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开发研究杂志

《开发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名家论坛、改革与发展、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财政金融、企业改革、三农问题、开发史等。
  • 主管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 国际刊号:1003-4161
  • 国内刊号:62-1005/C
  • 出版地方:甘肃
  • 邮发代号:54-48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5
  • 综合影响因子:0.414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开发研究 2015年第05期杂志 文档列表

中国西部城镇化的空间格局优化研究

摘要:本文从西部地区城镇化的总体状况和空间格局现状出发,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十一五"以来西部地区城镇化的进展及其存在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中国西部地区城镇化空间格局优化的具体思路:以城市群的增长极培育为突破,以大中小城市与小城镇协调发展为目标,以发展轴线、延伸轴线、沿边发展环线等形成的网状空间结构为骨架,以部级、区域级两级增长极为节点,以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边境地区、工业转型区、资源富集区6种类型区为填充,融合点线面要素形态、极核轴带类型区,共同组成复合型、网络型空间结构体系支撑的城镇化空间格局。
1-7

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化的问题探讨与发展思路研究

摘要:从西部大开发的趋势发展特征来看,未来几年西部地区仍将处于经济较快增长的时期,在全国区域发展空间格局中的战略地位将更加突出,同时也将进入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最后攻坚阶段。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深化需要直面几个关键性问题,即传统的区域开发路径能否解决东西部发展的差距问题,以大项目为主的开发方式能否解决西部的内生发展问题,以经济增长为核心的开发思路能否如期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普惠性的政策扶持能否解决西部地区内部的协调发展问题。未来西部大开发应围绕"内生发展、全面小康"这一发展主线,进一步拓展发展思路,充实开发内涵,强化内生开发、深度开发、反向开发、扶贫开发、合作开发等重点开发模式。
7-11

西部大开发政策演进分析与调整策略

摘要:西部大开发战略已经实施十余年,国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支持西部地区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地推进了西部大开发战略进程,促进了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梳理和分析这些政策的演进,可以发现其具有从总体的基础的初步开发向点线结合的区域重点开发演进、从外延式开发向内涵式开发演进、从提供外部规划向引导建立内部机制演进、从整体性的一般化政策向有针对性的差别化政策演进的特点。当前,西部大开发进入新阶段,面对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新一轮的西部大开发必须在把握政策演进趋势的基础上做出相应的调整,要更加充分了解西部发展实际,积极适应新常态,有效融入新战略,设计科学合理的政策体系,充分发挥西部自身优势,努力实现西部地区快速可持续发展,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进程。
12-16

西部生态脆弱区发展循环经济及面临的问题研究

摘要:西部是我国生态最脆弱的地区,循环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发展阶段落后、资源依赖性强、产业链和创造链短、融资渠道单一、技术落后、法律体系不健全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文章提出西部必须抓住"一带一路"发展机遇,增强合作、促进跨越式发展;发展高新循环产业园,探寻"互联网+"发展模式;鼓励合作创新,推进技术进步;搭建人才发展平台,培养、引进和留住高层次人才;壮大龙头企业、产业链和产业园,培养品牌优势;灵活运用各项融资方式,激发投资热情;制定地方政策,保障法律约束力。文章以西部生态脆弱区为背景,探寻循环经济发展的问题和对策,对西部经济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意义。
17-20

三江源生态保护成效、问题与对策

摘要:三江源地区是我国淡水资源的重要补给区和生态安全屏障。2005—2013年开展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一期工程虽然取得了积极的生态成效,但整个地区的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并未得到根本性遏制,生态环境保护缺乏长效机制,专业化管理体系建设相对滞后,生态移民"留不住、难致富"等问题依然较为突出。为此,论文建议创新生态环境保护模式,推动自然修复与人工修复相结合,逐步减少人为干扰,促进并最终实现自然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和动态平衡。同时建立生态移民的多元途径,健全生态补偿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适当引入市场机制参与生态工程项目建设,形成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的长效机制。
21-24

基于STIRPAT模型的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

摘要:依据甘肃省1995—2012年的统计数据,在估算能源消费碳排放量的基础上,运用STIRPAT模型分析了人口数量、老龄化率、城市化率等人口因素,人均GDP、居民消费水平等经济因素和能耗强度与产业结构等技术因素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1)甘肃省能源消费的碳排放量呈波动上升态势;(2)人口城市化对能源消费碳排放的影响最为显著;(3)居民消费水平的提高是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第二大驱动因素;(4)产业结构是影响甘肃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的第三大因素;(5)能耗强度尽管对碳排放具有一定的抑制作用,但效果并不显著。
25-28

从对外开放看中、印、土、哈雁型发展特征——以“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为例

摘要:根据雁阵理论,将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国家按区域划分呈1大3小共4个雁阵。运用1994—2013年的数据测算出中、印、土、哈4国的外贸、外资依存度。运用协整检验、格兰杰检验,分析归纳4国对外开放的雁型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从对外开放的发展阶段来看,中国逐步由外贸开放转向外资开放,其他3国仍处于外贸开放阶段;2从对外开放的经济效益看,中国的经济效益显著,印、土两国的经济效益尚未显现,哈国仅靠外贸开放部分带动了经济增长;31994—2013年4国的外国直接投资总额中,中国是其他3国平均值的6倍以上。最后提出政策建议:要充分发挥中国的领头雁作用,带动各区域协同发展,促进区域间的贸易结构互补,完善各国贸易结构,提升贸易竞争水平。
29-35

中国社区支持农业发展及盈利模式研究——基于“花木兰”农场的实证分析

摘要:基于对社区支持农业的分析和探讨,以长沙市雷锋镇"花木兰农场"为例,运用系统动力学,从经济角度分析社区支持农业的发展前景;以成员参与方式将盈利模式分为"纯劳动型"、"纯配送型"、"劳动+配送混合型"三类,比较不同模式下的经济效益,并分析产品质量对农场发展的影响;最后探讨其发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36-40

基于灰色定权聚类法的生态移民无土安置区适宜性研究

摘要:生态移民无土安置即迁入地不再为移民安排耕地,而是直接将移民安置到城镇居住,安排到企业务工,旨在使移民依靠务工所得满足家庭生活需要。运用灰色白化权函数定权聚类模型对宁夏的8个无土安置区进行安置区—资源、环境,安置区—移民两个层面的适宜性评估。评估结果表明,两个层面上的适宜性评估结果呈现出多种关联情况:当某地区资源、环境适宜建设安置区时,安置区既可能适宜,也可能较适宜于移民的可持续发展;当资源、环境较适宜建设安置区时,安置区即可能完全适宜,也可能仅是较适宜于移民的可持续发展;当资源、环境较不适宜建设安置区时,安置区同样较不适宜于移民的可持续发展。
41-47

我国能源结构、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动态效应分析——基于VEC模型的实证检验

摘要:能源强度是体现一国经济结构合理性和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指标,能源强度变化与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调整有着密切关系。通过构建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与能源强度的函数关系,利用1990—2012年中国时间序列数据,采用向量误差修正模型,分析三者之间的长期均衡关系和短期波动影响。结果显示,整体来看,能源结构、产业结构与能源强度间存在协整关系;长期来看,产业结构对能源强度的影响较为明显,影响系数为-10.46367,能源结构的影响次于产业结构,影响系数为5.489905;短期来看,能源结构的波动对能源强度的冲击大于产业结构,能源强度的累积效应较为明显。
52-55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与国内产业升级动态关系分析——基于协整理论与误差修正模型的实证检验

摘要:通过设定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升级的测度指标,基于1985—2014年的时间序列数据,构建VAR模型,并进行了协整检验和向量误差修正分析。协整检验结果表明,对外直接投资相对规模与产业升级的结构、效率因子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标准化后的协整方程系数也反映了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与产业升级之间,在长期内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但相互间的作用是有限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中的误差修正项小于零,说明存在由非均衡状态向均衡状态调整的反向修正机制,然而调整幅度稍小,短期内各指标变量相互之间的影响难以确定,非均衡态成为常态。
56-60

基于可持续发展视角的我国出口相对效率评价

摘要:可持续发展视角下,在建立了一套评价我国出口相对效率的指标体系的基础上,运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法对1980—2011年我国的出口相对效率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2005年是我国出口贸易发展的转折点,1980—2005年我国出口贸易的可持续发展效率欠佳,2005年以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2)近年来我国未能达到纯技术效率的主要原因有资源的过度浪费、国际市场占有率较低、对环境缺乏规制、社会效益不明显以及能源利用效率低等原因,但是可以看到比起其他因素由出口数量因素引起的非纯技术效率的机会在减少。
61-65

SNM视角下的新兴产业“社会技术实验”驱动要素与模式研究

摘要:新兴产业的培育和发展,实质就是以创新为驱动、以技术为依托、以产业为载体,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融合发展的创新演化过程。当前,新兴产业创新过程中,面临着技术孵化程度不高、市场培育强度不够、产业链发展不平衡、政策错配等问题,这些是产业发展必须跨越和突破的障碍。战略生态位管理(Strategic Niche Management,SNM)视角下新兴产业的创新发展,就是利用"社会技术实验",在基因遗传和生态继承的基础上,驱动生态位的培育、优化和跃迁,从而实现科技、产业和社会的融合创新发展。
66-69

研发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空间重构的动力因素及作用机理分析

摘要:随着全球创新网络及知识经济迅速发展,研发产业作为一种战略性新型产业对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具有重要作用。研发产业集聚及产业空间布局演进过程具有其特殊的内在机理和外在作用机制,研发产业集聚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及地理空间的演变发挥着重要作用,其演化路径及作用机理分析对于深化研发产业性质特征、演化动力、空间集散形态及产业融合具有重要意义,研发产业空间集聚分析对于丰富空间经济学及新经济地理学内涵与外延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推动意义和现实参鉴价值。
70-73

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优化机制研究——以北京市为例

摘要:在对文化创意产业相关研究进行梳理的基础上,从产业经济学与空间经济学的视角,开展符合北京市实际的文化创意产业空间布局研究。在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发展过程中,城市文化创意产业集聚效应的发挥和重要文化创意单元、文化创意产业结构的升级,产业空间的竞争与合作,基础设施导向和推动以及各级政府宏观政策的调控与引导都是推进北京市文化创意产业空间结构优化的重要机制。
74-78

甘肃省科技服务业与七大支柱工业的灰色关联分析

摘要:选取2009—2013年甘肃省科技服务业与支柱工业的统计数据,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对甘肃省科技服务业与七大支柱工业的互动关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甘肃省科技服务业与支柱工业呈现出较强的关联性。在甘肃的科技服务业内部,R&D;经费投入情况、政府财政科研拨款、R&D;项目(课题)数和技术合同成交额等与支柱工业发展整体的关联度显著,而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获得授权的发明专利数等与支柱工业整体的关联度相对较低。另外,科技服务业与各类支柱工业的具体关联情况有相似的地方,也有不尽相同的方面。总之,甘肃省仍然应该加快发展科技服务业,并进一步促进科技服务业与支柱工业的互动发展。
79-82

通过建立长效机制化解削减过剩产能措施的负面影响——以河北省为例

摘要: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是我国经济转型和升级过程中必须要解决的重大问题,我国实施的削减过剩产能措施在带来正面效用的同时,也带来了相应的负面影响。本文以河北省为研究对象,发现2010—2013年间河北省削减过剩产能措施对相关行业有较为明显的投入产出影响。进一步的分析表明,削减产能举措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包括经济总量和就业、企业利润和税收以及社会影响等方面。根据研究,我们认为应该通过建立化解产能过剩的长效机制来最大程度的降低负面影响。
83-87

西部乡镇财政收支矛盾的剖析及解决对策探析

摘要:对目前西部乡镇财政收支矛盾的研究不能囿于具体的时空背景,而是应有更为宏阔的研究视野,对乡镇财政长期动态发展的过程进行深入考察后才能找出问题的症结所在。在此思路主导下,以乡镇财政建立后分税制的实施、农业税费改革等几个重要进程为分隔点,对西部乡镇财政不同阶段的状况进行了历史性考察,之后指出了西部乡镇财政出现困境的深层原因所在。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根据地方实际合理推行"乡财县管乡用"模式,并采取有效措施切实提高乡镇财政管理水平;理顺乡镇和其他政府之间的权责关系并建立规范的制度;扩大"扩权强镇"的试点范围并积极进行小城镇建设等建议。
8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