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 CSSCI南大期刊 北大期刊 统计源期刊

Science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Research

  • 44-1223/G3 国内刊号
  • 1000-7695 国际刊号
  • 1.19 影响因子
  • 1-3个月下单 审稿周期
科技管理研究是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1年创刊,目前已被北大期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期刊)、CSSCI 南大期刊(含扩展版)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广东省科学技术厅主管的国家重点学术期刊之一。科技管理研究在学术界享有很高的声誉和影响力,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彩页图片、产业科技管理、科技发展与政策、自主创新专论、科技指标与评价、知识与知识产权管理、管理理论与方法、区域科技进步、低碳与绿色发展研究、高校与研发机构科技管理、组织创新力研究、信息化研究、科学学研究、产业集群与创新研究、科技项目管理、人工智能创新管理、公共科技管理

科技管理研究 2017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自主创新专论
所有制类型与创新能力差异的测度比较——基于中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上市公司的微观数据1-6

摘要:针对部分学者认为国有企业创新能力最低的判断,在探讨国有企业范围的界定、剖析其他学者论证过程与其研究结论的关系、重新探讨“经济人”这一前置假设之后,选取2007n2015年中国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业这一竞争性行业中的微观企业数据,使用MalmquistIndex对比分析国有企业和私有企业上市公司的创新情况,样本测算结果表明,整体上国企比私企的创新能力反而更高,细分企业对比也是各有千秋,但国有企业更胜一筹,认为产权属性未必必然导致创新能力优劣。

创新链内多重网络、创业能力与创业绩效关系研究7-16

摘要:构建出新创企业“创新链多重网络特征一创业能力一创业绩效”的理论框架,将创新链多重网络特征解构为政治网络、技术网络和商业网络,将创业能力解析为创业认知能力、机会获取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三个维度,通过209家新创企业的问卷,应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验证了理论假设。实证结果表明,创新链内的政治网络、技术网络和商业网络对创业绩效均存在正向影响,创新链内的政治网络、技术网络和商业网络对创业能力的三个雏度均存在正向影响,政治网络对创业绩效的作用被机会获取能力所完全中介,技术网络对创业绩效的作用被创业认知能力、机会获取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所部分中介,商业网络对创业绩效的作用被机会获取能力和运营管理能力所部分中介。

协同创新的内涵与基本特征——以东莞横沥模具产业协同创新发展为例17-21

摘要:从沟通、协调、合作、协同四个步骤把握协同创新的内涵,明确其具备“制度创新”与“科技创新”相结合的双轮驱动力、共同的认知体系和基本行为准则、共建的创新服务平台、产业资本、知识资本和金融资本的有机融合发展、科学导向与产业导向相互促进等特征,是各区域深入实施协同创新发展重要保障。

石油化工全产业链创新的双层构架:以MYJT为例22-25

摘要:以MYJT为例,构建石油化工全产业链创新的双层架构。第一层架构指生产经营过程的具体环节相互联系形成的架构,包括仓储、生产加工和贸易的创新;第二层架构则是建立在第一层架构之上的联系生产经营各个阶段的物流创新和基于全产业链的金融创新。同时将“创新驱动”致力于我国石油化工产业的转型升级,给出相应建议。

创新网络中网络结构、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的关系研究26-32

摘要:基于吸收能力的研究视角,实证研究开放式创新背景下创新网络中网络结构、吸收能力与创新绩效之间的关系。研究结果显示,网络规模、网络密度均显著促进潜在吸收能力的提升,潜在吸收能力有利于实际吸收能力的提升,组织内部管理因素在潜在吸收能力与实际吸收能力间起调节作用,实际吸收能力的提升最终有利于创新绩效的提高,吸收能力在网络结构与创新绩效的关系中起完全中介作用。

后发区域生产系统向创新系统的演变:以深圳为例33-38

摘要:后发区域创新系统的形成与发展是区域内产业组织与治理制度共同作用的结果。在产业创新维度上,表现为企业在参与全球产业分工过程中通过技术学习获得自主创新能力。在区域治理维度上,表现为从扩大生产向激励创新的转变,以实现区域内的知识供给与流动。深圳草根型区域创新系统根植于其管治型区域生产系统,并呈现出向网络型区域创新系统的阶段性转变。这一案例对知识资源稀缺的后发区域如何培养创新能力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全面质量管理与企业创新能力、竞争优势的关系——基于资源和动态能力视角39-45

摘要:从资源的角度探讨全面质量管理对竞争优势的作用,从动态能力的视角分析创新能力在全面质量管理和竞争优势之间的中介效应。选取110家制造业和服务业为样本数据检验相关假设,研究结果表明,全面质量管理对企业竞争优势具有正向影响,创新能力在这一关系中起着完全中介作用。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科技发展与政策
“五位一体”视角下的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路径研究46-50

摘要:梳理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现状,并探索提出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总布局框架下,广东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具体路径,包括完善科技创新政策、构建科技金融体系、加强文化科技创新融合、推进教育和人才培养以及营造良好知识产权创新生态等。

英国公共科研体系科研人员聘用、薪酬及收入激励机制研究51-56

摘要:以英国约克大学和英国生物技术和生物科学研究理事会为调查对象,对英国公共科研体系中科研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进行剖析,涉及聘用、岗位管理、薪酬结构与水平、收入激励等多个方面。研究表明,英国公共科研体系中相关机构对科研人员人事制度安排具有较大裁量权,采用“以岗定薪、岗变薪变”的层级式岗位管理,执行以“固定年薪”为主要收入来源的薪酬制度,实施多元化的科研人员收入分配激励,并以“产出侧+投入侧”全覆盖的开放式人员绩效评价作为公平合理薪酬福利体系的支撑。

2015年版《美国创新战略》评析及对策研究57-61

摘要:系统分析2015年版《美国创新战略》的框架内容,评析美国创新战略的主要特点,并提出借鉴美国经验推动我国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对策建议。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科技指标与评价
欧盟EIS与IUS的指标体系演化分析62-67

摘要:2001年欧盟正式欧洲创新记分牌(EIS),制定了相应的创新指标体系并每年一份报告。从2010年开始创新联盟记分牌(IUS)的代替了欧洲创新记分牌(EIS)。介绍EIS和IUS每年的指标体系,并对指标体系的演化进行分析,对欧盟创新指标体系进行总结。

基于云模型的电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研究68-72

摘要:以电力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为基础并根据其特点,通过对电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的筛选和分析,建立一套能源电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然后根据评价指标体系,首次利用云模型在电力企业技术能力评价上,构建技术创新能力综合评价模型,对其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判断,最后,通过实例分析,得出企业创新能力水平的评价结果并进行分析,证明该模型的正确性,提出提高电力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措施。

智慧城市建设能力评估模型与实证研究73-76

摘要:在智慧城市建设热潮中,提出一个合理的建设能力评估模型,科学地对智慧城市建设能力进行分类和评估。从智慧城市建设能力的四个主要因素出发,构建智慧城市建设能力指标体系,对智慧城市实例进行ward系统聚类,选取决策树的c4.5算法建立建设能力评估模型,并验证模型的科学性。结果发现政策法规完善率、互联网普及率、R&D活动经费占GDP比重是智慧城市建设能力差距最显著的影响因素,根据评估结果提出进行特色智慧城市建设的政策建议。

德国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做法与借鉴77-83

摘要:德国是世界创新大国之一,已在各项高科技战略的创新政策引导下形成了由联邦政府部门、学术协会、高等教育机构、产业组织及中介部门等共同参与合作的多元化国家创新系统。德国科学委员会对科研机构绩效评价制定了总体框架,四大研究机构则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对其下研究所进行有针对性的同行评价。而对国家创新系统的评价则有不同机构的创新能力报告,每个指标体系都对德国总体、各地方以及世界主要国家的创新能力做出分析,已达到为创新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的目的。本文认为,应根据评价对象设定评价方法,提升评价结果的国际性与综合性;兼顾评价成本与评价质量,促进评价的标准化与信息化建设;将科技创新能力评价的组织部门纳入国家创新系统中,形成联动的创新体系,使科技评价成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辅助性与常规性事项。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区域科技进步
北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研究84-89

摘要:基于北京的区域资源特点,构建北京地区战略性新兴产业选择的指标体系与模型,运用AHP方法确定指标权重,从北京地区的高技术产业以及信息传输、软件和服务业共六大产业中选择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实证研究,发现信息传输、软件和服务业综合得分最高为0.666,其次为航空航天产业(0.476),进而为北京地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出选择建议。

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时空耦合协调分析——以陕西省为例90-96

摘要:探讨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的耦合作用机理,构建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综合评价模型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分析陕西省10个地级市的区域创新水平、经济发展水平及二者的耦合协调发展状况。结果表明,2009—2014年,西安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均处于陕西省首位,其他地市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水平较西安有较大的差距,且区域创新水平落后于经济发展水平;陕西省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整体耦合处于磨合阶段,耦合协调水平为中度协调耦合,区域差异明显;陕西省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耦合协调发展由2009年的“一极两强”空间格局发展为2014年的“一极多强”空间格局,区域创新与经济发展之间的相互作用强度增强。在经济社会新常态下,推动创新驱动战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是陕西省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高校与研发机构科技管理
基于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的学研产合作分析97-103

摘要:选取国家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作为数据来源,从学-学合作、学-研合作、学-产合作三个维度,从整体概况、年度分析、核心高校三个层面,对2000--2014年间的学研产合作发展动态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学-学合作、学-研合作、学-产合作虽在个别年份有波动,但总体上处于稳定上升状态,高水平、高层次的学研产合作将成为应用推广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完成重大科学技术工作计划项目等方面的主流。

产学研合作项目模式与高校科研绩效——R&D投入的中介作用104-110

摘要:通过对全国53所高校进行问卷调查所获数据,运用回归模型进行实证研究,探索产学研合作项目模式与高校科研绩效的关系,以及R&D投入的中介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科研人员结构和科研经费投入在委托研究模式、共建合作平台模式、合作培养人才模式、校企战略联盟模式对高校科研绩效的影响中发挥部分中介作用,科研经费投入在技术转让模式对高校科研绩效的影响中发挥完全中介作用。因此,高校应重视开展各类形式的产学研合作项目,加强科研人员和科研经费的投入,充分利用产学研合作项目提供的人员、资金、平台等资源,提高科研绩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