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发研究杂志社
分享到:

开发研究杂志

《开发研究》杂志在全国影响力巨大,创刊于1985年,公开发行的双月刊杂志。创刊以来,办刊质量和水平不断提高,主要栏目设置有:名家论坛、改革与发展、西部大开发、区域经济、财政金融、企业改革、三农问题、开发史等。
  • 主管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 主办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
  • 国际刊号:1003-4161
  • 国内刊号:62-1005/C
  • 出版地方:甘肃
  • 邮发代号:54-48
  • 创刊时间:1985
  • 发行周期:双月刊
  • 期刊开本:A4
  • 复合影响因子:0.65
  • 综合影响因子:0.414
期刊级别: 省级期刊
相关期刊
服务介绍

开发研究 2011年第02期杂志 文档列表

开发研究杂志区域经济

中国经济空间演化趋势与驱动机制

摘要:是聚集经济、聚集负经济还是随机过程在主导中国经济的空间演化?本文利用全局空间统计方法与城市经济数据(1996、2001和2006年)分析中国经济的空间演化趋势,使用城市交通运输量(客运和货运)确定在某些城市之间是否存在正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表明,在这十年里,中国投资、消费和个体就业都呈现出十分明显的空间收缩、密集化趋势,城市交通运输格局也具有非常显著的空间收缩、密集化趋势,表明中国经济核心区的城市比经济边缘区的城市增长快,城市体系总体并没有呈现平行等速增长的现象;这些趋势表明聚集经济是驱动中国经济空间演化的主要力量,聚集负经济和随机过程的影响比较有限。本文认为,中国未来经济布局应该以推动经济核心区的发展为中心。
1-5

城乡一体化视野下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

摘要:我国现阶段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在结构上主要存在二元不均衡的问题,不仅造成了公共服务供给的城乡不均等问题,而且为城乡的协调发展带来了障碍。因此,要完善城乡公共服务体系,应优先解决城乡公共服务供给结构的失衡问题。本文认为完善城乡一体化下的公共服务体系的基本路径应主要包括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资源配置机制,实现中央地方政府职能从"经济型"向"服务型"的转变以及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多元化之路。
6-11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联系强度动态分析

摘要:基于城市流强度的分析方法,对长江三角洲城市群16个中心城市的城市流相关指标进行了测算、分析与比较。结果表明:长三角城市群城市集聚与扩散能力差异较大,按城市流强度数值的大小可将其划分为高、中、低3个等级;2006—2008三年间,上海、南京等部分中心城市的城市流强度呈现出持续上升的态势,而城市流倾向度指标变化不大,基本保持平稳;长三角城市群空间结构已明显表现出多个都市圈绵延发展的态势,长三角都市连绵区初见端倪。
12-15

不平等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的研究评述

摘要:收入和财富不平等分配对经济增长的影响长期以来都是经济学家关注的焦点之一。本文就不平等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做一个综述。第一部分讨论初始不平等影响经济增长的各种机制及理论模型;第二部分报告实证文献对初始不平等与经济增长关系检验的主要结论;最后是一个简单的小结。
16-18

对甘肃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管见

摘要:中共甘肃省委在谋划"十二五"发展规划的同时提出了跨越式发展战略。笔者认为,跨越式发展战略的提出对于甘肃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文章主要对贯彻实践这一战略过程中需要厘清的认识问题及应当注意克服的两种思想倾向提出了一些见解。
19-21

区域物流发展要素的关系及作用机理分析

摘要:本文从区域物流产业发展的角度考虑,把物流基础、经济基础平行的放在同一层次作为区域物流发展的要素,并界定了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的含义与范畴。在此基础上,利用东部相关地区的相关指标数据分析了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相互关系问题。并对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的相互作用机理作了定性与定量研究。研究认为,区域物流的发展是物流基础与经济基础这两个要素间正反馈环的相互作用机制的结果。
22-25
开发研究杂志产业经济

产业结构与碳排放:基于中国省际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采用我国30个省份2000—2008年的相关数据,使用面板数据的分析方法对我国各省份的产业结构与碳排放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总体上,经济增长是导致我国碳排放增加的主要因素,具体到各产业而言,第二产业对碳排放的影响最大,第一、三产业的影响较小;此外,第二产业的发展结构也不合理,"三高"和对能源依赖较高的企业居多,应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低碳产业;各省份三次产业的发展结构也不尽合理,应鼓励发展第三产业,保持第一产业,改造第二产业。
26-33

助推区域产业升级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策研究——以河北省产业升级制约因素为例

摘要: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区域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要依靠合理的产业结构。区域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转化离不开金融的支持与协同发展。在金融危机背景下,中国各个区域的产业升级面临着新的挑战与机遇。本文基于对河北产业升级制约因素的分析,探索金融生态环境建设与制约区域产业升级摩擦之处,并提出了助推产业升级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策。虽然,本文主要针对河北产业升级制约因素进行分析,但是,这些因素却是制约中国产业升级的普遍现象,因此,助推产业升级的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对策也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34-37

基于钻石模型的山东省旅游产业竞争力分析

摘要:如何实现由旅游大省向旅游强省的跨越,是山东省急需破解的一个课题。文章给予波特的"钻石模型",从生产要素条件、国内需求条件、相关和支持产业以及企业的战略、结构和竞争状态、政府和机遇6个方面对山东省旅游业竞争力进行了分析,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提升山东省旅游业竞争力的建议。
38-42

我国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考

摘要:稀土资源是国家重要的战略性资源,我国稀土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影响着国民经济生产的各个领域,对我国经济平稳、快速增长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但我国稀土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严重阻碍了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稀土产业的发展现状与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不同决策主体对我国稀土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对策建议。
43-46

波特钻石模型下酒泉风电产业竞争力分析

摘要:酒泉市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的建设,是继西气东输、西油东送、西电东送、青藏铁路之后西部大开发的又一标志性工程。本文利用波特的产业竞争力钻石理论,通过对酒泉风电产业竞争力分析,深入解析酒泉风电产业所处的竞争环境、产业竞争的关键因素,为制定和调整产业政策、为政府决策提供理论依据。
47-50

青海旅游业综合竞争力评价与预测分析

摘要:大力发展旅游业对于促进青海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文章在梳理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建立了青海旅游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并采取因子分析方法从时间上刻画了青海省旅游业综合竞争力近10年的发展轨迹,同时在空间上与西部其他省区进行聚类分析比较,并对未来6年青海省旅游业市场规模进行预测,得出了青海省旅游业综合竞争力的结论,并提出了进一步发展的政策思路。
51-54

基于“生态文明”观的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创新模式研究

摘要:在概述农业旅游产业集群含义和类型的基础上,分析了"生态文明"观对农业旅游发展及其产业集群成长的要求。通过对我国部分典型村镇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调研,提出优势生态位选择、资源整合利用技术创新和集群内部合作竞争制度创新的未来农业旅游产业发展的建议。
55-58

丽水市乡村旅游转型提升发展研究

摘要:近几年,丽水的乡村旅游业在经历了蓬勃发展后遭遇瓶颈,优化转型问题迫在眉睫。文章指出应充分利用丽水的生态优势,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完善乡村旅游产品体系,建立优秀的人才队伍,创新宣传和交易方式等手段,促进乡村旅游顺利转型提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占据优势。
59-62

华池县红色旅游强县的战略思考

摘要:红色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红色旅游作为传承红色文化遗产的主要方式已进入规范发展的新阶段,庆阳市是甘肃唯一的革命老区,华池县是庆阳红色旅游的核心地带,文章在华池县红色旅游发展SWOT分析的基础上,重点阐述华池县整合红色资源,构建红色旅游强县的战略思考。
63-66

进口贸易对技术进步影响:基于浙江的测度与分析

摘要:文章对本地研发资本投入和通过进口贸易溢出的国外研发资本投入对浙江省技术进步的影响进行测度。实证分析表明:从长期看,通过进口贸易传导机制,贸易伙伴国的先进技术、R&D成果对于浙江省技术水平的提高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但本地研发投入比外国研发投入对浙江省技术进步的影响更为突出。但在短期内,本地和国外研发资本投入不能促进浙江省技术水平的提升。
67-69

江苏省物流业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实证分析

摘要:本文运用Logistic模型确定江苏物流业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数量关系,并采用边际和弹性概念测定出江苏物流业的单位增长带来的经济增长的额度,为确定物流业在江苏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其制定相关政策提供依据。
70-72
开发研究杂志公共经济与政策

城市化中的住房保障需求特点及中国城市住房保障制度与政策设计

摘要:城市化过程中和城市化完成后的住房保障需求是存在着差异的,住房保障需求的差异是由城市化过程中和城市化完成后城市人口增长、人口结构、住房供求和经济发展所具有的不同的特点所决定的。住房保障制度和政策的设计应该考虑到城市化中和城市化后住房保障需求的差异。城市化中住房保障需求具有需求增长快、增长很集中、需求规模大、需求增长时间长和需求面广等特点,城市化中住房保障制度和政策设计应考虑这些特点。中国当前正处于急遽的城市化过程中,应该根据城市化过程中人口增长、人口结构、住房供求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特点,在研究清楚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住房保障需求特点的基础上,探寻适合于中国城市化过程中城市住房保障发展需要的住房保障制度和政策,寻求最佳的住房保障效果。
73-76