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管理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1年,公开发行的半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科技指标与评价、区域科技进步、高校与研发机科技管理、产业科技管理等。
  • 主管单位: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 主办单位:广东省科学学与科技管理研究会
  • 国际刊号:1000-7695
  • 国内刊号:44-1223/G3
  • 出版地方:广东
  • 邮发代号:46-120
  • 创刊时间:1981
  • 发行周期:半月刊
  • 期刊开本:B5
  • 复合影响因子:1.19
  • 综合影响因子:1.086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科技管理研究 2012年第19期杂志 文档列表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自主创新专论

热带作物科技创新体系新模式的构建

摘要:在我国现行的具有分散特征和有组织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构架下,根据新形势对农业科技资源进一步优化配置的客观要求,分析了科学知识发现和技术发明与学科体系和热带作物产业技术体系之间的对应关系。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为中心平台,以学科体系和产业技术体系为主线,提出了热带作物科技创新体系构建新模式,分析了该新模式对构建世界范围内热带作物科技创新体系和优化配置我国农业科技资源的参考意义,并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了政策建议。
1-5

军民融合视角下国防科技工业开放式创新研究

摘要:开放式创新是军民融合发展的必然要求,军民融合是开放式创新的首要基础。国防科技工业创新模式从“封闭式”走向“开放式”,促进了军民融合式科研体系的形成。实现开放式创新的关键,一方面应在政策、人才、技术和市场等方面积极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应采取优化技术转移机制、加强知识产权管理、构建创新网络平台、提升技术标准战略等举措,发挥国家综合实力对国防科技工业的支撑作用,实现国防科技工业的平稳较快发展。
6-11

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研究

摘要:构建了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借助spss软件对我国31个省区的客观数据进行因子分析,提取出影响其技术创新能力的三个因子:技术创新效率因子、技术创新扩散因子、技术引进消化吸收因子,并得出结论:我国各区域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强弱不同;我国各省份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技术创新效率、技术创新扩散、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三个方面的发展呈现不均衡状态;我国各省份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引进消化吸收严重不足。此研究为提高我国各省区的大中型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提供了决策依据。
12-16

区域技术创新工程载体建设的路径分析——以辽宁省为例

摘要: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任务。能够进入国家技术创新试点省工程,是省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机遇。辽宁在开展技术创新试点省建设中,突出地域特色,注重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创新型企业三大栽体建设,推进了区域技术创新体系的完善。应通过建立科技创新投入机制,探索技术创新组织机制,完善科技资源整合机制,强化科教优势转化机制,完善内外兼修的人才政策等,着力形成区域集成创新的综合优势。
17-19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科技发展与政策

基于TIVC模型的中国工业物联网产业选择

摘要:研究在新一轮的竞争中中国工业物联网产业该如何定位以避免重蹈IT产业低附加值率的覆辙。运用独立开发的TIVC(Technical Chain,IndustrialChain,ValueChainandCompetitiveness,“三链一力”)产业选择模型,从技术链、产业链、价值链3个维度分析工业物联网产业,最终聚焦到中国在工业物联网产业的竞争力。研究得到的结论是:中国工业物联网产业应定位于以基础技术平台为核心的高端服务业,并以此带动基于基础技术平台的系统集成、应用方案提供、各种第三方软件开发等产业的发展。
20-25

欧美企业内部碳排放的监督管理研究

摘要:通过对欧盟和美国企业内部碳排放监管体系的介绍和分析,从监测的方法技术选择和管理控制流程两方面进行深入研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提出建议,为中国企业未来向低碳经济的转型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
26-29

信息科技对低碳的双重影响及解决途径分析

摘要:面临信息科技、低碳、经济发展、环境可持续性问题,提出了信息科技对低碳的双重性影响,并分析信息科技的碳足迹问题以及对低碳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提出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作为信息科技低碳化的重要途径。
30-33

新疆与周边国家在石化工业领域合作的现状及走势

摘要:根据我国新疆与周边国家在石油、天然气和石化领域的合作状况,以推进新疆石油化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目的,分析了新疆与周边国家在石化工业领域进行战略合作的可能性和未来走势,提出了“把握好‘上合’组织的定位与影响力,采取建立共同利益机制”的合作战略,以及新疆与中亚国家“组建中亚次区域经济圈”的合作途径等对策建议,
34-37

推进深莞惠科技一体化的思路与建议

摘要:回顾了深莞惠科技合作进展情况,分析了深莞惠科技一体化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深莞惠科技一体化的总体思路是一圈、两带和三区,推进战略是市场推动、高端抡占、服务引领、产业提升和区域联动,主要任务是提升东莞和惠州科技发展综合竞争力,有效承接深圳科技转移、辐射和扩散,推动科技创新资源开发共享,发挥深圳在区域科技合作的龙头作用,推进区域科技园区建设,推进科技政策体系的协调统一.
38-42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科技指标与评价

中国主要基金的中文论文产出绩效比较

摘要:以我国政府主要竞争性基金和国内期刊论文为对象,从不同角度分析了基金与中文论文产出的关系。研究发现,国家对研究开发的资助力度持续增加,但对基础研究和技术开发区别对待:在保障基础研究的同时积极支持技术开发。由于各地区的研发实力和规模存在显著差异,导致基金在各地区之间的分布不均,体现了竞争性基金的特点——能者多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对地区论文的贡献率在向均衡化方向发展,对学科的支持力度有所倾斜,生命科学、医学科学和材料科学获得资助份额最大,但学科论文产出与投资力度显著相关性不显著,基金对多数学科的贡献率增长显著。
43-48

基于灰色系统理论的创新型企业评价模型及应用

摘要:创新型试点企业在试点结束时如何对其进行评价,这是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从持续创新是创新型企业的根本任务这一基本理论视角出发,枸建了基于企业持续创新动力、能力、绩效的创新型企业评价指标体系,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了评价模型,并对云南省首批创新型试点企业——云南锡业股份有限公司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评价的结果客观真实,符合企业实际情况。
49-53

中国高校研究产出的区域非均衡性分析——从ESI角度进行的比较

摘要:以ESI数据库为基础,按照中国入选高校的地理分布,采用科学计量学指标对中国各区域高校的研究产出进行了评价。从不分学科的研究产出来看,中国存在东部强、中部次之、西部弱的区域发展非平衡现象;从分学科的研究产出来看,中国的重点学科和优势学科的数量分布表现出东部多、中西部少,大多数学科的活跃程度和影响力程度是东部强、中西部弱。中国有必要加强高校研究资源的区域协调发展。
54-60

基于效率组合的中国区域R&D绩效研究

摘要:近年来,中国各地区R&D投入持续增加,在R&D投入不断增加的同时,对R&D绩效进行综合比较和正确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利用超效率DEA方法测算中国30个地区2009年不同投入产出组合的效率值,形成效率组合,再利用主成分分析法进行综合评价,对不同区域的R&D绩效进行比较分析,并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61-65

江苏省创新主体内部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摘要:通过建立多元回归分析模型,利用SPSS软件对江苏省创新主体内部影响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企业内部科技活动支出金额对企业创新活动影响最大;政府财政投入对政府的科技投入起支撑作用;高校和科研机构大量科技人员推动高校创新活动的进展。该研究分析了江苏省创新主体内部影响的关键因素,指出了其他贡献不足的因素并提出改善意见。
66-69

基于熵值法的湖北省绿色经济发展综合评价研究

摘要:通过建立绿色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熵值法确定指标权重,对湖北省2000--2010年的绿色经济发展状况进行综合评价。分析了湖北省绿色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通过构建绿色产业体系和绿色技术创新体系、树立绿色农业理念等途径建立湖北街绿色经济的长效推进机制。
70-72

自然禀赋、技术进步与沿海地区渔业经济增长

摘要:为分析当前我国渔业生产的现状及特点,以1990--2009年间我国沿海地区11个省市的面板数据为基础,通过运用广义最小二乘法、分位数回归法以及似不相关估计法对我国沿海地区渔业经济增长方式进行了研究。研究的结果表明,当前我国渔业生产中存在着劳动力过剩以及投资效率低下的问题,自然资源对渔业生产的影响呈现出递减的变化,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进步对于渔业经济发展具有长期的推动作用。
73-77
科技管理研究杂志区域科技进步

北京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及发展情况分析

摘要:利用第二次全国R&D资源清查资料,分别从北京基础研究经费占全国的份额、10年数据对比、人均经费投入强度、执行部门和产业分布等五个维度,分析了北京地区基础研究经费投入的现状及问题,并针对北京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偏低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分析,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持续稳定加大基础研究投入并优化投入结构、引导有条件的企业从事应用基础研究、提升科研院所和高校研发活动中基础研究的比重、适当加大地方财政对基础研究投入力度等几方面的政策建议。
78-82

江苏碳金融体系的构建

摘要:很多国家都在不断完善对碳减排交易等相关的投融资模式。近些年来,江苏省在节能减排领域出台了很多政策和相关措施,为江苏碳金融体系的构建铺垫了较好的资源和市场环境基础。提出江苏碳金融体系包括江苏碳金融调控体系、江苏碳金融市场参与体系、江苏碳金融市场体系、江苏碳金融环境体系及江苏碳金融监管体系。以便为江苏省节能减排及碳金融市场的整体规划提供建议。
83-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