隙。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分析前面提到的多个变量是否会对粘固后的全冠边缘间隙产生影响。结果:粘固后全冠边缘间隙显著提高。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FLP、TAAWP、HP、MDBC以及PLRC共同影响粘固后的全冠边缘间隙。结论:同FLP和MDBC相比,TAAWP、HP和PLRC对粘固后的全冠边缘间隙的影响则更加显著。
340-342

树脂牙和成品塑料牙制作暂时冠的有关问题及比较分析

摘要:目的:采用SWIFT-TEMP树脂和成品塑料牙,制作暂时冠的一些体会以用有关问题进行比较分析。方法:收集368例患者进行树脂牙和成品塑料牙的制作来比较和分析。结果:SWIFT-TEMP树脂牙对牙髓无刺激,边缘密合性好,美观舒适。塑料牙快速简便,但只适用前牙和单个后牙临时修复,且产生的热量会化学刺激损伤牙髓。结论:SWIFT-TEMP树脂牙制作的暂时冠较成品塑料牙制作的暂时冠在性能上能使暂时冠桥的作用得到更好的发挥。
343-3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