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研究杂志

发表咨询:400-808-1731

订阅咨询:400-808-1751

开发研究杂志 省级期刊

Research on Development

  • 62-1005/C 国内刊号
  • 1003-4161 国际刊号
  • 0.65 影响因子
  • 1个月内下单 审稿周期
开发研究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一本学术期刊,主要刊载该领域内的原创性研究论文、综述和评论等。杂志于1985年创刊,目前已被知网收录(中)、维普收录(中)等知名数据库收录,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管的学术期刊。开发研究为学者们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成果和经验的平台,该期刊发表的文章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和实践价值,为读者提供更多的实践案例和行业信息,得到了广大读者的广泛关注和引用。
栏目设置:扶贫与乡村振兴、区域经济、产业开发、管理科学、旅游经济、一带一路、城镇化与城市群、产业经济、劳动经济、西部国际陆港建设研究、“十四五”城市化与城镇群研究、改革与发展、经济理论、技术创新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研究、国土空间规划问题研究、社会热点问题、对外贸易、经济热点、本刊特稿

开发研究 2019年第01期杂志 文档列表

开发研究杂志改革与发展
我国实施规划和项目建设“大部委制”改革势在必行1-6

摘要:党的十八大以来,按照关于全面推进'深水区改革'和'攻坚期改革'的思想和要求,我国政府提出了'大部委制'改革的新思路和新举措,此项改革是中国改革开放40年以来对政府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创新,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大部委制改革在政府机构重新配置方面已经取得了明显效果。然而,目前的大部委制改革举措主要局限于行政管理权限和部门关系,主要涉及部门数量和职能集中,还没有涉及某些特殊部门的具体工作思路和工作机制的创新问题。从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规划编制实施的历史演变和现实效果来看,实施规划和项目建设的'大部委制'改革甚至比行政部门的关系改革更加重要、更加迫切。

网络组织与中国生态治理7-12

摘要:生态治理是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表现。生态问题具有广域性、整体性和时滞性,其治理是一个动态、多维的时空概念。网络组织是基于合作机制的新型组织模式,网络化协作生态治理有助于从整体景观保护的视角建立多元化主体、多层次推进的治理路径。基于美国景观保护LCC网络的经验启示,结合当前我国生态治理进程的成效与问题,提出网络组织模式下的中国生态治理路径建议。目前中国生态治理主要为自上而下驱动的过程,建议立足于景观尺度,通过跨部门协作制定网络化协作生态治理国家战略、建立基于人大立法的网络化协作生态治理政策制度、建立和共享景观尺度的生态治理数据库以及探索建立基于合作网络的生态治理改革试点等治理路径,提升新时代我国生态治理能力。

老龄化经济效应研究的回顾与展望13-20

摘要:人口老龄化日益显著地影响到资源配置格局与长期经济社会效应。基于人口老龄化的挑战,近10年国内外学者相继对老龄化的经济效应进行了较为广泛的理论探索和实证分析。已有文献从人口老龄化对产业结构转型、经济增长、收入不平等、技术创新和城市化水平等不同视角出发,得出不尽相同乃至存在大量分歧的研究结论。梳理这些文献,可以更好地认识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复杂性及其传导效应,把握中国老龄化进程中的人口政策、产业政策与空间政策取向,更加积极主动地迎接老龄化社会的到来。

建立长期照护保障的制度框架——以成都市为例21-28

摘要:以建立长期照护保障制度的指示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长期照护的国际共识和国际经验建构起理论框架,对成都市的长期照护试点进行了深入的调查,对长期照护保障的制度模式,包括资金筹资、失能评定、服务形式、支付标准和经办管理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并且对成都模式的五大特点进行了分析,即正名长期照护、激活有效需求、融入家庭亲情、评估简单适用、借助市场力量。

开发研究杂志默认
张丽君2-2

摘要:张丽君,女,法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博士后,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民族大学经济学院院长。兼任中国少数民族经济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一带一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区域科学学会第七届常务理事,中国经济发展研究会第十届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是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获国家民委突出贡献专家、国家民委领军人才等称号。

投稿须知161-161

摘要:《开发研究》是甘肃省社会科学院主办的国内外公开发行的、我国最早研究和探讨西部开发理论的综合性学术类刊物,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北方优秀期刊、RSSCE中国核心期刊。本刊设有区域经济、产业经济、改革与发展、扶贫与农村发展、城镇化与城市群、丝绸之路经济带、社会热点问题、管理科学等栏目。

甘肃·皋兰·什川梨园162-162

开发研究杂志扶贫与乡村振兴
精准扶贫背景下“扶贫扶志扶智”的实践与启示29-35

摘要: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是我国当前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基本政策,而注重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三扶)则是当前推进精准扶贫的基本方略。江西省余干县的'三扶'实践做法及其成效分析表明只有在全面准确掌握贫困人口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坚持扶贫与扶志、扶智相结合,治标与治本同施、'输血'与'造血'并举,才能更有效推进精准脱贫。对于仍处在脱贫攻坚阶段的贫困地区而言,地方政府不仅要努力实现因地制宜地发展当地扶贫产业确保扶贫对象有业可就,同时应加强教育培训以助推脱贫对象形成就业力,还要加强对精神文化上的帮扶以激发贫困户形成勇于脱贫的内驱动力。

“新”与农业经营模式创新——甘肃省平川区黄峤镇调查36-42

摘要:以'三权分置'为核心的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其目的是为了促进农村土地资源与资金、劳动力、技术、管理等其他资源之间的协调配置、优化组合和高效利用,最终提高农村所有资源的整体使用效率,这对贫困农村尤为重要。甘肃省白银市平川区黄峤镇在推进精准扶贫的过程中,以土地制度改革为基础,以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为抓手,以实现规模经营为目标,逐步形成了'双向'现代农业发展的新模式,即'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产业培育'和'新型经营主体+新型职业农民'的发展新模式。

新时代农村民生需求与发展——以甘肃省为例43-49

摘要:从农村民生需求的角度出发,以甘肃不同地理环境特征的调研区为研究对象,定量分析农村民生需求与发展的不平衡问题,同时,用相关变量数据实证对比分析全国27个省份农村民生发展不充分问题。研究结果表明,甘肃省农村民生发展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落后于西部省份中的贵州、四川、山西、宁夏、青海、新疆、陕西等省份,而省域内农村民生发展整体差异不大,处于较低水平,存在一定的不均衡性。要实现甘肃贫困地区农村民生的均衡发展,一是改变落后观念,提高农民素质;二是完善农村的社会保障制度;三是增加中央财政对中西部地区和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四是宣传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农村基础设施供给。

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农户土地流转策略50-55

摘要: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属于生态脆弱型、生存环境恶劣、生存条件待改善型深度贫困地区,加快该地区农户土地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有利于增加农民的财产性收入。实地调研发现,地理环境险要、土地碎片化、农民主体地位缺失、地方基层政府职责不到位等因素阻碍了土地流转,提出解决土地碎片化、明确农户的主体地位、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的监督管理机制、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建立健全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等土地流转对策措施。

民族地区的智慧化精准扶贫——以青海省为例56-64

摘要:少数民族地区是我国贫困较为集中的区域,在诸多致贫因素中,信息不对称和信息渠道滞后是民族地区致贫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智慧城市建设的大背景下,通过整合智慧城市中的各种资源及信息化平台、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对于帮助我国民族地区实现智慧化精准扶贫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以青海省实施的精准扶贫工作为例,分析了青海省智慧化精准扶贫的框架,提出了智慧城市建设对西部民族地区精准扶贫的推动因素,同时针对民族地区贫困问题的现状,在PDCA循环圈理论指导下,对'智慧城市+精准扶贫'进行质量控制分析,并基于精准扶贫的6个精准内容和4个扶贫模块提出了5种扶贫效果,最后,总结了民族地区大数据平台构建、互联网+政务与服务、保障机制、智慧产业、智慧农业与旅游、智慧教育等有效的精准扶贫策略。

精准扶贫第三方绩效评估现状及优化路径65-70

摘要:运用总结归纳的方法对精准扶贫第三方绩效评估的现有文献、评估流程以及目前部分地区的第三方评估实践工作进行梳理,研究发现,精准扶贫第三方评估的现有文献在理论和模型上的研究较少,而部分地区的第三方评估实践工作有值得分享的亮点,但在也存在很多有待完善的不足之处。结合笔者在调研中发现的问题,分别从评估能力和态度、法律规范、评估行为、评估方式、评估真实信息方面分析了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影响,并提出优化路径,以完善第三方评估工作中的不足。

开发研究杂志区域经济
高速铁路与我国多极增长格局71-78

摘要:多极增长格局是我国区域发展的新趋势,有利于全国区域协调发展。以2003—2015年265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样本,运用DID模型,分析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行对我国多极增长格局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行显著地促进了增长极内站点城市的经济增长,对非增长极站点城市的经济增长也具有积极的作用。总体上,高速铁路建设有利于七大国家增长极的经济增长,是影响多极增长格局发展的积极因素。比较而言,高速铁路的开通运行对长三角、关中、成渝、中原这四大国家增长极的经济增长促进作用明显,对环渤海、珠三角、长江中下游这3个国家增长极的经济增长虽有促进作用但尚不明显。因此,未来需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更好地发挥高速铁路对多极增长格局的积极促进作用,在全国形成多极支撑、相对平衡的区域协调发展大局。

地方政府竞争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79-85

摘要:运用非动态面板门槛回归模型,在考虑市场化程度差异的情况下,分析了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政府竞争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具有促进作用,但作用强弱会由于区域市场化程度的高低而呈现出显著的区间效应,表现出随着区域市场化程度的深化,政府竞争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促进作用逐渐减弱,在市场化发展较为成熟的区域,政府竞争行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相对较弱;而在市场化发展较不成熟的区域,政府竞争行为对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作用相对较强。因此,在区域市场化程度未达到门槛值之前,须充分发挥政府竞争的积极作用,通过改善区域基础设施及产业配套设施、提高公共物品的供给效率等方式促进区域要素资源的优化配置,增强地区间联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在区域市场化程度达到门槛值之后,应适当降低政府竞争的力度,使政府更多地让位于市场,防止过度竞争导致的效率损失,加强行政制度建设,不断消除区域协调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行政性障碍,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做好服务。

“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对中亚五国产业转移模式研究86-91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的国际产业转移有助于深化国际能源合作,推动合作国双方的经济结构优化与科技创新发展。中国目前对中亚五国的产业转移还处于没有固定模式的探索阶段。利用拓展引力模型与产业结构相似模型对中国与中亚五国的产业结构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哈萨克斯坦的产业承接基础最好,中国可以优先向哈萨克斯坦进行产业转移然后分次序向其他中亚四国进行产业转移。最后,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合作方式、政府合作、融资模式等方面针对产业转移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绿色发展视阈下资源观的嬗变与重塑——兼谈西藏矿业开发的目标逻辑与价值诉求92-98

摘要:绿色发展理念有着深厚的理论与实践渊源,是新时代中国发展的内在意蕴和价值规约。在绿色发展框架内,传统资源观面临着消解与嬗变,资源演化观、资源安全观、资源分配观、资源利用观、资源战略观、资源价值观建构并重塑了新型资源观的内涵旨趣,实现了对传统资源观的超越。西藏作为国内政治-经济-生态特殊区域,绿色与和谐应成为其矿业开发的目标逻辑与价值诉求。

开发研究杂志城镇化与城市群
基于DEA模型的中国城市创新效率及其影响因素分析——以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为例99-107

摘要:创新发展是我国的重大战略,城市创新是区域创新的主要载体。从城市创新的投入和产出视角,选取了6个层面9个指标作为创新效率的指标评价体系,以中国16个副省级及以上城市为研究单元,采用了聚类分析和基于非导向的SE-SBM模型及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模型,对2014—2016年的城市创新效率进行了测度,并通过Tobit面板回归对影响城市创新效率的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深圳、北京的创新能力最高,16个副省级以上城市的综合创新效率差异正在扩大,大部分城市的创新全要素生产率在下降。为进一步提升城市创新效率,需要完善相应的创新成果的转化机制,提高科技成果的转化效率,激发城市内生的创新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